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程碧波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


北京最好的雀斑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055703496631&wfr=spider&for=pc

摘要:本文以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国古称大秦之地,并籍此重新界定人类纹明。

关键词:纹明;大秦;吐火罗道;山海经

按:本文核心内容已在杂志上发表,受非学术因素制约,杂志上内容较为保守。现已于年11月20日将全文公布。8.0版在第六部分最后增加拂菻、波斯和安息等与中国距离的解释。学术不易,尊重版权,转引请注。

一引言

大秦常见于中国史书。学界多将其定为以意大利半岛为本部的罗马,德国夏德认为其为叙利亚、埃及及小亚细亚在内的罗马东部[i]。本文将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结合,得出全新结论。本文研究方法是将旧地图和中国古文献中的标志性大地理特征、方位距离特征和局部地名考证三者交验。本文多次引用三幅地图,一是MapoftheTurkishEmpire,地图上有“TURCICIIMPERII”(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的半身像[ii]。其年代应为西元-年之间(参见《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以下简称甲地图。

图1甲地图

二是RepresentationoftheTurkishEmpire,出自Flemish地理学家和学者AbrahamOrtelius(-)于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orbisterrarum》。[3]以下简称乙地图。

图2乙地图

三是约西元年WillemJanszoonBlaeu(?)在阿姆斯特丹绘制的奥斯曼土耳其地图[4]。以下简称丙地图。

图3丙地图

以下地图中方位,若无特别说明,皆指划红线处的方位。

二旧地图与文献分析

中国叙事史书所载里程,常为实际行走的里程;中国天文科技类古籍所载里程,常为直线里程。故前者里程常远大于后者里程。

本文所据中国历史文献主要为《山海经》、司马迁于西元前年开始撰写的《史记》、班固于西元58年-82年期间编著的《汉书》、南朝刘宋时范晔于西元年私人撰写的《后汉书》、北齐魏收于西元年受命撰写的《魏书》、唐李延寿独立成书于西元年的《北史》、唐杜佑(西元年刊印)的《通典》、西元年石敬塘命令编修的《旧唐书》、西元年宋仁宗下令编修的《新唐书》。

西域历史,较详实的是甘英西行路线(西元97年)。范晔(西元-年)《后汉书.西域传》说:“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地方数千里,时改名排持。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

皮山,即新疆皮山县。乌秅在皮山西南,现不详,应是今巴基斯坦Batura一带。悬度为今巴基斯坦Shandur。罽宾国为今巴基斯坦Hajiabad。以黄线标示路径,如下图4。

图4年10月卫星地图,皮山至罽宾路线

《汉书.西域传》:“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说明乌弋山离是南方极限,濒临大海。

西元年图5(AMapoftheCountriesbetweenConstantinopleandCalcutta:IncludingTurkeyinAsia,Persia,AfghanistanandTurkestan,EdwardStanfordLtd.)[5]。

图5西元年地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5中,Vashak,Wushutee即乌弋山离。左下角Teez即条支。再见西元年图6(NewMapofPersia,IsaakTirion)[6]

图6西元年地图,(罽宾)至乌弋山离

图6中,Woesteine、Woe∫t即乌弋山离。Wonen应是乌难离。由以上两图可知其南方区域为Vashak,Wushutee、Woe∫t、Woesteine,后改名为今天的Balochistan(俾路支省),音近“排特”。《汉书.西域传》又说“罽宾国,王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可见罽宾距离乌弋山离国不远,汉朝时乌弋山离的北境比图5、6更靠北得多。此乌弋山离以南是沙漠,再兼人烟荒芜、给养缺乏、缺乏地图,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以有诸多行路障碍。

甘英从乌弋山离往西南行到海边的条支。今PozmTiyab(即恰巴哈尔海湾西部半岛),东部半岛称为Tis。Pozm意为港口,条支即Tiyab港之音。此西部半岛临波斯湾出口,今海拔70-80米,周回四十余里,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与《后汉书》描述一致。且此港处于波斯湾出口开阔处,距阿拉伯半岛最短海路公里。与《后汉书.西域传》“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吻合。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亦与地理吻合。见西元年10月卫星地图7。

图7西元年10月卫星地图,条支

图8是西元年RandMcNallyandCompany,Chicago出版的地图。图中条支港标注为“Teez”。

图8西元年地图,条支(Teez)

从乌弋山离到条支的路线为图9:

图9西元年地图,从乌弋山离到条支的路线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常被解释为抄袭古希腊的海妖歌声的故事,这不对。从条支横渡波斯湾,船只远离陆地,定位困难,可能遇上海市辰楼而迷失方向。所以“思土恋慕”,而非“思女恋慕”或“思歌恋慕”。

《后汉书.西域传》“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注,此蚕与中国蚕不同。《魏略.西戎传》:“(大秦)名曰海西布……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此乃从安息东界到安息西界,并非指从条支到安息西界。这是安息到大秦的北路。西域为封建体制,同一国名,有时指本国都城,有时指本土,有时指包含属国的本国控制区。本段中,第一个“安息”指本土,第二个“安息”指包含属国的安息控制区。见西元-年甲地图10。

图10甲地图,南乘海通大秦

由图10,阿蛮国即Ormus,斯宾国即Zebet,斯宾国南度的河即幼发拉底河,于罗国即Orcho,从Orcho往南渡海到大秦疆域。汉朝时波斯湾比图10更加北上,上游河床更低,故Zebet与Orcho间只有注入波斯湾的一条河。图10过分往西北倾斜,故从Orcho往南渡海的路线看起来是往东南走。“乃通大秦”,故汉时大秦国都应在Orcho的南面。见图11(NortheastAfricaandArabia,Stieler)。

图11西元年,大秦(Dschailan、Dschenabi)

图11中Dschailan和Dschenabi均为大秦拼音,应是大秦的两城市。最上标注为G.Akhdar(阿卡德),此即阿卡德人来源。

图12(西元年地图。这是有史以来第二张阿拉伯半岛地图)阿拉伯半岛南部。

图12西元年地图,大秦(Dacharemoeze)

及西元-年甲地图13的阿拉伯半岛南部。

图13甲地图,大秦(Be∫charin)

图13中Be∫charin下面是城镇De∫me,发音亦近“大秦”。参考图11、12、13,可知“Be∫charin”应发音为“De∫charin”。“B”与“D”的相互走音,在本文古文献中较常见。De∫me应是大秦都城所在。汉时大秦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原因后述。“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故波斯湾正是中国古称“西海”。

《魏书.列传》(载西元年到西元年史实):“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

由《魏书》知,在甘英年后,大秦首都已改为安都城。安都城在图17中塞浦路斯岛以东的Aliduli。从条支往西渡过波斯湾后(见图16红色路径),再曲向北到Aliduli,路程有一万里(见图17红色路径)。亦可从安息西界往北沿海到Aliduli,路程有四万余里。这是从条支到大秦的两条南路。可知中国史书是全方位描述去大秦的各路径。文行先生认为“四万余里”不合理。本文作者在《北史.西域》中发现记录:“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北史》的史料来源主要是《魏书》。关于“大秦”的词条解释,除了《魏书》为“四万”,《北史》为“回万”之外,其余俱同。《北史》仅比《魏书》晚70多年。故《魏书》“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应为后世抄写错误,《北史》“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才为正确。《魏书》时,安息已裂为波斯和安息,《北史》说:“安息国,在葱领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条支国在安息西。”故“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系为从条支港东边的安息西界,沿海岸进入波斯湾东岸北上,再到大秦,路程为一万余里。(见图15黄色路径)。但《魏书》《北史》的测量数据比起汉朝和唐朝仍有较大误差,本文后述。

Aliduli左边“其海傍出,犹渤海也”,即地中海。Aliduli扼守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的咽喉要道,实为建都之地。此时大秦开始面对外敌压力,实行“天子守国门”策略。换言之,在汉时,大秦北方应较荒凉落后,尚无外敌威胁,是以其政治经济中心集中于南方鱼米桑蚕之乡。

“从条支西渡海”和“从安息西界循海曲”到安谷城的路径图14。

图14西元年10月地图,从条支西渡海路径(红线)

再见西元-年间的甲地图15的后续路线。

图15甲地图,从波斯湾两边分别到安都城路径

《魏略.西戎传》(记载西元-年史实)载大秦内部信息。“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河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

西元-年间甲地图16,泽散为“Cor∫can”,在今天迪拜所在的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半岛),故“其治在海中央”。其正对波斯湾东面的Alocheshtan(安谷城),故“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从)西南到大秦都不知里数。泽散其北为ArabiaFelix(驴分,此即被学界称为“腓尼基人”,希腊语为“Phoenicia”,实为Felix,即大秦的封国)。

图18甲地图,大秦内部区域

图16中即从安息西界的Alocheshtan(安谷城)最与“其治在海中央”的“泽散王”相近(见黄线)。

“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有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从卫星地图上看,卡塔尔半岛即驴分城。从泽散王到其疆域之北的驴分城,海路需要半年,有较大顺风时一月可到。见西元年10月卫星地图17。

图17西元年10月地图,驴分城与泽散王

图17中水平黄色路径即为二百三十里渡海飞桥,然后西南行。红色路径即绕海后直西行。从卡塔尔半岛往西到大陆本部今约里(中有巴林岛),今其海深约1-2米,此地久无河流冲积,且年前海平面比现在约低1米。故当时海深应介于沼泽和1米之间,可能架来里的渡海飞桥(例如四川跳墩)。驴分疆域离大秦都安都城直线里。

图17中的橙线即泽散王到驴分城的海路,卫星地图上距离约里。无风时半年可到,日均行5里(直线距离)。风疾时一月到,日均行30里(与目的地的直线距离)。当时的航速是合理的,海船远陆定位困难(甘英作为陆上将军,对于航海导航未必熟悉,必定要多绕圈子,不可能船头对准目的地直线航行)、波涌浪急(西元8世纪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中说:“从波斯湾运货出去,都要装在中国大船里,因为[波斯海湾里的]风浪很凶险。”[7])、人力划桨精力有限、物资装载、做饭吃饭、洗衣、打鱼、收集雨水、睡觉、乃至每工作几天就需要休息一两天等因素加总,有效工作时间并不多。这也为衡量当时此区域的航海水平提供了一个参考。

《新唐书.西域下》载:“(拂菻)臣役小国数十,以名通者曰泽散,曰驴分。泽散直东北,不得其道里。东度海二千里至驴分国”,似乎从泽散朝东度海里至驴分国。但《新唐书》为宋代欧阳修等编纂,其参考了《魏略.西戎传》。《魏略》说:“泽散王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新唐书》就写为“泽散在东北,不得其道里”。《魏略》说:“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新唐书》就写为:“驴分王属大秦。从其(泽散王)治之东部度海去驴分国二千里。”《新唐书》与《魏略》大意未变,但却有了歧义,且把大秦都与驴分国视为只差里的渡海飞桥,故泽散王离驴分城里。实际上《魏略》说的是驴分国边界距离大秦都里。

西元-年甲地图20中,卡塔尔半岛西南为QuBelh(且兰)。图20中黄色路线,即从Cde(思陶国)往南渡河,再西行亦到且兰。且兰再往西为Amansirifdin(汜复国),其西南为AdenRegn(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有积石山,积石山南是大海。且兰、汜复、Alibinlali(疑为斯宾Asibinlali,l和s在草写时易混淆,参考本文后Casdar转化为Caldar的过程),Aman(阿蛮,即今阿曼)北部的山为东西走向,整个大秦(阿拉伯半岛)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山为南北走向。汜复国处于阿拉伯半岛南北走向的中部。地图与文献吻合。

图18甲地图,黄色路线为从思陶渡河到且兰再西到汜复的路径

图18中且兰右下是Dolfar,可能是“东方”之意。见后文分析。

Orcho(于罗)在汜复国边界东北,黄色路线为由南往北向Orcho行进。距于罗里的地方需渡海(由西元-年甲地图19,波斯湾在此位置的南北宽度(图19中南北向的黄线间隔)可达里)。从于罗渡河,在于罗东北又渡河(幼发拉底河),到C.Nouo(斯罗)。从斯罗东北又渡河(底格里斯河,即到安息)。可知西元-年间,由于波斯湾北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河床较低,波斯湾以北只有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无图19中幼发拉底河所分流的另三条河流。斯罗国属安息,与于罗接壤,因此“与大秦接也”。此即从大秦连接安息的陆路(《汉书》载“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应是汉时于罗和斯罗间被波斯湾隔浅水隔离,故有数百里飞桥以度)。

图19甲地图,于罗与斯罗

以Samara为标志,看西元年10月卫星地图20。

图20年10月卫星地图,Samarra

图19和图20的Samarra地址仍存,可作古今地图比较。图20中Samarra以南朝波斯湾的方向上,陆地海拔不超过70米,地势较平缓。除非有水,否则不足以形成行路障碍。图19中大海已经接近Samara,《汉书》又载“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故在汉武帝之前,图19中Orcho和C.Nouo之间的路径亦被波斯湾隔离,需数百里飞桥才能过,说明波斯湾浅水区北与图20中Tharthar湖连接,否则直接走Tharthar湖与波斯湾之间的陆路即可。Tharthar湖较深,且南北长达里,绕行Tharthar湖的代价高昂,故在Tharthar湖之南浅水区架设数百里飞桥。后世史书渐无“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的记录,应是波斯湾随着时间逐渐南退,Orcho和C.Nouo之间的路径不再有水相隔,无需飞桥。图19的波斯湾方向比图20中波斯湾的真实方向要往西倾斜得多,故Orcho、C.Nouo和Samarra真实位置并不如图20中倾斜。正如Felix即腓尼基人,Samarra亦应是Sumerian(苏美尔人)。

《魏书》(载西元年到西元年史实):“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

《魏书》说“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然后往北到迟散城和乌丹城。安谷城虽距泽散王“其治在海中央”最近,但由安谷城到泽散王再沿陆路往北是不经济的路线,且从安谷城到海中央的泽散王是往南行,而非“直截海西”。从安谷城“直”西到驴分城附近,然后北上,是更优路径。“直截”二字强调正西航线。见图21。

图21西元年10月卫星地图,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

图21中黄线为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的航线,直线约1里。随着距离增远,航海定位、物资准备、人员精力等问题愈突出,再兼安谷城附近海峡收窄,波浪更急,是以耗时更多。若有风浪迷航,三岁到达亦不为奇。

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幼发拉底河出其国,其西有红海(或红海分支)和地中海。

乌丹城和迟散城的方位是,从波斯湾东岸(安谷城)往北到斯罗和于罗,进入大秦疆域(海西),直往南行到Vmbar(乌丹城,Vmbar应系Vmdar的走音),再南行到Casdar(迟散城),此为绕海路径(见黄色路线),西南方需要途径两条河,每条河乘船一天才能过。若要直渡大海,则需六天才能过(见前“距离于罗里的地方需要渡海”,红色路线)。安谷城、乌丹城和迟散城是从条支到大秦途中最大的城市,可见西元年到西元年左右沿途其它城市尚未兴起。从西元-年甲地图22可知,此时波斯湾已拦在于罗和大秦南部通路之间,这再次证实笔者《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波斯湾北上并有向西南伸出的判断。如图22。

图22甲地图,乌丹城与迟散城

《旧唐书.列传》:“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偏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

大秦国土东西狭长,纵跨多纬度,是以其国土南部偏热。前已述及,汉朝时大秦国都应在南方。

《新唐书.列传》:“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地方万里,城四百,胜兵百万……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其人黑而性悍。”见西元-年甲地图23。

图23甲地图,拂菻方位

见图23,Aliduli西南邻侧有Barin和Belinas(即拂菻,古音Balim或Balam),Aliduli下方是Ra∫len(其中文音为“麻啰弗理”,或“麻林”)。唐《慧超往五天竺传》记有大、小拂临:“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Belinas应为小拂临,Barin为大拂临。其北是土耳其(突厥可萨部)。波斯湾的C.Nouo(斯罗)东部是Sem,“苫”即Sem。拂菻正在苫西方。拂菻的东南(通过于罗和斯罗)连接波斯。其西南约里碛(Desert,沙漠)有国M.oreb(磨邻)。见西元-年甲地图24。

图24甲地图,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M.oreb)

《宋史.列传》:“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Khoten)、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元丰四年十月,其王灭力伊灵改撒始遣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来献鞍马、刀剑、真珠,言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见西元-年甲地图25。

图25甲地图,拂菻四方

由图25,Barin、Belinas或Ra∫len东南至M.Lion(灭力)沙、北至黑海均为四十程;西至地中海三十程。东则连西大食及于阗(Khoten)、回纥、青唐乃抵中国(无须渡海)。其纬度与北京相近,故其国地甚寒。

《魏略.西戎传》(载西元-年史实):“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矣”。《后汉书.西域传》:“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见图26(TheExcursionoftheOneWhoYearnstoPenetratetheHorizons,Muhammadal-Idrisi(西元–),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标记为Arabe)[8]。

图26西元年,TheExcursionoftheOneWhoYearnstoPenetratetheHorizons

由图26,红海东分支在西元年之前连死海,直抵大马士革。后因流沙及河沙阻塞而断。而红海西分支亦应直上北非海岸,甚至连地中海。西奈半岛可能只有极北端与大秦或埃及相连。见图27。

图27西元年9月谷歌地形图

故大秦西的海水,应指红海东部分支。此分支以西即今西奈半岛。见图30。

图28西元年的西奈半岛,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

西奈半岛上费兰绿洲的河水在西奈半岛西南,往北有提赫高原,海拔-0米。山的西面即红海西部分支,称为赤水(也即红海)。

赤水之西即为今埃及。黑水,亦称弱水。其力不能胜芥,鸿毛不能浮,故名弱水。弱水不应是海水,因为海水的浮力大。弱水也不是小河,因为小河能浮物,而应该是浩渺汹涌、鸿毛难浮的淡水大江。当时的尼罗河恰好满足此条件。从拿破仑三维地图及今天三维卫星地图可知,尼罗河曾覆盖的区域远大于今天的尼罗河流域,其甚至将大片陆地冲进了红海,称得上“弱水”二字。故西奈半岛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又称“黑入多”。见图29[9]。

图29西元-1年,埃及记述.尼罗河三角洲3D地图

红海之为红海,可能是当初尼罗河冲刷进红海之中,导致红海浑浊所致(亦可能来自南方为赤的中国五行学说)。白玉山是被尼罗河冲刷出裸露石头而成。见西元-年甲地图30。

图30西元-年甲地图,红海西岸

图30中,坚沙国因被尼罗河冲刷,迁移到Gaza,此外有Zues(属繇国)、Azirut(月氏国)、Dacatli(大夏国)。西王母,则有《新唐书》第卷《列传》云:“拂菻西南际海岛有西女国,皆女子,多珍货,附拂菻。拂菻君长岁遣男子配焉。俗产男不举”,可能是西女国风俗要对男孩动手术,以致影响生殖能力。故某些种族系与大秦杂交而成,带有大秦人种的生理特征。此四国之西有尼罗河弱水天堑,当时地中海西部原始荒芜,与大秦舟楫相通较少,致使尼罗河西部区域为不可知,也妨碍了大秦向西发展,惟知日所入。是以称埃及为“日所入”(后来埃及又称厄日多)。

大秦又称黎轩,或黎靬,应来自“Alexamlrovskaia”一词(见后文)。西元年地图33(CatalanAtlas(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和西元年地图34(英国图书馆所藏的PietroVescontPortolano海图)上,在尼罗河出海口本无Alexandria,后用红色字体补注。但在大秦临近土耳其的西北海边却一直有Alexandreta的原注。这说明真正的亚历山大港是大秦的西北海港。见图31、32、33[10]、34[11]。

图31西元年乙地图,大秦的Alexandreta

图32西元-年甲地图,大秦的Alexandreta

图33西元年,尼罗河出海口处的红色补注Alexandria与大秦的原版Alaxandreta

图34西元年,尼罗河出海口处的红色补注Allexandria与大秦的原版Allexandrerete

图31最下方有“Gibelleto”,西元年《岭外代答》载“大食国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国不可胜计,大食巨舰所可至者,木兰皮国尔。盖自大食之阯盘地发舟,正西涉海一百日而至之”,此“阯盘地”正是“Gibelleto”。另有版本《岭外代答》记作“陁盘地”,见图31最左边、图32最下方有“Tripoli”,此即“陁盘地”。夏德等人误将“阯盘地”或“陁盘地”认为是尼罗河三角洲的Damietta港。大秦西北角Alexandreta的水较浅,不能适应大船,故大船后来转移到Gibelleto。“Gibelleto”是真正的直布罗陀,实为“及埠里头”。今直布罗陀的拼音有“Betoto”、“Gibraltar”、“Gib”、“Gibrceremony”等写法,但无“Tr”开头。故若有“陁盘地”称谓,则必为大秦西北部“Tripoli”。

Muhammadal-Idrisi在MSArabe(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约-年)中除了圆形世界地图外,还有一尼罗河三角洲地图,其上描绘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灯塔、马留提斯湖、廷尼斯湖、拉希德、杜姆亚特等诸多城镇[12]。此图中尼罗河出海口凸向大海(至少不是海湾),与敝文“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中说此地图时代尼罗河出海口为海湾的判断矛盾。如图35。

图35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

以下KonradMiller的现代摹本能看得更清:

图36Al-Idrisi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图的KonradMiller现代摹本

图35中几无文字信息,现代摹本标注众多文字且把尼罗河出海口画得更凸出,此摹本应称为改写本。但此非关键。以亚历山大灯塔塔尖为北方,图35、36中,亚历山大灯塔的西边(图35、36的正上方为西南方向,塔尖指北)不远处的海岸陡然朝北几乎呈直角状转折,并且朝北延伸的海岸线极长。rasid(拉希德)、damiat(杜姆亚特)等在亚历山大灯塔右边,故亚历山大灯塔右边是东方,其左边是西方。因地图倒置,故灯塔为参照物的左边就是地图右边。这与尼罗河出海口的真实地理位置冲突。见图37。

图37Al-Idrisi的圆形世界地图

在同是Al-Idrisi所画的圆形世界地图(地图上方为南方)中,尼罗河出海口的西边(也就是地图的右边)没有任何呈直角向北转折的巨大海岸。实际上尼罗河出海口的西边也没有大幅向北转折的海岸。图35作为局部细节地图,Al-Idrisi对此基本地理形态还是清楚的。所以图35、36不是尼罗河出海口。此灯塔也不是尼罗河出海口的亚历山大灯塔。那么图35原版绘制的是什么地方呢?看下图38。

38西元年11月卫星地图,大秦西海岸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

上图38是将地图上东南下西北方向放置时,大秦西海岸,即地中海东海岸的地理图。与图34相同。由图31和32,图38中最下方红字为“Alexandreta”,“Alexandreta”上方红字为“Torto∫a”,“Torto∫a”上方红圈即灯塔。灯塔左边为“Tripoli”,红圈上方为“Gibelleto”。故图35是大秦在地中海东岸上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一带。图38中右下边是塞浦路斯岛屿,再看图35,在塞浦路斯岛屿处直接被粗鲁地涂掉。而图36则干脆全部画成海洋,并标上尼罗河出海口处的各个地址。可见对相关原始文献的篡改也是有意的、系统性的。

图35指出灯塔在Tripoli附近。故本文用卫星地图在大秦的地中海岸Tripoli位置寻找,得下图39。

图39西元年11月卫星地图,大秦地中海岸边Gibelleto或Tripoli的灯塔

地图39中找到灯塔。虽然这是西元年11月的地图,并不能笃定其在几百年以前就有灯塔,但当把它放入证据链后,证明力就很强。

图31、32中的“Triboli”、“Torto∫a”、“Gibelleto”等发音,就对应着中文的“塔”、“堡”、“里”、“里头”等含义。

在大秦东海岸也有一城市名为Alaxa,这是“阿荔散”的名称来源之一,其更容易到达东方。见西元-年甲地图40。

图40甲地图,Alaxa

故《那先比丘经》等文献说阿荔散(Alexandreta)在大秦国,这是正确的。但此时大秦国和阿荔散均不在埃及。埃及此时尚被无边弱水覆盖。

大秦所在地又被称为黎凡特(Levant),为“东方”之意,此“东方”并非指地中海的东方,而指大秦的东方,即中国。“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中国史书对此相貌描述并非轻率为之。《史记.大宛列传》:“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先前1.0、2.0版写为“不知铸钱器”,范蠡舟指出《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经查范蠡舟为正确,特此更正)。中国史书亦分得清楚“似中国人”和“不似中国人”。此信息亦确证,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原不知铸铁器和兵器,亦无货币经济,是汉朝教会了他们铸铁器和兵器。秦朝赵佗(西元前-年)建南越国,往西发展占大秦。当时大秦气候适中、土地肥沃,是西方弱水以东唯一的平原地带,堪称西方之中原。称Levant应为心怀故土之意。大秦与南亚、东南亚,原本一体扩张,呈东西犄角之势,所以南亚亦有称为大秦之地。最早提到印度大秦的是《那先比丘经》(也称《弥兰王问经》)。《那先比丘经》说:“今在北方大秦国,国名舍竭……其国王,字弥兰,以正法治国。”南传《弥兰王问经》中记载印度萨竭那城的国王弥林达(即弥兰)的问答:“譬如长老马哈摩嘎喇那子帝须曾为我佛世尊所见,他们也为佛所见过,他授记说:‘于我般涅槃五百年后,他们将出现于世。凡我所说的微妙法与律,他们将以质问、譬喻使之清晰明白而得分别’。于他们中沙马内拉变作印度萨竭那城的国王名弥林达”。故弥林达应是佛陀去世(西元前年)年后(西元前44年后)出生。《弥兰王问经》记载的问答事情应在西元元年前后,其写作完成应更在此之后。此时秦始皇的秦朝早已灭亡(中国秦朝灭于西元前年)。《弥兰王问经》中,印度长老问弥林达王:“大王,何处是你的出生地?”“尊者,有一岛名亚历山大,我即出生该处。”“大王,从此去亚历山大有多远?”“尊者,有两百由旬。”“大王,从此去迦湿弥罗有多远?”“尊者,十二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迦湿弥罗,即罽宾。印度萨竭那城距离罽宾为十二由旬即里,萨竭那城距离亚历山大为两百由旬即约里(汉译本《那先比丘经》写为“两千由旬”,即0里,应系当时翻译错误)。而这里与《北史》“回万余里”相合。故秦朝灭亡后,从南亚到阿拉伯半岛沿线,一路均是大秦火种,以及彼此尚有隶属关系。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至那,即支那,China,也即秦)条中记述:“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因此不能说南亚有个大秦,其它地方就不能有大秦。阿拉伯半岛的大秦地理位置是明确的,《北史》明确定位于波斯和条支国东部、以葱领西都蔚搜城为都城的安息国之西界为起点,“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此大秦就绝不可能还是在南亚。《后汉书.西域传》说“天竺国一名身毒……西与大秦通”,但这只是说“相通”,并不是说“相连、相邻”,《后汉书.西域传》还说:“(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汉朝时安息尚未如《北史》所描述的分裂,其西界直达波斯湾,天竺只能在安息之东。若此大秦与天竺相邻,则安息就不可能遮阂大秦与汉,大秦可以经天竺到汉。

本文重点阐述阿拉伯半岛的大秦。《宋书.列传》:“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西溟,即《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小西洋,也即今阿拉伯海。大秦虽陆路被安息阻隔,但海路与印度、安南等相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永宁元年(西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西元—年)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绘各有差也。”文中说掸国西南通大秦,则应是Sem。Sem为波斯湾之北,处于大秦与安息陆地连接处,故使者说自己为海西人。Sem国王被封为汉大都尉。大秦在西方属于相对发达的文明,但仍属于中华的次生文明。由此亦可解释,在汉朝时大秦的国都为何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南,因为此地正是秦人从中国海路首先到达阿拉伯半岛的地方。本文再推测:Levant或由“黎明”(“黎明”一词已知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黎明,围宛城三匝”)而来。而阿拉伯(大食)兴起之时臣属于大秦,故又称黎明时代。

“东方”应在图18的“Dolfar”,“东方”和“大秦”的地名,均靠近从海路东来登陆之地。西奈半岛的“Sinai”即指大秦西部。大秦后期,部分大秦民众迁移埃及,Sina(西那人)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称谓之一,这应是以sina称呼中国人的渊源(但支那则是来自China)。见西元-年甲地图41。

图41甲地图,大秦西部地名

图41中,大秦西部有众多发音前缀为“西”的地名。“The’ama”、“siangar”近似“西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安宁的渴望。

大秦之北,地名多以“Be”为前缀。见西元-年甲地图42。

图42甲地图,大秦北部地名

图42中,大秦北部众多发音前缀为“北”的地名。“Bech”近似“北京”。“Bech”的地位还真可与“北京”在中国的地位相比。《耶经.创世纪》中说“AndResenbetweenNinevehandCalah:thesameisagreatcity”,译成中文为“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图44黄线标注中,Mo∫ul河岸的东岸就是Nineveh城(见后文图75、76),Canrau即Calah,Ni∫ibin即在Nineveh和Calah之间的Resen。几大城所聚之地,的确可称“Bech”。

三历史发展:大秦、罗马和希腊

大秦“置诸小王甚多……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这正是秦朝初建,其将领沿袭春秋战国的封建制度和协商议事制度,以及加上移民文化的特征。这为欧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其它天文、耕种、刺绣、蚕桑、钱币、祭天、不信鬼神等各知识体系和习俗,亦几乎为中国翻版。汉朝时安息亦极强盛,幅员辽阔。《史记》第卷《大宛列传》第63记载汉武帝时(西元前-86年)“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再看诸国关系。《后汉书.西域传》说:“(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临领诸小城焉”,《魏略.西戎传》(西元-年):“前世又谬以为强于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诸蕃志》(西元1-1年):“大秦国(一名犁靬),西天诸国之都会,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其王号麻啰弗理安都城……递年大食国王有号素丹者,遣人进贡。如国内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抚定……天竺国,隶大秦国;所立国主,悉由大秦选择……唐贞观天授中……(大食国)其国本波斯之别种,隋大业中,有波斯之桀黠者探穴得文石以为瑞,乃纠合其众,剽略资货,聚徒浸盛,遂自立为王,据有波斯国之西境……称其国与大秦国为邻。”《新唐书.西域下》载“永徽二年(西元年),大食王豃密莫末〈腻〉始遣使者朝贡,自言王大食氏,有国三十四年,传二世”。可知“伊斯兰”之“伊斯”实为“食(yi)氏”。《唐会要》载:“显庆二年(西元年)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以摄舍提啖部为双河都督府……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护府”。河南洛阳出土石碑《陶斋藏石记》记载“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君译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又为则天大皇后招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新唐书.志第七十七》:“龙朔元年(西元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月支都督府,以吐火罗叶护阿缓城置。大汗都督府,以嚈哒部落活路城置。条支都督府,以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领州九:细柳州以护闻城置。虞泉州以赞候瑟颠城置。犁蕲州以据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乌离难城置。遗州以遗兰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萨大城置。镇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缚狼部落置。天马都督府,以解苏国数瞒城置。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沃沙城置。脩鲜都督府,以罽宾国遏纥城置。写凤都督府,以帆延国罗烂城置。悦般州都督府,以石汗那国艳城置。奇沙州都督府,以护时犍国遏蜜城置。领州二:沛隶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睿蜜城置。姑墨州都督府,以怛没国怛没城置。旅獒州都督府,以乌拉喝国摩竭城置。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国低宝那城置。至拔州都督府,以俱蜜国褚瑟城置。鸟飞州都督府,以护蜜多国摸逵城置。王庭州都督府,以久越得犍国步师城置。波斯都督府,以波斯国疾陵城置。右隶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列传》(西元-年):“自大食(阿拉伯)强盛……遂臣属大食焉(西元-年)。”《梁书》(西元-年):“波斯国,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

现看《新唐书》中十六个都督府。《汉书.姑墨国传》载:“姑墨国……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姑墨州都督府在今新疆。不在本文分析之内。下图43来自西元年出版地图“Persia(Iran),AfghanistanandBaluchistan”[13]。

图43西元年地图,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

图43中,最西北角是阿富汗(AFGHAN)。其右边是月支都督府吐火罗(Khulm)。吐火罗右上是叶护阿缓城(Khwajaghar)。叶护阿缓城右边是至拔州都督府(Falzabad),其下是俱蜜国(Jirm)。至拔州都督府右上为悦般州都督府的石汗那国(Shighanan),石汗那国下方为艳城(Yumkhana)。俱蜜国下方为写凤都督府的帆延国(Firgamu),帆延国下方为罗烂城(LapisLazuli)。罗烂城下方为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KhawakPass,在图44上写为Girdshakpass)。骨咄施沃沙城左下方为鸟飞州都督府的护蜜多国(Hindu)。护蜜多国正下方为波斯都督府的疾陵城(Ghazni)。护蜜多国正左方是大汗都督府(Dahan-i)。大汗都督府左下方是嚈哒部落活路城(Aokhorak)。下图46是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拼写(西元年,AMapoftheCountriesbetweenConstantinopleandCalcutta:IncludingTurkeyinAsia,Persia,AfghanistanandTurkestan,EdwardStanfordLtd.)[14]。

图44西元年地图,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

图44中左边为吐火罗(Khulm),右边为骨咄施沃沙城(GirdshakPass,之前地图37上写为KhawakPass)。

图43所在的地图虽详细,但其最北只到天马都督府。因此换成图44所在的西元年地图来看更北的都督府。见图45。

图45西元年地图,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

为方便定位,上图45最下方为吐火罗。最左上为天马都督府的数瞒城(Samareand),数瞒城正右边是束离州的达利薄纥城(Karateghin)。地图最上方为王庭州都督府(Chinas),王庭州都督府右下为久越得犍国(Khojend,同样此语音有失,在后面地图46中为Khodjend),久越得犍国下方为步师城(Kostaka)。久越得犍国的发音见下图46(西元年,MapofAsiaticTurkey,Persia,Afghanistan,andArabia)[15]。

图46西元年地图,王庭州都督府的久越得犍国

往西北见图47(西元年,Persia,Arabia,Tartary,Afghanistan,ThomasGamalielBradford)[16]。

图47西元年地图,旅獒州都督府的乌拉喝国

图47最上为旅獒州都督府的乌拉喝国(N.Urghenzo),其右下方为摩竭城(AmooGihon)。最左边为天马都督府的数瞒城,以作位置参考。上图最左边的海为里海。

脩鲜都督府以罽宾国为基准,不再阐述。再看条支都督府。见图43所在的西元年地图图48。

图48西元年地图,条支都督府东部

图48右下角为条支港定位。图左边为崦嵫州的遏忽部(Kuh-iBirg),遏忽部右边为犁蕲州的据瑟部(Dizak),据瑟部下方为诃达罗支国的伏宝瑟颠城(Koh-iBampusht)。据瑟部右上为遗州的遗兰部(Kharan),遗兰部右边的为虞泉州的赞候瑟颠城(Khozdar),赞候瑟颠城左边为细柳州的护闻城(Jhalawan),最长的横向红线处为诃达罗支国(Baluchistan),诃达罗支国下方为乌离难城(Urnach)。但这仅是条支都督府的东部。下面看条支都督府的西部图。见与图48同一张地图的西元年地图49、50。

图49西元年地图,条支都督府郝萨大城和活恨部

西海州最右下为条支港定位。条支港左上为郝萨大城(Hechan),其在安谷城以南。上图左边为镇西州的活恨部(Hormuz),其在安谷城以北。

图50西元年地图,条支都督府缚狼部

图50即条支都督府缚狼部(Ferashband)。

现看奇沙州都督府。见西元年地图51(MapofTurkey,ArabiaandPersia)[17]。

图51西元年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新唐书》说“奇沙州都督府,以护时犍国遏蜜城置”。图51中,左边为“AhuazorHaruizeKeu∫c”,音近为“护时犍”,右下为“Farsistan”,音更近为“护时犍(音qian)”。右上为“Amebad”,此为“遏蜜城”。再见西元年地图52(NewPersia,Armenia,AnatoliaandArabia,FrederickdeWit)[18]。

图52西元年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图52中上方“Chusjstan”即“护时犍国”,下方“Neeramez”即“遏蜜城”。再看西元年乙地图53。

图53西元年乙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图53中上方“Su∫tra”即“护时犍”,而下方“Mecrumes”应为“遏蜜”。再看西元-年甲地图54。

图54西元-年甲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护时犍国

图54中上方“Su∫tra”即“护时犍”,而下方“Mecrumes”应为“遏蜜”。

《新唐书》说:“领州二:沛隶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睿蜜城置。”见西元年乙地图55。

图55西元年乙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沛隶州与漫山城

图55是两河流域北部亚美尼亚。上方为“Bereps”,即为“沛隶”(又有记为“沛簿”,则是取Bereps重音),下为“Mar∫angiu”,此即为“漫山城”。再见西元-年甲地图56。

图56西元-年甲地图,奇沙州都督府沛隶州与漫山城

图56,上为“Bereps”,即为“沛隶”,下为“Mar∫angiu”,此即为“漫山城”。沛隶州即亚述地区(见后文)。再看大秦州。由西元年乙地图57。

图57西元年乙地图,大秦州的睿蜜城

图57中,“Irmin”即“睿蜜”城。再看西元-年甲地图58。

图58西元-年甲地图,大秦州的睿蜜城

之后,大食与吐蕃兴起,屡有反叛,但在安史之乱前均被平息。《新唐书.西域下》载:“为吐蕃阴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天宝六载(西元年,唐玄宗年号)……诏副都护高仙芝伐之……遂平其国。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故天宝六载,再次归附于唐的拂菻的确是阿拉伯半岛的拂菻。

再看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国低宝那城置。见西元年乙地图59。

图59西元年乙地图,昆墟州都督府

图59的最上为多勒建国(Georgianl),多勒建国右下为低宝那城(Derbent),最下为昆墟(Cabuchnu∫a),其正是昆仑墟(Cabuchnu∫a)。昆墟处于高加索山旁边,高加索山的拼音Caucasus实为昆墟的另一重音:Cabuchnu∫a。故高加索山名字来自“昆仑墟”。中国传说的昆仑墟是不是这里呢?本文会后述。再看西元-年甲地图60。

图60西元-年甲地图,昆墟州都督府

图60中,上方Georguria、Giorgia,都音近多勒建,因距离相近,都在多勒建国内。Giorgia下方为昆墟,昆墟右边为低宝那城。

两河流域的西文为“Mesopotamia”,来自希腊文,意为“在两河之间的土地”。本文研判,“Mesopotamia”乃中文拼音。由“希伯来”实为中文“逾泊(幼发拉底河与约旦河)来的”一词,在两河流域,“泊”与“河”混用。前文所引《唐会要》说苏定方“西尽于波斯”设置双河都督府,“双河”又可称“双泊”。而“Me”为“Media(中文:媒介)”词头“媒”之意,故“Mesopo”即为中文“媒双泊”,即“在两河之间的土地”。“Sopo”的确又被称为“Sche(双河)”,见西元年地图63(MapoftheNearEast,HeinrichKiepert)[19]

图61西元年地图,两河流域:双河(Meschhed)

图61中划红线处均为双河(Sche)称呼。最上为Scherkat(双河坎),双河坎左下为Sachneh(双河里),双河里右下为Hebheb(河北),河北右边为Scheraban(双河坝),双河坝右下为Schatt(双河沱或双河头),双河沱正左是Hilleh(希腊,实为河南之意),河南左上为Meschhed(媒双河的,也即“在双河之间的”),可知“Mesopotamia”原本应为“Mesopoedamia”,“ed”即汉语“的”,表被动语态。

西元年唐朝吐火罗道十六个都督府定位完毕。如图62。

62西元年,唐朝吐火罗道十六都督府

上图62中的罗马、希腊等标注,本文后述。

黄忠平认为唐朝疆域正西到黑海一带。但唐朝疆域远不止此。从图62,奇沙州都督府控制护时犍国、沛隶州和大秦州,昆墟都督府控制高加索山脉,扼守黑海和里海咽喉。由于唐朝已经控制亚述,故大秦视为咽喉的安都不再重要,唐朝在大秦设置的控制点为阿拉伯半岛西南角的Irmin(睿蜜)城,以控制红海出口,与条支都督府呼应。唐朝未对地中海和埃及方向设防,说明此时地中海和埃及方向较荒芜,对大秦未构成威胁。唐朝重点防御北部陆地来敌。其宏大格局已非大秦自身的实力所能比拟。而奇沙州的命名,也能体现大秦的特点。《旧唐书.地理三》载:“右西域诸国,分置羁縻州军府,皆属安西都护统摄。自天宝十四载(西元年)已前,朝贡不绝”。但安史之乱终止了唐朝的脚步。

现梳理出安史之乱前历史。

由图23,大秦其王号Raflen(地图23的原文为Ra∫len,疑为地图语音有转)Aliduli(麻啰弗理安都城)。甘英时(西元97年左右)条支统治安息;安息科技孱弱,对大秦不构成威胁,大秦北方无忧,是以大秦国都在南方繁华之地。及汉使亡卒降,教授安息铸作兵器等技术,安息遂强,至西元-年之前反吞条支,威胁大秦。大秦遂迁都北方安都,扼守地中海与波斯湾相夹的交通要道,“天子守国门”。有波斯人于隋大业(西元-年)在安息西部一石洞中拿出刻着文字的石头作为神物(此可能为耶经渊源),自立为王,遂有大食,与大秦相邻,听从大秦号令。大秦还以海路与天竺联系,乃至统治天竺部分地区。但大秦沙漠化日趋恶劣,人民流失,大食日强而大秦日弱,安都被毁而拂菻兴。唐朝疆域延伸至大秦,唐令波斯王阿罗憾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平息拂林战乱,并于拂林西界立碑,令阿罗憾宣传中华教化,诸国肃清。史书所记西元-年大秦臣属大食,实际上是大秦臣属唐朝,但直接领导者为波斯王阿罗憾,而大食与波斯同出一脉,且奇沙州都督府设在后来的大食所在地,故而被记为“大秦臣属大食”。武则天时继续平息西域叛乱,建造以帕米尔高原为枢纽的天枢上国体系。武则天自命弥勒佛转世,对西域宗教演化起关键作用(弥赛亚Messia与弥勒佛Maitreya同源)。西元年安史之乱,唐朝力量朝东部退缩,吐蕃和阿拉伯兴起。波斯来源于安息(Asia,为古条支国)的君王姓名。甘英之时,尚为安息,未改名为波斯。

综上,大秦文明与东方血脉相连。除了与东方联系外,均是完整自生,为“西天诸国之都会”。罗马正是“西天诸国之都会”的大秦的一部分。见西元年乙地图65。

图65乙地图,西元年地中海东岸,罗马(Rama)

图65中最左为地中海,地中海东岸耶路撒冷(Ierusale)附近有Rama(罗马)。右边Pietrade∫ti即拜占庭(Byzantine)。上方为Co∫air即凯撒(Caesar)。

意大利半岛的Roma参见西元-年甲地图66。

图66甲地图,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

再看更古老的西元年地图(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见图67[20]。

图67西元年加泰罗尼亚地图,Rama

图67中意大利半岛的Rama为红色补注(注,写为Rama),其原版地图上并无Rama。再看英国图书馆所藏西元年PietroVescontPortolano海图。图68[21]。

图68西元年PietroVescontPortolano海图,Roma

图68中右上方的Roma写了两次,一是红色补注Roma,一是重墨Roma。重墨有一黑线指向红色批注Roma位置,而红色补注Roma的空间并不紧张。此组合很奇怪。唯一解释是:红色补注Roma处原有其它地名文字,故有后来者在旁边用重墨写了Roma文字,并用线条指向此位置。再有后来者直接擦除此位置上的其它地名文字,再填上红色补注Roma。换言之,图68的原版地图中亦无Roma。图68左下有Larma,此即西元年中国典籍《诸蕃志》中记载的“芦眉国”:“斯加里野国,近芦眉国界,海屿阔一千里,衣服、风俗、语音与芦眉同。本国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斯加里野”即西西里岛。图68中,Larma就在西西里岛旁,与今罗马相隔甚远。因此不要把《诸蕃志》的芦眉国误认为罗马。西元年中国古籍《岭外代答》记载“有眉路骨惇国。居七重之城,自上古用黑光大石叠就,每城相去千步”,有人也解释为罗马,这就更错了,文中无地理位置交待,发音亦不同,大食诸国与罗马亦无关。再看西元-年CartePisane地图69。

图69西元-年CartePisane海图,Roma

图69是已知现存最古老的波特兰海图,因发现于比萨而被叫做“比萨海图”。其真实年代可能在图70之后。图71上的Roma(图中红色标线处)亦是红色补注。

图67、68、69均是精细地图。其原版均无Roma或Rama,说明在西元年之前,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上存在的可能性极小。考虑到地图测绘与出版的时差,保守估计,至早在西元年前,意大利半岛上不存在罗马。历史上真正的罗马就是大秦的罗马(Rama)。

再看拜占庭(Byzantine)。见西元年乙地图70。

图70西元年乙地图,君士坦丁堡

图70的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在此地图上不叫拜占庭(Byzantine)。再见西元-年甲地图71。

图71西元-年甲地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1,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在此地图上也不叫拜占庭(Byzantine)。再看西元年加泰罗地图72(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22]。

图72西元年加泰罗地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2,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li,本地图为南上北下)本身都是红色补注。图中正上画出两个建筑以标示当地城市,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无建筑标示,说明西元年君士坦丁堡不存在,或不足以形成城镇。再见西元年PietroVescontPortolano海图73[23]。

图73西元年PietroVescontPortolano海图,君士坦丁堡

由图73,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仍是红色补注,故西元年君士坦丁堡存在的可能性的确很小。再看西元-年甲地图74。

图74西元-年甲地图,拜占庭

承接西元年乙地图65,西元年-年甲地图74上右边Pietrade∫ti即拜占庭。左边为Hebron,也即Hebrew(希伯来),上方为Ca∫air即凯撒(Caesar)。

君士坦丁堡为何被学界说成是拜占庭?学界解释说是因为希腊人这样称呼君士坦丁堡。现来看希腊又在哪里。

图67、68、69的希腊半岛上无希腊“Hellas”或其变体地名。按学界观点,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泛泛的地域概念,直到西元年,希腊才独立建国。故图67、68、69的希腊半岛上无“Hellas”地名。但在大秦地图上却标了Hella或Halla。见西元年地图75(Chartoftheworld,Arrowsmith,Aaron)[24]。

图75西元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ella)

再看西元年地图76(MapoftheEmpireoftheTurksinAsiaandAfrica,HenriAbrahamChatelain)[25]。

图76西元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ella)

图76中标注希腊(Hella)、罗马(Rama)和亚历山大港(Alexandretta)。学界认为尼尼微(Ninive)早已在西元前年被迦勒底联军攻陷后化为废墟,不知所在,事实是西元年其仍然存在。尼尼微城在西元-年间亦存在。见图77(NewPersia,Armenia,AnatoliaandArabia,FrederickdeWit)[26]。

图77西元-年地图,尼尼微城

再见西元年地图78(OrteliusAtlas,AbrahamOrtelius,年)[27]。

图78西元年地图,大秦的希腊(Halla)

罗马与希腊均在大秦北方,在大秦定都南方时,不是大秦的政治经济中心。罗马与希腊的发展,是大秦迁都到北方安都之后开始的,可断代为远在甘英(西元97年)之后。安都在记载西元年以后历史的《魏书》中出现,因此罗马与希腊的发展,极大可能在西元年之后。

综上,大秦、罗马、希腊和黎轩,均在大秦疆域之内,为大秦的城市或封国。这可解释中国史书对大秦、罗马、希腊和黎轩的记载。

四历史发展:伊甸、亚述、迦勒底和迦南

据目前学界研究,亚述帝国(英语:Assyriaempire,公元前年—前年)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西元前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该地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亚述统治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覆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瓜分。

《耶经.列王记下》记载亚述王攻击以色列。杨氏直译本《耶经》将“亚述”写为“Asshur”(这是希伯来语的发音,读作“ashúr”。希伯来,见图76,其希伯来语为“?????”,实际发音为“yubreite”,现英文为“Hebrew”,原意是“渡过河而来的人”。根据《耶经》和其他史料记载,犹太人的族长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Ur)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来到当时被称为“迦南”的地方。因此“希伯来”实为“逾泊来的”。希伯来文与古汉语一样亦是从右向左书写),其它版本《耶经》将“亚述”写为“Assyria”。《耶经.创世纪》记载“耶和华又对他(亚伯兰)说,我是耶和华,曾领你出了迦勒底的乌尔,为要将这地(迦南)赐你为业”。各版本的《耶经》将“迦勒底”写为“Chaldeans”或“Chaldees”或“Chaldeans”。Chaldeans的音标为“‘k?ldi?n”,其余两个单词的发音类似。“乌尔”则均写为“Ur”。《耶经.创世纪》记载“他们又带着迦南地所得的牲畜,货财来到埃及。”各版本的《耶经》均将“迦南”写为“Canaan”。《耶经.列王记下》:“以利亚对以利沙说,耶和华差遣我往耶利哥去。”各版本的《耶经》均将“耶利哥”写为“Jericho”

根据以上信息,先来确认伊甸、亚述和迦勒底所在。见西元年丙地图82。

图79西元年丙地图,伊甸、亚述与迦勒底

在西元年丙地图79中,在上方找到了亚述的具体信息“Asyria”,其与“Assyria”发音完全相同。在下方找到了迦勒底的具体信息“Caldea”,其与“Chaldean”发音基本相同。

图82中左边所标“edir”就是“伊甸”。《耶经.创世纪》中“伊甸”写作“eden”,其音标为“i?d?n”,与“edir”发音“i:di?”极近。再看《耶经.创世纪》中说:“AndtheLORDGodplantedagardeneastwardinEden;andthereheputthemanwhomhehadformed……AndariverwentoutofEdentowaterthegarden;andfromthenceitwasparted,andbecameintofourheads……ThenameofthefirstisthePishon;itwindsthroughtheentirelandofHavilah,wherethereisgold……ThenameofthesecondriveristheGihon;itwindsthroughtheentirelandofCush……ThenameofthethirdriveristheTigris;itrunsalongtheeastsideofAsshur.AndthefourthriveristheEuphrates。”翻译为中文为:“神在伊甸的东边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Pishon,就是环绕Havilah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第二道河名叫Gihon,就是环绕Cush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Tigris,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Euphrates。”从此描述可知,在Edir的东边有一个园子,有河从Edir流出,滋润那园子。第一道河为最北边的支流,流经Elbet和Imamushen(故称Be+shen=Pishon,类似“京广铁路”的组合称呼),环绕Herin(即Havilah)全地;第二条河为流经Gianbet和Sem(故称Gi+Sem=Gihon),环绕Cushe(即Cush)全地;第三条河就是Tigris河,在亚述的东边(虽然底格里斯河的源头并不在Edir,但因为从Edir流出的河流与底格里斯河在东北方向汇合,因此亦可称底格里斯河为Edir流出的河流的分支);第四道河就是Euphrates。由此可见,图79与《耶经.创世纪》的描述吻合。有文章认为伊甸园应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共同源头,这是不对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没有共同源头。其次各个版本的《耶经》中都写的是“ariver”从“Eden”流出,然后在园子里分为四道,若伊甸在两河源头,则不会是“ariver”流出,也不会是“ariver”在园子里分为四道。

《耶经.创世纪》记述“Andthearkrestedintheseventhmonth,ontheseventeenthdayofthemonth,uponthemountainsofArarat”,中文译为“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现常认为Ararat山在土耳其东部,海拔0多米,具体位于塞凡湖之南。但土耳其东部这座山被称呼为Ararat已经是很晚的事。西元-年甲地图80中这座山称为“CochiasM.”,见甲地图83。

图80西元-年甲地图,CochiasM.

图80中,上方“Chocivan”即“塞凡湖”,其南方的山当时被称为Cochias山,即高加索山的兄弟山,音近高加索。后来才被改为Ararat山。而之前的Ararat山见西元-年甲地图81。

图81西元-年甲地图,亚拉腊山

图81中,M.Anna即Ararat山,也即亚拉腊山。两河流域四面环山,只有波斯湾一个出口。在下特大暴雨时易爆发大洪水。故若真有方舟,则其一定是在Anna山上,而不可能在土耳其东部海拔0多米的山上。且应是区域性洪水,不大可能是全球性大洪水。

继续看西元年乙地图82。

图82西元年乙地图,迦勒底

图82中并无迦勒底(Caldea),但有Caldar。故图79中的Caldea应是从Caldar所衍生的区域名称。此外,图82中没有图79中Edir的标识及其建筑。而Caldar这个词的意义将在后文显现出来。再看西元-年甲地图83。

图83西元-年甲地图,Casdar

图83中的Caldar在图86中成为Casdar。字母只有“l”和“s”的区别,但读音绝然不同。推测应是书写转抄错误,然后类似汉语中的通假字而保留下来。从图83中可知,“s”的草写与“l”的确可能混淆。换言之,迦勒底的真正发音正是来自中国文献记录的“迟散”。因此,包括《耶经》在内的西方文献中,凡出现“Caldar”,以及“迦勒底”为“Caldea”、“Chaldeans”、“Chaldees”或“Chaldeans”的内容,均应断代为根据西元-年以后的史料所创作。图83中亦无图79中Edir的标注及其建筑,因此西元时伊甸建筑尚未建立。

现再看迦南所在。见西元年乙地图84。

图84西元年乙地图,迦南与耶利哥

图84中,上方Caron或Caren应为迦南,而下方Ierico即为耶利哥。再见西元-年甲地图85。

图85西元-年甲地图,迦南与耶利哥

图85中,上方Cran或Caren应为迦南,而下方Ierico即为耶利哥。

《耶经.列王记下》中说:“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马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领他们出埃及地,脱离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华他们的神,去敬畏别神。”可见亚述王在以色列出埃及之后仍存在。而出埃及在鄙作《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已证为远在西元-年之后。而从本文证据来看,汉朝及其之前,埃及被辽阔的尼罗河弱水所覆盖,为大秦所未知之地(日所入也)。在西元-年之前,大秦掌控中东(包括大食),之后中东进入唐朝疆域,一直到安史之乱的西元年。出埃及与被亚述王攻击,均应发生在西元年之后。汉朝及其之前波斯湾北上直达Samara,迦勒底地区的乌尔(Ur)、乌鲁克(Uruk)等地区极可能被波斯海湾覆盖,所以亚述驻军在乌尔、乌鲁克等迦勒底地区的时间应在汉朝之后。但此时大秦掌控相关区域,后又并入唐朝疆域,所以亚述驻军在乌尔、乌鲁克等迦勒底地区的时间应在西元年之后。见图86。

图86两河流域上Nippur、Schuruppak、Uruk等位置

而《耶经》中关于迦勒底的文字均表述为“Chaldeans”或“Chaldees”或“Chaldeans”,而不是Casdar(迟散),故其所述的迦勒底亚述驻军及攻占尼尼微等事件均应在西元-年以后。《耶经.创世纪》中记载伊甸中流出一条河流,在园子里分为四道,在地图上只有西元年乙地图和西元年丙地图吻合。但乙地图中Caldar的发音与迦勒底差异尚存,丙地图中进化出了Caldea的区域名字,且乙地图中尚无edir及其建筑,而丙地图中出现了edir及其建筑,所以《耶经.创世纪》应写于西元-年之后,更可能在西元年前后。

《耶经》中说“ThoushaltnottakethenameoftheLORDthyGodinvain”,译为中文为:“不可妄称主人你God的名”。而《耶经》处处都称呼“God”,这说明“God”并非人名。“God”应是一个身份称呼。

见西元年图87(MapofTurkey,ArabiaandPersia,JohnSenex)[28]。

图87西元年地图,CountryofGad

图87中,上方为“CountryofGad”,说明这里有个封国或领地名称为“Gad”。则LordGad就是Gad领地领主。《耶经》中LordGod就是Gad领地领主。

见图88(ArabiaAgreeabletoModernHistory,HermanMoll)[29]。

图88西元年地图,Gad领地

《耶经.以斯拉记》中,出现“NowinthefirstyearofCyruskingofPersia”。“Persia”即“波斯”。这是讲迦勒底王将以色列人掳到巴比伦后,又被波斯征服,波斯王决定让以色列人重修耶路撒冷。由前述分析,“波斯”一名应在甘英(西元97年)之后出现。《耶经.历代志》说“AndallthekingsofArabiaandgovernorsofthecountrybroughtgoldandsilvertoSolomon”,即所罗门时代有“阿拉伯诸王”,而大食(阿拉伯)应是西元年后才从波斯分离出来独立建国。前述“迦勒底”而不是“迟散”、以及“Edir”和四条河流信息,都指向《耶经》主要故事内容写于西元-年之后,更可能在西元年前后。

《耶经.以斯帖记》在讲述波斯王帮助以色列人时说:“NowitcametopassinthedaysofAhasuerus”。中文译为“现在是亚哈随鲁作(波斯)王的时候”。学界认为“亚哈随鲁(Ahasuerus)”是西元前-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王泽克西斯一世。问题在于,niv版(新国际版(NewInternationalVersion),是目前最普遍的英文版本,用的人也最多)《耶经.以斯帖记》中将波斯王的名字写为“Xerxes”,其第一个字母发音为“eks”,比“Ahasuerus”的发音多了一个区分度极大的“k”。“Xerxes”与“Ahasuerus”发音出现了“k”和“h”的差别。希伯来文中,“k”对应于“?”,“h”对应于“?”,“b”对应于“?”。在希伯来人工抄写的文献中,若一个希伯来字母被一种译本认为是“?”,同时被另一种译本认为是“?”,那么它实际上就应该是“?”。而《耶经.以斯帖记》的波斯王希伯来文为“??????????????”,若将此单词中的“?”恢复为“?”,即“?????????????”,则其英文发音将为“Abshurosch”,中文发音为“阿巴斯(或塞)鲁士”。这正是波斯萨非王朝中兴的君主阿巴斯一世(西元—年在位)。

《耶经》中记载了多个波斯王。《耶经.以斯拉记》中记载“InthefirstyearofCyruskingofPersia”,“CyruskingofPersia”允许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重建Gad的神殿。在“CyruskingofPersia”到“DariuskingofPersia”统治期间,当地人贿买谋士,要败坏他们的谋算(“hiredcounsellorsagainstthem,tofrustratetheirpurpose”)。在“Ahasuerus”登基开始(“AndinthereignofAhasuerus,inthebeginningofhisreign”),当地人上本控告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wrotetheyuntohimanaccusationagainsttheinhabitantsofJudahandJerusalem”)。在“Artaxerxes”统治期间,比施兰、米特利达、他别,和他们的同党,用亚兰文字、亚兰方言上本向“Artaxerxes”奏告以色列人筑城反叛。“KingArtaxerxes”下令耶路撒冷停工。直到“DariuskingofPersia”第二年(“SoitceaseduntothesecondyearofthereignofDariuskingofPersia”),“KingDarius”找到了“InthefirstyearofKingCyrus”所签发的允许耶路撒冷筑城的圣旨,允许耶路撒冷继续重修完成Gad的神殿。从《耶经.以斯拉记》来看,Gad神殿的修建经历了“Cyrus”、“Ahasuerus”、“Artaxerxes”、“Darius”四个波斯王。

《耶经.以斯拉记》的叙述存在矛盾。从Cyrus元年允许重建耶路撒冷殿开始,历经Ahasuerus统治,直到第三位波斯王Artaxerxes才下令中止耶路撒冷殿修建,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耶路撒冷殿为何还不能完工?再对比《耶经.尼希米记》所记述。“inthetwentiethyearofArtaxerxestheking”,以色列人“Nehemiah”向“Artaxerxes”说“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荒凉,耶路撒冷城门被火焚烧”,“求王差遣我往犹大,到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于是“Artaxerxes”同意了,还给“Nehemiah”派了军队和马兵,以及诏书。重建之时当地人很不满,同谋要来攻击耶路撒冷,使城内扰乱。但“Nehemiah”下令“修造城墙的,扛抬材料的,都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确保城墙完工。并且“Nehemiah”说:“MoreoverfromthetimethatIwasappointedtobetheirgovernorinthelandofJudah,fromthetwentiethyearevenuntothetwoandthirtiethyearofArtaxerxestheking,thatis,twelveyears”。因此“Nehemiah”当时被委任为耶路撒冷的省长,从“Artaxerxes”20年到32年,一共任职12年省长。以禄月二十五日,城墙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SothewallwasfinishedinthetwentyandfifthdayofthemonthElul,infiftyandtwodays”)。因此在《耶经.尼希米记》中,耶路撒冷殿从“荒凉、被火焚烧”的状态到请求重修、获得波斯王许可、重修受当地人阻挠、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神殿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在“Artaxerxes”统治时完成的,且前后只用了五十二天。并且本件事情的叙述者自身是主持此事且任职12年之久的耶路撒冷省长“Nehemiah”,其权威远超《耶经.以斯拉记》的未知名作者(《耶经.以斯拉记》中关于“以斯拉”的描述为第三人称,因此本部分内容不是“以斯拉”亲作。“ThisEzrawentupfromBabylon;andhewasareadyscribeinthelawofMoses,whichtheLORDGodofIsraelhadgiven:andthekinggrantedhimallhisrequest,accordingtothehandoftheLORDhisGoduponhim”)。

对《耶经.以斯拉记》和《耶经.尼希米记》还有另一理解,就是认为《耶经.以斯拉记》的内容发生在《耶经.尼希米记》之前。这样就有几个问题:(1)《耶经.尼希米记》中的波斯王Artaxerxes最晚,就轮不到《耶经.以斯拉记》中波斯王Darius来下令废止Artaxerxes的停工命令,以继续重修耶路撒冷城;(2)Darius下令重建完成耶路撒冷殿之后,耶路撒冷殿将在《耶经.尼希米记》中再次“荒凉、被火焚烧”,而《耶经.以斯拉记》中列出了包括《耶经.尼希米记》中Artaxerxes在内的四位波斯王的连续统治期间,从未说过耶路撒冷殿“再次”“荒凉、被火焚烧”;(3)《耶经.尼希米记》中Nehemiah说:“那时,有我一个弟兄哈拿尼,同着几个人从犹大来。我问他们那些被掳归回,剩下逃脱的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说明此时耶路撒冷城的“荒凉、被火焚烧”与犹大人被掳是同一事件。而《耶经.以斯拉记》中四位波斯王统治期间,乃至整部《耶经》中都并没有记载犹大人再次被掳的事件。所以“被掳归回”就是犹大人被迦勒底军队掳到巴比伦,然后被波斯释放归回耶路撒冷这一事件。此时“耶路撒冷的光景”不是重修之后的光景。

再有一理解是,认为有Artaxerxes一世和二世、Darius一世和二世等。这种理解就更荒谬,《耶经》中对于父系血缘非常看重,不可能不交待清楚一世和二世的区别,不可能把父子的名字完全写为一样。《耶经》中对连续四个波斯王的名字之间有何血缘等关系没有任何交待,这是很蹊跷的。这种理解也不能解释《耶经》没有记载犹大人再次被掳的问题。

事实上,仔细观察“Abshurosch”这个名字,可以发现其重音位置不同,就将发出不同声音。重音在“Abshurosch”,则为“阿巴斯”;重音在“Abshurosch”,则为“Cyrus(塞鲁士)”,“Cyrus”的“C”又可发音为“K”,故可转音为“居鲁士”;重音在“Abshurosch”,则走音为“Darius(大流士)”;重音在“Abshurosch”,则为“Artaxerxes(亚达薛西)”。此外,“Xerxes”亦可把第一个“X”发音为“Sh”,也即“Abshurosch”,则为“薛西斯”。而“Ahasuerus”则为“亚哈随鲁”。波斯王冈比西斯(不是《耶经》中人物)发音为“Cambyses”,亦应是“KingAbshurosch”。因此《耶经.以斯拉记》中的多个波斯王,其实都是同一人:Abshurosch。这就能解释《耶经.以斯拉记》与《耶经.尼希米记》的相关矛盾。由于《耶经.以斯拉记》的作者身份不够,其所听说的波斯王在不同人说来,重音不同,就会听成不同名字,其记入文献就会出现问题。波斯王阿巴斯、塞鲁士、冈比西斯、薛西斯、亚哈随鲁、居鲁士、大流士、亚达薛西都是同一人,这吻合从前述安息到西元97年之后的波斯,再到后面发展历程的整个历史。

西元年,阿巴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经过5年时间收复了包括巴格达、巴士拉在内的整个两河流域。至此,阿巴斯一世已经统治着一个西至底格里斯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帝国。这也吻合《耶经.以斯帖记》所说“thisAhasueruswhoreignedfromIndiaeventoCush,ahundredandsevenandtwentyprovinces”。Cush是两河流域中的一个地名,见图79中的黄色标注“Cu∫e”。

《耶经》所记述的历史开始清晰起来。

背景:西元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力量渐微,大食反噬大秦,大秦臣属大食,进入阿拉伯时代。推测系因其气候恶化、土地沙漠化,兼尼罗河水量降低,沃土出现,故大秦有部分民众分散至埃及和今欧洲(因此明朝时传教士将埃及称为大秦,亦不算错),而另一部分循海路回归南亚大秦。大秦国力分散,又有大食以及后来突厥攻打,处于分裂之中。西元9世纪后半叶起,阿拉伯进入分裂和衰落时期。西元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被蒙古托雷之子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人向西扩张,迫使土耳其人向西迁移。最初土耳其人依附于罗姆苏丹国,西元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此即奥斯曼土耳其。土耳其在西元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土地。但此时,中亚西察合台蒙古后裔帖木儿帝国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西元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奥斯曼军惨败于帖木儿军,君主巴耶塞特被俘。但同年朱棣靖难成功,在南京称帝,帖木儿放弃奥斯曼土耳其,回师大明。奥斯曼土耳其得以向两河流域扩张。

《耶经》所记载的事件,正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两河流域的时期。

当时阿拉伯半岛上Gad领主势力曾达迦勒底。Gad就是图85的Caldar,即《后汉书》记载的“迟散”。见西元-年地图89(KingdomsoftheSuccessorsofAlexander:AftertheBattleofIpsus,B.C.,EdwardWeller)[30]

图89西元-年地图,迦勒底的Mygdonia

Mygdonia今译为今希腊城邦“迈多尼亚”,学界认为灭亡于西元前22年,而两河流域的Mygdonia是希腊半岛向两河流域的希腊文化输出。问题是,Mygdonia恰好是“Mygodadonai”的合写,意即“我的god领主”,无论从宗教还是god领主意义上,都应先有迦勒底的Mygdonia,后有希腊半岛的Mygdonia。

Gad(Caldar,下称Gad)将迦南分封给希伯来人,让希伯来人扼守住进入阿拉伯半岛的大门(即原大秦的安都西边)。但Gad内部出现分裂,同时天气干旱,迫使希伯来人南入埃及求生,受到埃及奴役。视希伯来人为自己力量的某Gad领主指令希伯来人再回迦南,并令希伯来人只忠于此Gad领主自己,不得忠于Gad中的其他任何人(《耶经.出埃及记》:“Thoushalthavenoothergodsbeforeme”,句子中说“othergods”,说明god不止一个)。当时迦南已有其他人居住,故发生了与希伯来人的战争,在此Gad领主的帮助下希伯来人赢得战争。希伯来人建国以色列,羽翼渐丰,而Gad领主力量渐弱,以色列试图从Gad独立(《耶经.创世纪》“Andhesaid,ThynameshallbecallednomoreJacob,butIsrael:forasaprincehastthoupowerwithGodandwithmen,andhastprevailed”,中文译为“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因此Israel实为“与神力”,这在反映以色列独立于Gad乃至试图对Gad不利的意愿)。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即分裂,土耳其控制的亚述攻击以色列,Gad领主袖手旁观。以色列无奈向Gad领主表达效忠以求援。Gad令迦勒底军队攻击亚述,取胜后Gad指令迦勒底军队继续攻击以色列。以色列向迦勒底军队投降,以色列人被迦勒底军队从耶路撒冷掳到巴比伦作奴隶。但迦勒底军队在战争中壮大成藩镇割据,毁灭了Gad有关的耶路撒冷殿。Gad领主无奈,与波斯联合。西元年,波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占巴比伦,然后将部分以色列人送回耶路撒冷重修Gad殿,并继续作奴隶。Gad领主不得不往南退却,直到西元年左右,Gad领地已经南退到阿拉伯半岛最南部(见图87、88)。

以色列的独立,对已处于内忧外患的Gad领主来说是致命的,它引来了亚述强敌,造成迦勒底的藩镇割据,最后把巴比伦拱手送给波斯,使Gad领地失去迦南和巴比伦两大屏障。所以《耶经.以斯拉记》中的波斯王Artaxerxes说“thiscity(耶路撒冷城)ofoldtimehathmadeinsurrection(起义、反叛、暴乱)againstkings,andthatrebellion(叛乱)andsedition(煽动叛乱的言论/行动)havebeenmadetherein”,这说明以色列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在之前反叛了kings。并且这个kings是人,不是虚无缥缈的其他事物,否则波斯王Artaxerxes等人不会认定其为反叛行为。此kings即kingsofGad。

Gad领主禁止子民直呼其领主名字,与中国习俗类似。现学界通过把西方古文献中重复性大的词语认定为当时君王名字,从而破译西方古文献的方向是错误的,因为避君王名讳的原因,君王名字除了在宗庙家谱等场合,在其它地方是不可能出现的。而西方普遍存在的原罪记忆,则与流放有关。见《尚书.舜典》“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四裔”,在四海之外。

《耶经.新约》的内容几乎没有历史背景,因此其历史价值远不及《耶经.旧约》。但仍可探寻到蛛丝马迹。《耶经.使徒行传》中记载:“AndfoundacertainJewnamedAquila,borninPontus,lately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qh/93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