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很多读者反馈,希望看到我写更多关于“非经销商”题材的内容,这显然与我的初衷不符,但是考虑到偶尔穿插一些与行业主题偏离度较大的话题,能够适时的调节一下,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与汽车相关的内容只有5%,请轻松阅读。
文/马鹏程
首先介绍一下我与此有关的个人经历:
1、中学、大学十年日语学习经历。大学时读日本文学专业,曾经死磕过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太宰治等作家的日文原著,上专业课曾经看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只为提高听力。工作后,看了很多的日文原版小说、日本推理小说电影或电视剧,累计几十本(部),个人最喜欢松本清张和森村诚一。但是由于工作原因,推理小说阅读数量和发烧友相比不是特别的多,作者也比较集中。东野圭吾的也看了十几本,《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电影(以下电影名字都简称X),我也看过日本和韩国翻拍的电影。
家中书柜里的日本推理小说一角
2、中日合资汽车企业14年工作经历,期间作为公司读书协会会员,为公司同事举办过“日本推理小说赏析”的讲座。一次在上海,一次在北京。其中在上海那次,正值酷暑,讲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投影仪因高温爆损,可见当时会场气氛之热烈,也增加了几分犯罪现场的氛围,至今难忘。
得知东野圭吾的这部作品在国内被拍成了电影,我心里充满了惊喜和矛盾,因为这是一部让人的情感和智商都备受煎熬的作品,不知道会被翻拍的如何。前几天,去看了之后稍作整理,想指出电影中一些翻拍后可能存在的小问题。由于我不太熟悉演员的名字还有他们电影中的角色名字,我就用一号男警官,数学老师,孩子妈妈来代替几个主要角色。
《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宣传海报
第一个场景:数学老师发现了孩子妈妈的杀人行为,来到房间实施帮助,这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你们需要“不在场证明”!
6年前,我在上海的那次推理小说讲座中,首先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词(旧电脑里好像还有当时的PPT),不知道当年听我讲座的同事,还能不能想起我的介绍:
这是国内百度出来的结果截图,大家可见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大家看一下日语wiki百科,解释是非常详细的。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英文alibi,在电影的英语字幕中也是这么翻译的,这种不同就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推理小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是问题是在这么一个场合下,中国人会不会脱口说出这个词,或者说有多大概率脱口而出这个词汇?
因为这是一个侦探、警察专用术语。在日本,推理小说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日本人也大多有阅读推理小说的习惯,这个场景在日本原著里是怎么阐述的我来不及查询了,可能数学老师会脱口而出“アリバイ”这个单词。但是在中国这种概率就很低,可以想象出更合理的台词是:“咱们得想办法骗过警察”,或是“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情”等等就包含了这个意思。我设身处地的假想了一下,在这种场合下日本人也未必都会直接说出“アリバイ”这个单词,有机会我去查一下原著。
第二个场景:孩子在电视新闻上得知数学老师被警察抓到了。
这虽然尊重了原著,但是却不太符合中国实际国情。日本是一个犯罪率比较低的国家,即使有黑社会组织,去过日本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但是这也是在日本推理小说盛行,却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方。在6年前的讲座里,我也谈到过这一点,很矛盾,但是又很合理,可能越是安全的地方,人们对于犯罪可能就越会有一些好奇吧。说回来,这个场景的问题在哪儿呢?
日本在电视新闻上确实会报道恶性刑事事件,比如这部电影里这个级别的,在河边发现一具尸体,然后警察侦破了,但是国内电视台就不太会跟踪报道这类新闻事件。
第三个场景:替死鬼流浪汉。
在日本确实会看到很多流浪汉,这在日本有很多社会背景,还有要记住X这部作品出版于年。我二十年前第一次(年)去日本的时候,当时最大的疑问之一就是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浪汉。当时老师给我们介绍很多流浪汉是在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炒房子或是投资失败破产,一大批人离开妻儿,选择独自放弃社会生活。而且他们确实会在公园里,立交桥下聚集,和电影里一样。最近几年没怎么去日本了,估计现在的日本流浪汉的构成应该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终归是一些有劳动能力但是放弃的人,无欲无求,因为在日本找一份工作谋生应该没那么难。但是在中国,因为对自己失望,对社会失望而选择流浪的人并不多,而且也很少见。
在原著里,那些放弃了自己而做为替死鬼的流浪汉,从我的读解看,也许更增加了一些犯罪的“可行性”,也增加了一种悲剧色彩。而在中国,流浪汉、乞丐大家也知道很多是假的,生活甚至还很不错,晚上换了衣服还要去“消费“,那么他们的求生(胜)欲望就和常人一样,如果当做替死鬼,那么数学老师犯罪面临的“道德门槛”可能就更高,与日本环境下有所不同。
电影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日本推理小说主要分为“技术派”和“社会派”,前者重点讲犯罪过程“创意”如何高明(howtokill?),后者注重分析犯罪动机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事人内心世界(whykill),X这部电影应该两者兼有。做为翻拍电影,而且导演苏有朋来自台湾,可能就要更注意到这种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情节的影响。
日本、中国的社会的“地壳运动”的作用力是不一样的,产生的“心灵震荡”也不一样。有的动机在日本足够充分,但是在中国好像就不足以驱动一个人去犯罪,反之也是一样。我和老婆一起看的电影,她之前完全不了解这部作品,她的感觉是70分,我想之所以这样,可能也是和这些中日社会文化差异有关系,让她没感觉到那么的“震撼”。我也特别想知道不太熟悉K的小说和电影的观众第一次看会给予什么样子的评价。
除了这些小的bug,这些电影还有一些小小的遗憾:
1、孩子妈妈本来给数学老师买的那件外套,由于警察到来,在快餐店没有交给他。之后由于数学老师的“变态”行径,孩子妈妈把衣服给扔了。这里特别让人遗憾和好奇,如果送衣服这一幕发生,对男主角将是一种什么震撼。
2、女主角快餐店的“招牌套餐”几次提到,但是电影里却没有特写镜头。让我十分好奇把男女主角联系在一起“招牌快餐”到底什么样子。如果做一些培育,“招牌套餐”说不定能成为“有朋小吃“(反过来读)的一道名菜,就好比阿甘正传里的“虾餐厅”伏笔一样。
3、关于电影中的汽车情节,要恭喜品牌植入商比亚迪车队的精彩表演。唯一一个过于完美的镜头是:男警官一号驾驶一辆比亚迪SUV,被数学老师用声波干扰,紧急刹车后遭到追尾撞车,但是随后出现了一个完美无损的比亚迪SUV车尾特写,可见广告甲方要求的“苛刻”。让我们不仅想起了前不久丰田的一个自黑广告:甲方改稿我只服丰田!乙方虐哭了~~~。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就不过多展开了。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发烧级的观众,关于两个男主角从小讨论的数学问题(连线、着色),反证黎曼猜想,数学老师给小女孩捐的“偏微方程基础”那本书,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本“迷人的数学”,也许更能体会男主角们的心境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个人非常喜欢苏有朋翻拍的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大家知道,在日本,无论推理小说还是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也有很多一线的演员都出演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比如下图中松本清张的“点和线”这部电影中就有北野武/内山理名/高橋克典,“大岛茂”等巨星出演,个个演技爆表,表达对这部伟大作品的崇敬。大家在优酷里能够搜索很多日本经典的推理电影视频(搜索“日本推理”或日本推理小说家的名字),可以做为非常高品质的周末消遣,K这部电影的日文版、韩国翻拍版也都有(特别感谢这些发烧友的上传,还有字幕)。这些电影虽然未必个个案情精妙绝伦,但是也是洞察日本社会,日本人心态的很好渠道。以后也希望能在国内电影院里有更多的机会去观看这些经典推理小说电影,而且越来越有中国味道。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招牌套餐”外加的荷包蛋,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惊喜和启发。
马鹏程,北京千真(truefans)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在日系合资车企工作14年,历任区域销售总监,总部区域经理内训主管。注重客户体验,体察汽车经销商的精神世界。目前在知乎上开设了“关于汽车经销商的自问自答”专栏,从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汽车经销商的当下和未来。
责任编辑:大牙
-END-
汽车圈的生意与生活
商务合作:
客服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中国汽车经销商商友会
马鹏程
赞赏
长按白癜风山东专科医院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qh/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