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笔记海盗囚徒与麻风病人关于正义的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海盗、囚徒与麻风病人:关于正义的十二堂课》

PaulH.Robinson

SarahM.Robinson

李立丰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9月

美国刑法专家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

是一本法律方面的书,作者权威,内容逻辑清晰,语言利落,翻译非常专业而到位。

前半部用了很多真实的“自然实验”案例探讨当政府和法律缺失的情况下,人们的天性是怎样的,比如麻风病人岛、战俘监狱、刚从空难或者海难中活下来的幸存者等等。

后半部探讨政府和法律应当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性的天性,维护正义。

全书12章,逻辑如下:

1提问

大众认知中存在一种观点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政府和法律实质上体现着人类自我救赎的特征。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

世界之所以要有法律,不是为了别的,只是要以一种方式限制个人的天赋自由,使他们不互相伤害,而是互相协助,并联合起来防御共同敌人。——霍布斯《利维坦》

梭罗(HenryDavidThoreau)也说:

人类内心的野蛮从未彻底根除。——梭罗

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人(特别是陌生人)将会主要围绕自身利益行事。

但事实上,人类历史从没有法律的时代过渡到法律越来越规范的时代,犯罪是否真的就减少了呢?

2历史上的自然实验结果

在第2章《合作》中,作者用年夏威夷的麻风病人岛上自助案例、年安第斯山脉坠机幸存者互助获救案例、年卡特里娜飓风进入新奥尔良时街头帮派主动维持秩序案例、18世纪初的海盗秩序案例等等,说明了即使在政府和法律缺失的情况下,人性中的某些天然,都是促使人与人进行合作的。因此,人性远不止于利己。

从宏观而言,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相互合作的群组,总是比成员只顾自己的群组更具优势。

人们或许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从事对于群体有益的合作行为,即便合作对象根本就是陌生人,即便与该人再次合作的机会根本就是零。

人类虽不是无私的天使,但也绝对不是霍布斯笔下邪恶的魂灵。相反,我们生来就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天性。无之,人类这种物种就将灭亡;有之,人类各项事业将受益无穷。

第3章《惩罚》用年美国“乌托邦聚落”(即落城)、年加州“黑熊农场”和年华盛顿州“托尔斯泰农场”等几个刻意尊重个人充分自由、反对干涉惩罚的群组案例说明,如果一个组织缺乏惩戒规则,容忍一切个人自由,那么组织的理念再好也难以维持下去。因此,人类是“谨慎的合作者",惩罚在维护有效合作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某个组织一味姑息纵容有悖其价值观、让其他成员无法接受的行为,那么,没有哪位成员会傻到继续为该组织做贡献。……只有团队成员不实施自私行为,那么所有人就会倾向合作。如果其他人违反了团队成员的共同规范,合作便无以为继,最终所有成员都将停止继续合作。但通过引入惩罚机制,却可以让合作关系满血复活。

惩罚,绝非如某些学界精英所言那般邪恶,相反,却是构成人类成功根基的社会合作效应的关键。

第4章《正义》提出,但是,需要用来维持社会合作的并不单纯是惩罚,而一定应该是公正的惩罚,换言之,是正义。失去正义,就难以掌握惩罚的尺度,罚多与罚少就无法判断。本章用19世纪加州淘金时代的秩序维护案例说明,人们希望通过自己所设定的规则去实现正义,而不是为惩罚而惩罚。

惩罚所要求的仅仅是让违规者感受到痛苦;而正义所要求的,则不仅如此:制裁必须反映违规者的道德可责性,既要考虑其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又要考虑违规者的可责性及行为能力。

人类践行正义的旨趣,乃是代代发展出来的天生性格特征,业已成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5章《不公》用年阿提卡监狱囚犯暴动事件说明,暴力的不法之徒也会追求公平,将自己组织成为互相合作的群体,并设定行为规范。

合作造就繁盛,稳定的合作需要避免不公。……人类的深层次本性不仅要求践行正义,更包括避免不公。一个社会,必须通过制定行为规则、违规惩罚措施来对此天性加以落实,但惩罚的程度,不能高于亦不能低于该社群视野下行为的该当性。

第6章《生存》,有时候正义会来得不够及时,因为生存为先。例如年“皮特凯恩岛”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容忍体力健壮者对岛上幼女的强奸行为。

非常遗憾,某些时候,对于特定人群而言,只能在正义与生存之间做出抉择。……求生的特殊需求,不仅意味着有时正义会姗姗来迟,更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举正义之名,实施生存所必须的杀戮之事。

威胁生存的情况不复存在之时也是回归正义之际的范式。

第7章《毁灭》用年日本人在“巴丹半岛”关押的菲律宾和美国战俘营案例、日军俘获战俘的“地狱航船”案例、和莫洛凯岛上的麻风病聚落后续(自愿进入莫洛凯岛的达米安神父)、年Invercauld海难船员生存事件和年Grafton海难船员生存事件说明,成功的合作需要好的领导,领导者的品质和能力非常重要,而不在于该领导是否由政府制定。

某些冲突,不幸成为团体合作倾向的副产品。……在不同人群之间,可能会存在混乱与不协调,某些时候甚至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如果特定人群认为其领导人并未将集体的利益放在心上,那么该人群内部的合作就会轻易土崩瓦解。……不过,即使在自私者占据领导地位时,人类的合作天性也并未彻底消亡。这种合作的本能暂时处于冬眠状态,一旦出现可信的领导者,就会迅速重新焕发活力。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条件越苦难,合作越容易。……对于“绝望孕育合作”这句话,一个令人感到讽刺的结论就是“满足缔造孤独”。生存越安逸,我们就越不认为自己的生活需要依赖于他人。

不得不说,”绝望孕育合作,满足缔造孤独“是相当令人无奈的真相。现实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有大量可以同苦但不能共甘的例子出现。这也是人性。

3当代教训

第8章《信任》以美国年《沃尔斯泰德法案》下的禁酒十年案例,说明不允当的法律所造成的社会伤害。因此,政府或者法律要想起作用,必须以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前提。

任何预估将产生不公或无法践行正义的规则或做法,都将逐渐动摇体制的道德可信度及其在控制犯罪方面的效果。

第9章《苛责》讨论美国的重罪谋杀规则(在实施重罪过程中即便意外致死他人,也需要承担谋杀罪的刑事责任)和“三振出局法”(对惯犯加重处罚)是否合理。

第10章《失范》用同性虐恋杀手LarryEyler案例讲了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不妥之处,办案过程中一点小疏忽就可能导致判罪证据被排除,从而给社会造成惨痛的负面影响(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没有像美国这样采用这一规则);用BrendaSchaefer被男友MelvinIgnatow虐奸杀害案例说明了美国“禁止双重告诉(Thedoublejeopardybar)”规则的不妥之处。

非法证据排除,以及禁止双重告诉,仅仅是美国刑事法规中大量漠视践行正义重要性,以及这种故意之失将会严重削弱刑事司法体制道德可信度的遗憾的缩影。追诉时效、侦查陷阱抗辩(theEntrapmentDefense,即不许钓鱼执法)、合法性原则、以及诸如政府或外交人员豁免权等免责事由,都为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打开了逃脱刑责的方便之门。

第11章《垮台》用哥伦比亚PabloEscobar案例说明因为刑事司法体制丧失可信性、人们法纪观念驰废所导致的恶性循环过程。

在美国看似合理的兼顾犯罪控制与公民自由的手段,对于腐败及威胁程度不同的其他国家,未必是个好主意。然而,美国却经常在不考虑其他国家国情的情况下,强制输出自身的刑法规则与实践做法。

最后,第12章《拿正义当回事》主要针对美国司法实践提出了5个建议。

即使是对于一位非法学专业的人士,这本书也是值得一读的。作者和译者用法律人士特有的准确、精炼语言介绍了很多的案例,对于我们了解人性的天然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正义以及应当如何公平地去维护正义的看法,也非常值得借鉴。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49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