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其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安全等较多优势,目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但PICC作为一种侵入性的临床操作,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机械性静脉炎增加了化学性和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机械性静脉炎意义重大。《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年第3期中刊发了一篇对PICC置管后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采用艾灸联合四黄散外敷进行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的研究报道。现简单介绍如下。方法将63例PICC术后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采用先灸艾法、后中药四黄散外敷。选用本院中药房配制,由黄柏、黄芩、黄栀、大黄组成,以蜂蜜调制成膏状。
先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穿刺点上方2~3cm处沿穿刺静脉走行与皮肤相距2~5cm处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次灸10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灸完后将四黄散涂在纱布上,厚约0.5cm,贴敷于穿刺点上方2~3cm沿穿刺静脉走行10cm×5cm的范围,其上再盖一层软薄膜,保持湿度,防止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24h更换1次,连用3d。
对照组:在穿刺点上方2~3cm处,采用50%的硫酸镁湿敷,每4小时更换1次、夜间每8小时更换1次,连用3d。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对照组治愈2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建立的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目前PICC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确切病因尚无明显的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置管后穿刺导管对血管壁的反复摩擦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造成无菌性静脉炎性反应,表现为穿刺静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严重者出现静脉条索状改变,其发生率为2.6%~9.7%,也有高达20%的报道。
中医学认为,静脉炎是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淤滞阻,其发生机制是气血淤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
艾灸的温热剌激作用能温通十二脉,调和气血,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淤,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四黄散是中医外科经典外用方,中医理论认为大黄、黄栀、黄柏、黄岑四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黄栀、黄柏、黄岑三者的成分为小檗碱,可直接对抗炎症病灶内H+浓度升高引起的血管扩张,有利于白细胞网状内皮细胞吞噬以增强其抗感染能力,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蜂蜜具有解毒、抗菌、消炎止痛、滋润等功效,能有效增强四黄散的作用。
上述四药联合应用,互相协同,外敷后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清热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疗静脉炎。由于艾灸热力渗透肌肤,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亦可促进四黄散的吸收,因而两种方法合用有可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发挥更大的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PICC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采用艾灸联合中药四黄散外敷治疗,对照组予50%的硫酸镁湿敷,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而又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具有广泛推广价值与重大社会意义。
查看本文更多详细内容,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