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皮特凯恩岛 > 国家象征 > 泰拉档案馆阵营设定浅析middot
当前位置: 皮特凯恩岛 > 国家象征 > 泰拉档案馆阵营设定浅析middot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任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亦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却也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亦正迈向地狱之门。
——查尔斯·狄更斯
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Itwastheseasonoflight,itwastheseasonofdarkness.Itwasthespringofhope,itwasthewinterofdespair.wehadeverythingbeforeus,wehadnothingbeforeus.Wewereallgoingdirecttoheaven,wewereallgoingdirecttheotherway.
——CharlesJohnHuffamDickens
游戏中的维多利亚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势力,出身于此的干员有慕斯、推进之王、夜烟、因陀罗、夜魔、梅、杰西卡、天火、炎熔、芙蓉、红豆、玫兰莎、苇草、微风、格拉尼,共15位。干员的出身和经历各不相同,但都从各个方面折射出这个势力的现实原型——曾经君临七海、领土覆盖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维多利亚”这个名字,正是来自英国历史上最为辉煌、最为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
·伦蒂尼姆:一切开始的地方
她们找上了罗德岛。格拉斯哥帮,这几位来自伦蒂尼姆的访客。
领头的叫维娜的孩子,太过年轻了。她还没有学会如何隐藏自己。她只是用街头市井中混杂跌滚的灰烟做了些掩护,而尘土向来无法遮盖人的举止。
她没意识到我一眼就能认出她是“谁”,或者说,她是“什么”。
对我来说如此,对其它精于筹谋的人亦然。她已经被盯上了。
庞大的维多利亚正在开裂,各郡都对伦蒂尼姆上空的乌云袖手旁观。我甚至已经猜到现在的伦蒂尼姆是由谁掌控了。
齿轮开始旋转。腐朽的大钟终会敲响。
——推进之王档案资料四
在推进之王的档案中提到,维多利亚的首都名为伦蒂尼姆,目前正因维多利亚王室的继承人之争而逐渐被混乱所笼罩;暂且先不管所谓的王室之争,先看看伦蒂尼姆本身。
伦蒂尼姆是一个历史上确切存在的称谓,出自拉丁文Londinium;此外也有说法认为,Londinium出自原来居住于此地的凯尔特人(Celts)所使用的凯尔特语,意思为“荒野之地”,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考虑到英国境内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两条长河流经而过,这个说法似乎有一定的可信度;从拉丁文这一角度看,则不难找出伦蒂尼姆与罗马的渊源。
公元前年起,以罗马共和国为主的欧陆影响力开始波及到不列颠,罗马共和国迅速扩张到莱茵河畔的法国和比利时,在当地沿海建立了前沿驻地——如果对照地图,就可以知道罗马人几乎只要站在海岸边就能眺望到不列颠的景色——以便于与居住在不列颠的各凯尔特人部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当时罗马人经常在今天英格兰南部的多塞特郡从事贸易活动)。但罗马共和国的迅速扩张引起了凯尔特人的不安,他们开始暗中支援罗马的敌对势力,以求拖缓罗马的扩张侵略脚步;
欧洲地图。可以看出不列颠和今天的法国极为靠近,双方之间最窄的多佛海峡仅有34公里宽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贸易问题、同时也为了扩张领土,对不列颠诸岛的征服被提上了罗马元老院的议程。公元前55年和前54年,伟大的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JuliusCaesar,前-前44)在元老院的授权下两度展开了对不列颠的攻势,不过都在凯尔特卡图维拉尼部落(Catuvellauni)酋长卡西维拉努斯(Cassivelaunus)的反抗下无疾而终。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虽然前54年的这次战争以卡西维拉努斯被出卖而被迫投降告终,但凯撒在两个月后为平定高卢的起义而被迫离开不列颠,最终还是没能彻底征服不列颠尼亚——此后的年内,双方还算是相安无事;罗马再一次盯上不列颠,已经是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第4任皇帝克劳狄一世(全名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ClaudiusDrususNeroGermanicus,前10-54)在位期间的事了。
克劳狄一世,在位时间为公元41-54年。他的第四任妻子小阿格里皮娜投毒谋杀了他,后来继承帝位的就是著名的暴君尼禄
公元43年,大约名罗马士兵从肯特郡里奇伯勒(Richborough)的高卢登陆,迅速占领英格兰的南部,无情地碾碎了负隅顽抗的凯尔特部落;当年夏天,皇帝克劳狄一世踏上了不列颠的领土,当地12位英格兰国王俯首称臣。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立了一个实质为殖民地的聚居点,取名为“伦蒂尼姆”(Londinium),后来又在此地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围住的区域内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这就是伦蒂尼姆最初的起源。公元61年,爱西尼部落(爱西尼人)女王布狄卡(Boudicca)带领不列颠诸部落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她所领导的军队进军到伦蒂尼姆。战乱中伦蒂尼姆化为一片废墟,战后又被布狄卡女王组织重建;公元2世纪后叶,伦蒂尼姆发展为当时不列颠最大的城镇,但随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于年撤离,伦蒂尼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又于年和年两次被丹麦人倾略占领,直到年才被英格兰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theGreat,-,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重新收复并重建。
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他主导了军事层面的改革(阿尔弗雷德改革),将维京人逐出英格兰,使得英格兰大部分地区重回盎格鲁-撒克逊人之手,因此被奉以“大帝”称号,被视为“英国国父”
盎格鲁-撒克逊人之后,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人成为不列颠的统治者。公元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成功征服英国,成为诺曼王朝开国君主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此时,英格兰首都是伦蒂尼姆西南部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但威廉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在伦蒂尼姆东部亦修筑了坚固的堡垒以防御反抗者的进犯,同时也宣示自己作为不列颠统治者的权威。到了12世纪,位于诺曼人统治下的伦蒂尼姆终于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此时它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伦敦;那座当初由威廉一世修筑的堡垒,也被称为“伦敦塔”,后来成为英国国运的载体。伦敦塔
·维多利亚:黄金年代的不灭印记
正如它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这一时代的名称来源于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Victoria,-)。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现任的伊丽莎白二世),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换而言之,英国被冠以“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的称谓,就是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开始的;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70%,商贸运输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整体积极向上,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崇尚个人奋斗,鼓励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男女平权和种族平等观念得到发展——这也是工业革命和文艺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深层因素;艺术风格方面,维多利亚时代几乎重现了西方艺术各个发展时期的艺术特征,在追求文艺复兴的同时融入更多时代化特征,从而自成一派地形成了全新的维多利亚式艺术风格。
另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方面在于饮食习俗和社交礼仪。由于领土(殖民地)的扩张和交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物资都得以被运至英国本土,大大丰富了食材和烹饪手法的选择性;随之而来的还有餐制、餐饮礼仪的演化——如今被视为一天中第四餐的下午茶及下午茶文化,就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因第七世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玛利亚·罗素(AnnaMariaRussell,DuchessofBedford,-)的推广而日常化;随之而来的茶话会、舞会等社交形式也并未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而消失,目前仍然作为英式生活风格的组成部分而为人熟知。
安娜·玛利亚·罗素,也即第七世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因发明下午茶而闻名
下午茶有Afternoontea、lowtea、litteltea等多种称呼,其并非单独的喝茶,严格来说应该算是一顿简餐。随着下午茶的普及,泡出好喝的红茶来招待宾客逐渐成为传统英国女性的职务——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女孩学会泡茶,就可以出嫁了”
从狭义上说,维多利亚时代的时间限定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即-这64年间;而广义角度和历史学角度来说,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更为虚无缥缈的存在,它的持续时间远不止64年,而是在一战战后、二战前夕的年才宣告结束。这一年,建于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即1年第一届世博会)期间的水晶宫因大火而被烧毁;同时,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受到第三帝国、美利坚等势力的冲击而逐渐弱化,已不复维多利亚时期强盛,因此被后来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反映水晶宫远景的插画作品
温斯顿·丘吉尔,年和年两度任英国首相。鲜为人知的是,丘吉尔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在通讯、传记、编年史等方面颇有建树,其著作《英语民族史》以英国历史为中心,详细阐述介绍了英国发展历史中各方面的变迁,以及各英语国家与英国的联系和各自发展历程。
·菲林和阿斯兰:猫之国的渊源
单就游戏中干员的出身可以看出,排开迁居、移民等人口迁移要素,大部分维多利亚干员的种族都是菲林(注意是大部分。萨卡兹族大多是迁居,格拉尼是祖上移民,因陀罗出身不明,原型为雪豹的崖银初雪是菲林,但并不是维多利亚出身)——这个名称的由来是英文单词Feline,意为“猫一样的;猫科动物的”,作名词时则表示“猫;猫科动物”;除了狮子这个特殊又不特殊的存在(对就是说的王维娜,具体下文会提及)被划为阿斯兰族,其他以猫科动物为原型的干员都被划进了菲林族。
可能有的读者会很好奇,为什么菲林族大部分都是出身维多利亚,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因为英国是世界上最盛产名猫的国家,没有之一。英国可能不是世界上养猫最多的国家(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养猫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全国共有约万只猫,人均2.2只;紧随其后的是万的中国和万的俄罗斯;英国万,位居第七),但它是名优猫品种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动物福利法最完善的国家。举几个例子,马恩岛猫(Manx,也称无尾猫)、威尔士猫(CymricCat/ManxLonghair,马恩岛猫的长毛突变种)、英短(BritishShorthair)、英长(BritishLonghair)、苏格兰折耳猫(ScottishFold)、波米拉猫(Burmilla,也称博美拉猫,一种20世纪80年代由金吉拉长毛猫与缅甸猫杂交人工培育出的品种)、喜马拉雅猫(Himalayan,暹罗猫和波斯猫的杂交培育品种)都是英国出产或培育出的宠物猫,而且这些并不是全部的出自英国的品种;
威尔士猫是马恩岛猫的长毛基因突变品种。纯种的马恩岛猫是没有尾巴的,传说中是因为马恩岛猫最后一个上诺亚方舟,尾巴被舱门夹住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英国短毛猫,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家猫品种之一,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苏格兰折耳猫。折耳是因为软骨骨质化发育异常这一遗传性骨骼疾病所造成的,这一疾病还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同样出现病变,所以平时看到的折耳猫那种奇特坐姿,其实是因后肢僵硬、屈曲带来剧烈疼痛而不得不采取的缓解方法
波米拉猫。关于这种猫的起源有一个很烂俗的故事:一只金吉拉长毛猫公主遇到了一只英俊的缅甸猫王子,二人偷尝禁果而生下了波米拉猫(什么乱七八糟的……)
喜马拉雅猫,因与喜马拉雅兔相似而得名,实际上和喜马拉雅山没什么太大关系
再来看看狮子(阿斯兰)。阿斯兰这个名称出自英国作家(没错又是英国)C·S·刘易斯于-年间创作的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是故事中缔造纳尼亚世界的狮王的名字。阿斯兰被视为智慧、仁爱、荣耀、正义与力量的化身,是纳尼亚王国的拯救者、海外皇帝之子(注意此处),亦是贯穿全系列的重要角色;游戏内将狮子从猫科中单独抽出作为一个独立种族,并不单是受到《纳尼亚传奇》的影响,更多反映了狮子这一形象对英国的独特意义。
现实中,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圈养狮子的国家。得益于海洋国家的传统,英国在航海方面一直较为重视,对海外事物的接触也相对较早。狮子作为一种猛兽,其外形威武、气势凛然,自认被视为是勇武和具有气势者的象征,为此被英国人所喜爱。
说起英国人对狮子的执念,自然不是一般的深:伦敦塔有着“狮堡”的别称;白金汉宫广场上矗立着四尊狮子雕像,分别象征光明、和平、工业和农业;
伦敦塔内的狮子雕塑。伦敦塔(不要和伦敦塔桥搞混了)在以前是关押犯人的囚牢,塔顶居住着众多乌鸦,当时传说“乌鸦飞走之际,伦敦塔崩塌之时,即为王朝毁灭之日”,因此后来的王室干脆直接养着这群乌鸦,并会派专人定期拔掉乌鸦的羽毛防止其飞走
手持火炬、象征“光明”的雕像
手持橄榄枝、象征“和平”的雕像
手持铁锤、象征“工业”的雕像
手持镰刀、象征“农业”的雕像
此外,英国王室的象征就是狮子:英国国徽(英王徽)由主体盾徽和左右上三个方向的守护兽组成,两侧分别是象征英格兰和苏格兰的金狮和白独角兽,象征大不列颠岛上作为主体的两个部分;上方的金狮亦代表英格兰,标志着英格兰在整个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占据主导地位;盾徽分为四个部分,左上和右下的红底金狮纹代表英格兰,右上金底红狮纹象征苏格兰,左下蓝底金竖琴则代表北爱尔兰——就这几个方面,基本已经可以看出来英国人对狮子的喜爱和推崇了。
之前有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英国诞生以后,狮子已经从英伦诸岛消失了,那么为何没见过狮子的英国人会将狮子作为国徽的要素?这实际上就要追溯到英王徽的传承过程上。
像英王徽这样的图案和标志,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coatofarms",中文一般译作“盾形纹章/盾徽”——顾名思义,这玩意是一种长得像盾牌一样的纹章。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纹章是贵族家族的标志,严格来说纹章属于某个家族,而并非属于某个国家;因而一个君主制国家的国徽,实际上取决于其统治者的家族纹章;
发迹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纹章。虽然在13-17世纪涌现了很多在欧洲叱咤风雨的知名后代,但这个金底红球盾徽一直都是美第奇家族的专有纹章,而不是某个王室的纹章,只有美第奇家族的后裔才可使用这一纹章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盾形英国国徽,起源于维多利亚时代。起初这个盾徽上应该是有4个不同的图案(见下图)起初的英国汉诺威王朝纹章,右上的三鸢尾花象征对法兰西王位的主张,右下的双金狮白马蓝狮王冠则来自汉诺威家族
因为维多利亚女王作为女性,不符合汉诺威家族遵循的《萨利克法》继承顺序,没有资格继承汉诺威王朝的王位,维多利亚女王干脆甩掉不要,把家族纹章中属于汉诺威的部分剔除,盾徽中就只剩下了3个纹章——英格兰纹章,苏格兰纹章和爱尔兰纹章。其中,爱尔兰的纹章是一把金竖琴,起源于圆桌骑士传说中崔斯坦(Tristan)的故事;
爱尔兰纹章,起源于圆桌骑士崔斯坦的故事。崔斯坦是一名英俊而又文武双全的骑士,擅长弹奏竖琴
苏格兰纹章为金底红狮,始于12世纪的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一世(KingWilliamtheLion,-,不要和“征服者”威廉一世混淆);
“狮子”威廉一世,苏格兰国王,因其在司法行政领域的整顿而有“公正之狮”的称号
苏格兰金底红狮纹章
而英格兰的纹章——红底三金狮,则起源于诺曼底家族的红底双金狮纹章;
征服者”威廉一世的红底双金狮纹章,象征其诺曼底公爵和英格兰国王的双重身份
诺曼征服后,诺曼底家族的纹章成为英格兰的纹章,但中间一度被金雀花王朝的红底单金狮所取代。待到“狮心王”理查一世继位后,融合了诺曼家族和金雀花家族的纹章,创造出了现在的红底三金狮,标志着盎格鲁与诺曼的联合。
“狮心王”理查一世的红底三金狮纹章,象征英格兰国王、诺曼底公爵和阿基坦公爵(来自理查母亲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嫁妆)三重身份
狮子实际上是欧洲贵族纹章上最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象征着勇武、威严和秩序;英王徽上的狮子形象,其实和英国是否出产狮子没有半点关系,仅仅是随着纹章的继承和发展而直接拿来用的一个特殊意象罢了
·慕斯:大道、甜点,英法两国千丝万缕难舍难分的联系
如果对干员的出身进行溯源考察,那么格拉尼和慕斯可能是维多利亚最奇特的两个存在。前者是卡西米尔移民的后裔,后者虽然并未明确提及,但从其语音中可以窥见一丝细节:
“博士,您知道爱丽榭大道么?嗯嗯,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真想回去看一看啊……嗯?不,我已经不会感到寂寞了,毕竟,您就是我的家人呀!”
——慕斯信赖提升后交谈3
这个所谓的“爱丽榭大道”,在现实中确有原型——但是和英国无关;干员慕斯的代号、以及其提及的出生地爱丽榭大道,其源出之处实际上是与英国一海之隔的法国。
先让我们看看慕斯的出生地。爱丽榭大道这个名字看上去有些眼熟,其原型大概率就是位于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AvenuedesChamps-Elysées)。
香榭丽舍大道,正对面就是著名的凯旋门,因此也被称为“凯旋大道”
又称“凯旋大道”的香榭丽舍大道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大街之一,也被称作是世界十大魅力步行街之一。这条充满魅力的横贯巴黎的东西主干道全长米,最宽处约米,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高乐广场(星形广场),东段以自然风光为主,西段是高级商业区,世界名牌、服装店、香水店都集中在这里,因而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法兰西第一大道”。
香榭丽舍大道的演变与巴黎市政建设的推进密不可分:17世纪初期,当时的卢浮宫外还是一片空无一物的沼泽和农田,亨利四世的王后玛丽·德·美第奇(MariedeMedicis,-,路易十三的母亲)打算把该处改造成一条绿树成荫的大道——这是香榭丽舍大道最初的雏形,因此在当时也被称为“皇后林荫大道”;年,有“园林之王”美称的皇家园艺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eLeNotre,-)为拓展土伊勒里王家花园的视野,将其东西中轴线向西延伸至如今的香榭丽舍圆形广场;
路易十四的首席园林师安德烈·勒诺特尔,久负盛名、标志法国古典园林最高水平的凡尔赛宫就是他的手笔,香榭丽舍、枫丹白露也是出自他手,因此被后世冠以“园林之王”的最高美誉
到18世纪30年代左右,香榭丽舍的全线规划工作基本完工,从此确立了香榭丽舍大道在巴黎全局规划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进入19世纪后,香榭丽舍西段在保留法式优雅情调的同时,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辟为商业区,喷泉、人行道和煤气路灯的安装被推上日程,这使得香榭丽舍成为法国花园史上第一条林荫大道;拿破仑三世即位后,耗时18年开展对巴黎的扩建工程,其重中之重就是对香榭丽舍的改造——这使得香榭丽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企业家纷纷在那里盖房,各类富有法国特色的时装店、高档化妆品店、银行、高档轿车行、高级夜总会、高级点心店等纷纷进驻,使得这条大道从此成为巴黎最迷人的项链。
再来看看慕斯的干员代号。慕斯的外文名Mousse指的就是慕斯,一种奶冻式的甜点,严格来说慕斯既不属于蛋糕也不属于面包,可以直接吃,但甜味较重容易腻口;人们为了解腻,就将慕斯与蛋糕结合,以慕斯做蛋糕夹层,才创造出后来风靡世界的慕斯蛋糕。
慕斯蛋糕
慕斯的原料为乳酪、奶油,通常是加入琼脂、布丁粉或慕斯粉等胶冻原料,分别打发搅拌均匀后加以冷冻,以形成浓稠冻状的效果——其中最经典的慕斯口味,就包含芒果慕斯和抹茶慕斯这两种,前者更是有着“法兰西情人”的美称;方舟中唯二以食物直接命名(红豆香草这俩不算,严格来说这算是食材)的干员就是面包人可颂和蛋糕人慕斯——好巧不巧的是这两种食物都起源于法国,不得不说法国人在吃喝这方面还是讲究得紧。
“博士,芒果味和抹茶味的蛋糕,您喜欢哪一种呢?我试着做了一些……咦,您已经吃过了吗?这样啊……”
——慕斯信赖提升后交谈1
芒果慕斯蛋糕
抹茶慕斯蛋糕
“拉特兰的蛋糕,非常好吃!不过,是不是所有干员都要严格控制体重来着......?呜......”
——慕斯交谈1
“您要尝尝我的手制甜点吗?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只能做25种甜品,真是一个不合格的拉特兰人。”
——安德切尔信赖提升后交谈1
慕斯语音中提到了拉特兰的蛋糕,而另一名干员安德切尔也提到了手制甜点。结合拉特兰的现实概念原型——梵蒂冈城国(梵蒂冈是“国中之国”,位于意大利境内,是世界上领土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这里应该是将意大利的特征融入到了阵营设计中。意大利和法国同为欧式甜点的重要发源地,其甜品种类繁多,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前者以提拉米苏、泡芙、蜂蜜糖球、卡萨塔蛋糕等甜点闻名,后者则有着可颂、慕斯、马卡龙、可丽饼等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的著名甜点——尤其是安德切尔提到自己“只”会做25种甜品……看看隔壁整天阿噗撸派的那个天使,你是什么神仙?
提拉米苏,以马斯卡彭芝士、手指饼干为主要原料,加入朗姆酒、咖啡粉、可可粉等制成的一种海绵蛋糕,其名字的含义为“带我走”
泡芙的学名为奶油空心饼,正统的圆球状泡芙最早源自意大利,16世纪传入法国,不过法国人更喜欢长条状的泡芙
蜂蜜糖球(Struffoli)是一种传统那不勒斯甜品,通常由蜂蜜、橘子皮和肉桂混合而成。意大利人会在圣诞节用这种糖球堆积成蜜球塔来庆祝节日,招待宾客享用
可能很多读者会好奇,为什么慕斯作为一个出身维多利亚的干员,设定中会有如此多的法兰西要素?这就涉及到历史上这两国复杂纠葛的国际关系了。
关于英法两国的关系,可能很多人脑海中下意识会想到所谓的“英法联军”;事实上那是近代以后的事,在此前这两国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繁杂关系。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笼统地说,最早的英国王室就是法国人,早期英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法语(这也解释了为何英国国徽上会印着法语),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出现要晚的多——一言以蔽之,就是英国是法国的后裔,但发展后开始找祖宗恰饭分羹。
年,法国北部的诺曼人(维京人后裔)在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WilliamI,约8-,就是所谓的“征服者威廉”)的带领下入侵了英国,建立诺曼王朝,成为英国的统治者。在诺曼人使用盎格鲁-诺曼语(Anglo-Norman)的同时,由拉丁语演化而来的法语成为英国行政、教育、文学和法律的主要语言,想要出人头地,一口流利的法语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局面直到15世纪之前都保持稳固;近四个世纪后的15世纪,近现代意义上作为单独一门语言存在的“英语”才正式发展形成,现代英语(ModernEnglish)的出现则要等到年,以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的《英语词典》(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出版为标志;
“征服者”威廉一世,原法国诺曼底公爵、英国诺曼王朝首位英格兰国王,他是当今英国王室的始祖。威廉一世征服英国以后,英语逐渐朝简化方向发展,他也被认为是唯一一个导致一门大语种出现的个人案例
没错,这张著名的表情包就是塞缪尔·约翰逊。他编纂的《英语词典》对英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正因为这本巨作,约翰逊被认为是英国年间最受欢迎的文人之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的地位
虽然说英国可以被视为起源于法国,但这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起初威廉一世在法王亨利一世的扶持下稳固了诺曼底的局势,后来又因势力日趋强盛而受到亨利一世的攻讨(不过并未成功);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他是威廉一世的表哥)死后,诺曼底公爵威廉、韦塞克斯伯爵哈罗德·葛温森(哈罗德二世)和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三世三人展开激烈的王位争夺战,最终以威廉一世的胜利而告终。此后,获得英王新身份的威廉一世与法王腓力一世发生领土纠纷,二者彼此攻伐,最后以威廉一世在平定长子罗贝尔二世的战争中坠马而亡而不了了之。这一战虽然草草了事,但却揭开了英法两国数百年纠纷的序幕,这两国时战时和,双方更是在-年断断续续交战(英法百年战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前后跨度长达年;进入到近代以后,两国才逐渐因共同利益而握手言和;关于英国国家发展演变过程中各势力的轮流上下台,这里不展开说明;后续在介绍本阵营的两名矛盾核心人物——推进之王和苇草时,会进一步进行说明。
未待续
点击下图可回顾上期↓
可点击阅读原文,前往作者b站主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