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英属印度


白癜风可以治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一、社会概况

印度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国家。历史上印度次大陆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而且70%以上领土归属于同一个政权的时间也没有超过年。印度的第一大语言印地语,只能覆盖40%的人口。但是80%的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所以说,宗教才是印度文化的内涵纽带。

宗教给很多社会现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比如对牛的崇拜。拥挤的道路上,汽车、人群与牛和谐相处的画面,几乎已经成为了印度的名片。但是印度人养牛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喝奶和耕地。大多数年老的牛也一样会被宰杀。当今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每年出口量超过百万吨。

实际上,古代农业国家都有保护大型牲畜的传统。中国宋代《刑统》规定:“盗杀马牛,头首处死,从者减一等”。因为牛粪可以用作燃料和建筑材料。所以形成于公元前年的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偷牛粪者,应被罚款”。可见当时印度人对牛的态度还比较“世俗”。

印度教的种姓系统把人分为四级。高种姓天生就是统治者,理应享受低种姓的供奉。而且高种姓只从事高贵的事业。低种姓只负责低贱的工作。各司其职,不可擅越。英国殖民者曾经写道:“管家负责买东西,但是不会把食物拿回家。厨师决不洗碗。高种姓可以整理床铺,但是低种姓的人才能清理皮鞋,因为那属于动物尸体,不能碰。”

古代社会讲究人身尊卑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存续了年依然完好如初。从逻辑上说,任何分级社会都不可能永续。因为优先等级拥有更好的生存条件,人口增长自然也更快。所以在整个社会中,优先等级的人口比例会不断变大。原本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头重脚轻”,最终不得不崩溃。中国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土地兼并,豪强四起”,“冗官冗员,入不敷出”,恐怕多少都有上述逻辑在起作用。

为了对抗这一逻辑,就必须抑制优先等级的人口增长。古罗马帝国规定,只有罗马公民才可以参军作战,奴隶只能从事后勤。战死沙场被认为是古罗马战士的最高荣誉。而印度人的作法则更具神秘色彩。《摩奴法典》规定,高种姓可以一夫多妻,但是低种姓不行。而且高种姓丈夫去世后,妻子应该自焚殉夫,如果做不到,至少也得终身守寡,绝不改嫁。低种姓丈夫的妻子则可以改嫁。在处理跨种姓结合时,印度教的规定也有不同。高种姓妇女与低种姓男子结合,则女方被开除高种姓。高种姓男子与低种姓妇女结合,则男方可以保留高种姓,但是女方必须付出一大笔嫁妆,否则就必须离婚。

以上种种措施,表面上是歧视女性,对高种姓女性尤其严格,其结果却是人为制造了高种姓婚姻中的妇女稀缺。为了争夺妻子,高种姓中的早婚现象非常普遍。《摩奴法典》规定女孩应该在8到12岁之间结婚。可是如果丈夫死亡,那么这些女孩将不得不在生育年龄到来之前就开始守寡。这进一步加剧了高种姓生育机会的稀缺。所以高种姓人口虽然在过去年中享受了种种特权,但是直到印度独立时,其人口比例仍然只占15%。试想,如果反过来,高种姓人口占85%,种姓制度还能存在吗?

印度的气候炎热,特产风土都与其它几个文明中心不同。历史上的大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都只选择在印度劫掠一番而没有长期占领。年,阿富汗的流亡势力巴卑尔攻入印度西北,建立了莫卧尔帝国。几乎与此同时,年,葡萄牙人到达印度西海岸,占领了果阿。年,莫卧尔帝国占领了印度东北的孟加拉。随后葡萄牙人侵此处。年,莫卧尔帝国驱逐了葡萄牙人,再次将其纳入版图。

年,英国人到达印度南部的马德拉斯,并且驻扎下来。来自北方的莫卧尔帝国,在最强盛时也不曾统治过这里。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建立了据点,年又从葡萄牙人手中获得孟买。如果把整个印度次大陆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马德拉斯就是顶点,孟加拉和孟买则是一东一西两个角。此后年,英属印度的基本格局就在建立在这三个据点之上。

梳理上述时间脉络,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欧洲人与莫卧尔帝国,与其说是入侵和被入侵的关系,倒不如说是共同参与,争夺、瓜分印度次大陆的竞争对手。因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印度政权存在,所以在整个殖民过程中,印度人也不可能表现出任何“爱国”之心。

年,英军雇佣拉杰普特的印度人一起攻打巴拉特普尔,结果失败。年,英军卷土重来获得胜利。令英国人惊奇的是,那些印度雇佣军在庆贺的时候,居然拿出了一面拼接缝合的英军军旗。原来,当年战败之后,英国人就撤退了。而印度人却捡回了当年破损的军旗,分割成细条保存下来。他们表示:事隔30年,终于可以洗雪父辈的耻辱了。英国人一时无言以对。

印度的战争史极其琐碎。18世纪的印度人口已经过亿,但是莫卧尔帝国最高元帅的下属编制只有3万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正规部队不超过5万人。莫卧尔对阿富汗,莫卧尔对波斯,英国占领孟加拉等决定命运走向的大会战,规模也不过在5、6万人。这是因为,存续了数千年的印度农村公社始终保持着有一种超级稳定的状态。无论上层统治机构如何变幻,都不过是漂浮在农村公社海洋上的一片片树叶而已。

在英国的殖民史上,印度的情况介于印第安人和中国之间。既不能杀光了事,也没有一个对手可以谈判。所以他们只能摸索一条新路出来。

二、工商业

对欧洲人来说,通往印度洋的航线是由葡萄牙人打通的。所以最早的亚洲殖民地也都是由葡萄牙人开辟的。但是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虽然走错了方向,却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国力增长更快,所以在年吞并了葡萄牙。于是亚洲的殖民地世界随之出现了权力真空。

填补空白的是荷兰人和英国人。荷兰是贸易立国,所以只盯着毛利率最高的香料,直取印度尼西亚。而英国因为盛产羊毛,历来经营纺织业,所以他们对生产纺织品的印度大陆更有兴趣。英国一开始就是利用他们在欧洲大陆的销售网络,转口贸易纺织品起家,最后做到世界工厂,乃至引发工业革命。可谓是典型的“贸、工、技”路线。

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早期都是由东印度公司完成的。东印度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贸易公司。它在年成立时,就拥有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可以私自组织武装力量,可以建立殖民地,并且拥有殖民地的立法和司法权。

年,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拜见莫卧尔帝国皇帝,请求开通贸易。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莫卧尔帝国对印度东西海岸根本没有统治力。他们很容易就得到了贸易许可。由于当时印度纺织品的竞争力远高于欧洲。同等质量的产品,印度的价格甚至只有欧洲的十分之一。更多更精细的丝、棉制品,则是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东印度公司的生意很快就越做越大。

随着贸易的进展,东印度公司逐渐摸清了印度次大陆的情况。他们与莫卧尔帝国打交道的方式也从一本正经的国家间协议变成了针对官员私人的贿赂和进贡。腐朽的莫卧尔皇帝根本不了解那些贸易港口的情况,就随便给英国人开了一大堆空头支票,许诺了很多商品的免税权。不仅东印度公司凭着这些特权横行霸道。而且许多公司职员还接起了私活,跟当地商人勾结在一起享受“免税”待遇。

那些职员的私活规模实在太大,已经不是逃税多少的问题了,而是扭曲了整个贸易秩序。以至于孟加拉不得不取消了所有贸易税,以重新实现公平。否则的话,那些没有与英国人合作的本土商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了。18世纪末,印度全国每年的财政收入略超过0万英镑,东印度公司的年利润大约在万镑左右。但是那些英国职员轻易就可以坐拥数十万镑身家。马德拉斯的一名土豪破产后,债务登记显示来自英国职员的高利贷超过0万镑。正所谓“八辈子也还不清”。

我们差不多可以这样总结: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价值数十万镑的某项特权,用几万镑就可以从官员那里贿赂得到。公司职员们利用它攫取了数百万镑的利益,给印度经济则留下数千万镑的损失。

在16、17世纪,欧洲人十分迷恋来自东方的货物。在印度发了大财的冒险家,穿着印度特色服装回到欧洲,很快掀起了流行热潮。王室贵族们以抽印度烟,吃印度菜,穿印度纱为荣,连建筑风格也愿意模仿印度。但是随着双方接触的深入,尤其是英国人在印度土地上获得了接连不断的军事胜利。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地位区别逐渐明确。带有印度文化印记的消费品成了低等和落后的代名词。最后连居住在印度的英国人,也都宁可坚持闷热的英式穿着,而不耻于宽大的印度服装。

年,东印度公司宣布不再从印度进口丝绸,只从印度进口生丝。这一决策的背后,是英国的丝绸业开始发端,对丝制品加收70%的进口关税。年,英国纺织业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竞争力大大提高。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园也开始海量供应棉花原料。这时英国才把进口关税下调到20%。年,英国又要求印度取消纺织品的进口关税,英国纺织品从此大举反攻印度市场,冲垮了当地的纺织手工业,造成了明显的逆工业化。年,印度约有55%的人以农业为生,年为68%,年则进一步上升到72%。

有趣的是,英国非常忌讳印度引入英国的纺织技术,但是十分乐意推广英国的劳动保护。印度独立之前,在劳工方面的许多立法工作,都是由英国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会和议员直接推动的。他们当然不会告诉印度人,关税保护是民众栽培工业,劳动者保护则是工业反哺民众。两者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作为原料出口国,印度的棉花必须与美国的棉花竞争。美国棉花与英国机器的匹配较好。而印度棉花的纤维较短,用于手工纺纱没有问题,用于机器则会有10%左右的浪费。但是由于英国抑制印度自行纺纱,所以印度不得不以比美棉低15%到30%的价格出售其棉花。在出口大米时,印度的地位同样不利。美国把稻米碾成精米后装船,体积可以缩小一半,运费也大幅节省。可是当时印度就连碾米机这样最基本的机械也不具备。

为了更好地配合英国的贸易结构,年代开始,印度开辟了数百个茶叶和鸦片的种植园,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印度饥荒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种植园又是合算的。因为单位面积上经济作物产生的价值更高。年大饥荒,数百万人活活饿死,印度仍然出口了价值0多万英镑的粮食,接近于当时全国产量的20%。试想,如果没有经济作物,印度还要增加多少粮食出口才能满足英国的索取?让1个中国人抽鸦片,便可以让3个印度农民免于饿死。这就是殖民地世界悲惨的生存逻辑。

三、农业

回顾近代印度的农业,从两种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从人道主义视角看,英国的统治极其恶毒。粮食被不断地抽离印度,即使在最严重的饥荒年代也是如此。但是从马尔萨斯的视角看,英国人给印度带来了土豆、玉米等高产的新大陆作物,以及优质的小麦种子。印度粮食产量的边界大幅扩张。在年到年的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58%,中国增长了54%,日本增长了71%,法国增长了38%。当然,美、英、俄三国的人口增长明显更快,但是它们都有大范围领土扩张,统计口径不可比。这样说来,在重要国家中,印度的人口增长并不算慢。

印度农业的基本单位是一种存续了上千年的农村公社。这里实行一种混乱的集体所有制。每一块农田的产出,首先要供养本村的公职人员,比如村长,会计员和祭司等。其次要拿出一部分上缴政府,比如莫卧尔帝国。在没有帝国统治的地方,这一块可以免去。再次要拿出一部分给当地的土豪。这些土豪被称为柴明达尔(Zamindar),他们是比较强大的权力阶层,可以同时管理一个或多个农村公社。土豪之下还有地主。但是这些地主并不拥有处置土地的权力,他们更类似于土地状态维护者。地主每年固定抽取一部分费用,并且对水利灌溉、土地整理等事务负责。经过上述瓜分之后,农户还要支付他所雇佣的长短工工资,然后才得到剩余部分的产出。

在这套体系中,任何一个阶层抽取的份额,都有可能按重量确定,也有可能按比例计算。所以根本不可能按照现代逻辑去判断哪些是税赋,哪些是地租,哪些是成本,哪些是收入。事实上,这种高度复杂的混和所有制,是与印度教教义对分工的极度强调相匹配的,是完全的印度特色。

英国人最早建立的据点在马德拉斯。这里不属于莫卧尔帝国统治,所以他们就挑动土豪们相互倾轧,自己则充当雇佣兵和高利贷债主。很快,东印度公司就用债务控制了一批土豪。但是公司职员们的工作做得更“细”。他们私下给土豪贷款。这些贷款以具体的村庄或地块为抵押。这样就形成了两级债务体系,东印度公司拥有对土豪的债权。但是这些土豪的下属资产都被职员们挖走,土豪们成了空壳。

从印度总督以降,几乎所有的职员都在经营私活。远在伦敦的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深感投鼠忌器。所以直到年代,正式建立殖民统治之后,公司才借机抛弃土豪阶层,把税收直接定义到农户上。但是在错综复杂的农村公社中,摸清各家农户的情况绝非易事。于是他们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土地的承包权拿出来拍卖,让市场去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只是试验性质的,所以承包期被定为1年。

承包制度宣布之后,印度人惊奇地发现,尊卑已无所谓,现在土豪人人能当。于是拍卖价格水涨船高,而那些最大胆的叫价通常来自地痞流氓。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使用暴力手段,对农民们进行敲骨吸髓式的剥削。

实行拍卖之后,东印度公司的收入增长了30%以上。但是实际上,这时田赋占土地总产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而且土地经营短期化导致灌溉、肥力、保养等长期投资无人打理。于是饥荒暴发,数百万农民游离失索。农田荒芜,耕地里长出了灌木。

18世纪的最后30年,东印度公司曾经多次修改承包期限,在1年和5年之间变来变去。期间饥荒反复暴发,但是公司的收入却没有减少。这一事实更让英国人怀疑,印度农民身上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于是他们在年做了一次深入的土地普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可耕地被荒废了。为了避免农户偷偷开荒,然后独吞新增的产量。于是公司决定,彻底丈量土地,并且根据肥力把土地分为9级,分别确定收入。把按户收税,进一步细化到按地收税。

看似完美的计划再次提供了巨大的寻租空间。成千上成的恶霸以“会计员”和“定级员”的身份横行乡里。公司职员们当然也狠狠地捞上了一笔。印度农民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波“休克疗法”,却开始面对更加荒唐的要求:强制租地。无论是山地、草地还是林地,都被视同耕地,强制农民签约租下。所以在后来的一份公司董事会报告中,曾经不无疑惑地指出:印度农民通常只认真耕作其所租田地的50%到70%。他们当然不知道,其它土地根本没法耕作!

在马德拉斯之外,英国人还有两大据点。孟买主要是个商业港口,农业不发达。孟加拉则是当时全印度最发达的地区,拥有相当强大的政府组织。莫卧尔帝国在当地的省督曾多次与东印度公司交战。为避免树敌太多,公司与当地土豪结盟,依赖土豪获取收入。年,孟加拉宣布实施以土豪为征税对象,收取固定金额的田赋制度。从此之后,孟加拉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固定税收金额?因为边际税率决定了开荒力度。一块田地,扣除种子、灌溉等耕作成本之后可以得到一个毛利率。越劣等的土地,这个毛利率越低。而税率的高低决定了哪块田值得种,哪块不值得种。那么为了支持最大的人口总量,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土地,边际税率就必须为0,所以必须实行固定税额。中国明清两代的田赋制度,也符合这一原理,所以很好地助推了人口的增长。

孟加拉的成功给马德拉斯造成了不小的人道主义压力。但是马德拉斯的土豪阶级已被消灭,复制孟加拉的制度已不可能。年,马德拉斯宣布了以农户为对象,30年定额不变的田赋制度。讽刺的是,年,英国人出版了一本专著,叙述了印度原本的农村公社制度,其高度的原创性引起了轰动。

四、基础设施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如果把经济发展比喻成一株植物,那么工业是茎,服务是叶,基础设施当然就是根。在近代印度,农村公社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所以对他们来说,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交通设施不发达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到底有多不发达?我们可以从盐业中管窥一二。

在中国,盐专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盐专卖收入就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是专卖价格并不能随意设定。通常来说,历代盐价只要超过米价的10倍,就会有大量的走私盐出现。而这些走私盐得以贩卖至全国,依靠的自然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在印度,土豪们同样依赖盐专卖获取收入。但是这里几乎不存在走私盐的问题,土豪们可以任意提价。印度的盐价是米价的数十倍,甚至一度高达英国盐价的15倍以上,所以万里迢迢从英国进口盐居然也是一项暴利的生意。英国商人发现,在离海岸线仅仅数十公里处,就有印度农民因为没有盐而食用一种含卤的泥土,甚至直接吃草木灰。许多村社都只有1条状态非常恶劣的土路通向外界。而且这里经常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个外来访客,更不用说走私商人了。

在英国人建立殖民统治之后,发展印度基础设施的讨论就开始了。年东印度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印度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开挖运河。在英国,开挖运河的成本是铁路的数倍。但是由于印度地势平坦,水系发达,修建1英里运河的成本仅与铁路相当,都是英镑左右,通行费的年收益预计为镑,这意味着20%的收益率,或者说5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

根据史料,当时印度的商业贷款利率大约是12%,东印度公司自己的股息率是10%,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20%的投资回报率都是可以令人满意的。但是在放惯了高利贷的公司职员看来,这点收益就不算高了。更麻烦的是,这些基础设施很可能让印度当地商人发展壮大,从而变得更加难于摆布。所以在这份报告之后的数十年,东印度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几乎无所作为。

当然,东印度公司也不是完全什么事都没有干。他们70年里一共挖了3条运河。开挖的原因是这些运河可以起到灌溉的作用。于是他们可以强制沿线的农民交纳“用水费”。即使完全不考虑通行费收入,这三条运河的“用水费”回报也相当不错:

科利龙河,总投资18.3万镑,每年“用水费”4.4万镑,最低年回报率24%。

哥达瓦利河,总投资26.4万镑,每年“用水费”30万镑,最低年回报率%。

克里西纳河,总投资15.5万镑,每年“用水费”6万镑,最低年回报率39%。

这些数字当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不过可能更令东印度公司满意的是,这些投资回报来自强化印度的农业,而不是印度的商人阶层。

年,东印度公司终于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原因是他们从殖民政府那里拿到了一系列非常优厚的条件。首先,政府保证铁路公司5%的投资回报率。每年公司回报低于5%的部分由政府补足,高于5%的部分由政府和公司平分。其次,铁路公司有权提前6个月通知,然后就把铁路资产出售给政府。第三,政府有权在50年后,要求收购公司的铁路资产。

以上所有议价,都在英国人之间发生,印度人无权置喙。而且在貌似合理的条款之下,暗含着2条“杀机”。首先,政府方面不能参与铁路公司的管理。所以铁路公司可以任意做大成本,形成亏损。事实也正是如此。直到年之前,全印度没有任何一条铁路报告赢利。区别只是报告亏损的多少,对应政府补贴的多少而已。其次,无论是公司向政府出售铁路,还是政府收购公司的铁路,都约定按“市场价格”进行。但是铁路不是普通商品。没有任何2条铁路是相同的。市场价格如何计算?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20世纪印度铁路国有化过程中,价格争议的祸根就此埋下。

在政府无限责任的保底支持下,铁路投资一发不可收拾。7年之内,铁路的投资金额就超过了过去70年的运河投资。事实上,政府方面的投入力度远远大于5%的保底回报。根据印度政府披露的数据,截至年,铁路总投资约8万镑,保底回报投入约万镑,此外还有政府投入的土地价值万镑,各种其它补贴高达1万镑。也就是,将近三分之一投资其实是来自政府自身的。

那么铁路公司又得到了什么?从报表上看,长年亏损,似乎没有什么收益。但是第一,它掌握了印度工业的命脉。第二,它养活了一大批英国官员和技工。第三,它拉动了英国本土的铁路工业。

还有一件事,不知道算不算英国人的“阳谋”。英国的地形多变,全国也只用一种轨道。但是在印度,他们细心地为山地和平原设计了不同的轨道。从原理上说,比较宽的轨道更加舒适,但是在山区有急转弯的地方,窄轨更加安全。总之,这样设计的结果就是,印度铁路在各地之间运行需要多次转运。许多地区使用从港口运输过来的英国煤,也比使用邻省的煤更加便宜。

在疯狂投资铁路的同时,运河完全被抛在了脑后。截至年,印度在铁路上的投资已经达到2.25亿英镑,而运河只有万镑。由于在水利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印度独立时,由政府灌溉工程灌溉的土地面积占比还不到10%。

五、政治和财政

相传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曾经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不过史籍并没有记载,民间没有了兵器,会发生什么。不过在印度,我们倒是可以发现一个类似的例子。年,孟买附近的坎迪什县发生虎患,一群老虎在3个月内吃掉了大约个人。当地印度人居然没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最后还是不得不高薪聘请英国猎人才杀死了这些老虎。从这个例子看,在英属印度,基层社会的强制力量早已荡然无存。老虎如此,那么流氓、恶霸、土豪呢?

英国人摧毁了印度原有的农村公社秩序,改为推行全套的英式司法体系。但是在9年英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式司法在印度遭遇“完全的失败”。在印度各地有数十万件案件积压无法得到审理。在报告发布前的6个月内,仅孟加拉的纳迪亚县就总共逮捕了人,其中84人已经死在狱中,已经审理完毕的只有人,另有人正在审理中,还有人根本没有开始审问。

表面上看,法官的数量是瓶颈所在。报告指出,印度当地警员的年薪大约是20英镑,印度当地法官的年薪大约是镑,而一名英国籍法官的年薪平均在镑。要知道,年印度出口的粮食总值不过万镑。也就是说,印度拿出全国10%左右的粮食出口,只能养活0多名英国法官。

更深层的问题是,英式司法并不适合印度社会。在农村公社中,人们发生的绝大多数矛盾都不新鲜,其中的是非曲折并不难以判断,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中介来强制执行而已。原本这一工作由村长和元老负责。但是现在则必须交由设立于遥远城市中的法庭来审理。外来的法官不了解当地情况,其判决经常引起控辩双方同时不满。人们在开庭、辩护、证人往来等手续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最后却发现执行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文字洋洋洒洒,逻辑无懈可击的判决书,可怜只是一纸空文。

为了解决公务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年英国决定在印度实施英语教育。当时英国人对此深有顾虑。因为他们把英语视为智慧的化身,担心在印度推行英语教育将使印度民智大开,失去控制。有趣的是,印度的精英阶层也抱有类似的想法。某位英国议员曾经对印度文豪泰戈尔说:如果推行英语教育,英国人在这里恐怕呆不了3个月。泰戈尔回答说:3个星期都不行。

后来的事实证明,语言只是载体,内容才是关键。推行英语教育既没有使印度民智大开,也没有导致英国人被驱逐,反而使得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更加持久。即使在独立之后,任何一个印度人,如果没有英语教育背景,就很难登上政坛。

年,印度发生了全国性的民族大起义,旋即被镇压。为了安抚民众,英国女王决定终止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把印度从它手中赎买回来。赎买的代价是每年向公司股东支付红利万英镑。这部分成本当然不会由女王自己承担,而是计入印度国债,由印度政府支付。在此之前,印度的各项政策都由东印度公司制定。在此之后,决策权归属于英国下议院。真正的区别是印度人民每年得为此多付万英镑的红利,大约相当于印度每年粮食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在东印度公司的治理下,印度国债的余额大约是万英镑。为了镇压大起义,英国开支的军费大约是多万镑。这一数字也被计入国债由印度政府承担。年,国债余额已经攀升到1.4亿镑。随着铁路建设的兴起,英国又提供了大量融资,让印度购买英国的铁路设备。客观地说,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融资是商业惯例。这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英国银行的贷款不需要承担商业风险,它们可以得到印度政府的信用保证,被视同国债。到年时,印度国债已经超过了2亿镑。

除了国债,印度还要承担一笔特殊的费用,称为“国内开支”。这个名称是英国人起的,意思是为了治理印度,而在英国国内发生的费用。这是专为印度开列的一项费用。英国的所有其它殖民地都没有这项费用。年,印度承担的“国内开支”大约是万英镑。为了说明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查得,当年印度全国的田赋总额是万镑,当年印度粮食和鸦片出口的总值是万镑。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末的白银贬值风潮中,英国确立了金本位,并且把“国内开支”全都改为以黄金计价。可是印度境内只有白银,所以在汇总过程中又损失了一大笔。

除了明确支付给英国的费用,印度还必须供养驻扎印度的英国官员。年,印度境内的英国官员大约有多人。他们的俸禄总额为万英镑,另外还有万镑的各种福利。

印度殖民政府每年的军费开支前达1万英镑。年大起义的次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改进印度管理法》,并由女王亲自颁布,免去印度在领地之外用兵的义务。不过战端一开,英国人都顾不得这些条款了。印度军队先后被派往阿富汗、波斯和埃塞俄比亚作战。年,印度军队还参加了对中国的侵略。火烧圆明园时,就有印度人的参与。当然,印度士兵在异国他乡流的血,没有给他们的民族换来任何东西。

有现代学者在研究了东印度公司的财务记录之后,得出结论。公司的长期资本回报并没有跑赢利率。所以帝国主义扩张在财务上是不合算的。这是典型的海水斗量。东印度公司的殖民行为,具有极大的经济外部性。它给英国带来的利益,绝不止于公司股东的那点红利。事实上,英国在人均产值已经领先全球的情况下,国内利率仍然长期高企,正是因为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机构在外开疆扩土。否则哪来这么多投资机会,哪里能够支持那么长期高水平的利率呢?无法拓展生存空间的经济体,人均产值是有天花板的。年代以后的日本,正是这样的例子。

(全文完)

本文长篇连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83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