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全球经济史之北美洲的殖民地经济


北美洲的殖民地经济

开拓殖民地是美国殖民时期历史的主题。一些殖民者,尤其是那些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人不想再屈服于另一种信条,他们渴望在新大陆实现宗教自治。不过,驱使大多数殖民者来到这里的原因还是经济收益,就连清教徒也希望马萨诸塞的生活水平能够赶上英格兰。

在英属北美地区,殖民与出口紧密相关。加拿大经济学家哈罗德·英尼斯提出了“物产理论”,着重强调这种关系。根据这一理论,加拿大这样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如鳕鱼、毛皮和木材。出售这些产品的所得被用于购买欧洲的制造品,如布料、工具、陶器、图书等。这些产品都是从英国进口,而不是在殖民地自行生产的,因为英国的产业规模足够大,实现了规模经济,这意味着相比殖民地的小企业,英国公司的生产效率更高。“农民认为,用牛和谷物去换取布料,比自己生产布料更加有利。”英国的航海法案将荷兰人和法国人摈除在外,不让他们参与殖民地贸易。

殖民地的物产经济有三个特点。首先,物产在殖民地的售价低于在欧洲的售价,并且差额等于运输成本。两个市场的价格同步波动,因为贸易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其次,出口占到殖民地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剩余的收入来自服务业。最后,殖民者得到的收益超过在欧洲的收益,差额足以支付移居殖民地的成本和抗击移居的风险。

宾夕法尼亚殖民地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它建立于年,以种植小麦为主,小麦是当地的主要物产。宾夕法尼亚将小麦出口到西印度群岛、伊比利亚半岛和英伦诸岛,为此它必须与爱尔兰和英格兰的农产品展开竞争。结果,费城和伦敦的售价同步波动。从图14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同步性。七年战争时期(年—年)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年—年)属于例外情况,因为在这两段时期内,贸易遭到破坏,价格关联也不复存在。除了小麦和面粉,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还出口木材、船只、铁和钾碱,从海上商贸活动中获取外汇。对于殖民地经济而言,出口非常重要,年出口量占到总产量的约30%。出口所得用于购买英国生产的消费品。

图14小麦价格

随着经济增长,宾夕法尼亚殖民地吸引了更多的欧洲人。18世纪,费城的真实工资与英国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费城的工资水平更高一些,因为要给殖民者一定的补偿,以吸引他们移居到遥远的未开发地区(参见图15)。英格兰和北美殖民地都很繁荣,工资水平相当于最低生活开支的4倍至5倍。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佛罗伦萨,到18世纪末期,当地工资已经跌至最低生活开支的水平。

图15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欧洲和美国

如图15所示,新英格兰的经济表现不那么尽如人意。18世纪早期,马萨诸塞地区的工资水平与伦敦的持平,但低于宾夕法尼亚地区的。虽然人们在回顾美国历史的时候,总是把马萨诸塞视作殖民地的代表,但实际上那里的经济发展并不稳定,因为缺乏一种农业物产。当地的出口产品主要是鱼类、牲畜、鲸鱼油脂以及包括船只在内的木制品。新英格兰地区的居民建立起庞大的海运业,从中获得巨额外汇。这惹恼了英国商人,因为殖民地与本国展开了竞争。这些商业活动没能迅速扩展,因此新格兰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结果就是,当地工资水平下降,人口持续外迁。

虽然物产理论最初被用于解释加拿大的经济状况,但最佳案例却是加勒比海地区的糖料作物殖民地。欧洲人最早接触到食糖是在巴勒斯坦,当时正值十字军东征时期。随着他们被驱逐出境,食糖生产随之转移到塞浦路斯。最终,他们开始在大西洋的岛屿上种植糖料作物。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圣多美,这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他们开始在那里尝试用非洲黑奴作为劳力,大面积种植糖料作物。后来这一体系被引入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在那里可以获得丰厚利润。17世纪和18世纪,巴巴多斯、牙买加、古巴和圣多曼格(现在的海地)是世界上部分最富裕的地区。

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种植糖料作物和包括咖啡在内的其他作物,并将产品出口到欧洲。欧洲投资者提供资金,非洲黑奴则提供劳动力。相比欧洲移民,黑奴作为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糖料作物种植园里的死亡率非常高,由于奴隶极为廉价,因此补充奴隶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新的人手,而不是自然繁衍。被带到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奴隶共计万人,到年黑奴获得解放时,只剩下了40万人。出口量决定了殖民地经济的规模。年,牙买加的糖、咖啡和其他热带产品的出口量占到总收入的41%。其他收入来自为种植园提供的辅助性服务(为奴隶提供食物,供应其他物资,提供船运和交通服务,派备司法与治安人员,以及为辅助工人提供住房)或种植园主的消费开支(主要用于仆役和庄园)。种植园主在殖民地的开支只占到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他们把大部分收入寄回英国,而不是在牙买加进行投资。

美国的南方殖民地有许多特点与加勒比海地区类似。南方地区拥有值钱的物产——在南卡罗来纳地区是稻米和靛蓝,在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地区是烟草。生产这些作物的种植园起初雇用英国契约劳动力,后来改用非洲黑奴。南方比北方殖民地更加富裕,因此吸引了更多定居者,同时也聚集了大多数的黑奴。

南卡罗来纳殖民地始建于年。但是,当时的殖民者缺少“适合欧洲市场的商品,他们拿得出手的只有一些从印第安人手中购得的毛皮,再加上一些雪松。他们就把雪松装满船只,带上毛皮前往伦敦”。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获取利润的物产。最终,他们偶然发现了稻米。当地的稻米出口量从年的人均69磅增加到年的人均磅。奴隶进口数量从年的人增加到年的2,人。种植技术的进步使得种植面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在种植稻米的沿海地区,当地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像加勒比海地区。出口占到沿海地区总收入的30%以上。这里的经济围绕稻米发展,正如牙买加的经济围绕糖料作物发展一样。在总人口中,黑人占到绝大多数。

白人在最南部地区占到人口总数的一半,他们退到内陆地区,在那里家庭式农场成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他们自己种植食物,但远谈不上自给自足,因为他们为种植园提供食物,用获得的收入来购买英国布料和其他消费品。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地区情况类似,烟草成了出口物产。

英属殖民地在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新英格兰地区和濒临大西洋的中部地区最为平等。这些地方也有奴隶,但在农业生产中,奴隶制并不重要——不是因为道德观念或技术障碍,而是因为收入不足以支付由此产生的成本。这些地区面积广袤,因此土地价格不高,这意味着大部分收入都以工资的方式累积,并且收入必然被分配给数量众多的劳动者。处于另一端的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那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奴隶,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美国南部殖民地处于这两者之间,一方面种植园内存在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边疆地区人数不多的农民信奉人人平等。

不过,北美地区所有的殖民地拥有一个对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的共同优势——具备读写能力的白人殖民者的比率至少和英格兰本土的保持一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参见表4)。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地区70%的自由人能够自行签名,而英格兰同期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口比率为65%。在新英格兰,这一数字接近90%,这多亏当地政府建立学校并严令民众接受教育。

为什么殖民地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口比率如此之高?原因和英格兰的一样:经济优势。殖民地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贸易和外国市场,这意味着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能带来收益。司法体系同样增加了读写能力的价值,因为合同和土地所有权都是通过书面文件确立的。在马萨诸塞地区,或许是清教徒渴望阅读《圣经》的缘故,当地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口比率超过了英格兰和宾夕法尼亚,但更重要的是,当地经济依赖贸易和航运,因此居民有强烈的经济动力去接受学校教育。

沈丰编选自《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一书

欢迎订阅转发

赞赏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qh/70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