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我们时常接触到诸如盎格鲁撒克逊人、斯拉夫人、雅利安人等名词,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白种人群体。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同样是白种人,为何会存在如此多的分类?这些分类之间又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与联系呢?
纳粹元首希特勒曾自诩日耳曼民族源自雅利安人,试图彰显其种族优越性,然而这一说辞恰恰揭示了他对历史的肤浅理解。希特勒的这种观点,不仅缺乏科学依据,也忽视了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充分暴露了他对历史的无知和偏见。
雅利安人,这一称谓源自于欧洲19世纪的文献,用以指代印欧语系各族群。这一族群的源头可追溯至乌拉尔山脉草原地带,那里曾居住着一个名为“雅利阿”的古老游牧部落。大约在公元年前后,他们自中亚的辽阔草原出发,踏上了前往印度的征程。抵达印度后,雅利安人凭借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当地的原住民,并确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种姓制度。时至今日,我们在印度仍可见到许多拥有高种姓身份的人,他们肤色白皙,鼻梁高挺,眼窝深邃,这些特征正是雅利安人遗传下来的标志,也使他们成为了纯正的白种人后裔。
除了印度地区的雅利安人外,尚有两支相关部落,其中一支迁徙至小亚细亚地区,即现今的土耳其;而另一支则前往波斯,即现今的伊朗。
雅利安人在迁徙的历程中,与诸多民族产生了深度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互动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因此,如今雅利安语系已经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并延伸至亚洲的许多地区。举例来说,雅利安人与伊比利亚地区的巴斯克语使用者相互交融,最终孕育出了凯尔特语和拉丁语。而在他们向西北和波罗的海地区扩张的过程中,日耳曼语群和波罗的语逐渐成形。随着向东和向北的进一步扩张,斯拉夫语以及印度—伊朗语系等语言也相继产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语言又不断演变,最终分化出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等现代语言,共同构成了现今我们所说的“印欧语系”。
因此,“雅利安人”本质上是一个基于语言的分类,而非纯粹的种族定义。它是对使用雅利安语系的多个不同民族的集体称谓。然而,到了19世纪,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错误地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种族学范畴,宣称“雅利安人种”在道德和生理层面均优越于其他种族,视其为高等种族。这种错误的观念后来竟被德国法西斯所利用,作为其进行种族清洗行动的理论基础。
倘若我们坚持将雅利安视作一个种族范畴来界定,那么相较于纳粹德国,伊朗、印度和土耳其更有理由被视为雅利安人后裔的代表。事实上,“雅利安”这个词最初源自伊朗的波斯语,它象征着“信仰坚定的人”,而“伊朗”这个词则直接代表着“雅利安人的家园”。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伊朗等国在继承雅利安人后裔这一身份上,显然比纳粹德国更为贴切。
在罗马帝国的辉煌时期,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一同被视作欧洲的三大野蛮族群。当时,凯撒征服的广阔高卢地区,以及不列颠岛上的各个部落,都是由凯尔特人占据的领地。而在凯尔特人居住地的东方,则居住着被称为“日耳曼人”的民族。与凯尔特人相比,日耳曼人往往拥有金发碧眼的显著特征,身材魁梧,作战风格更是勇猛无比。因此,在凯撒成功征服高卢之后,日耳曼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罗马帝国的心头大患。他们频繁地在莱茵河边界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成为当时罗马帝国最为强大的敌对势力。
日耳曼民族最初发源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随后他们逐步向南迁移,直至罗马帝国时代,抵达了德国北部,并将原本居住在那里的凯尔特民族驱逐。而后,随着汉朝成功驱逐匈奴,部分匈奴人选择向西逃亡,这一事件间接导致大量日耳曼族群涌入罗马帝国的疆土。最终,这些日耳曼族群成功将西罗马帝国颠覆并瓜分。
日耳曼人是一个涵盖甚广的族群概念,其中所包含的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以及诺曼人等,均是日耳曼民族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分支族群。
日耳曼人现今广泛分布于北欧的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同时也占据着德国、英国以及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的足迹遍布这些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凯撒大帝及其继承者克劳狄皇帝,通过一系列激烈的战役,成功地将英格兰南部地区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然而,到了公元3世纪,随着日耳曼部落的猛烈侵袭,罗马帝国的辉煌开始逐渐黯淡,其在不列颠的驻军也陆续撤离。到了公元年,君士坦丁下令将所有罗马士兵撤离不列颠,这一举措使得不列颠陷入了权力真空的状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治力量,不列颠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为了抵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入侵,南部地区的部落首领纷纷向欧洲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部落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入驻王国,共同抵御外敌。
“盎格鲁-撒克逊”的部落战士们以其勇猛善战著称,他们成功驱逐了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然而,这些部落在完成任务后并未选择离去,而是大规模地入侵并定居在不列颠。因此,原本居住在不列颠南部的凯尔特人被迫迁移到西部和北部的山地之中。自此,不列颠便成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家园,这也是“英格兰”这一名称的由来。
之后,“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在英格兰境内陆续创建了七个王国,大小各异。然而,由于维京人的侵略和各个王国之间的战争冲突,最终仅剩下威塞克斯王国独存。直至年,法国诺曼公爵威廉发动对英格兰的征服,成功建立了诺曼王朝,尽管其后代一直统治着这片土地,但“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始终保持着在英格兰民族构成中的主体地位。
“盎格鲁-撒克逊”这个称呼,在早先并不是用来指代一个单一的种族,而是用来泛指那些入侵不列颠群岛的多个民族群体。在这些民族中,盎格鲁和撒克逊是两个最为显著和庞大的部落。事实上,“盎格鲁-撒克逊”人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个分支。如今,当我们提及“盎格鲁-撒克逊”时,我们主要指的是以英国为核心,并包括其殖民后裔为主要人口构成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
关于斯拉夫人的描述,其概念最早可见于古罗马时期的文献记载。在古罗马人的笔下,那些居住在日耳曼部落东侧的族群被称作维内德人,而这些人便是古代斯拉夫人的前身。这一称呼为我们揭示了斯拉夫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早期面貌。
经过历史研究,斯拉夫人最初源自现今波兰境内维斯瓦河河谷地带。随着历史的推进,到1、2世纪时,斯拉夫人开始广泛迁徙,他们向西到达奥得河,向东延伸至第聂伯河,向南触及喀尔巴阡山,向北则濒临波罗的海,占据了这一广大区域。随着他们的持续迁徙与扩张,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西、东、南三个主要分支。
西斯拉夫人分散居住在多个地区,包括波美拉尼亚(现今涵盖德国和波兰的北部,紧邻波罗的海的南岸)、西里西亚(位于波兰的西部)、波西米亚(即现今的捷克)以及喀尔巴阡山区(主要在斯洛伐克境内)。这些西斯拉夫人各自在其居住的地域中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东支族群逐渐向东迁徙,涵盖了现今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人,他们被统称为“东斯拉夫人”。这一称谓反映了他们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和联系。
南支主要聚焦于巴尔干半岛区域,涵盖了诸如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以及波黑等国家和区域。而我们常常提及的“南斯拉夫”,实则是一个以南斯拉夫人作为主要民族基础而构建的国家。
接下来,我们聚焦于欧洲另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凯尔特人,对其进行一番探讨。
凯尔特人的历史发展可谓波澜壮阔,从早期的扩张到后期的收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民族最初起源于现今法国东部与德国西南部的地带,他们堪称欧洲铁器使用的先驱,因此在公元前7世纪时,凯尔特人的势力已扩展至法国中部。至公元前5世纪,他们更是展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全欧洲迁徙扩张之旅。大约在前年,凯尔特人成功征服了不列颠群岛的诸多岛屿,随后更是将法国的大片土地纳入版图之中。
在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凯尔特人曾对罗马和希腊发动过侵略和掠夺,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巅峰,横跨从葡萄牙至黑海的广阔地域。然而,尽管凯尔特人的扩张势头强劲,他们却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因此,随着罗马势力的逐渐崛起,凯尔特文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在罗马共和国的晚期,凯撒率领强大的军队对凯尔特人进行了猛烈的打击,成功征服了凯尔特文明的核心区域——高卢。
在那之后,罗马军队再度对不列颠发起侵略,成功地将当地的凯尔特部落置于其统治之下。然而,随着罗马势力的撤离,不列颠又面临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一轮侵略,使得凯尔特人不得不退居至威尔士、苏格兰等山地地带,以求自保。
如今,凯尔特人的族群主要散居在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的康沃尔以及法国的布列塔尼等地。相较于日耳曼人那醒目的金发,凯尔特人则以红色为他们的显著标志,彰显出独特的族群特征。
历经数千年的迁徙与交融,如今各种族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许多称呼其实源自于早期的民族划分,比如我们常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而另外一些称呼,如雅利安人、拉丁人,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或语言的归属感,而并非严格的种族界限。这种文化和语言上的概念,使得我们更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间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qh/1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