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皮特凯恩岛 > 国家气候 > 伦敦动物园饲养过的灭绝物种及亚种
当前位置: 皮特凯恩岛 > 国家气候 > 伦敦动物园饲养过的灭绝物种及亚种
*阅前须知;1.本文主要依据传统分类法,一些物种或亚种的地位已经不再被视为有效
2.部分物种现状仍存有争议
3.阅读愉快
17世纪之后,随着英国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改革成为一个世界性超级大国,以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伦敦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几处科学文化中心之一。不过在自然博物领域,虽然诞生过如华莱士和达尔文这样伟大的生物学家,以及拥有大英博物馆这样门类齐全、收藏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然而破旧落后的伦敦塔皇家动物园却难以满足普通大众和自然学家的需求。不少社会名流认为,伦敦应该拥有一个类似于巴黎动植物园的机构,容纳一批丰富的活体动物收藏,以“引起科学的兴趣和娱乐大众。”年4月,伦敦动物学会(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ZSL)成立,由著名的英国政治家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tamfordRaffles)担任首任主席,但莱佛士爵士在仅仅任职几个月即因病去世,年仅45岁。之后由兰斯多恩侯爵(MarquessofLansdowne)继任,他设法从王室手中取得摄政公园北部一小块土地,并监督了第一批动物园建筑的建设。
曾安置在新加坡河口的莱佛士雕像斯坦福·莱佛士爵士不仅是现代新加坡的缔造者,也是伦敦动物园和伦敦动物协会的创始人之一。visitsingapore尽管伦敦动物园(LondonZoo)并非全球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动物园,也不是所有动物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处,但伦敦动物园却在世界动物园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伦敦动物园诞生之前,虽然早期形式的动物展览一直都存在,但长期以来一直是被王室贵族掌握的私人领域,或仅仅为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流动马戏。伦敦动物园建立初的定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收集饲养动物,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动物园”。该园于年4月27日对学会会员开放,并在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新开业的爬行动物馆中,穿着考究的参观者年6月2日《伦敦新闻画报》依靠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伦敦动物园很快就收集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强盛的国力象征。有人评价,当伦敦动物园展示美洲虎、河马和大蟒时,实际上是在展示日不落帝国征服敌人、征服世界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过去,得益于遍布全球的殖民网络和来自各地学会成员的捐赠,伦敦动物园曾饲养过许多珍贵罕见的物种。一些个体在科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其中许多在今天都已经灭绝。过去几百年来,许多动物从地球上消失,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以往,所幸伦敦动物园曾饲养过其中一些个体,为科学研究留下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及观察报告。伦敦动物园鸟瞰图c.
WikimediaCommons下面本文将简单盘点这些灭绝动物,以及它们和伦敦动物园之间的种种故事。袋狼(Thylacinuscynocephalus)是全球最富盛名的灭绝动物之一,直到20世纪初仍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是岛上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它们被欧洲定居者视为农业害兽而被大量捕杀,当地政府也在悬赏消灭,使得该种很短的时间内便完全消亡了,有记录的最后一头袋狼名叫“本杰明”,年9月7日死于霍巴特动物园。讽刺的是,直到野生种群濒临奔溃的年,塔斯马尼亚政府才停止了赏金活动,并在袋狼灭绝数年后宣布给予完全保护。年,伦敦动物园展出的一只年轻雄袋狼,请注意它僵直竖立的尾部,这是袋狼一个典型特征
NationalLibraryofAustralia作为澳大利亚的宗主国,伦敦动物园早在年首次展出一对雌雄袋狼,捕自圣帕特里克河上游地区,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饲养展示袋狼的机构,此后直到年间一共展出过多达20只袋狼,另有5只在运输中丧生,成为澳洲之外最大的袋狼人工种群。所饲养过的最后一头的袋狼是一只雌性,伦敦动物园在年以英镑的价格自动物经销商布鲁斯·查普曼(BruceChapman)处购得,此前曾在塔斯马尼亚岛的博马里斯(Beaumaris)动物园展出。
这只雌袋狼在年1月26日抵达,直到年8月9日去世,不仅是伦敦动物园展出过的最后一只袋狼,也是原产地之外最后的个体
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当斯巨松鼠(Ratufaindicadealbata)是印度巨松鼠的四个亚种之一,已知只分布于古吉拉特邦南部的当斯县(Dangs),90年代的数次搜寻均未能找到它们存在的迹象,当地人声称在20世纪70年代最后一次见到过巨松鼠。伦敦动物园曾在年5月26日收到由孟买自然学会的罗伯特·沃顿(RobertCharlesWroughton)赠送的2只个体,后续信息不详。已知当斯巨松鼠主要在落叶林的树冠间活动,很少下到地面,因而对天然生境依赖较高,伐木业兴起及柚木种植园扩张被认为是导致它们灭绝的主要因素。
图中上为当斯巨松鼠(R.i.dealbata),下为马拉巴尔巨松鼠(R.i.indica)。印度巨松鼠(Ratufaindica)根据皮毛颜色可分为五个亚种,其中当斯巨松鼠颜色最浅,身体大部为米黄色,除少数深色部分外,尾部几乎为纯白。W.T.Blanford福克兰狼(Dusicyonaustralis)又名福克兰狐,分布于南大西洋孤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也是岛上唯一一种陆生哺乳动物,被外来的欧洲农民视为畜群的威胁而大肆捕杀。当达尔文在年访问群岛时,该种在东福克兰岛已经较为稀少,而在西福克兰岛也同样处于减少当中。在达尔文离开后不久,殖民政府决定对这些动物实行赏金狩猎制度,以保护定居者的绵羊。再加上其皮毛厚重,受到皮草商人的追捧,以至在年,美国皮草公司专门派遣一艘船到岛上收购毛皮,致使大量福克兰狼被杀死。运抵伦敦的福克兰狼年
LondonNews据报道,伦敦动物园一共饲养过4头福克兰狼,第一头在年6月12日运抵,后于次年5月8日死去。之后在年及年收到两只个体,同样未能存活太久。至年时,野外福克兰狼已经十分罕见,当时福克兰殖民地总督亨利·拜恩(HenryByng)设法收集到一对,将其赠送给伦敦动物学会,其中的雄狼在航行途中丧生,幸存的雌狼在11月8日抵达英国,直到年3月2日在伦敦动物园去世,它或许也是这一物种在地球上最后的代表。
伦敦动物学会获得的本州狼本州狼(Canislupushodophilax)是岛屿侏儒化的典例,身材娇小,肩高只有一英尺多,分布在日本列岛的本州岛、四国岛及九州岛。它们在历史上一度被视为山神的化身而受到特别崇敬,但随着狂犬病在年传入日本,感染疾病的狼变得变得暴躁而极具攻击性,再加上持续的栖息地丧失和为保护牲畜而进行的大规模投毒,本州狼数量日益减少。已知伦敦动物园在年6月26日获得一只雌性本州狼,由一位名叫H.Heywood.Johnes的伦敦动物学会(ZSL)成员赠送,不清楚他通过什么途径从日本获得,当时野外的本州狼境况已十分堪忧,最后的个体据信死于20世纪头十年。伦敦动物园的斑驴,年(图片经后期上色)FrederickYork斑驴(Equusquaggaquagga)被视作最著名的灭绝象征之一,分布在非洲南端的开普敦地区和自由邦南部,大约在19世纪晚期绝迹,一方面在于为获取皮毛及肉食的过度狩猎,另一方面来源于大牧场绵羊的竞争,野外最后的幸存者可能在年的大干旱期间丧生。
伦敦动物园在年至年期间饲养过3头斑驴,包括一头雄驴及两头雌驴,其标本均保留至今,分别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和德国威斯巴登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现存所有的5张活体斑驴照片均来自于一头在年3月25日至年7月15日生活在伦敦动物园的年老雌驴,它也是欧洲动物园最后几头斑驴之一。开普狮标本,现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年由英国皇家炮兵团科普兰·克劳福德上尉在南非奥兰治河获得
开普狮(Pantheraleomelanochaita)生活非洲南端的开普敦地区,雄性通常有着极为发达的肩鬣及腹鬣,显得十分雄伟。农牧业活动导致其栖息生境严重破坏,再加上不受控制的枪支狩猎,使开普狮在19世纪中期以后逐渐消亡。伦敦动物园在年8月28日从南非野外获得一只雄狮,后死于年。
爪哇虎(Pantheratigrissondaica)分布在印尼的爪哇岛,由于过度狩猎、稻田开垦及猎物锐减等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灭绝,欧洲动物园曾饲养过许多爪哇虎,不过到二战后已所剩无几,无法维持延续。下图这一个体是年在伦敦动物园拍摄的。
里海虎(Pantheratigrisvirgata)又称中亚虎或图兰虎,分布范围涵盖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到土耳其东南山区之间广大地区,然而其中具体的分布区并不连续,只限于少量山麓森林和河流绿洲等。该种由于中亚地区生境恶化和高强度的狩猎压力而走向消亡,野外已知最后一头个体于年在土耳其东南部的乌卢代雷(Uludere)射杀。柏林动物园的里海虎(图片经后期上色),约年WikimediaCommons伦敦动物园曾在年12月12日收到一只年轻雌虎,由英属印度政府驻拉达克高级专员詹姆斯·艾奇森(J.E.T.Aitchison)赠送,捕捉自阿富汗北部的赫拉特河流域,靠近土库曼斯坦与伊朗边境的地区。
桑给巴尔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桑给巴尔豹标本WikimediaCommons桑给巴尔豹(Pantherapardusadersi)只分布于东非桑给巴尔群岛的主岛温古贾岛上,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当地农民的仇视性猎杀而消失,不过近年有在温古贾岛偏远森林拍到过疑似豹的动物,证明或许会有少量个体一直幸存至今。已知全球仅存8件桑给巴尔豹标本,且只有一件相对完整的剥制标本。伦敦动物园曾在年12月20日接收过一只桑给巴尔豹,由爱尔兰动物学家爱德华·珀西瓦尔·赖特(EdwardPercivalWright)在东非考察时获得,后赠送给动物园。北苏门答腊犀(Dicerorhinussumatrensislasiotis)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及缅甸等,也是体型最大的苏门犀亚种。因其珍贵的犀角而遭到广泛猎杀,尽管在缅甸边境还有少量未经证实的目击报告,但目前一般认为已经绝迹,伦敦动物园历史上共饲养过8头苏门犀,其中2头为珍贵的北苏门答腊犀,也是原产地之外仅有的饲养记录。
雌犀“Begum”,年1月在吉大港山区南部的桑谷河(SanguRiver)流域被一群村民捕获,后由著名动物交易商威廉·贾姆拉克(WilliamJamrach)以英镑价格转卖给伦敦动物园,它在年11月15日来到英国,年8月31日去世,圈养条件下存活32年零9月,是整个物种已知最长寿的个体。雄犀"Jackson”,年4月27日至年11月22日生活在伦敦动物园。当它还是一只幼崽时,和母亲在缅甸南部伊洛瓦底江入海口的勃生港被人发现,母亲抛弃了它独自渡海逃生,留下岸上的幼崽被猎人捕获。"Jackson”不久后被带到仰光,由加尔各答动物协会获得,年至年期间在加尔各答动物园展出,之后作为交换送至伦敦动物园,它也是伦敦动物园饲养过的最后一头苏门犀。
肯尼亚山侏羚标本拍摄于美国图森国际野生生物博物馆
KlausRudloff肯尼亚山侏羚(Ourebiaourebikenyae)是侏羚分布最狭窄的一个亚种,仅分布于肯尼亚山周围一小片受限的山麓地带,年左右因过度狩猎而绝迹。伦敦动物园在年9月24日接收到1只由肯尼亚殖民地赠送的个体,此后经历不明。
伦敦动物园的老年雌性北非狷羚,年
LewisMedland北非狷羚(Alcelaphusbuselaphusbuselaphus)又称北非麋羚,分布分布在北非地区的平原及丘陵地带,也是狷羚在撒哈拉沙漠以北唯一的亚种,。该种原本数量众多,但在法国殖民期间由于过度狩猎最终走向消失,野外最后的个体在年射杀于摩洛哥山区。伦敦动物园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间曾饲养过两头北非狷羚,均为雌性,第一只个体于在年10月4日抵达,一直到年4月27日死去。而第二头雌羚在年11月29日至年7月23日之间生活在伦敦动物园,未能适应圈养环境,一共只存活了不到一年。
新月甲尾袋鼠(Onychogalealunata)是一种美丽的小型袋鼠,原产于澳洲西南部的平原沙漠。该种一度在西澳洲极为普遍,但在20世纪初左右消失,主要是由于赤狐的扩张所致。不过该种在贫瘠的中央沙漠至少持续到50年代以后,最后记录是年在北领地的塔尔顿(Tarlton)地区被土著猎人杀死的个体,此后再未有确切记录。伦敦动物园先后在年和年得到过2只单独个体,均未长期成活。东部毛尾袋鼠(Bettongiapenicillatapenicillata)是一种已绝灭的小型袋鼠,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以及近岸的圣弗朗西斯岛(StFrancisIsland)。由于栖息地破坏及引入赤狐等多种因素而数量锐减,到20世纪初时,澳洲大陆的族群已经绝迹,圣弗朗西斯岛种群或许坚持到20年代左右,但在年调查时发现已完全消失。伦敦动物园曾在年4月21日购得2只东部毛尾袋鼠,其中雌性袋鼠一直活到年,圈养条件下一共生存18.8年,在小型有袋动物中无疑极为长寿的个体。
一只南部盖氏袋鼠标本,生前曾生活在墨尔本动物园
museumvictoria南部盖氏袋鼠(Bettongiagaimardigaimardi)原本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从昆士兰州南部到南澳洲东南部。该种一度数量众多,但受到外来哺乳动物竞争及过度放牧等而数量锐减,尤其是赤狐(Vulpesvulpes)和野猫(Feliscatus)等掠食动物的侵扰,使它们约在20世纪20年代后绝迹。年至年期间,伦敦动物园曾饲养过一小群南部盖氏袋鼠,最初建群个体来自南澳洲野外,但自年7月首次繁殖后,相继在人工条件下顺利生产数十次,甚至与毛尾草原袋鼠(B.penicillata)交配产下混种后代。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新鲜血液及管理不善等因素,这一人工种群并未能够维持下去,年6月25日获得动物学家WalterHowker捐赠的2只雌性袋鼠后再无新鲜个体加入,最后一只死于年。伦敦自然历博物馆收藏的圣卢西亚巨稻鼠标本NaturalHistoryMuseum,London圣卢西亚巨稻鼠(Megalomysluciae)是西印度巨稻鼠属中最大的一种,体型大小如猫,属于圣卢西亚岛的特有物种,由于种植园扩张导致的森林破坏而绝迹,野外最后于年采到标本。伦敦动物园在年至年间饲养过一只圣卢西亚巨稻鼠,也是圈养条件下已知最后的个体,其标本现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皇家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胸甲硬毛鼠标本,是30年代末被带回英国的一批活体之一RAMM胸甲硬毛鼠(Geocapromysthoracatus)又名小斯旺岛牛鼠,生活在洪都拉斯东北部的小斯旺岛,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特有啮齿动物,外表类似于豚鼠,对生境依赖较高,受年珍妮特飓风及家猫的引进而绝迹。年时,动物学家MoyneW.E.G.造访该岛时曾搜集了14只胸甲硬毛鼠带往英国,试图建立一个圈养条件下的人工种群,其中绝大多数被送到伦敦动物园,不过由于海上运输时照料不当,这一批胸甲硬毛鼠在抵达时已十分孱弱,之后在一年内相继死去。
年伦敦动物园的熊氏鹿Proceedingsofthe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熊氏鹿(Rucervusschomburgki))生活泰国中部的湄南河平原,可能还存在于老挝山区。该种身型修长,角杈优美,被誉为“东南亚最美丽的鹿”。熊氏鹿分布狭隘,由于商业水稻种植的兴起导致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不受管控的狩猎行为,野生种群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绝迹。不过此前曾有一些熊氏鹿出口至欧洲动物园,并繁殖数次。伦敦动物园最在年11月1日通过交换首次获得一头来自汉堡的雄鹿。该个体出生于当年7月15日,当时还是一只幼崽。动物园方面之后在年5月30日再一次从汉堡动物园购买了一头雄鹿,但不久后转售给巴黎动植物园,原本那只熊氏鹿则一直生活在伦敦动物园内,直到年去世。叙利亚野驴(Equushemionushemippus)是马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类,肩高仅1米左右。分布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干旱地区,野外已知最后一头个体在年射杀于约旦东部阿兹拉克(Azraq)湿地附近,因高度的狩猎压力而绝灭。
伦敦动物园在年10月7日首次获得一头雌性叙利亚野驴,来自驻阿勒颇外交官威廉·伯克哈特·巴克(WilliamBurckhardtBarker)赠送,然而该个体自野外捕获,性情强倔,难以适应圈养环境,不久后即死去。此后直到年,伦敦动物园才通过交换从巴黎动植物园获得另一对野驴,这对夫妇于翌年5月产下一头雄性幼驹,也是仅有的一次繁殖。
上图这头个体摄于年,图片经后期上色,即可能为伦敦动物园繁殖的雄性叙利亚野驴。它出生于年5月12日,死于年4月24日,也是伦敦动物园饲养过的最后一只纯种叙利亚野驴,它生前曾与一只努比亚野驴交配生下一头混血雄驹,后代一直存活到20世纪左右
FrederickYork努比亚野驴(Equusafricanusafricanus)是非洲野驴的指名亚种,生活在苏丹北部的努比亚沙漠,从尼罗河以东到红海岸边,以南至厄立特里亚北部。现代研究表明,努比亚野驴是现代家驴的两个祖先之一,大约在年前被人驯化。它们与索马里野驴在外型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肩部的十字形纹,并缺乏后者典型的腿部斑纹。努比亚野驴从20世纪50年代就再没有出现过,人们一般认为其已经绝种,不过在70年代有人报告称在厄立特里亚与苏丹之间的边界上最后一次看到这种动物。它们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于过度狩猎、生境破坏及畜群的竞争。雌性努比亚野驴与它的幼驹,约年拍摄于伦敦动物园羚羊屋MajorJ.FortuneNott伦敦动物园在年9月19日首次购得一头雄性幼驴,来自阿比西尼亚地区,直到年时仍然存活,它也是第一头在欧洲动物园展出的努比亚野驴。在其去世后,伦敦动物园又在年及年获得了另外两头努比亚野驴,这对英雄夫妇十分高产,分别于年、年、年、年、年和年繁殖过6次,共产下4头雄驹及2头雌驹。努比亚野驴极易繁殖,也是伦敦动物园所有灭绝物种中最令人遗憾且能够避免的。年,表现巴勒斯坦地区的鸵鸟狩猎Wood’sBibleAnimals叙利亚鸵鸟(Struthiocamelussyriacus)曾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鸟类,原产于阿拉伯半岛至叙利亚一带之间的沙漠地区,它们的羽毛及肉被当地阿拉伯人视为珍贵物品,大约在20年代中叶以后因过度狩猎而逐渐灭绝,年2月在约旦南部发现的一只因洪水丧命的个体是最后一起确切记录。伦敦动物园在年6月8日收到一只叙利亚鸵鸟,由英国陆军军官同时负责中东事务的珀西·考克斯(PercyCox)爵士在阿拉伯半岛北部靠近约旦的焦夫地区(AlJawf)获得,运回英国后作为“圣经动物群”的代表在伦敦动物园展出。年,福克斯沃伦公园展出的一对圈养粉头鸭DavidSeth-Smith粉头鸭(Rhodonessacaryophyllacea)是一种神秘且相当罕见的水禽,在野外栖息于印度北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区,尽管它们的栖居范围相对广阔,但却从未在某个地区大量出现过,总是单独或者成对活动。20世纪以后,随着湿地沼泽被大片转化为稻田,再加上有针对性的狩猎活动,粉头鸭实际上已经极其稀少,现存最后一批标本是年4月7日在比哈尔邦北部采集。由于自40年代以后再无证实的目击报告,一般认为该种已经绝迹。粉头鸭很早便被印度当地王公贵族作为观赏鸟类饲养。伦敦动物园是原产地之外第一家饲养显示粉头鸭的机构。第一对个体在年1月12日运抵伦敦,不过只生存了几年。之后又在年和年收到更多的个体。这些都是由著名的动物经销商贾姆拉赫(Jamrach)以每只40-60英镑的价格提供的,相当于今天的-英镑。据记载,这群粉头鸭大多自阿萨姆邦的戈阿帕拉(Goalpara)县野外捕捉(有关粉头鸭圈养史请参见这里)。WikimediaCommons古巴红鹦鹉(Aratricolor)又名三色金刚鹦鹉,原产于古巴岛和邻近的青年岛。该种原本十分常见,但由于过度狩猎、宠物贸易及栖息地破坏等因素,至19世纪中叶时已十分少见,野外最后的标本19世纪50年代左右采集于古巴岛中部的萨帕特沼泽。古巴红鹦鹉体色绚丽,性情温和,早在前哥伦布时期即已被当地原住民大量饲养及贸易,因此在其消亡前曾有许多个体作为宠物出口到欧洲,出现在各大动物园内。根据已知标本显示,当时古巴红鹦鹉在动物园收藏中或许并不罕见,至少有6家动物园曾饲养过该种。鸟类学家Bolle在年1月2日参观伦敦动物园时曾见到一只单独个体。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现藏有一件记录显示为年入馆的标本,其附属标签注明来自伦敦动物学会(ZSL),或许为伦敦动物园饲养过的一只。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巴红鹦鹉标本,极有可能是生前曾生活在伦敦动物园的一只个体
JanvanArkelJuanCarlosChebez浅蓝绿金刚鹦鹉(Anodorhynchusglaucus)是一种美丽的大型鹦鹉,身体大部呈浅蓝绿色。已知仅分布在南美洲东南部的一小片地区,绝大多数标本采集于巴拉圭河及巴拉那河下游,另少量记录来自乌拉圭和巴西最南端。早期探险者声称浅蓝绿金刚鹦鹉在18世纪时并不罕见,沿巴拉那河航行时常可以见到许多。
尚不知何种因素是导致它们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至少至19世纪中页,浅蓝绿金刚鹦鹉已较为稀有,进入20世纪以后野外仅仅只有2起记录。最早的圈养报告是伦敦动物园在年展出过个体,据信来自巴西。19世纪晚期至少曾有一批活鸟出口到欧洲,伦敦动物园在年6月3日从安特卫普动物园购买了一只个体,一直饲养到年。在它死去后不久,又从巴拉圭取得了另一只浅蓝绿金刚鹦鹉。该个体于年6月28日抵达伦敦动物园,圈养条件下存活了14年,直到年去世,也是原产地之外最后一只个体,标本现藏于美国自然博物馆。浅蓝绿金刚鹦鹉标本,现藏于里约热内卢国家博物馆hbwfeatherartworks天堂长尾鹦鹉(Psephotuspulcherrimus)又名乐园鹦鹉,是一种极其美丽的小型鹦鹉,是澳大利亚特有物种,生活在昆士兰州东南部与新南威尔士州的交界地区,青睐于开阔的稀树生境。由于过度放牧、农业开垦及外来哺乳动物入侵等威胁因素,天堂长尾鹦鹉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非常稀少,野生种群被认为在年大干旱期间灭绝。但年时有人在昆士兰州偏僻的伯内特河(BurnettRiver)流域无意间发现一个小群体,并拍摄到活动影像。尽管如此,这个岌岌可危的物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后一起确切目击记录发生于年11月,此后一直存在少量未经证实的报告,但一般认为该种已经绝迹。
雄性天堂长尾鹦鹉标本,年采集自昆士兰州莫顿湾?NorfolkMuseums天堂长尾鹦鹉颜色绚丽,羽毛光泽,被誉为澳大利亚最美丽的鸟类之一,很早便受到各地动物园及动物经销商的青睐。已知伦敦动物园最早在年3月28日从一名远洋水手中购得一对天堂长尾鹦鹉,之后又在年至年间通过购买、受赠及交换等方式相继收到多达11只天堂长尾鹦鹉。然而苦于条件恶劣及缺乏重视等因素,这群美丽的鹦鹉未能够在圈养环境下很好的生存,其中最长个体也只存活了不到5年。
著名美国鸟类学家詹姆斯·奥杜邦绘制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Audubonsociety卡罗莱纳长尾鹦鹉(Conuropsiscarolinensis)是美国本土仅有的两种原生鹦鹉之一,因其常偷食农作物的习性而受到农民的仇视,早在年前后,该种在佛罗里达以外地区已很少发现,至20世纪初,已知种群只局限于佛罗里达中部的沼泽地区。野外最后一件标本于年佛罗里达州的奥基乔比县被射杀。年左右,一只作为宠物饲养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RobertWilsonShufeldt
不过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外表十分美丽,身体大部为绚丽的亮绿色,头部呈橘黄色,性格机敏且寿命较长,很早便受到养鸟人青睐。据估计,整个19世纪有成千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出口至欧洲,分散在各大动物园及鸟类经销商手中。伦敦动物园最早在年6月19日首次饲养该物种,之后在年至年又分别购买了5只个体,均来源于野外捕捉。它们在圈养环境下适应良好,平均存活时间达6年以上,最长甚至达到10年之久,但由于环境较差及缺乏重视等因素,这群鹦鹉始终未能顺利繁殖,其中最后一只死于年。
诺福克岛卡卡鹦鹉标本,现藏于英国伯明翰博物馆WikimediaCommons诺福克岛卡卡鹦鹉(Nestorproductus)是一种十分漂亮的大型鹦鹉,原产于南太平洋偏远的诺福克岛和菲利普岛,是岛上特有一种鸟类。孤立塔斯曼海的诺福克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但自年10月10日被发现后,英国政府很快察觉到该岛的重要价值,将其纳入殖民版图后作为惩罚罪犯的流放地。岛上卡卡鹦鹉原本数量众多,但随着第一批定居者到达之后便开始下降。除作为食物猎捕之外,有文献记载,诺福克岛卡卡鹦鹉性情十分温驯,活泼好奇,并不畏惧人类,因而也常被作为宠物捕捉饲养。ThebirdsofAustralia,vol.5除了过度捕捉及森林砍伐等因素之外,外来哺乳动物也是另一大威胁,至年英国陆军军官AbelDottinWilliamBest来到诺福克岛时,岛上已经见不到卡卡鹦鹉的踪迹,怀疑野生种群在19世纪初期即已绝灭。不过此前,曾有一些诺福克岛卡卡鹦鹉作为宠物被出口到岛外,已知最后的圈养个体在年死于伦敦动物园,它也是这一物种最后的幸存者。
兼嘴垂耳鸦(Heteralochaacutirostris)是新西兰特有垂耳鸦科(Callaeatidae)一种已绝灭的成员,在当地毛利语中称为“Huia”,生活在北岛东南部山脉成熟的山毛榉森林中。兼嘴垂耳鸦主要以朽木中的幼虫为食,因此几乎只能在成熟衰老的森林中生存,大面积的开垦森林和过度狩猎无疑是导致其消亡的主要因素,已知最后一次可信的记录发生在年12月28日,W.W.Smith在拉鲁瓦山脉(TararuaRanges)森林见到三只个体。兼嘴垂耳鸦的雄性(上)和雌性(下),它们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雄鸟和雌鸟喙部形态完全不同的鸟类,这也使得它们遭到许多收藏者的追捧,并最终导致其灭绝PaulMartinson由于它们美丽的羽毛和明显的性二态性,兼嘴垂耳鸦受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欢迎,仅在年到年奥地利自然学家安德烈斯·雷切克(AndreasReischek)担任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的12年间,就曾为博物馆购得件兼嘴垂耳鸦标本。据估计灭绝之前,超过数以千计的兼嘴垂耳鸦出口到海外,绝大部分为剥制标本,另有少量的活体被部分鸟类学家取得。伦敦动物园最初在年5月18日从新西兰购买了一只兼嘴垂耳鸦用以科学研究,然而这只雄鸟十分瘦弱,未能很好的适应动物园环境,年2月28日发现已死去,尸检显示未患有明显疾病。此后直到年4月22日,伦敦动物园才又获得一只由新西兰鸟类学家沃尔特·布勒(WalterLawryBuller)赠送的雌鸟,然而同样未能适应存活,不久后在年3月2日去世。
笑鸮(Sceloglauxalbifacies)是一种新西兰独有的猛禽,历史上在南北大岛及斯图尔特岛均有分布。不同于其他弱势的新西兰原生鸟类,笑鸮性情凶猛,身高达40厘米,腿部长而结实,利爪强大,可以反过来捕食入侵的各种鼠类和穴兔,但随着殖民者为控制穴兔而将攻击性极强的白鼬引入新西兰,不仅同笑鸮发生竞争食物,有时还会捕食地面筑巢的幼鸟及卵,再加上持续的栖息地丧失及标本收集,该种自年以后已极为稀少,最后的标本年收集于南岛的坎特伯雷大区。
伦敦动物园至少饲养过2只笑鸮,均为年获得。有一只由坎特伯雷驯化协会(CAS)赠送的雄鸟经历曲折,它最初捕捉自南岛卡斯河(CassRiver)上游流域,随后在基督城(Christchurch)动物园展出数年,期间由于糟糕的饲养环境而失明·,最终在年8月16日被送到伦敦动物园,直到死去。
上图是全世界已知仅存的两张活体笑鸮照片之一,大约在年至年拍摄于惠灵顿。照片中的雄鸟与另一只雌鸟为著名鸟类学家沃尔特·布勒(WalterLawryBuller)所有,年至年间收集于南坎特伯雷大区的奥尔伯里(Albury)村。当时野生笑鸮已极为稀少,它俩或许是已知最后两只被圈养的笑鸮。后被布勒送给著名的罗斯柴尔德爵士AlexanderTurnbullLibrary南岛鸫鹟(Turnagracapensis)是一种新西兰特产的鸣禽,仅限于南岛和部分峡湾群岛。该种外表同北岛鸫鹟较为相似,不过仍能从一些细节处区分。南岛鸫鹟因其悠扬的嗓音和强大的模仿能力而闻名,被誉为“新西兰的夜莺”,其天性大胆并不怕人,早期曾观察到成群的南岛鸫鹟在人类露营地附近活动,甚至直接从露营者手中啄取食物,因而极易受到伤害。
新西兰国家蒂帕帕博物馆收藏的南岛鸫鹟标本
TePapa早在年左右,南岛鸫鹟即被观察到开始减少,这种下降与外来哺乳动物的扩张存在密切联系。至少到80年代时,该种表现出明显的衰落减少趋势,同一时期在东海岸的班克斯半岛及奥塔哥半岛绝迹,只剩掠食者尚未到达的峡湾地区和西海岸仍然相对普遍,不过到90年代中期以后,即便是最偏远地区的南岛鸫鹟也已经接近消亡,灭绝时间大致与白鼬扩张的日期基本吻合。伦敦动物园曾在年11月28日一次获得多达7只个体,尚不清楚来源。当时野外的南岛鸫鹟已经极为罕见,这些个体或许是新西兰所产最后一代南岛鸫鹟。已知最后一件标本射杀于年,此后未经证实的目击记录一直续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
旅鸽(Ectopistesmigratorius)无疑是最伟大的自然奇迹之一,早期记载显示,遮天蔽日的旅鸽群曾横扫美国东部,如同羽毛汇成的河流在人们头顶上空流淌而过。然而随着持续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商业捕猎及森林开发,过去弥漫天际、遮蔽日光的鸟群在枪声罗网的包围下消失,至19世纪90年代时,由于旅鸽数量严重下滑,人们只能零星的发现几只野生旅鸽。进入20世纪以后,野外只有两起确切的捕获记录,分别发生在俄亥俄州与伊利诺伊州。年9月1日,已知最后一只旅鸽“玛莎”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TimHough旅鸽一度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不少动物园和养鸟人都曾拥有过它们。据美国鸟类学家詹姆斯·奥杜邦(JamesAudubon)声称,当他在年前往英国时,曾带去多达羽旅鸽赠送给各大贵族和自然学家,其中有许多个体最终被动物园获得。有证据表明,早在年时,伦敦动物园即已经成功繁殖过旅鸽。但在那时,北美野外的旅鸽群依旧十分常见,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群困在笼舍中的旅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就连当时的伦敦动物学会会刊也没有记载。直到年3月8日,伦敦动物园才通过交换获得第一只雌性旅鸽,之后又在年至年间获得了另外4只,包括3只雄鸟及1只雌鸟。然而到年时,只剩下1只雄鸽幸存。至年1月13日,伦敦动物园最后收到来自3只F.J.Thompson捐赠的旅鸽,此后再未获得过该种。玛莎(Martha)从未在野外生活过。她可能出生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而它的母亲早些年来自密尔沃基动物园。玛莎后来被送到辛辛那提,一直到它去世。旅鸽曾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但到年时,这三个濒临奔溃的的人工种群成为这一个物种所剩的最后全部,阿桑申普岛秧鸡(Caniralluscuvieriabbotti)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秧鸡,仅限于塞舌尔群岛西南端阿桑申普岛(assumptionisland),翅膀较小,难以飞行。偏远孤立的阿桑申普岛原本在年6月以前一直无人定居,不过之后开始有矿工登岛开采鸟粪,仅年至年间就有16多万吨鸟粪矿出口到国外。对岛上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再加上无意间带到岛上的大家鼠,许多海鸟不再回到阿桑申普繁殖。阿尔达布拉秧鸡(Dryolimnas(cuvieri)aldabranus)生活在塞舌尔群岛的阿尔达布拉环礁,与阿桑申普岛秧鸡关系十分接近,由于渡渡鸟等岛屿物种的大批绝灭,该种如今成为印度洋群岛最后一种丧失飞行能力的鸟类(关于它们的故事请见这里)
当年英国鸟类学家尼科尔(Nicoll)造访该岛时,阿桑申普秧鸡数量还有许多,尼科尔将两只秧鸡捕获并带回英格兰,饲养于伦敦动物园内。据尼科尔回忆,这两只秧鸡极易饲养,并不挑食,一直在鸟舍内生活多年。
然而野外种群却并不幸运,据记载,当Vesey-Fitzgerald在年前往阿桑申普岛考察时,已经完全找不到任何秧鸡存在的痕迹,相信这种不善飞行的岛屿鸟类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的某一时间段完全灭绝。Peterschouten斑翅秧鸡(Hypotaenidiapoeciloptera)是一种斐济群岛特有的秧鸡科鸟类,主要在地表活动,飞行能力极弱,夜行性,体型如家鸡大小,常出没于林地及芋田中。据信在猫鼬等掠食动物引入岛屿后不久便灭绝了,已知最后一件标本在年采集于维提岛。伦敦动物园在年1月6日从汉堡策展人约翰·施密茨(JohannSchmeltz)处购得一只活体斑翅秧鸡,相信来自当地德国探险队的搜集。新喀秧鸡(Galliralluslafresnayanus)生活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岛,翅膀短小,无法飞行,主要在地表活动,以蚯蚓等无脊椎动物为食,羽毛呈单调的褐灰色,用以在阴暗的常绿林深处隐藏并躲避敌害。伦敦动物园最早在年6月10日收到一一件活体标本,由悉尼自然学家乔治·本内特(GeorgeBennett)赠送。它是该物种第一只活着抵达欧洲的个体,受到动物学家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它后来在年时产下一枚卵,然而并未孵化,卵标本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特灵分馆。新喀秧鸡标本,现藏于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WikimediaCommons不久后,乔治·本内特又向动物园捐赠了第二只新喀秧鸡,该个体于年5月28日抵达,与前一只个体饲养在同一处,也是原产地之外仅有的圈养个体。野外的新喀秧鸡十分神秘,迄今只有17件采集于年至年间的标本留存,且自年以来再未有确切记录,尽管最近有未经证实的目击报告,一般认为该种已经由于引入的野猫和猎犬等哺乳动物的掠夺而灭绝。
特里斯坦水鸡(Gallinulanesiotis)一种已丧失飞行能力的小型秧鸡。仅分布于南大西洋中央偏远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该岛系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离最近的大陆也有两千多公里距离,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岛屿。尚不知特里斯坦水鸡的祖先是如何迁移到该岛,不过直到年,该种在岛上仍然较为常见。年,热爱自然的南非爵士乔治·格雷(GeorgeGrey)爵士派人前往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采集标本,其中一人为他带回了5只珍贵的特里斯坦水鸡。格雷爵士将它们饲养在位于开普城的庄园内,不过有2只不幸遭遇意外伤害而亡,乔治·格雷因此决定将剩余的3只特里斯坦水鸡赠送给伦敦动物学会用以科学研究,尽管其中2只在航行时毙命,好在最后一只平安的在年5月23日运抵英国,饲养在伦敦动物园内,该个体十分健康,后来成为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年9月8日,伦敦动物园又收到另外3只特里斯坦水鸡,由E.L.Layard赠送。岛上的水鸡不久由于外来引入的野猫及鼠类的捕食而数量锐减,到年时已极为稀少,相信最后灭绝于19世纪晚期。年,伦敦动物园收到的第一只特里斯坦水鸡Proceedingsofthe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佛得角巨人石龙子(Chioniniacoctei)是佛得角群岛一种特有的大型蜥蜴,体型庞大,成年个体身长可达60cm以上,已知只限于布朗古岛(Branco)和拿索岛(Raso)等两座小岛,然而发掘出的亚化石表明,该种也曾分布在附近的的圣文森岛和圣卢依阿岛。佛得角巨头石龙子是一种机会性猎手,圈养环境下主要吃一些水果,但必要时也不会放过任何动物蛋白质。伦敦动物园最早在年8月14日,收到葡萄牙动物学家巴博萨.杜博凯奇(BarbosaduBocage)赠送的2只佛得角巨人石龙子,此前由探险家塞尔帕·平托(SerpaPinto)在拿索岛上获得。之后又分别在年5月和10月得到另外3只个体,这种巨型石龙子似乎圈养并不困难,年意大利爬行动物学家MarioGiacintoPeracca曾在岛上收集了大约40只活体标本,并带回都灵饲养,不久后便在圈养环境下适应产卵。不过佛得角巨人石龙子分布狭窄,繁殖缓慢,它们的油在当地传统医学中被视为一种药材,会被渔民们主动收集,再加上岛上引入山羊造成的水土流失,已知的最后一只佛得角巨头石龙子出现在年,此后再未有任何确切记录。
爬行动物学家MarioGiacintoPeracca带回意大利的一只佛得角巨人石龙子,现藏于都灵自然历史博物馆达丁岛巨龟AlbertCarlLudwigGotthilfG?eunther达丁岛巨龟(Aldabrachelysgiganteadaudinii)是亚达伯拉象龟的亚种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灭绝的亚种,据信分布于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历史上曾有许多种巨龟生活在印度洋上各个岛屿,但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将鼠类和野猫等外来哺乳动物带到岛上,使得群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当时远洋商船的新鲜食物十分难得,生命力顽强的巨龟在船上不用喂食依然可以生存很久,因而作为理想的储备粮而大量捕捉。到19世纪以后,史前印度洋群岛种类繁多的巨型陆龟只剩下亚达伯拉象龟一种。达丁岛巨龟特征明显的背壳AlbertCarlLudwigGotthilfG?eunther有关达丁岛巨龟的记载极少,它们似乎早在被科学命名时就已经十分罕见,其背壳较窄,呈方形,尾板向内弯矩,后部背甲宽于前部,已知仅有两件标本存世,分别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利物浦公立博物馆。一般认为达丁岛巨龟早在19世纪中期即已绝迹,不过在年5月26日,伦敦动物园收到了4只“奇特”的阿尔达布拉巨龟,由著名的罗思柴尔德(WalterRothschild)男爵赠送,这4只个体表现出典型的达丁岛巨龟特征,被伦敦动物学会认为属于这一罕见的类群。如果得到证实的话,证明至少有极少数达丁岛巨龟一直活到20世纪前。平塔岛象龟(Chelonoidisabingdonii)最著名的成员莫过于“孤独乔治”,在它生命的最后41年,人们缓慢的目睹着一场灭绝的发生。
年1月20日在伦敦动物园拍摄的平塔岛象龟FrederickWilliamBond平塔岛象龟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北部的平塔岛,它们的壳型扁平如马鞍,厚度极薄。由于平塔岛象龟的肉质极为鲜美,且生命力顽强,可以在远洋航行中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被过路捕鲸船大量捕捉。野外的平塔岛象龟早在20世纪初被认为已消失殆尽,伦敦动物园早年在年获得一只雄性个体,可能是当时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只平塔岛象龟。30年代和50年代的搜寻均未能发现该种。更为糟糕的是,年时山羊被引入该岛,食欲旺盛的山羊的很快将平塔岛啃成光秃秃的荒岛。年时,平塔岛上发现了不少于28具象龟尸体。似乎已经死去了五年左右,意味着在早先的搜查中一定还有少量象龟活着但隐藏起来。即使如此,它们最终也因山羊的竞争而饿毙。年11月1日,一名匈牙利动物学家意外在岛上发现一只独自的雄性个体,将它转移到圣克鲁斯岛上安全的保护站,这便是“孤独乔治”的来历,它也是平塔岛所产最后一只象龟。最后的平塔岛象龟“乔治”MrTigggs膨胀帕图螺(Partulaturgida)分布在社会群岛中的赖阿特阿岛(Raiatea),是岛上一种特有的陆生蜗牛,由于肉食性的玫瑰狼蜗(Euglandinarosea)入侵而灭绝。膨胀帕图螺标本,现藏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WikimediaCommons野外最后的膨胀帕图螺在年被观察到,幸而此前曾有一些个体被带出它们危机四伏的家园,送往安全的伦敦动物园用于圈养繁殖项目,然而由于在野外时被寄生虫感染,这群全球仅剩的膨胀帕图螺相继死亡,最后一只个体在年1月被发现去世。参考文档
Flower,S.S.(),Listofthevertebratedanimalsexhibitedinthegardensofthe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
K.brouwer’,M.L.jones,C.E.king,H.schieter(),LongevityrecordsforPsittaciformesincaptivity
WileyKirwan(.)TheextinctmacawsoftheWestIndies,withspecialreferencetoCubanMacawAratricolor.JohnEdwards()LondonZoofromOldPhotographs-
StephenR.Sleightholme,CameronR.CampbellAndrewC.Kitchener()FrankHaes’thylacine
SimonTonge(.)AdditionstotheHypodigmoftheExtinctSwanIslandHutia(Geocapromysthoracatus,Capromyidae;Rodentia)
Proceedingsofthe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
CunninghamA.A.DaszakP.()."ExtinctionofaSpeciesofLandSnailDuetoInfectionwithaMicrosporidianParasite"
Günther,AlbertCarlLudwigGotthilf().Thegiganticlandtortoises(livingandextinct)inthecollectionoftheBritishMuseum
GreerAE()."OntheevolutionofthegiantCapeVerdescincidlizardMacroscincuscoctei"
快打赏下孩子!
灵囿志异
-
分享有趣有料的动物知识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qh/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