皮特凯恩岛

英国历史沿革第八期


金雀花王朝世系

五、爱德华一世

苏格兰抗英战争

苏格兰王位继承危机

(一)在爱德华一世的父亲亨利三世执政的时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的关系因《约克条约》的签署和两国王室间两度联姻而变得十分亲密,亚历山大二世于年与亨利三世的姐姐乔安娜结婚,亚历山大三世于年与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约克条约》是英格兰与苏格兰确定两国边界的条约,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对英格兰北部三郡存有野心,曾为此支持英格兰贵族反对英格兰国王“无地王”约翰,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继位后试图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纠纷。年9月亚历山大二世与亨利三世在英格兰北部的约克缔结该条约,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放弃对英格兰北部三郡的领土要求,同时从英格兰得到一些地产作为补偿。双方还确定两国间的边界沿特威德河经切维奥特山至索尔韦湾一线划定,条约签订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年月18日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不幸坠崖身亡,由于亚历山大的儿女们都已先他离开人世,所以他的外孙女中有“挪威少女”之称的挪威公主(其父为挪威国王“仇恨教士的人”埃里克二世)玛格丽特成为王位的惟一继承人。

(二)玛格丽特六岁的时候正式被承认为苏格兰女王,同时苏格兰议会任命一个六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代替女王治理国家直到她长大成人为止。老谋深算的爱德华一世(女王的舅舅)提议让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和玛格丽特结婚,爱德华的提议得到六人委员会的响应,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年幼的女王和威尔士亲王的结合必将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新的纽带。年7月苏格兰、英格兰和挪威的代表在特威德河畔的伯格厄姆签署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室联姻的“伯格厄姆”条约,为了和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完婚的玛格丽特从挪威出发前往苏格兰,并于9月底抵达奥克尼群岛。然而她在此不幸病倒,不久去世。玛格丽特死后苏格兰失去正统的王室继承人,国内的大小贵族为了争夺王位争吵不休。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六人委员会的成员、德高望重的圣安德鲁斯主教威廉·弗拉塞尔邀请爱德华一世来做他们的仲裁人,这位“英格兰的查士丁尼”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插手苏格兰内政的天赐良机,于是慨然应允。爱德华来到爱丁堡后并未马上履行仲裁人的使命,而是向苏格兰贵族们提出无论谁当上国王都必须承认自己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的要求,那些被“国王梦”冲昏头脑的贵族们全盘接受爱德华的无理要求,完全不顾他对苏格兰赤裸裸的野心。竞争苏格兰王位的主要有十三名候选人,他们中的十人很快因为种种理由被爱德华一世淘汰。剩下来的三名候选人皆为亨廷顿伯爵戴维(苏格兰国王戴维一世的小儿子)的子孙,是亨廷顿伯爵的三个女儿的男性后嗣。

(三)问题是究竟选择哪个女儿的后嗣才好呢?亨廷顿伯爵次女之子开瑞克伯爵罗伯特·布鲁斯曾被亚历山大二世指定拥有王位继承权,无论是从血缘还是从资历上看他都是最合适的国王人选。可是仲裁人爱德华一世却不这么想,他理想中的苏格兰国王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摆布的傀儡,像罗伯特·布鲁斯这样为了王位可以苦熬几十年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被自己利用。于是爱德华一世在年拥立亨廷顿伯爵长女的外孙、年仅十六岁的约翰·巴里奥尔登上苏格兰国王的宝座,根据事先的承诺巴里奥尔在即位的次日就向爱德华宣誓效忠并尊其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像爱德华一世那般精明的人有时候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他原本以为巴里奥尔会对自己俯首贴耳、百依百顺,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巴里奥尔并不甘心成为英格兰人的傀儡。年英法之间又燃战火,爱德华一世向对待家臣一样命令巴里奥尔率领苏格兰军队和自己一起出征法国,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英法战争期间苏格兰商船不得出港的苛刻要求。“长脚”的无礼要求激怒苏格兰人,巴里奥尔不仅对他的召唤不予理会,还在当年7月和法国、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16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苏格兰补助金五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四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试图摆脱英格兰的桎梏。巴里奥尔的“胆大妄为”击怒“长脚”,他立即发动对苏格兰的惩罚战争。

(四)年月爱德华一世率军直取苏格兰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贝里克,该城居民奋起抵抗,无奈力不从心,贝里克于月0日陷落。英军入城之后烧杀抢掠,残酷程度无以复加,死难者数以千计。4月27日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率领的英格兰军队在邓巴会战中打垮巴里奥尔的四万大军,苏格兰人在邓巴战场上尸横遍野,许多贵族沦为俘虏。邓巴的惨败决定巴里奥尔的命运,他被迫于7月10日向爱德华一世投降,“长脚”囚禁包括他在内的两千多名苏格兰显贵。邓巴为苏格兰东洛锡安区的自治市和渔港,濒临福斯湾。爱德华一世在此重创苏格兰人,随后被宣布为苏格兰国王。苏格兰战争期间英王爱德华一世于年4月27日率领英格兰军队在邓巴打败阿索尔伯爵率领的苏格兰军队,此次战斗中苏格兰军队伤亡1万人。随后爱德华一世被宣布为苏格兰国王。不久以后他废黜巴里奥尔自立为苏格兰的最高宗主,在贝里克建立自己在苏格兰的统治机构。“长脚”命令约翰·德·沃勒内率军长期驻守苏格兰,分兵把守苏格兰各个主要城堡。同时爱德华一世把一大批忠于他本人的郡长和领主强加给苏格兰人,而且他们大多是英格兰人。爱德华一世还从一个叫斯昆的村庄掠走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将它作为战利品带回伦敦。“斯昆石”又称“命运之石”,是古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的“王座”。“长脚”下令将“斯昆石”镶嵌在一张精雕细刻的高背橡木椅上,以作为占领苏格兰的象征,这张椅子就是著名的“爱德华国王之椅”。年8月22日自以为苏格兰已经牢牢在握的“长脚”离开苏格兰前往佛兰德斯,他走后不久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斗争就在苏格兰全境展开。

(五)英格兰—苏格兰战争是英格兰与苏格兰因政治、经济、宗教诸种原因,在中世纪发生过8次战争,最后结果为年双方签订《利思条约》,从此苏格兰新教派获得合法地位。年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三世以威廉的长子诺曼底公爵罗贝尔发动叛乱为借口率军入侵英格兰,企图控制有争议的地区,并扫平诺森伯里亚,向南直抵泰恩河。年威廉率英属诺曼底军队攻入英格兰,为保护英格兰北部边界,威廉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修筑防御城堡。年6月15日苏格兰介入英格兰内乱,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接受诸侯列入大宪章内的要求提纲,但操纵教皇宣布废除限制国王的大宪章。英格兰掀起反约翰的人民运动,并呼吁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进军英格兰。亚历山大立即挥师南进,赶走英格兰北部约翰的支持者,并击败最后一批觊觎苏格兰王位的盖尔人,年约翰死后两国的战争立即停止。年英格兰介入苏格兰王位争夺引起的战争,苏格兰发生罗伯特·布鲁斯和约翰·巴利奥尔之间的争夺王位的斗争,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被邀居中调停。爱德华欣然同意,但提出要苏格兰人承认其宗主地位,并交出苏格兰的一些城堡作为象征。爱德华选定巴利奥尔为王位继承人,并于年正式加冕。为对抗英格兰的苏格兰和法国结成联盟,爱德华便于年派兵进攻苏格兰,不久劫掠贝里克,还攻占其他一些城堡。之后击败并囚禁巴利奥尔,苏格兰成为附属于英格兰的一块“封地”。年英格兰为征服苏格兰进行的战争,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即位后,为挽回在国内的挫折决意征服苏格兰,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率军与其对抗。

(六)年6月24日双方在班诺克本河附近激战,最终英军失败,英王逃脱。年双方在因弗基辛又发生战斗,起初英军获胜,后苏格兰军队重新集合起来,迫使英军撤退。年爱德华二世率军包围贝里克,年布鲁斯国王派道格拉斯爵士发动反攻攻入约克郡,打败由约克大主教率领的一支部队,迫使爱德华解除对贝里克的包围。以后英王再度侵犯苏格兰,与布鲁斯在拜兰德交战,布鲁斯大获全胜。双方在12年达成停战协定,但在年确认苏格兰享有合法独立地位前,战斗仍时有发生。年苏格兰王位争夺引起的战争,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三世之弟、奥尔巴尼公爵觊觎苏格兰王位,他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相互勾结,图谋篡权。不久阿奇博尔德“红”道格拉斯亦加入奥尔巴尼的行列,年带领英格兰军在劳德生擒詹姆斯,将其撵回爱丁堡。其后道格拉斯同奥尔巴尼一同占领苏格兰,而英格兰军队在收复贝里克后,从苏格兰撤回。年苏格兰为配合盟友法国入侵英格兰,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为支援法国盟友于年入侵英格兰。是年9月9日在弗洛登菲尔德发生血战,尽管苏格兰军队两倍于敌,但由于英格兰军队装备精良,步兵、骑步协力作战使苏格兰溃不成军,詹姆士本人死于沙场。

(七)年英格兰为谋求对苏格兰宗主权进行的战争,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提出对苏格兰的宗主权,指责苏格兰人是乱民,要求他们取消同法国的联盟。不久英军侵入坎伯兰,开始对苏格兰的战争。苏格兰军队数量较少,又无斗志,屡遭失败。年英格兰军队火烧爱丁堡,把大片土地夷为平地。年2月英格兰军队在安克拉姆沼泽被打败,年英格兰军队在平基克留战役中战胜苏格兰人。平基克留之战是英格兰-苏格兰战争期间亨特利伯爵率领的苏格兰军队与摄政王萨默塞特率领的英格兰军队于年9月10日在埃斯克河附近进行的一次战斗,苏格兰军队渡河发起攻击并取得初战胜利,但是停泊在福斯湾的英格兰舰船的猛烈炮火挫伤苏格兰军队的锐气。英格兰骑兵趁机发起冲击,并迫使苏格兰军队逃离战场。萨默塞特随后进占爱丁堡,苏格兰被迫同意年仅5岁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与年仅10岁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六世订婚。这年英王亨利八世死后萨默塞特任摄政,再次出动军队攻占爱丁堡。年英法签订条约,在苏格兰的战争结束。年英格兰武力支持苏格兰新教的战争,苏格兰新教派和天主教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的遗孀玛丽求助于法国,而苏格兰的新教派则求助于英国。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派舰队封锁苏格兰港口,防止法国增派援兵,并偷偷把武器和给养运进苏格兰以支持新教徒。但是在年双方签订《利思条约》,从此苏格兰新教派获得合法地位。

斯特林桥战役

(一)苏格兰人的反抗开始于年的5月,起先只是各地的零星暴动,仅仅过4个月反抗的火焰已经烧遍苏格兰的大地。到年9月英格兰在苏格兰的统治竟然已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当时活跃在苏格兰大地上的起义军主要有三支,一支队伍是由安德鲁·穆瑞领导的队伍,在福斯河北得到广泛的支持;另一支队伍是由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和格拉斯哥主教罗伯特·维沙特领导,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苏格兰的西南部;第三支队伍是由伟大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西部的起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被镇压下去,萨里伯爵的孙子、新任苏格兰总督副官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紧急动员坎布里亚和威斯特摩兰两郡(可能还包括兰开夏)的民团,迅速开进苏格兰直扑艾尔城。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指挥着一支由三百名重装骑兵和四千名步兵组成的军队,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苏格兰人对贝里克的灾难记忆犹新,这让他们犹豫、动摇,最后艾尔和欧文的苏格兰反抗者未发一箭就向英格兰军队缴械投降。7月17日爱德华一世委任的苏格兰财务官休·格雷辛汉获悉威廉·华莱士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一支大军,格雷辛汉在给爱德华一世的书信中写道:“有必要对威廉·华莱士进行一次讨伐,他在赛柯克森林集结一支大军,图谋破坏您给苏格兰带来的和平。”格雷辛汉同诺森伯兰郡的贵族们一致决定出兵征讨华莱士,他们的军队以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所部为主力,拥有三百名重装骑兵和一万名步兵。

(二)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并没有马上攻打华莱士,他们在罗克斯堡扎营等待苏格兰总督约翰·德·沃勒内的到来。英格兰人反应的迟钝给了华莱士大展身手的机会,他迅速移师北方和安德鲁·穆瑞会师,旋即包围邓迪和斯特林两城堡。得知邓迪和斯特林被围后约翰·德·沃勒内亲率一千重装骑兵和五千步兵从罗克斯堡出发开赴斯特林,紧跟其后的是休·格雷辛汉、亨利·珀西和罗伯特·克利夫德率领的后续部队,包括三百重装骑兵和八千步兵。9月9,包括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马尔科姆在内的几个苏格兰亲英贵族赶到沃勒内军中,他们是被格雷辛汉招来给英格兰人充当向导的,沃勒内和格雷辛汉命令他们前往围困斯特林堡的苏格兰军中劝说华莱士放下武器以免“无谓的流血”。这些贵族们在华莱士和穆瑞面前极力夸张英格兰人的精良装备,在他们看来以羸弱的苏格兰武装和强大的英格兰王家军队抗衡,其结果只能是一场屠杀。亲英贵族们的花言巧语没有能够蒙骗华莱士,贝里克的惨剧就在眼前,沃勒内的许诺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呢?不过詹姆斯·斯图亚特等人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给沃勒内带回大量有关华莱士义军的情报。这几个苏格兰贵族曾向沃勒内许诺要向英军提供六十名武士,当他们在9月11日早晨来向沃勒内复命的时候跟随他们一起来替英军效力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而不是他们所许诺的六十人。

(三)年9月10日英格兰军和苏格兰军在斯特林桥遭遇,如果把斯特林看成为苏格兰北大门的话,斯特林桥--这座架设在福斯河上的木桥无疑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在斯特林镇边上的峭壁之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斯特林堡,城堡里面的驻军承担着守卫斯特林这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小镇。从斯特林堡向下眺望斯福斯河两岸的一草一木全都尽收眼底,此时的驻军司令是骁勇善战的理查·德·沃德格里夫爵士。9月10日这天威廉·华莱士在福斯河对岸的制高点奥丘山上发现从南方汹涌而来的英军,这正是约翰·德·沃勒内亲自率领的征讨大军,他此行的目的是来解除苏格兰人对斯特林的围困。沃勒内指挥的英格兰军队全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很多人都有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经验,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也非常饱满,在英军将士的眼中即将和自己对阵的苏格兰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威廉·华莱士和安德鲁·穆瑞指挥的苏格兰军有一万六千人,但是其中大多数人是从未上过战场的农民,他们装备极差,只有一百五十名铠甲骑兵的装备可以和英军媲美。因此尽管在数量上苏格兰人占用接近三比一的明显优势,但是英苏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是比较悬殊的。尽管在实力上英格兰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地利上他们却处在下风。

(四)英军没有渡船,他们只能从斯特林桥和坎布斯肯内斯、基尔丁两处浅滩渡过福斯河。两处浅滩只有在水位很低的情况下才能通行。斯特林桥是一座狭窄的木桥,最多只能让两名骑兵并肩通过。两侧桥头的堤道土质松软,重装骑兵完全无法施展。沃勒内发现在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的苏格兰人对自己的左翼构成致命的威胁,英军却很难把苏格兰人从山上赶走。如果苏格兰人趁着英军的人马在斯特林桥上挤作一团的时候发起攻击,英军必将一败涂地苏格兰人有一个英格兰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他们在为苏格兰的独立而战。为了向英军表明自己的决心的华莱士在福斯河北岸的奥丘山的山坡上布阵,沃勒内明白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沙场礼节尊重的他派遣两名多明我会修士过河。沃勒内让两名修士转告华莱士,如果他能接受“王上的和平”,自己将保证华莱士的生命,并对他以往所犯之“罪行”既往不咎。对此威廉·华莱士的回答是:“告诉你们的人,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和平,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向你们报仇雪恨,我们要解放自己的国家!他们想来就来,我们已经做好的准备,就在这里恭侯。”华莱士带有挑衅性的回答不仅让沃勒内目瞪口呆,也令原本趾高气扬的英军将士为之气沮。英军将领之间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华莱士的宣言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其他的人则主张要小心谨慎。

(五)为了统一众将的意见的沃勒内召开一个紧急军事会议,会议上一名在欧文向英军投降的苏格兰骑士理查德·鲁迪爵士告诫萨里伯爵说:“如果我们上桥的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我们只能两个两个并排通过桥面,敌人正对着我们的侧翼,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冲下山来攻打我们,集中兵力打击我们的前锋。离这不远有一处浅滩,在那里我们一次可以通过六十人。请拨给我五百名骑兵和一小队步兵,我将率领他们绕到敌军的背后打击他们、粉碎他们,您和大队人马就可以万无一失的通过斯特林桥。”大多数英军将领们都不赞同鲁迪爵士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兵分两路是不明智的,这可能是英格兰贵族的傲慢和对苏格兰的“变节者”的不信任所致。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伦诺克斯伯爵那不能兑现的诺言让他们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也有少数将领在原则上同意他的看法。于是英格兰的将军们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税务官休·格雷辛汉站出来,大声喝道:“你们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下去,国王陛下的金钱不能被这样白白的浪费。让我们冲过桥去,尽忠尽职吧。”沃勒内对于格雷辛汉的越权举动非常不满,作为一员久经沙场的宿将,他很明白贸然进攻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是将士们的情绪已经被格雷辛汉煽动起来,如果这时候不进攻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全军的士气,沃勒内再三权衡以后向全军发出进攻的命令。

(六)以基尔顿城主(此城堡在约克郡)马默杜克爵士率领的重装骑兵为先导的英格兰大军开始通过斯特林桥,正如鲁迪爵士先前所指出的那样狭窄的桥面只能同时并排通过两骑,英军的行动异常困难。一英里半外的奥丘山上,华莱士和所有的义军将士一样目不转睛的观察着英军的一举一动。英军的队伍以手持爱德华一世的王旗的掌旗手为首,后面紧跟着萨里伯爵和大队的骑士。在一面面长三角旗、令旗和燕尾旗的簇拥下骑士首领和男爵们身着华丽的礼服和全副的铠甲浩浩荡荡的,他们好像是去参加狩猎而非上阵厮杀,指挥大军渡河的是财务官休·格雷辛汉、罗伯特·德·萨默维尔爵士以及斯特林堡的守将沃德格里夫爵士。眼看着越来越多的英格兰士兵穿过斯特林桥踏上福斯河北岸的土地,苏格兰义军当中的气氛也愈发紧张起来,如果不是华莱士和穆瑞再三强调服从命令的重要,奥丘山上的苏格兰将士们早就像年在邓巴那样冲下山去和英格兰人拼命。此时华莱士站在福斯河北岸岸边的克拉格修道院的钟楼上耐心的观察英军的行动,他在等待一个最恰当的时机,他要一击成功。如果过早进攻的话苏格兰人只能消灭一小部分敌军,当真如此反而让沃勒内有了反击的机会。如果把英军全部放过桥来打时义军在数量上有:1的优势,可以痛痛快快的打一场歼灭战,中午11点华莱士命令传令兵吹响进攻的号角。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的苏格兰战士们立刻冲下山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和长矛,口中不断高呼:“干掉他们!干掉他们!”。

(七)在苏格兰人冲下奥丘山的一瞬间他们端平手中的长矛,径直朝着英格兰的贵族们冲杀过去。与此同时另一队苏格兰战士正在向斯特林桥进发,他们的任务是封锁斯特林桥头,切断两岸英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和主力部队一起将已经渡河的英军包围消灭。一阵短促而激烈的肉搏过后斯特林桥的桥头被苏格兰人占据,他们的大胆行动在英军阵中造成极大的混乱,桥上的英军将士们既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拥挤和推搡令数以百计的英格兰人掉进水流湍急的福斯河中,沉重的披挂和武器很快就让他们失去生命。苏格兰人的正面攻势冲垮英军的阵线,并在英军将领中制造一场混乱,他们试图让自己的战马从深陷的泥沼中脱身,大多丧身于苏格兰人的长矛之下,间或有一两个躲过长矛却在坠马之后死于坐骑和苏格兰人的践踏。苏格兰人的迅猛攻势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被冲得七零八落的英军很快就被压迫到斯特林桥与河堤西南的河湾。正在此时苏格兰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北方向河堤冲来,指挥重装骑兵的马默杜克爵士罗伯特·德·茨温格稳住阵脚,他立即改变进攻的方向,把自己的矛头指向迎面而来的苏格兰骑兵。英军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的击溃轻装的苏格兰骑兵,老于战阵的茨温格并没有对溃退的苏格兰骑兵穷追不舍,因为他已经觉察到战局正在朝着不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他吃惊的发现爱德华国王和萨里伯爵的旗帜全都没了踪影,苏格兰人占领桥头切断自己的退路。

(八)茨温格沉默片刻,顷刻间他的外甥在他的鞍前倒了下去,被激怒的茨温格率领他的部下径直冲向据守的桥头的苏格兰人,他用自己那柄引以为傲的宽边重剑在苏格兰人当中杀开一条血路。当茨温格和部下骑兵安然无恙的返回南岸后他立刻下达拆毁斯特林桥的命令,英军阵中的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原本打算坚决抵抗苏格兰人的进攻,然而那些四散奔逃的英格兰人因为躲避愤怒的苏格兰人而冲散他们的队伍。这三百精锐部队没有对战局起到任何作用便尽数葬身沙场,更可悲的是他们并不是被苏格兰人所杀,而是让自己人的马蹄踩下地狱。斯特林桥被拆毁后滞留在北岸的英军将士们陷入绝境,他们为了逃生纷纷跳入福斯河中。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骑士们抛弃自己的武器、甲胄、战马和尊严,和普通士兵一样跳入福斯河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他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人活着游回南岸,有成百上千条生命消失在湍急的激流中。

战役的进展果如鲁迪爵士预料的一样沃勒内原本希望看到一场对苏格兰“叛军”的伟大胜利,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苏格兰起义者对英格兰王家军队的屠杀,他眼睁睁的看着苏格兰人狂暴的砍杀着自己的士兵,却因为威尔士长弓手的毁灭而束手无策。沃勒内眼见大势已去便在收容从北岸逃回的残兵败将之后撤出战场,他留下自己的亲戚威廉·费兹·沃里内守卫斯特林堡并许诺在十个星期之内返回。安排完一切后沃勒内飞速向南逃窜,直到进入英格兰境内才收住脚步。英格兰人在斯特林桥之战当中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一百名重装骑兵和五千名步兵(包括三百名威尔士长弓手)战死沙场,最为苏格兰人所痛恨的税务官休·格雷辛汉被苏格兰人扒了皮。苏格兰方面的伤亡微不足道,但是两主将之一的安德鲁·穆瑞受了致命伤,数周之后不治身亡,穆瑞去世后他的部下全都投到华莱士的麾下。斯特林桥之战在当时的欧洲是一个奇迹,一支装备极差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民军打垮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职业军队。

威廉·华莱士

(一)斯特林桥惨败的消息流传得很快,9月21日格雷辛汉的死讯就到达伦敦的财政部。9月24日身处佛兰德斯的爱德华一世收到从伦敦发出的告急文书,苏格兰局势的迅速恶化完全超出爱德华的想象,他很想亲自出马再次平定苏格兰,但是佛兰德斯的事务托住他的手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爱德华决定让约翰·德·沃勒内坚守苏格兰,同时命令约克郡长罗伯特·克利夫德和十三名北方领主前往增援。然而援军尚未出发萨里伯爵便在9月27日逃进约克,他是在约克城内接到爱德华一世的命令的。爱德华一世又命令那些已经臣服自己的苏格兰贵族协助英格兰驻军祢平“叛乱”,这些贵族包括巴德诺克的康耶、布查恩的康耶、邓巴的帕特里克、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美因泰兹的亚历山大、斯特拉泰因的迈尔斯、伦诺克斯的马尔科姆、萨瑟兰的威廉、詹姆斯·斯图亚特、尼古拉斯·德·拉·海耶、英格拉姆·德·乌恩弗拉维尔、理查德·弗拉塞尔和克劳福德的亚历山大·德·林赛。通过这一长串的名字应该不难发现亲英苏格兰贵族的势力很大,华莱士当时面对的决不仅仅是来自英格兰的压力。邓巴的帕特里克在达勒姆主教安东尼·德·贝克的支持下向华莱士宣战,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华莱士乘胜夺取邓巴,将他赶出苏格兰。经此一战苏格兰境内再也无人敢于公开挑战华莱士,惟有如此他才能在入侵苏格兰的时候避免来自背后的威胁。

(二)苏格兰人的入侵并没有立刻变成现实,在10月1日以前没有苏格兰人入侵诺森伯兰郡的任何报道。华莱士率军追踪沃勒内,直到贝里克郊外的胡腾·摩尔。当贝里克的驻军出城接应沃勒内的时候华莱士立即撤兵北返继续对斯特林堡和邓迪堡的围困,不久两座城堡的守军向华莱士开城投降,他用英格兰人在斯特林和邓迪贮存的军需物资武装自己的军队。在打败邓巴的帕特里克后华莱士开始入侵英格兰本土的军事行动,贝里克在10月11日之前被苏格兰人占领。10月11日那天华莱士在哈丁顿,他并没有做入侵诺森伯兰郡的部署,而是继续围困邓迪。10月18日苏格兰人开始进犯诺森伯兰郡,不过这仅仅是一些零星的骚扰,11月11日苏格兰人方才大举入侵英格兰。起初苏格兰小部队散兵游勇式的劫掠让英格兰北部的居民大受其害,他们以罗斯伯瑞森林为大本营,四出焚掠周围的乡村。烧毁费尔顿磨坊标志着苏格兰人对诺森伯兰郡攻势的开始,诺森伯兰郡的民团早在6月份就被休·格雷辛汉征集一空并在斯特林桥一役中折损殆尽,除了据守各个城堡少数军队以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妨碍苏格兰人,不过只有奥恩维克城堡的守军曾经袭击过苏格兰人的小部队。

(三)此时的伦敦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沃勒内的告急文书一个接一个的从北方传来,远在佛兰德斯的爱德华一世对此鞭长莫及。和朝廷相比教会方面的反应显然要更快些,于10月16日、2日教会两次发出召开筹措军费的宗教大会的传票。威斯敏斯特教堂亦于10月2日发布征召新兵的命令,但直到12月6日才付诸行动。愈演愈烈的“苏格兰叛乱”迫使爱德华一世与法王菲利浦四世议和,双方于年10月达成一项为期两年的休战协议,尽管如此但爱德华依然无法马上从欧洲大陆抽身。为了让英格兰恢复稳定的“长脚”向大小贵族和各自由城市许下各式各样的诺言并作出很大让步,希望可以激发他们支持王室的热忱。与此同时他又向亲英格兰的苏格兰贵族们送去密函,希望他们和英军联手镇压自己的同胞,爱德华一世的密函并没起到多大作用,除了被华莱士驱逐的邓巴的帕特里克和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外大部分苏格兰贵族都不敢公然支持爱德华一世。华莱士凭借着抗英战争中所取得的赫赫战功在苏格兰中下层人民中树立起崇高的个人威望,理所当然的被他们拥戴为苏格兰的“护国主”。华莱士深知爱德华一世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英格兰的大军很快便会卷土重来,一个四分五裂的苏格兰无法与英格兰长期抗衡,惟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苏格兰的独立才会有希望。

(四)华莱士返回苏格兰后立即着手整军备战,他将苏格兰划分为若干个军区,每个军区的长官和副官都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华莱士宣布苏格兰所有能够使用武器的男子都必须参加战斗,无论他是贵族、自由人还是农奴。华莱士的命令都是以国王约翰·巴里奥尔的名义下达的。华莱士之所以要借助国王的名义是因为卑微的出身使他的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贵族中间)大打折扣。就在华莱士专心备战的同时英格兰方面也在积蓄力量以俟反攻,根据爱德华一世的令旨萨里伯爵、格洛斯特伯爵、阿伦德尔伯爵等勋臣宿将在约克集结一支大军,只等国王到达就立刻北上讨伐华莱士。未曾想到个别英格兰贵族的轻举妄动打乱全盘部署,先是罗伯特·克利夫德在年圣诞前夕袭击安嫩戴尔,接着彭布罗克伯爵埃梅尔·德·瓦朗斯和马奇伯爵之子约翰·希尔瓦尔德率领一支军队在苏格兰法夫郡登陆,他们在布莱克艾恩塞德森林中遭到华莱士的迎头痛击而全军覆没。闻此败讯hou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于年2月率军越过英格兰-苏格兰边界,于是英格兰人的反攻开始。沃勒内解除苏格兰人对罗克斯堡的包围并深入到凯尔索,华莱士没有冒险与英格兰军正面交锋,他用坚壁清野的方法迫使沃勒内退却,但贝里克却落入英格兰人手中。威廉·华莱士(0年—年8月2日)是一名苏格兰骑士,后来成为苏格兰独立战争的重要领袖之一。

(五)2华莱士生于艾尔德斯莱,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华莱士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显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纵横山林多年的经历使他作战经验丰富。他深谙游击战术,懂得收集和利用情报,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对攻击的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华莱士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对于英格兰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杀戮加倍报复。起义军每攻克英军盘踞的城堡或在野战中击败英军,都要杀尽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英格兰人及其外国雇佣兵,而从不抓俘虏,心情稍好一点的时候会放过妇女、儿童与僧侣。有的时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觉得过于残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忏悔。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暴易暴的时代,野蛮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与残酷镇压,多年来你死我活的追杀,已经令复仇之火烧焦他心里最后一点仁慈和怜悯。华莱士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不仅仅出于对自由的信念,也来自亲身感受到的亡国毁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国恨。年当爱德华一世上演“至尊”闹剧时华莱士的父亲老马尔科姆属于少数拒绝低头的苏格兰人,为了躲避迫害他带长子离家出走,但终于还是被个叫费尼克的英格兰骑士杀害于艾尔郡的罗顿山。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随母投亲,就是这段时间他进教会学校,但不久就因杀死向他挑衅的英国占领军而被通缉,从此浪迹江湖。

(六)在游击生涯中华莱士周围逐步形成一支以亲族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堂兄弟亚当、理查和西蒙、表兄弟威廉、外甥爱德华·里特和汤姆·哈利德以及贵族格拉汉姆、爱尔兰人史蒂芬、勇士格雷、克雷、修道士约翰·布莱尔、土匪爱德华·、约翰·乔治等。他们利用袭击英军缴获的装备、马匹和给养武装自己,靠此方法不断壮大自己。年7月威廉·华莱士率宗族数十人在父兄遇难的罗顿山守株待兔,利用狭路设伏击毙仇人费尼克骑士,截获他护送的运输队,据说此战中华莱士为自己惨死于英格兰人手里的父亲和兄长复仇。拉那克之战是华莱士命运的转折点,这一战他的军队斩杀英军多人,使华莱士声名大振,激发饱受压榨的苏格兰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在此之前追随他的不过是数十名亲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盗,至多算一支游击队罢了。华莱士由自发反抗占领军的残暴统治向为光复祖国而战转变,罗伯特·维斯哈特主教早有发起复国运动之心,但苦于手中无兵,而实力派贵族又只重私利罔顾大义。华莱士义军的崛起正合他意,主教找到华莱士劝说他打出恢复国家独立、迎请巴里奥国王还朝的旗号。在此之前华莱士及其抗英斗争一直被当作暴民作乱,得不到大贵族的认同。

(七)一些贵族也加入反抗的行列,但此举也给本来没什么政治倾向的华莱士贴上了拥巴里奥派”的标签。华莱士率领义军连续攻城拔寨,席卷整个北部高地。在多加特湖附近华莱士联合当地起义军突袭占有数量优势并有伪军支援的英军爱尔兰军团迈克法迪恩部,全歼该敌并斩杀所有爱尔兰籍俘虏,但对缴械求饶的苏格兰俘虏则全部释放,迈克法迪恩本人逃离战场后被追及并枭首。在北方重镇珀斯中起义军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军2千人被杀尽。在达诺塔城堡中对“艾尔谷仓事件”等暴行记忆犹新的华莱士拒绝给逃入城堡避难的多英格兰人及其追随者以任何怜悯,抵抗者最终被赶下悬崖,甚至教堂也被点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在阿伯丁港的英军匆匆登船撤离,被疾速赶来的起义军乘低潮攻上甲板,杀得片甲无存,百余艘舰船被焚毁。英国派来的郡长挂起巴里奥的旗号,从而免于血战。随后华莱士与安德鲁·莫雷合兵围攻邓迪,这时降伏苏格兰贵族的英军已在瓦伦的指挥下大举北进。9月10日起义军先敌赶到福斯河北岸,占据奥奇尔山上的有利地形,山顶的克雷格修道院成了指挥部。此时苏格兰正规军已经不存在,来到斯特灵迎击英军的这支队伍简直就是乌合之众。莫雷的六千北方部队情况稍好,有一些正规军的底子,其中还有名装甲骑兵。华莱士的一万人则由临时聚集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组成,加上一些附义的小贵族。他们缺少军官,装备低劣,训练严重不足,几乎没有战斗经验。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爱国精神都已经到狂热的程度,渴望一战。

(八)瓦伦率领的英军稍后也赶到南岸与斯特灵守军会合,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共有一千重装骑兵、五千步兵、三百威尔士长弓手,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且士气高昂,而且他们的统帅经验丰富、深孚众望。他们蔑视对手,认为这些苏格兰人既没勇气又不团结,缺乏纪律和战术。瓦伦曾经在邓巴之战中击败苏格兰科明家族的军队,但面对华莱士和莫雷的指挥时瓦伦却被以弱胜强,最终遭遇惨败、仓皇逃走,斯特林桥战役以苏格兰军队获胜告终。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从此华莱士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十月华莱士乘胜攻克英国北部重镇德汉姆,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而无力防守,因此十一月退回苏格兰。年五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授勋为骑士,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公,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威廉·华莱士定下应对英格兰人的策略,一是坚壁清野,将英军可能路过之处的居民、牲畜、粮食全部转移,不给英国人留下任何可以补给之物;二是训练士兵使用“枪阵”,即以若干长枪兵为一组,背靠背站立,枪尖朝外,形成一个攻击和防御力都倍增的作战单位。爱德华一世一从欧洲大陆脱身,立刻动身前往英格兰。

(九)他在肯特郡的桑维奇登陆后马不停蹄的返回伦敦,“长脚”在伦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结起一支拥有2.4万名骑士和重装骑兵(其中五百名是从加斯科涅来的)和1.05万名步兵(包括威尔士长弓手和爱尔兰掷石手)的大军。6月24日爱德华一世率领他的大军自罗克斯堡启程向苏格兰挺进,随同国王出征的有赫里福德伯爵亨弗里·德·伯亨、英格兰最高治安官罗哲耳·毕高德、林肯伯爵奇耶夫·马绍尔和好战的达勒姆主教安东尼·德·贝克。在爱德华的巨大力量下没有苏格兰人认为正面交锋有希望获胜,他们惟一的希望是撤退,避免一边倒的战斗。和英格兰人保持一段距离,直到英军深入苏格兰腹地,冬季的严寒和给养的缺乏将迫使他们撤退。华莱士原想运用这个战略,但爱德华一世的步步进逼令他不得不在福尔柯克和英格兰军展开决战。年爱德华一世亲征,在福尔柯克战役击败威廉·华莱士,苏格兰几乎成为英格兰王国领土的一部分。为了击垮苏格兰人斗志的爱德华一世分兵数路,深入苏格兰各地大肆烧杀。法夫、克拉克曼南、拉纳克、艾尔等地均惨遭英军荼毒,所有的男性不分老幼尽皆杀死。

(十)苏格兰人在撤退的途中破坏斯特林和珀斯,苏格兰基督教的中心圣·安德鲁斯也被弃守,后遭英军付之一炬。不久以后重整队伍的华莱士再度发起游击战,这令英军又一次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爱德华一世不得不退往福斯河口,以便从海军舰队那里获取给养。华莱士抓住机会集中兵力、尾随英军,在林利斯戈袭击他们的后卫。英军在这次袭击中损失惨重,被迫迅速撤回卡莱尔边境,此次远征也就此落下帷幕。福尔柯克会战的失败意味着华莱士军事生涯的结束,他于年年底辞去护国主一职,此后再也没有领兵打仗。威廉·华莱士支持巴里奥家族,在辞去护国公职位后前往欧洲大陆与法国和教皇宫廷进行斡旋,试图使约翰·巴里奥恢复苏格兰王位,据说他还曾去挪威等地寻求支援。年8月由于苏格兰人、华莱士信任的伙伴、叛徒约翰·曼提斯的出卖,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随即押往伦敦。作为奖赏曼提斯被任命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而在伦敦经过一场形式上的审判后,华莱士被指控叛国及谋杀拉纳克执政官哈泽里克判处死刑,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华莱士遭到围观人群的辱骂嘲笑,人们还纷纷向他投掷腐烂的蔬菜、面包等,因为他们被告之这个犯人是个罪大恶极的匪徒、叛国者,而且杀害许多无辜的英国人,在遭受绳勒、刀割、火烧等酷刑后威廉姆·华莱士被斩首。

福尔柯克会战

(一)在福尔柯克会战中苏格兰人知道自己的重步兵更适合于防御作战,因而他们就等着对方来进攻。苏格兰军队指挥官威廉·华莱士是位称职的指挥官,在早些时候的斯特林桥战役中苏格兰人在一片沼泽地附近组织防御,等待英格兰人的进攻,并因此击败英格兰的攻击。华莱士从此学会重步兵要以防御对付英格兰人进攻的道理,在这次会战中苏格兰人也像上次作战那样在一片松软土地后选择自己的防御阵地。苏格兰的重步兵装备12英尺长的长矛,使用纵深很大的战斗队形。在防御时前面一列跪着且手持长矛,将长矛柄触地,后面其余各列则平拿着他们的长矛。苏格兰人将重步兵排成四个很大的战斗队形,以形成全方位的防御,而将弓箭兵放在战斗队形之间或重步兵队形的翼侧,并将少量的重骑兵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英军沿着苏格兰东海岸向北推进,由一支海军舰队从海上补给。不列颠变化莫测的天气对英军的影响要远大于苏格兰人的抵抗,大军出发后不久由于随行的舰队为大风所阻,英军被迫在昆斯费里以南两英里的柯克利斯顿安营扎寨,只待舰队前来会合。与此同时华莱士正在福尔柯克城附近的森林中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准备着,为了抵御英军骑兵冲击的华莱士把阵地设在一片骑兵无法通过的沼泽后面,苏格兰人还在沼泽的尽头修筑防御工事,即尖木桩围成的木栅栏。苏格兰军由八千余名步兵、一千余名骑兵和为数不多的弓箭手组成,除了巴德诺克的康耶和约翰·斯图亚特外大多数贵族都在观望,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军时华莱士不得不孤军奋战。由于英军的给养严重不足,所以爱德华一世开始考虑撤向爱丁堡。

(二)这时邓巴的帕特里克和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给他送来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当“长脚”从中得知苏格兰人离他只有六里格(十八英里、一里格相当于三英里)的路程时他决定发动决定性攻势,他命令自己又饿又累的部下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急行军。他们下午点从柯克利斯顿拔营起寨一路疾行,于当晚抵达林利斯戈镇并在镇东未经耕作的伯格荒原宿营。由于所有的帐篷和辎重都留在柯克利斯顿营地,因此国王和全军将士只能露天过夜。他们的马匹无料可喂,只有荒野上的荆豆和杂草。英军刚出林利斯戈镇就发现缪拉文塞德山上有苏格兰人的踪迹,“长脚”当即下令攻击,当英格兰人冲上山后他们发现苏格兰人早已逃之夭夭。他们是华莱士部署的侦察兵,看到英军逼近就回福尔柯克报信去了。英格兰全军到达山顶后在达勒姆主教的主持下望弥撒,那是7月22日圣麦格德林节,此时他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两英里外布阵的苏格兰人。弥撒结束后有人提议应该让连续行军的士兵稍事休息,然而爱德华一世在“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下要求全军立刻冲下山去。英军以三线队形部署,第一线由赫里福德伯爵亨弗里·德·伯亨和肯伯爵奇耶夫·马绍尔率领,第二线由达勒姆主教安东尼·德·贝克和拉尔夫·巴塞特指挥,第三线由国王亲统。骑士和重装骑兵组成英军的第一和第二条战线,第三条战线是作为后备军的步兵和威尔士长弓手、爱尔兰掷石手,在苏格兰一方华莱士布下苏格兰传统的长矛圆阵迎敌。

(三)尽管英军占有优势但苏格兰人仍有取胜的可能,他们密集的长矛圆阵可以击退任何骑兵的冲击。华莱士的作战计划是让长矛圆阵先承受敌人的冲击,当英格兰人因突破圆阵而疲惫的时候苏格兰骑兵就集中兵力突击他们的后方,把他们赶入沼泽加以消灭。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苏格兰阵营的内部发生分裂,华莱士、康耶和约翰·斯图亚特之间因为指挥权的归属发生激烈的争吵,争吵的结果是约翰·斯图亚特表示他将服从华莱士的指挥,没能得到指挥权的康耶悻然带走仅有的千余骑兵。英格兰人的重骑兵分散通过松软的地面,从两个翼侧接近苏格兰人。不等下令英格兰重骑兵向静等不动的苏格兰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猛烈的进攻冲散苏格兰的轻步兵。约翰三世·科明在威廉·华莱士的安排下率领下马骑士和骑士作为殿后部队,守卫苏格兰军队与卡伦德树林的衔接处。随着“长脚”的一声令下第一线和第二线的英军骑兵从缪拉文塞德山冲了下来,当遇到苏格兰阵前的沼泽时他们分别向左右迂回绕行,在突破沼泽尽头的防御工事后从苏格兰军的左右两翼攻了进去。英军骑兵的冲击是如此的迅猛,以致约翰·斯图亚特率领的苏格兰弓箭手未及撤入步兵的长矛圆阵,包括约翰·斯图亚特在内的全体将士壮烈牺牲。在英格兰第一轮骑兵冲锋中约翰·科明稍作抵抗就被英格兰骑兵冲锋击溃,随后指挥苏军弓箭手的约翰·斯图亚特也迅速溃败,弓手得不到骑兵掩护而损失惨重的斯图亚特战死。

(四)苏格兰步兵在华莱士的激励下和英军骑兵展开殊死搏斗,混战持续很久,英格兰的骑士和重装骑兵毫无优势可言,数十上百名骑士和骑兵被苏格兰人的长矛击坠下马而丢了性命。许多骑士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赌气似的把手中的长矛当作投枪朝苏格兰人乱掷一气,战局陷入胶着状态。骑兵冲击对四个纵深的长矛兵方阵却没有什么影响,正当英格兰的骑兵准备向重步兵再一次发起冲击时爱德华国王赶到。这位拥有杰出战术判断能力的统帅发现,第一次自发冲击的战果仅仅是骑兵对轻步兵的打击,因此骑兵对长矛兵再次发起冲击也将会无效的。因而他果断地阻止骑兵的再一次冲击,而采用当时曾有效对付威尔士长矛兵的战术。他调来长弓兵,命令他们对苏格兰阵线的几个地点集中射击,当密集箭雨重创苏格兰重步兵。缺乏远程火力而采取防御作战时不可避免的尴尬境地,因为他们的优势在于防御,而防御的力量又取决于他们严整的阵型。如果他们的远程火力不能与对手对抗,那么要么忍受其打击,要么放弃严整的阵型,而这两种选择都将是不利的。在其队形中打开缺口时爱德华国王命令骑兵从打开的缺口处发起冲击,科明溃败后并未返回战场,华莱士麾下剩余的少量苏格兰轻骑兵与爱德华一世指挥下的英格兰骑兵对冲也遭遇惨败。

(五)此时老谋深算的爱德华一世使出杀手锏,他调上威尔士弓箭手和爱尔兰掷石手,安插在两线骑兵中间全力猛射。弓箭手和掷石手不断把一阵阵箭雨和石块送入苏格兰圆阵的纵深,紧随其后的英格兰步兵拣起地上的大石块掷向圆阵前排的苏格兰人。苏格兰人在英军猛烈的远程攻击下毫无办法,他们简陋的甲胄无法抵挡如雨的矢石,数千人倒在阵中。原本坚若磐石的长矛圆阵上很快就被撕开好几个缺口,英格兰骑兵趁势从这些缺口杀入,苏格兰人终于抵挡不住而全线崩溃。除了康耶的骑兵因为没有参加战斗而幸免,在福尔柯克坚持战斗的八千多名苏格兰战士中的绝大多数血洒疆场,华莱士和他的副官凭着过人的武艺在乱军之中杀开一条血路。骑兵很快便撕开华莱士的步兵方阵将其击败,接着便向苏格兰的步兵发起追击。尽管苏格兰的步兵伤亡惨重,但是由于步兵已接近森林,伤亡得到控制。由于华莱士在突围中体现出的指挥能力和武勇,绕后的英格兰骑兵未能将苏格兰步兵与树林完全隔开来。英格兰人在此次会战中的胜利显示骑在马背上、穿着精心设计的铠甲的贵族,并不能胜过手持长矛的密集步兵,因此需要先用弓箭手加以压制。

(六)苏格兰人在撤退的途中破坏斯特林和珀斯,苏格兰基督教的中心圣·安德鲁斯也被弃守,后遭英军付之一炬。不久以后重整队伍的华莱士再度发起游击战,这令英军又一次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爱德华一世不得不退往福斯河口,以便从海军舰队那里获取给养。华莱士抓住机会集中兵力尾随英军,在林利斯戈袭击他们的后卫。英军在这次袭击中损失惨重,被迫迅速撤回卡莱尔边境,此次远征也就此落下帷幕。福尔柯克会战的失败意味着华莱士军事生涯的结束,他于年年底辞去护国主一职,此后再也没有领兵打仗。华莱士的继任者是在福尔柯克战场上弃他而去的约翰·康耶和年轻的第二代开瑞克伯爵罗伯特·布鲁斯,苏格兰人的反抗仍然在继续着。爱德华一世为了荡平苏格兰又于年、年、年、10年和年五度出征苏格兰,苏格兰战争的巨大消耗成英格兰财政的沉重负担,仅年的“卡拉伐罗克之役”的军费开支就高达镑,尽管如此但“长脚”仍然以“杀光、烧光、抢光”的极端残忍手段迫使苏格兰贵族一一降服。年5月威廉·华莱士在格拉斯哥被一个忠于英格兰的苏格兰骑士约翰·德·美因泰兹爵士抓获,饱受一番酷刑折磨后华莱士在伦敦史密斯菲尔德被英格兰人当作叛国者处死。年7月7日六十八岁的爱德华一世在出征苏格兰的途中崩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爱德华王子必须带着他的骨灰冲在全军的前面,直到最后一个苏格兰人投降。七年以后罗伯特·布鲁斯在班诺克本战役赢得苏格兰的独立,罗伯特·布鲁斯成为苏格兰国王,而威廉·华莱士成为苏格兰的传奇。

班诺克本战役

(一)年苏格兰独立战争到达大决战的时刻,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一世)领导下多年积聚的力量已足够与英格兰的占领军展开正面交锋,同年三、四月开始苏格兰军队开始对英格兰在苏格兰境内最主要的据点斯特灵城堡展开包围。斯特灵城堡的守军与苏格兰军队达成协议,如果6月24日仲夏节然没有英格兰援军到达将向苏格兰投降。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闻讯后召集庞大的军队向北方进军,6月17日英军完成聚集从边境线北进时有三千名骑兵和1.6万名步兵。1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在爱德华一世的励精图治下逐步发展成大不列颠群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实体,往日无法无天的英格兰贵族和威尔士劫掠者被先后制服,金雀花王朝的君主威权在更多地方得到声张。而英格兰的北邻苏格兰则江河日下,陷入内战和无政府的危机边缘。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在年撒手西去,他在死时没有留下一个男性继承人,国祚绵延余载的邓凯尔德王族宣告灭亡。前任国王的外孙女玛格丽特的继承权得到挪威、英格兰、苏格兰三国所承认,算是暂时稳住局面。但仅仅4年之后有童贞少女之称的玛格丽特在北方的奥克尼群岛病逝。此时的苏格兰贵族无不摩拳擦掌,他们准备用鲜血填补国内权力真空,一场空前内战迫在眉睫。就在这,爱德华一世和他的英格兰军队越过传统的边境线,由于历史上的苏格兰南部低地地区长期属于撒克逊七国时代的英格兰,所以长腿有充分的信心去“收复”失地,并借机将整个不列颠都置于自己的绝对威权之下,苏格兰内部祸起萧墙给了他最好的干涉机会。

(二)起初他试图在苏格兰扶持一位傀儡建立间接统治,最,爱德华一世还是设置专门的机构去推行英格兰的法律,准备对苏格兰进行直接统治。长腿的粗暴行径引发苏格兰人的大叛乱,其中就涌现著名的威廉.华莱士,他不仅击败轻敌的英格兰地方军,还用袭扰手段去反过来对付英格兰人。爱德华国王不得不亲自出马,在伯立克和福尔柯克消灭数以万计的苏格兰叛军,最后在年8月日把华莱士斩杀。可叛乱的烽火仍不止息,尤令英王愤怒的是苏格兰的安嫩代尔的领主在年月25日自立为王,成为后来声名大噪的罗伯特一世。暴跳如雷的爱德华一世迅速派兵镇压,罗伯特只身逃亡才侥幸躲过爱德华一世的追杀,尽管处境艰难但罗伯特还是重新组织起大批游击队,与英格兰统治者进行不屈的抗争。第二年再次御驾亲征的爱德华在行军途中溘然长逝,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恩怨将会由他的儿子爱德华二世去和罗伯特一世做个了断。罗伯特·布鲁斯本身也是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他的父亲向长腿爱德华摇尾乞怜,连他本人也两度倒向英格兰人那边,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当时的布鲁斯可以称得上是苏奸世家。然而罗伯特·布鲁斯并不满足于屈居人下,年他以大卫一世国王玄孙的名义在斯昆修道院自封为王,此举无异于向金雀花王朝的君主公开宣战。同时也意味着他必须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面对众多来自英格兰、法兰西、弗兰德斯、威尔士和爱尔兰的职业军人。

(三)罗伯特没有威廉华莱士勇猛,但他的指挥才能远在后者之上。他在年以不到数百人的小分队坚决执行费边战术,靠坚壁清野和诱敌深入避过长腿的亲自追捕,年他趁长腿病逝之机迅速对苏格兰境内的英国据点展开反攻。新任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分别年和年两次出派出重兵追剿布鲁斯的人马,却都无功而返。数倍于敌的英国军队总是被引诱到罕有人至的苏格兰内地林海,在那里徒劳无功地消耗自己的补给和精力,最后黯然离场。当时英军以城堡为锁链对苏格兰广大乡村实施控制,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堡有爱丁堡、伯维治、珀斯、斯特林以及林利斯哥,罗伯特要想赶走英格兰人就必须打下这些堡垒。攻堡垒必须要有攻城机械,但处于游击战状态的罗伯特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攻击珀斯城堡时罗伯特率军围城6周才发起攻击,攻城不顺便全军撤退,城堡上的守军纷纷吹口哨讽刺苏格兰人。其实罗伯特并未走远。一天深夜罗伯特率兵偷偷潜回珀斯城外,他第一个蹚入珀斯深可没颈的冰冷的护城河中,将梯子悄悄靠到珀斯城墙上。在统帅的激励下苏格兰士兵们纷纷涉过护城河,当睡眼惺忪的守军发现不妙时大势已去,只好在恐乱中溃逃。在攻击林利斯哥时苏格兰人用一车干草塞住城堡吊门的升降机构,军队顺利攻入。到了11年罗伯特已经基本消灭掉苏格兰境内的主要英国驻军,甚至劫掠英格兰北部的诺森伯兰。为数不多的英国驻军聚集斯特林城堡,依托坚固的工事苟延残喘,斯特林城堡是控制苏格兰的关键,它建在陡峭的山顶上而易守难攻。

(四)围城数月后绝望的守军和罗伯特达成协议,如果援军在年6月24日还没有抵达就会交出城门钥匙,于是爱德华二世集结一支大军去讨伐让国人感到愤怒的布鲁斯。其中包括各地动员来的0名骑士与重装骑兵以及名负责警戒任务的轻装骑手,还有从英格兰全境招募的名令人生畏的长弓手。这种长弓普遍在1.5米以上,弓的材质为紫杉木,弓脚头用牛羊角雕刻,弓弦由大麻纤维搓制而成。这种弓射程远、速度快、威力大,是当时英军的杀手锏武器。还有数量是长弓手几倍的武装市民和威尔士长矛兵,再加上少量来自布里斯托尔的弩手,佛兰芒、加斯科涅和阿基坦等地的佣兵,这让英军的总数超过1.万人。当时英军还占有心理优,除斯特林桥战役外他们在过去0年里几乎未在大会战中失败过。爱德华二世也会效仿父亲亲征苏格兰的事迹,以最高指挥官的身份随军北上。年5月22日英军抵达苏格兰边境的伯立克,这里曾是爱德华一世大胜苏格兰人的地方。6月22日完成休整的英军又开到旧战场福尔柯克,那里也是爱德华一世击溃威廉·华莱士的旧战场。罗伯特也做好相应的准备,他在得知敌人进军的消息后就竭尽全力厉兵秣马,并在斯特林城堡以南6公里处的班诺克本布防,这里是英军增援斯特林城堡的必经之路。罗伯特的苏格兰军队只有敌人兵力的一半,经历爱德华一世的残暴统治后苏格兰领主们变得十分审慎,大部分人都选择置身事外。罗伯特在班诺克本战场上拥有6名使用长枪和战斧的低地士兵、几百名低地长弓手与高地弩手以及数量不会超过人的低地骑兵,他们基本都是些轻骑兵,无法正面抗衡英军阵中的重装骑士。

(五)罗伯特不再像以往那样搞游击战,而是决定与英格兰军打会战。面对部下的疑虑时罗伯特解释道:英格兰军虽兵多将广,但统帅爱德华二世没有其父的雄才大略。诸位都明白这是巨大的军事冒险,但我认为值得。此战如果获胜整个苏格兰将再不受英格兰奴役。为了苏格兰美好的未来请诸君务必帮助我取得这场决战的胜利。”罗伯特最关心的是选择一个能最大程度限制对手发挥优势的理想战场,经过仔细分析罗伯特锁定班诺克本。班诺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公里的一个小村子,得名于从村边流过的班诺克溪。由班诺克本通向斯特林堡有两条路,一条是罗马古道,一条狭长而崎岖的伯利德尔克小路。两条道路的西面是山丘和森林,东面是福斯河畔的大片沼泽。罗伯特抢在英军之前占据班诺克本北岸、伯利德尔克小路以西的坡地,背靠考克斯泰特山和吉列斯山山麓的森林,右依班诺克本并对穿行考克斯泰特山边缘的罗马古道设置大量障碍物将其封死。为便于攻击罗伯特将部队编成4个分队一字排开,由南向北依次由罗伯特本人、罗伯特的弟弟爱德华、道格拉斯(詹姆士·道格拉斯)和兰道夫统领,精心部署后留给英格兰军的道路只剩下难以通行的沼泽。罗伯特还在自己步兵的前方挖掘一道英尺宽深的沟渠,以部分抵消英军重骑兵的冲击力。英军因为携带大量辎重而无法绕过班诺克本,只能在沼泽和林地行进。地形平坦开阔的班诺克本还是非常理想的决战地点,如果战术得当的话爱德华二世再现长腿在福尔柯克的胜利并不是不可能的。

(六)苏格兰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6名使用长达4米长矛的步兵,他们都是苏格兰高地上的山民,作战异常凶猛,此外还有少量轻骑兵和短弓兵提供支援。与装备精良的英格兰军相比苏格兰长矛兵缺乏金属铠甲,只有皮质夹克式短铠和手工织造的护膝短裙,头戴一顶圆锥形铁头盔。多数人没有鞋子,只能打赤脚。少数长矛兵还在夹克短铠上缝上细铁链,防备对方用剑砍。除长矛外长矛兵还携带剑或长刀,作战时苏格兰长矛兵通常排成一种名为“斯奇尔绰恩”的方阵,辅之以少量短弓兵和重骑兵掩护,短弓兵一般放在战斗队形之间或长矛兵队形的翼侧,少量重骑兵一般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这种方阵的优点是队形密集、长矛如林,很适合在防御作战中对付快速冲击的重骑兵。缺点是机动性极差,只能被动等待对手攻击,经不起来自侧翼和背后的打击,更无法抵御对方弓箭手射来的箭雨。“斯奇尔绰恩”方阵的弱点曾被爱德华一世在福尔柯克会战中抓住,当时爱德华一世先用长弓兵的远程连续攒射来撕裂阵形,再用重骑兵冲垮残破的方阵使华莱士惨败。罗伯特虽然没有亲身遭遇但他从华莱士的教训中深知长弓的厉害,为消除隐患的罗伯特花大量时间训练自己的长矛兵,努力提高方阵的机动性和协调性,使之在攻击时也能像防御时一样强大有力。在4个分队中罗伯特亲率的分队为预备队,其他人率领的分队为前方分队,每个分队下辖2个“斯奇尔绰恩”方阵。

(七)年6月2日晨斯特林英格兰军守将莫布雷溜出城堡去见增援而来的爱德华二世,求得名重骑兵先行解围。6月2日格洛斯特伯爵率领的英军先头部队渡过福斯河支流进入对岸的河汊地,罗伯特派出一些轻步兵前去骚扰格洛斯特伯爵的士兵,试图诱使伯爵鲁莽地追击,以便第一时间消灭这支和后方主力脱节的部队。格洛斯特伯爵却也没有中计,他的人驱逐苏格兰轻步兵后毫无多余动作,继续扩大滩头阵地为后方主力部队渡河提供安全保障。稳固滩头阵地后当天下午重骑兵部队从滩头阵地出发先行抵达班诺克本,他们原想从苏格兰军阵前潜行通过,但被警觉的苏格兰军哨兵发现。罗伯特立即下令让勇将兰道夫阻击,兰道夫指挥长矛兵列好方阵,封锁伯利德尔克小路北端,不给英格兰军重骑兵留下迂回的空间,迫使他们只能沿狭窄崎岖的小路进攻。看到拦道的苏格兰军人数不多时自恃武勇的英格兰重骑兵发起冲锋,但由于战场狭窄且地面松软让重骑兵一次投入冲锋的人马数量很少,冲击速度提不起来,形成的冲击力非常有限,结果重骑兵在阵形严整的苏格兰长矛方阵前损兵折将。眼见重骑兵士气受挫后罗伯特果断派道格拉斯率军支援兰道夫,英军旋即大败,不少重骑兵陷入沼泽。这场前哨战共打死多名英格兰重骑兵,而苏格兰军仅付出6人阵亡的微小代价。当得胜的兰道夫和道格拉斯兴高采烈地返回各自阵位时忽然听到南面的苏格兰军骚动起来,两人急问怎么回事,有人报“罗伯特国王阵前遇险!”

(八)就在两人拦截英格兰重骑兵时罗伯特在大营里闷得慌,便单人独骑到前沿巡视。由于罗伯特头戴金冠,身穿精致的短铠,坐骑又披着红色罩甲,所以英军立刻判断出他的身份,迅速围了上来。骑乘宝马的英格兰爵士亨利·德·波鸿冲在最前面,把大队人马甩在后面。苏格兰士兵见状纷纷大声向罗伯特报警,无奈距离太远而驰援不及,只有干着急的份儿。此时罗伯特想跑已经来不及,久经战阵的罗伯特并不慌张,他骑的是一匹反应灵敏的矮种马。只见他手提战斧,勒马不动,凝神注视着飞奔而来的波鸿。直到波鸿手中的长矛快刺到自己胸前时罗伯特才提马闪避,顺势挥起战斧将抢过身前,来不及变招的波鸿连盔带头劈为两半。眼见自己的国王如此神勇,上万苏格兰军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而波鸿身后赶来的英格兰骑兵则不禁心生寒意,速度也随之慢下来。趁此当口罗伯特拨马转身,从容不迫地回归本阵。罗伯特力斩波鸿的勇武极大鼓舞苏格兰将士的士气,坚定他们战胜英格兰军的信心。战场短暂平静一会儿后罗伯特·克利夫德和亨利·德·博蒙特爵士率名英格兰重骑兵向苏格兰军右翼发起攻击,企图在斯特林堡和苏格兰军之间打进一个楔子,在英格兰军看来右翼似乎是苏格兰军整个阵线最薄弱之处,实际上这是罗伯特为英格兰人故意设下的圈套。

(九)当英格兰重骑兵冲过来后罗伯特率伏兵突然向英格兰军发起围歼,按军事常识克利夫德在中伏后应下令撤退才对,但他却像下令部队继续冲向如林的长矛阵。交战场面呈现出单方面的惨烈,没有长弓兵掩护的英格兰重骑兵尽管一波波冲击,但这种冲击就像海浪拍打海岸一样徒劳无功,反而把自己撞得粉碎。战至傍晚克利夫德本人战死,幸存的重骑兵开始溃散,一部分随博蒙特逃回英格兰军本阵,一部分则夺路逃进斯特林堡,而包括托马斯·格雷爵士在内的另一部分则成为苏格兰军俘虏。黑夜降临时战场沉寂下来,失利的英格兰军后撤至班诺克本东南的冲积平原,面敌背水扎下营盘,苏格兰军则借助森林的掩护抓紧休息。6月24日早无知又傲慢的爱德华二世就骑马出营,在山坡上下令全军进攻。从地形上看英格兰军不仅要穿过沼泽,还必须通过班诺克本边上的一条峡谷。它虽然不深却陡峭而狭窄,犹如一个瓶颈,极大限制英格兰军兵力展开。而罗伯特也改变从前坐等英格兰军攻击的战术,下令苏格兰士兵排成庞大而密集的“斯奇尔绰恩”方阵,从容有序地向山坡下推进。各个方阵没有任何间隙,始终保持着战斗队形,如林的长矛闪着慑人的光芒。于是布鲁斯命令军队出击,从侧面拦截进军中的英格兰军队。渡过福斯河支流的英军形成三个梯队前进:格洛斯特伯爵的先锋部队,骑兵和步兵共计4人;爱德华二世率领的主力,骑兵和步兵共计6余人;后卫部队有多人;后勤部队数量则不详。

(十)爱德华二世的作战计划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制订的,先利用本国长弓手对苏格兰步兵进行远程打击,最后再用重骑兵给予敌人以雷霆一击。格洛斯特伯爵的部队率先和苏格兰军队交战,苏格兰人在自己的步兵前方部署长弓兵和弩手,希望以此压制英格兰长弓手的凶猛火力。但罗伯特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光是格洛斯特伯爵的长弓手就超过0名,是苏格兰远程部队的倍有余,何况英格兰弓箭手的日常训练也比苏格兰的临时征召部队要好。眼见自己的远程步兵快要死伤殆尽时罗伯特立即命令在侧后方警戒待命的骑兵出动,熟悉地形的苏格兰骑兵悄悄摸到格洛斯特伯爵的侧翼,然后突然从林地杀出,打得英格兰长弓手措手不及。英军骑士策马上前反击,他们打得苏格兰轻骑兵哭爹喊娘,随后英国骑兵们遏制不住自己的兴奋,马不停蹄地展开追击。看似慌不择路的苏格兰人顺势把英国骑兵诱到苏格兰步兵前方的沟渠上,他们自己预留的的小道回到全军后方,而英国骑兵则一头栽进沟渠。用木板和油布遮盖的沟渠下面尽是削尖的木桩,不少落入沟渠的英国骑兵当场死于非命。没有落入沟渠的英国骑兵有一头撞上严正以待的斯奇尔绰恩方阵,面对众多手持长枪的重步兵时最前排的英国骑兵损失惨重,其他人想要勒马止步却根本不可能做到。后头的战友还在奋力向前推挤,将他们通过狭窄的战场,推向枪矛林立的苏格兰人。英军的第二和第三梯队还在不停地靠近,试图增援前方苦战的同僚。罗伯特当机立断命令自己的步兵展开成进攻的横队向前推进,数个巨大的方阵开始端起长矛,以小步冲锋的速度杀向迎面而来的英军。

(十一)刚刚穿过峡谷的英格兰重骑兵发现苏格兰步兵方阵竟然可以机动,心里很是惊讶。由于组织混乱加上英格兰重骑兵因缺乏长弓兵的配合,在苏格兰长矛方阵前死伤累累,他们的冲击也一波比一波弱。失去机动力的英国人毫无办法,只能在损失更多人马后才忍不住撤退。虽然英军一度准备用长弓手迂回到侧翼发起新一轮射击,但狭窄的战场还是限制他们的移动。罗伯特临危不乱,他一声令下埋伏在苏格兰军左翼的骑兵队迅速冲下山坡,转眼间将防护能力极差的威尔士长弓兵冲得七零八落,使英格兰军最后取胜的希望破灭。数量巨大的英格兰步兵在班诺克本战役中基本没发挥作用,因为战场容量太小,大片的沼泽地形又进一步限制英格兰步兵的运动。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机动速度太慢,当重骑兵和长弓兵已经战败后退的时候他们还在向峡谷里行进。结果败退者与已进入峡谷的步兵挤作一团,他们互相践踏、死伤枕藉。这时缓缓推进的苏格兰军步兵方阵又逼至峡谷口,进一步加剧峡谷里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引发的恐惧更如瘟疫一般迅速传染给峡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队英格兰军步兵,最终导致全线崩溃。压阵的爱德华二世看到数以千计的英格兰军重骑兵为了逃命不惜冒险往沼泽地带狂奔,结果陷入里面动弹不得,许多人马被赶上来的苏格兰步兵杀死。潮水般的溃退步兵有的被背后追来的苏格兰短弓兵射死,有的被同伴踩踏而死,有的陷入沼泽无望挣扎,有的淹死在福斯河中。而更多的人则艰难地穿越沼泽,没命地往后逃。

(十二)所有英国士兵都向福斯河支流上的桥梁冲去,阵列完整的苏格兰人则继续以方阵前进施压,爱德华二世只能带着少数随从匆匆离开战场,大量来不及撤走的步兵则在河流附近惨死。随着爱德华二世的遁走后苏格兰人赢得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他们在此后00年里的标准战术也因为班诺克本战役的胜利而基本定型,挥舞长枪的苏格兰军人将成为中世纪欧洲军队中的另类,好似骑士与弓箭手大潮中的一股清流。在英格兰军溃逃后罗伯特率苏格兰军主力追击,由于英格兰军已无任何队形让苏格兰军的方阵也无需保持,因此追击速度很快。与此同时许多得知己方军队胜利的苏格兰村民也拿出各样家什喊着“活捉爱德华二世”的口号,从四面八方赶来攻击溃散的英格兰军。爱德华二世一路逃到东洛锡安的登巴城堡,然后从那里乘船返回英格兰的贝里克。群龙无首的英格兰军败兵在苏格兰军的追击下再次付出惨重伤亡。英格兰军在整个班诺克本战役中共伤亡重骑兵、长弓兵和步兵有9余人,是英格兰多年历史上伤亡人数最惨重的一次,而在爱德华二世的增援大军被击败后绝望的斯特林堡守军也不得不向罗伯特举起白旗。罗伯特·布鲁斯本来并非毫无争议的王位从此彻底巩固。班诺克本后的十多年间英格兰已经无法组织起与此次规模可比的远征军。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这次战役中由苏格兰赢得独立。

(十三)班诺克本战役是苏格兰第一次独立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此战之后的10余年间英格兰再也无法组织起能与班诺克本战役时规模相比的远征军。而对罗伯特·布鲁斯来说班诺克本战役的胜利使他成为苏格兰新的民族英雄。从年国王约翰·巴里奥被逼退位后苏格兰王国岌岌可危的地位得以稳住。年11月罗伯特在斯特林附近的坎布斯肯尼斯修道院主持召开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立场尚未明确的土地所有者必须表态,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英格兰,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忠于他。年罗马教皇开始承认罗伯特的地位,年爱德华二世的继承者爱德华三世与罗伯特签订《北安普敦条约》,正式承认苏格兰王国的独立主权。北安普敦条约是结束苏格兰独立战争的条约,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被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打败后12年被迫同意休战十三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继位后双方于年月17日在爱丁堡订立该约故又称《爱丁堡条约》,同年5月4日在北安普敦获批准。主要内容为英格兰承认罗伯特一世为苏格兰的合法国王,承认其后代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权利;英格兰承认苏格兰独立,放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和其他类似的要求,英格兰同意将公主乔安娜嫁与罗伯特一世之子大卫,从此苏格兰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国。

罗伯特·布鲁斯

(一)罗伯特·布鲁斯(4年7月11日—年6月7日)史称罗伯特一世,他在位期间政体开明、司法公正,个人享有极高的威望。曾经领导苏格兰王国击退英格兰王国的入侵,取得民族独立。4年罗伯特·布鲁斯出生在一个苏格兰贵族世家,其父系祖先亚当·布鲁斯有诺曼(法语化的维京人后裔)血统,跟随法国征服者威廉从诺曼底来到不列颠,得到奥克尼伯爵的封号。亚当·布鲁斯的长子就是布鲁斯家族历史上的第一个罗伯特·布鲁斯,也正是这个布鲁斯把产业扩充到苏格兰。布鲁斯家族的封地在约克郡,其上一级领主是后来的苏格兰国王大卫一世,大卫一世的妹妹嫁给英格兰君主亨利一世。他从小在英格兰长大,因为娶了亨廷顿伯爵的女儿继承岳父的家产,因此他也是北英格兰最大的封建领主。大卫一世回苏格兰继承王位后力邀布鲁斯家族等诺曼贵族来到苏格兰,并送给安南代尔的巨额地产,让布鲁斯家族成为苏格兰最顶级的豪门,借此把英格兰的封建等级制度带到了苏格兰,随后布鲁斯家族世代与苏格兰本地贵族联姻,迅速苏格兰化。布鲁斯家族在英格兰也拥有巨大的地产,是横跨苏格兰英格兰两国的大贵族,对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君主都有封建义务。第六代安南代尔领主罗伯特(年-年)是罗伯特一世的祖父,也是邓肯王朝绝嗣后年的1个王位竞争者之一,在苏格兰的选王会上第六代安南代尔领主输给混杂着盎格鲁-撒克逊和法兰克血统的约翰·巴里奥。年第六代安南代尔领主去世,其子罗伯特·布鲁斯即罗伯特一世之父继任,一般称为老罗伯特·布鲁斯。

(二)老罗伯特·布鲁斯向爱德华一世宣誓效忠,被约翰·巴里奥没收在苏格兰的领地安南代尔。年爱德华一世发兵攻入苏格兰,老罗伯特·布鲁斯帮助英军作战,并应爱德华一世宣召觐见,带上自己的长子小罗伯特·布鲁斯(即后来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邓巴尔一战过后苏格兰损失大量贵族,而布鲁斯家族毫发无损。因爱德华一世的支持让老罗伯特·布鲁斯得以收复领地,但未能得到想要的苏格兰王权。爱德华一世在发兵驱逐巴里奥尔后并没有把王位交给罗伯特,反而宣布自己对苏格兰领土拥有管辖权,甚至一度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搬到伦敦。罗伯特·布鲁斯最早的服役生涯就是在英格兰军中度过,在英格兰军中他学会骑兵作战的各种技巧。年苏格兰爆发独立运动,老罗伯特·布鲁斯表面上支持英军,却暗中令儿子小罗伯特·布鲁斯掀起苏格兰武装暴动,结果很快被爱德华一世镇压下去,小罗伯特·布鲁斯差点还被迫把年幼的女儿马乔丽送去当人质。这时落魄骑士威廉·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民众抗暴运动取得胜利,在斯特林桥战役大胜英格兰殖民军,罗伯特·布鲁斯得以继续抗击英军。然而在次年7月22日的福尔柯克会战中华莱士被击败,随后辞去护国公身份下野,小罗伯特·布鲁斯与约翰三世·科明共同继任护国公职位。年小罗伯特·布鲁斯遭到约翰·科明排挤辞去护国公一职,重新开始接触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一世为了笼络罗伯特·布鲁斯安排罗伯特的婚事,罗伯特的长女马乔丽·布鲁斯是其原配妻子所生,而此时其元配已故。

(三)年时年28的罗伯特娶了时年18的伊丽莎白·伯格,伊丽莎白是爱德华一世麾下重臣爱尔兰贵族之首北爱尔兰伯爵理查·伯格的长女。年老罗伯特·布鲁斯去世,罗伯特·布鲁斯正式彻底掌握布鲁斯家族。年威廉·华莱士曾经的战友“双面间谍”约翰·曼提斯发现华莱士藏匿的地点,然后协助英格兰军在格拉斯堡将其逮捕,爱德华一世册封曼提斯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8月日华莱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广场被斩首。有猜测认为约翰·曼提斯是受到罗伯特·布鲁斯的指使,这是因为威廉·华莱士支持巴里奥家族,在福尔柯克会战后前往欧洲大陆与法国和教皇宫廷进行斡旋,试图使约翰·巴里奥恢复苏格兰王位,因此罗伯特·布鲁斯对华莱士观感不会太好,但以此来论证华莱士是被罗伯特·布鲁斯派人出卖实在是太想当然。年2月罗伯特·布鲁斯在一次教堂会议中杀死苏格兰王权的竞争者约翰·科明,随即起兵抗英。年月25日他坐在斯昆石上,由一位伯爵夫人伊莎贝拉·麦克达夫加冕为苏格兰国王,是为罗伯特一世。爱德华一世迅速派兵镇压,6月罗伯特在梅思文一战中轻敌落败,格拉斯哥主教罗伯特·威沙特被俘。由于杀了约翰·科明让科明家族的支持者已经加入到英军,这时候罗伯特做了一个他认为稳妥的足以保护家人的安排,让妻子、女儿及两个妹妹克里斯蒂娜、玛丽去基尔德伦米城堡并由弟弟奈杰尔照顾。

(四)然而英军杀来了,虽然奈杰尔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女眷们争取逃离的时间,但是这几位女人却在一处避难所遇到支持科明家族的罗斯伯爵威廉二世,因而遭到俘虏。尚未嫁的玛丽·布鲁斯遭到残酷的虐待,被关在一座城堡外面悬挂的木笼子里露天示众,为罗伯特加冕的伊莎贝拉·麦克达夫也被悬挂在笼子里。两座挂笼子的城堡就在英苏边境,这不仅仅是对罗伯特的羞辱和挑衅,更可能是诱导他冲动前来救人的陷阱。年爱德华一世继续征讨苏格兰,罗伯特继续遭受打击,他的两个弟弟托马斯和亚历山大被科明家族的支持者俘虏斩杀。罗伯特并未气馁,组织起大批游击队使英格兰人的统治难以稳固。眼见罗伯特越闹越凶,爱德华一世决定亲征,但在途中染上痢疾而不治,于年7月7日死在坎伯兰。继承大统的爱德华二世是个纨绔子弟,对于苏格兰的局势缺乏压制能力。由于罗伯特势力增长迫使英方改善他四位被俘家属的待遇,年起玛丽·布鲁斯不再被在笼子中悬挂。趁着爱德华二世的无能时罗伯特加强攻势,他先摧毁“世仇”巴里奥尔家族,接纳该家族的两员猛将詹姆斯·道格拉斯和托马斯·兰道夫,然后对英格兰军发起攻击。当时英格兰军以城堡为锁链,对苏格兰广大乡村实施控制。

(五)至11年夏苏格兰军智取除斯特林以外的其他城堡,远在伦敦的爱德华二世清楚如果斯特林堡陷落,他的王位也将不保,于是决定集结大军去救援。英格兰集结10万大军,许多史学家认为英格兰军可用兵力估计不超过2.5万人,其他都是临时征募的农民,这些人根本没有战斗力。年6月17日爱德华二世御驾亲征,担任前锋的是2名重骑兵,后面是步兵,其中包括名令人生畏的威尔士长弓兵,此外还有名轻骑兵担任侦察和警戒等任务。英格兰军行动迅速,年6月21日拿下苏格兰军占领的爱丁堡,获得大量物资。次日英军到达福尔柯克,距斯特林堡仅20多英里。全苏格兰只要有武器和盔甲的人都被动员起来,苏格兰的兵力仍只有英军的三分之一,经过仔细分析罗伯特决定在班诺克本和英格兰军决战。最终苏格兰军队依靠罗伯特·布鲁斯的超强指挥击败英格兰军队,取得班诺克本战役的胜利,爱德华二世的大军被击败后斯特林堡守军也不得不束手投降。班诺克本战役是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此后10余年间英格兰再也无力远征苏格兰。年爱德华二世的继承者爱德华三世与罗伯特签订《北安普敦条约》和《爱丁堡协议》,正式承认苏格兰王国的独立主权。年罗伯特病逝,被苏格兰人尊敬地称为民族英雄。

#世界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dxdm/105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