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法兰西王国第三期


白癜风早期图片 http://pf.39.net/bdfyy/zjft/190403/7022280.html

卡佩王朝世系

十一、路易九世

削平内乱

(一)路易九世(年4月25日-年8月25日)是路易八世与卡斯蒂利亚的布兰卡之子,年11月8日路易八世逝世,同日年仅11岁的路易在兰斯登位加冕,继承法兰西王位,称路易九世。即位之初由其母布兰卡太后摄政,路易九世亲政后她继续辅政,路易首次率领十字军在东方作战时她又任摄政。布兰卡精明、能干,对路易九世的为人、施政和对法国王权的巩固、增强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法国以王权为中心,通过不断扩大王室领地的方式来进行的统一运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斗争过程,封建诸侯把割地称雄看作是自己传统的权利。英国国王在名义上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在法国拥有大片封建领地。路易九世的祖父腓力二世已把英王在法国西部、中部的一些领地并入法国王室领地,但在法国西南部仍有英王的广大领地。路易九世继位时距离腓力二世去世仅三年,野心未死的法国诸侯和英国国王,看到一个12岁的幼主由一个外籍的8岁的寡后扶翼登台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攫取权力和扩张领地的机会。

(二)在年路易九世加冕时许多大贵族都不参加,不久一个反王室的贵族联盟成立,公开的内战开始。年英王亨利三世参与变乱,在布列塔尼登陆。但贵族联盟本身松懈,大贵族各有打算导致步调不一,亨利三世因与英国贵族有矛盾,只能以微弱的武装力量在法国活动。路易九世亲自率兵出征,他下令重建昂热的城堡,并进逼亨利三世的基地南特,亨利未获任何成果随即引军撤离。在法国王权已有一定的威信,中小贵族倾向它,天主教会一般支持它,城市市民更是王权的重要支持力量。年布兰卡和路易九世正在从奥尔良返回巴黎途中,起事的诸侯率军在巴黎以南的科贝尔结集企图拦劫,巴黎和其他城市市民闻讯组织队伍出城保护。在通往巴黎的大路上人们成群结队为国王祈祷,并为效忠国王而准备战斗,参加叛乱的封建主慑于群众声威不得不引兵后退,年塞纳河和弗兰德尔之间的4个城市宣誓效忠国王。

(三)年5月27日19岁的路易九世与普罗旺斯伯爵雷蒙·贝伦加尔四世的长女、1岁的玛格丽特结婚,28日玛格丽特加冕为法国王后。王权的优势在动乱开始后几年已经基本树立,从0至年只在法国南部还有动乱,南部法国的图卢兹伯爵领地的大部分已于年归入王室领地。但天主教会与王室官吏以继续镇压阿尔比派异端为名无端迫害居民,强占土地,侵凌当地贵族,激起反抗斗争。直到年初南部法国才在王权控制下安定下来,但是在法国西南的基恩、加斯科涅等大片土地仍为英国领地,这是胜利的路易九世同失败的亨利三世所订立的和约里决定的。路易对这个和约作说明英法两国国王是姻亲(路易之妻玛格丽特的妹妹埃莉诺是亨利三世的王后),他们的子女是“第一表亲”,因此“在我们之间保持和平是合适的”。

东征被俘

(一)当大贵族的叛乱被制止后法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使路易九世得以参加对外的侵略战争。为了巩固法国在地中海阵地的他支持自己的兄弟安茹的查理占领南意大利和西西里,成为那不勒斯安茹王朝的查理一世。由于法国南部城市与北非有着频繁的贸易,他企图通过十字军东征加强法国在北非的势力。在4年间“圣地”耶路撒冷与叙利亚重要城市大马士革相继被伊斯兰教徒占领,如果西方国家不立即出兵的话东方的基督教王国便会迅速崩溃。此时移居里昂的教皇英诺森四世在路易的支持下于6月28日至7月17日召开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会议内容除教皇决定绝罚与自己有矛盾的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外就是路易九世宣布将要发起新一轮十字军东征,即第七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进攻的矛头指向埃及。

(二)路易九世花了四年时间来准备参加这次东征,他将摄政权交给母后后自己率领法国骑士队伍,于8年8月25日从艾格穆尔特携带妻儿启程。他的舰队有兵船艘,共载士兵.5万人。他打算在埃及登陆,攻占埃及的主要城镇,并以这些城镇交换叙利亚的城市。他的远征军在塞浦路斯过冬,9年6月在埃及尼罗河口的达米埃塔附近登陆,6月6日攻进达米埃塔城后直逼开罗。由于尼罗河涨水导致下游交通阻塞,使他耽搁几个月。年2月8日路易开始攻占曼苏拉要塞,这时法国远征军已经精疲力竭,王弟罗伯特战死,几千具阵亡者的尸体漂在尼罗河上,那些没有丧命的人又遭到瘟疫的袭击。路易只好下令撤至达米埃塔,随后他本人也染上疫疾,以逸待劳的埃及军队乘胜追击,在4月7日将路易和法国残军俘获。经过长期谈判后路易九世在交付大量赎金,并以归还达米埃塔为条件之后获释,在阿卡与王后重新团聚。被释后的路易仍驻留在叙利亚由基督徒掌握的据点里,准备伺机反攻但并无功效。

开展改革

(一)十字军失败和路易九世被俘的消息传到法国,在农民中间引起骚动。年北部农民组织穷人十字军,他们自称“牧人”,以“解救国王”为名反对压迫他们的封建主。这支队伍从法国北部发动进入巴黎,又从巴黎南行到奥尔良和图尔,沿途陆续有穷苦农民加入。他们所到之处破坏一些修道院和教堂,杀死一些神甫和修道士。“牧人十字军”已成为一支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军,法国宫廷、封建主和天主教会联合镇压,“牧人”部分逃散,部分被杀被俘。年摄政太后布兰卡病逝,于是在年路易九世从东方回到巴黎。路易九世在位期间法国在司法领域的改革重点是将司法权收归王室法庭所有,规定叛逆、矫诏、铸假币等重要案件均必须经由王室法庭审理。路易九世禁止司法决斗、血亲复仇等落后的风俗,在王室领地之外实行“国王40日”制度,地方诸侯在遭受侵害后40日内不得实施报复,必须上诉王室法庭由国王裁决。与司法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币值改革,国王规定王室领地只能流通王室的铸币,这些改革措施将地方贵族的权力更多地收归中央,提高国王的威信并加强王权。路易九世在尚未并入国王领地的地方实行的一种制度,5年宣布实行,规定在国王领地内禁止封建主之间的私人战争。在尚未并入国王领地的地方实行“国王四十日”和平制度,规定发生争端后冲突双方在四十日内不准开战,受到挑战的一方可向国王申诉裁决,这一措施减少封建内讧。

(二)路易九世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享有很大威望,他开始与身陷内部动乱、被“疯狂议会”架空的英王亨利三世谈判。年10月双方签订《巴黎条约》,亨利三世同意放弃诺曼底、普瓦图和安茹的领地要求,只保留加斯科尼以及阿奎丹一部分,但为这些领地向法王行效忠礼,承认作为法王封臣的地位。路易九世对文学艺术非常关心,在他的鼓励下博韦的樊尚撰写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大镜》,他在位期间外国学生和学者云集巴黎大学。路易九世的变革举措对法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他的司法和币值改革是法国在迈向中央集权国家道路上的坚实一步。卡佩王朝旧制是国王主持的宫廷会议,决定全国军政大事和王室领地的管理,政、军、财、法事务的复杂化使宫廷会议有必要分组进行工作。在路易在位以前负责预、决算和审核王室领地的收入与支出的审计院已从宫廷会议中分化出来,路易改进审计院,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任用熟悉王家权利、财务的专职人员负责工作,最后的预、决算和重大财务则由国王亲自掌握、裁决。

(三)路易的司法改革是有历史意义的,巴黎高等法院(即巴力门)在路易时开始从宫廷会议中分化,成为全法最高的上诉法院。它的权力范围不仅统辖全部王室领地,也受理王室领地以外法王附庸诸侯领地内的申诉案件。此前宫廷会议已有派遣成员到王室领地各区巡回审判的制度,现在巡回审判制仍按期进行,但已有了固定的、经常的司法机构。在巴黎高等法院经常处理司法工作和审判案件的,主要是一些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办事认真负责的非贵族出身的法律家,从前那些不顾法律依据、不重视必要证据仅凭封建主和王家官员意图而判案的情况逐步得到纠正。对于在某些情况下允许用决斗来解决司法纠纷的旧俗,路易九世明令禁止。王室权力进一步增强,法院征收的诉讼费用和罚金又为王室增加收入。路易九世认为国王应该是全国的最高审判官,主持司法审判是他神圣的职责。他曾在巴黎附近芳森的大橡树下、在他的王家花园内同他的顾问们一起审判案件,他认识到法律的制订和执行是提高王权、加强统治、维护国内安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在王室领地内路易九世颁布法令禁止封建私斗,在他的附庸诸侯领地内他主张实行“国王四十日”,即在40天内只许宣战、不许交锋,受到挑战的贵族可在这期间向国王提出申诉,由国王裁决。在年他下令禁止“一切私斗,一切纵火事件,一切扰乱农作的骚动”。

(四)路易九世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腓力二世以来的旧制,原有王室领地的地方长官称总管(巴伊)辖总管区,新归入王室领地的南方一带由国王派总督(塞内沙尔)统治并辖总督区。总管、总督以下尚有次一级的地方官,不少地方长官利用权力以无偿的征用、强制劳役、侵占财产、强课惯例以外的罚款,剥削当地居民。北方一带的总管一般从当地贵族中选任,而南方的总督是国王从北方的贵族中选任的,他们把总督辖区当作征服地区看待且贪婪放肆、专横武断,激起当地包括贵族在内的居民的怨愤与反抗。1世纪40年代初南部法国的动乱与总督的暴政是分不开的,但路易九世也接受各地居民的申诉,当时某些申诉文件还保留迄令。为了改进地方行政的路易九世设置按察使,按察使代表国王到各地听取臣民的申诉,调查官纪民情。他赋有全权,处理一些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的官吏,7年后路易九世每年皆派按察使出巡。

(五)路易在经济上一项卓有成效的措施是货币改革,他发行一种质量较好的货币,并使它成为王室领地内的法定货币。在王室领地内禁止私铸货币,在王室领地外法王附庸诸侯的领地上王家货币亦得流通。事实上在全法兰西中其他货币都逐渐被淘汰,王家货币的流行有力地促进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深受市民欢迎。国王通过王家货币的广泛流行,控制全法经济,增加王室的收益。在路易九世在位时期招募、训练雇佣军,组织两次十字军远征,修建教堂、修道院,举办慈善事业等,开支不可谓小。而财政情况基本良好,收入超过支出。路易九世在位44年中除了登位初期16年封建主的叛乱和年的“牧人”起义外在法国国内和国境上基本上是和平的,因此在1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初年法国经历经济繁荣的时期,呢绒、丝织、亚麻布、葡萄酒等各种手工业和城市和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1世纪的香槟市集,盛极一时。巴黎在1世纪中叶已有种以上的行业,14世纪初的巴黎手工行业约有50种,巴黎居民约有10万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有粮食和其他原料可以出卖,城乡之间的经济交往逐趋活跃。17世纪德意志学者塞缪尔·普芬道夫说路易九世时代法国有“两千万男子”。

(六)军队如同法院是国王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易九世除了保有向贵族、市民征集武装的权力外还组织一支支付军饷、自由应征的雇佣军。雇佣军中有骑兵、弓箭手等战士,也有警卫、警察人员。路易九世的虔诚也表现他对十字军东征的狂热上,他参加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成为十字军东征史的尾段。前一次从8年延续到年,年轻气盛的路易以倾国之力出击,攻击阿尤布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但在占领达米埃塔港之后就遇上瘟疫袭击导致元气大伤,最终被阿尤布军俘获,交纳80万金币的罚金后才获释。后一次从年到年路易九世不顾国内大多数贵族的反对,带领骑士和万步兵进攻突尼斯,开始时势如破竹,但他病死于诡异多变的北非沙漠中。

(七)在路易九世的观念里他的内政如同他的对外政策都应该符合基督教的信念,在他看来国王代表上帝治理国家,是引导他的臣民往天国的方向走的指导人。关于路易九世虔信基督教的事迹的记载很多,他早做弥撒,夜对孩子进行宗教教育,常读《圣经》做祈祷。他喜听人布道,也乐对左右人士讲道。他的顾问中不少是高级教士、僧侣,他同他们讨论神学,也讨论政治。在生活上他自我克制、朴素节欲,对宗教事业和活动却慷慨解囊。他建立一些教堂和修道院,医院和盲人院。他赈济灾民、布施贫民,曾为穷人洗脚,甚至为麻疯病人洗创痛。基督教徒把他描述为一位慈祥、公正、爱和平的国王,而正是这位被天主教会尊为“圣徒”的国王,对所谓异端和渎神者主张严刑酷罚以至烧杀处决。在信仰上他根本不主张宽容,也不知道宽容。教皇为镇压异端而发起的以残酷横暴著名的宗教裁判所得到路易九世和他的母后的全力支持,自12年以后在全法普遍建立。宗教裁判所或称异端裁判所、异端审判,是在公元年天主教会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决意,由道明会设立的宗教法庭。此法庭是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法庭,曾监禁和处死异见者。宗教裁判所是从1世纪上半叶建立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旨在消灭一切反教会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的人。

(八)道明会又称多明我会,一译“多米尼克派”,天主教托钵修会主要派别之一。7年由西班牙人多明我创立,同年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年受教皇委派主持异端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曾控制欧洲一些大学的神学讲坛。除传教外主要致力于高等教育,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均为该派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场所。5年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1)创于法国南部的普卢叶,他自己本身是个博学多识的圣职人员,当时奉派到普罗旺斯去对付一个类似摩尼教的异端亚尔比派作反宣传。在他去之前已经有好几批人前往该地处理这个异端问题,但都没有成功。道明古斯曼发现无法成功的原因在于前往的人本身,当处理者带着过多复杂又铺张的宗教礼仪跟威权的方式,处理民间百姓所面对的问题时民众与处理者格格不入。所以在这过程当中他体会到必须培养一些能向人民讲道、受过良好教育的圣职人员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更简单、与初代教会使徒类似的体制,故成立道明会,特别训练能言善辩的教师与传教士。道明会同时是中世纪托钵僧第二个大团体,他们自称为主的看守犬,立志走遍欧洲去扑灭异端与无知。注重讲道与神哲学,故亦名宣道会。道明会在5年成立后7年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其会规接近奥斯定会和方济各会,也有设立女修会和世俗教徒的第三会,主要是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受教宗委派,主持宗教裁判所,职掌教会法庭及教徒诉讼事宜,参与镇压阿尔比派。道明会特别提倡学术讨论,传播经院哲学,奖励学术研究,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大学里都有该会会士任教。

(十)18世纪后趋于衰弱,道明会强调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现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当代罗马教廷的信理部及教会最高法庭仍由其会士掌握着,多明我会以布道为宗旨,着重劝化异教徒和排斥异端。其会规接近奥斯定会和方济各会,也设女修会和世俗教徒"第三会",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在灵修方面该会称多明我曾得有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今已成为全世界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该会还兴办大学,奖励学术研究。王室为宗教裁判所提供经费,提供武装警卫。国王的官吏按照宗教裁判所的判决,为之执法处决、没收财产,被没收的大宗财产,丰富路易九世的国库。在国王附庸诸侯的领地里也笼罩着宗教恐怖,1世纪0年代末在香槟曾一次烧死异端18人,在图卢兹宗教迫害长期继续,9年在埃井附近就一次烧死已表示悔改的阿尔比派80人。1世纪的西欧是封建制度的全盛时期,也是天主教教会权势登峰造极的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君权与教权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路易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国王,对罗马教皇始终保持他的独立性,同时他的对内、对外政策又处处体现“教会教条就是政治信条”的中世纪西欧的特征。在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上当路易在位时期基本上是协调的,这种协调固然有利于路易政权的稳定,但主要是路易时期法国王权增强、国王威信提高的产物和表现。

(十一)路易九世鼓励文学、艺术发展,对巴黎大学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在他的时代外国留学生云集巴黎,巴黎出现的大量哥特式建筑是他的时代繁荣的见证。路易九世赞助艺术,使哥德式艺术及哥德建筑获得很大的创新与改革,他宫廷的艺术风格通过巴黎美术大师的作品以及王室联姻传播到欧洲各地,法国的艺术与建筑被整个欧洲仰慕与模仿。路易九世在巴黎的个人附属礼拜堂Sainte-Chapelle的样式也多次被他的后裔所模仿,路易九世的作品MorganBible是中世纪的绘画杰作。早在少年时代的路易九世就曾御驾亲征击败过英王亨利三世精心策划的入侵,后来同亨利三世签订《巴黎条约》互相交换领地,亨利三世作为封臣对路易九世行臣服礼。后来又同西班牙的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签订《科尔贝条约》,基本上奠定两国以比利牛斯山为界的局面。年5月11日路易九世与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在巴黎南部的科尔贝城签订《科尔贝条约》,7月16日获批准。依约路易九世放弃对加泰罗尼亚、塞尔达尼(西班牙文作塞达尼亚)和鲁西永的宗主权,阿拉贡王国则放弃普罗旺斯和朗格多克,保留蒙彼利埃。总的来说路易九世在欧洲基督教国家中实行睦邻政策,不主动挑起战争,以公正和宽大为原则处理彼此的争端,使他的时代成为中世纪西欧地区少有的橄榄枝飘舞的时代,这也是他获得很高声誉的原因之一。

(十二)1世纪40年代蒙古帝国发动的西征影响路易九世的国际视野,对来自蒙古的威胁时路易九世采取外交解决方案,他企图让蒙古大汗改宗基督教,为此派去许多使节并携带丰厚的礼品觐见蒙古大汗。但在第一次出使(9年)时适逢贵由汗逝世,摄政的海迷失后只视法王的礼物为贡品,对使团颇为傲慢。第二次(年)所派方济各会会士卢布鲁克等相继会见钦察汗国大汗拔都及蒙古大汗蒙哥,蒙哥还以蒙古文回致路易国书,卢布鲁克回国后用拉丁文写出使报告《东方行纪》,成为解1世纪蒙古的纪实文献。但路易九世所命的两次出使都没有达到改宗的目的,这使得路易九世最终放弃与蒙古人结盟的企图。年伊利汗国大汗旭烈兀在致路易的一封信中明确地表达与其结盟的意愿,旭烈兀希望双方共同对付穆斯林,并答应听凭基督教徒占领耶路撒冷和各圣地,但基督教徒必须承认蒙古人的宗主身份,这一次沟通也因为彼此的猜疑而告吹。年率领第七次十字军出征的法王路易九世在埃及被俘的消息传来后法国北部农民立即发生骚动,年一名西多会修士自称“来自匈牙利的导师”雅各,以救出路易为名组织十字军号召惩治神父和封建主,因起义者自称是上帝的“牧人”故名。起义军向巴黎进发,沿途受到城市手工业者和平民的支持,占领巴黎后对城市天主教僧侣进行打击。后来起义军分成两路,一路往北向鲁昂挺进,一路往南向奥尔良进发,所到之处严惩天主教僧侣并摧毁教堂。后分别在贝里和博凯尔附近被王室军队击败,雅各在次战中阵亡。

哥特式建筑

(一)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哥特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二)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哥特式教堂。12世纪末到1世纪中叶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时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年哥特式装饰风格复兴,主要在内装饰上。

(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四)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十字平面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祭坛的面积。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法国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地,法国哥特建筑的特点是它们的高度和垂直感,这一点也强烈影响德国和比利时。与英国哥特教堂的多样化相比,法国的主教堂都趋向于外在形式统一,它们结构紧凑,有的有着突出的翼部和小礼拜堂,有的则没有。西立面高度一致地在玫瑰花窗下拥有三个入口,并总是有两座塔,不过有些在翼部也有塔。教堂东面是带有回廊的多边形,有的会有一些放射状分布的小礼拜堂。在法国南部许多教堂是没有翼部,有的甚至没有侧廊。威廉一世回到英国即位后引入很多法国习惯,也带来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出现多种筋梁结构的穹顶,例如伞形、扇形、葱形等。英国哥特建筑的特色在于其极端的长度,并且其内部对于水平方向的强调看起来甚至多过垂直方向。同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国的主教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形式,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时期修建并且有着不同的风格,未尝试在形式上的统一,这一点是很普遍的。英国的哥特主教堂袖厅比较长,有些有两个袖厅,如同四肢摊开。正面的门的意义并不像在法国那样重要,公理会的入口通常位于一侧。玫瑰花窗不会在正面的大窗户上体现,而是出现在袖廊的山墙。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几乎总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并带有塔尖。在英国教堂东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会呈现不同的形式。

(六)在德国、波兰、捷克和奥地利等有着罗曼式建筑传统的中欧国家,其特点也影响这些地方的哥特建筑,尤其体现在庞大的尺寸和巨大的尖塔上。这些哥特式教堂的东西两面均普遍采用法国样式但塔异常高大,并且往往带有地域特色的网孔塔尖,由于塔的尺寸导致建筑的正面显得狭窄而拥挤。像法国一样德国的主教堂没有特别突出的翼部,但德国哥特式主教堂的内部空间宽敞开放,即使是在有着大量法国式教堂的科隆也是如此。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堂兴建之初为哥特式,后由安东尼·高第接手后,为新艺术运动风格。意大利没有追逐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主要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这种建筑风格的世俗代表建筑有总督宫。

病逝北非

(一)在路易九世统治的后半期他一直对圣地念念不忘,正逢东地中海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发生变化迫使路易做出出兵的决定。年夏路易九世已经开始筹划进行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的打算,同年10月他将此决定秘密通报教皇克雷芒四世,年月25日路易在一次高级神职人员和大贵族的集会上宣布这一决定。在年2月9日举行的另一次集会上他进一步宣布东征将于年5月出发,一些人认为那不勒斯的查理一世企图征服复兴的拜占庭帝国,想要控制西西里海峡两岸以及由东地中海通往西地中海的通道,因而极力鼓动路易将北非的突尼斯定为这次十字军东征的进攻点。但有的历史学者也提出可以方便地使用西西里这一点起了作用,这支十字军既为了拯救和迫使穆斯林改宗,也为了土地征服。时人将首选的宗教目标从更遥远的东方转移到突尼斯,路易和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以为突尼斯比埃及近得多,可以用作以后攻击苏丹的陆上基地,因此他选定突尼斯作为进攻点。

(二)年7月初法国远征军渡地中海,在突尼斯登陆。在战争初期法军势如破竹,连连获胜,并占领迦太基。但是瘟疫再度来袭击,十字军中流行恶性热病和疟疾,而痢疾和坏血病的来袭使路易九世只剩下一颗牙齿,身体衰弱到连上马都很困难。7月17日路易九世率军抵达突尼斯城下,自8月1日起路易九世疟疾复发而一病不起,最终于同月25日在营帐内一张行圣灰礼床上驾崩,享年55岁。

(三)路易九世死后其遗体被分割成块,然后在葡萄酒和水中煮到骨肉分离以便于运送。他的遗体被王子腓力带回法国,途经亚平宁半岛及法国的里昂等地,所到之处人们都聚集并向其遗骸下跪。年5月路易九世的灵柩到达巴黎,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隆重的葬礼,最终长眠于卡佩王朝历代国王的安息之所圣但尼教堂中。另一位王子查理·德·安茹负责保管路易的肉、心脏和其他内脏,他派人把它们运到西西里的蒙雷尔修道院。路易九世死后人们不等罗马教廷的判决就认为路易九世是圣人,并向他的陵墓祈祷,年8月11日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式下令追封路易九世为圣徒,路易是唯一一位被教廷追封为圣徒的法国国王。

十二、腓力三世

(一)腓力三世(5年4月0日—年10月5日)绰号“勇敢者”,生于普瓦西,他是路易九世之子,母亲是普罗旺斯公主玛格丽特。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获得了奥尔良伯爵的爵位,年腓力三世与父亲一起参加第八次十字军,前往突尼斯进行远征,结果路易九世在这次远征中因瘟疫死于突尼斯。腓力三世遂在当地被宣布为法国国王,时年25岁。腓力三世是一个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国王,他获得“勇敢者”这个外号并非由于他性格勇敢,而是因为他善于骑马打仗。腓力三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缺少文化,在他统治时期在政策方面往往受到权臣的影响,这些权臣中最重要的是皮埃尔·德·拉·布罗切,腓力的叔叔、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一世也对腓力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腓力三世即位之后立刻请求自己的叔叔查理一世与穆斯林的领袖谈判,以期结束这次东征,而他本人却返回法国,结果十字军与穆斯林签署一份10年休战协议。年8月12日腓力三世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不久腓力的另一个叔叔图卢兹伯爵阿方斯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被腓力三世兼并他的大部分领地,这些新获领地使王室的力量大为扩充。年腓力三世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年在位)签署年亚眠条约,根据此条约腓力三世把阿让奈割让给爱德华一世,这个损失后来由于他兼并其无嗣的弟弟皮埃尔的领地阿朗松而获得部分补偿(年)。腓力三世积极支持自己叔叔查理一世在意大利的事业但收效甚微,西西里晚祷起义之后查理一世就失去对西西里的控制权。腓力三世在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一世去世后企图为自己的儿子腓力(后来的腓力四世)谋取纳瓦拉王位,于是让儿子与纳瓦拉女继承人胡安娜一世结婚。

(三)年腓力三世在教皇的劝诱下(教皇承诺如法国进攻阿拉贡就把阿拉贡王位赠给腓力的儿子瓦卢瓦的查理)率领大军进入鲁西永,企图从阿拉贡王室(他们受到教皇的敌视)手中夺取这个地区,这次战争有时被称为“反阿拉贡十字军”。一些历史学家称其为“卡佩王朝进行过的最非正义,最不必要和最灾难性的军事冒险”。腓力三世开始时取得不小的进展,但法军之中突然爆发一场痢疾,而在那个时代这种病是极其危险的。腓力三世本人也染上疾病,法军被迫撤退,在途中被阿拉贡军堵截遭到惨败。年10月5日腓力三世本人没能返回领地,就在他的盟友马略卡国王海梅二世位于佩皮尼昂的宫廷里去世,他的儿子腓力四世继承王位。

十三、腓力四世

动荡的局势

(一)腓力四世(年4月28日-年11月29日)于年生于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时值他的祖父路易九世统治末期。这时王室领地有所扩大,王权较前加强,但路易九世因热衷于十字军东征不仅花费大量钱财,本人也死在北非战场。腓力四世的父亲“大胆”腓力三世(—在位)腐败无能,在他人操纵下向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国挑战,其原因是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在年曾支持西西里人发动政变,推翻腓力三世的安茹的查理(西西里的查理一世)。结果出师不利,腓力三世在年兵败身亡。腓力四世是腓力三世的次子,岁时母亲阿拉贡的伊莎贝拉去世,娶了继母的父亲对他不甚关心。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成长起来,在长兄于年死去后成为王位继承人,于年10月继位。腓力四世身材高大、仪容潇洒,因而得到“美男子”的绰号,但他性格却深沉含蓄、注重实际。和他祖父与父亲不同,他对远离法国本土的征战毫无兴趣,从一登位就尽力予以摆脱,而致力于法国本土的统一和王权的强大巩固。

(二)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扩大王室领地、统一法国,但在诸侯顽强抵抗和英国干涉的情况下成果有限。他为了有足够财力支持战争没收法国教会财产并强征十一税,因此与教皇发生冲突。年他派兵将当时的教皇绑架到法国,软禁于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此后一百年间教皇一职持续由法国的傀儡担任,教皇国从此由盛转衰。年腓力四世以领主名义召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位)来巴黎受审,当英王拒绝时他就夺取加斯科尼的城堡,战争因而爆发。英王与弗兰德尔伯爵联盟抗法,但腓力四世却节节取胜,几乎占领全部加斯科尼,英国被迫于年休战。后来腓力四世由于在弗兰德尔战败并忙于和罗马教皇斗争,在10年与英国订立和平条约,把加斯科尼还给英国,并把女儿(伊莎贝尔,外号法兰西母狼)嫁给英国王太子。但腓力四世并没有放弃对这个地区的扩张,年他合并昂古莱姆伯爵领地,年合并马尔舍和利摩赞,把英国占领区缩小到散特和比利牛斯山之间的窄小沿海地带。

(三)腓力四世一直企图占有富甲全欧的弗兰德尔,他支持那里城市中亲法的贵族寡头,而较小的行会及工人们则支持伯爵居伊维护独立。年腓力四世要求伯爵割让一些边境城市但遭到拒绝,于是便举兵入侵。年居伊战败投降,腓力四世便派代表和驻军直接统治弗兰德尔,与贵族寡头共同压榨市民,激起弗兰德尔人民的反抗。主要城市布鲁日的市民在织工彼得·康宁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在年5月18日晨祷时间起义,杀死大批法国统治者和城市贵族。腓力四世派兵镇压,于7月在库尔特累被弗兰德尔民兵击败,大批贵族骑士阵亡。弗兰德尔民兵在战场上收取上千个黄金踢马刺,放在城市行会大厅展出,因而库尔特累战役被戏称为“金马刺之战”。两年后腓力四世亲自率军入侵获胜,之后签订和约,让居伊的儿子继任伯爵,派兵进驻并索取大笔赔款。但法国从未能巩固在弗兰德尔的统治,年市民又爆发大规模起义,腓力四世无力镇压,只得谈判休战。

金马刺之战

(一)法国尝试吞并佛兰德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低地国家的西南部一地区,现分属比利时,构成该国东佛兰德和西佛兰德两省),佛兰德斯曾经是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并在年被并入王室领地,但是当地强硬的武装抵抗使得法国的吞并政策没能得以顺利实施。年法王腓力四世指定“JacquesdeChacirc;tillon”(一个封建领主)为佛兰德斯的统治者并将佛兰德伯爵“GuyofDampierre”抓起来作为人质,这个举动在许多佛兰芒人的有影响力的行会中引起极大的骚动,许多佛兰芒人房子被法国的士兵毁坏,他们不得不逃到他们自己的城市布鲁日。年月18日布鲁日的佛兰芒民兵杀死他们能找到的所有法国人,这次屠杀也被称作“BrugseMetten”。

(二)法国国王对于佛兰芒民兵屠杀行径非常愤怒,决定严惩佛兰芒人,他指令阿图瓦的罗伯特二世(阿图瓦的领主)领军征讨佛兰德斯。佛兰芒人方面有两支部队,一支是由佛兰德斯伯爵之孙“WilliamofJülich”和一位起义军首领“PieterdeConinck”率领的布鲁日民兵,另一支部队是由佛兰德斯伯爵之子“GuyofNamur”和另外两个儿子带领着从沿海地区和乡村地区召集的名士兵赶往科尔特赖克并与从布鲁日来的军队会师。在东边也赶来两支军队,分别由“JanBorluutfromGhent”和“JanvanRenessefromZeeland”带领,总兵力为人。佛兰芒人的部队主要由装备精良的民兵组成,装备长枪和“Goedendag”(一种棍棒和长矛的合成品)。这些民兵纪律良好、训练有素,擅长使用长枪,是优秀的作战部队。佛兰芒人的总兵力达到9人,包括名贵族,和法军不同的是佛兰德斯军除贵族骑马作战以外其余所有部队全部是清一色的步兵。法军方面则是传统的封建军队,由名贵族骑士(由骑兵和侍从骑兵组成)、0名弩兵、0名矛兵和名轻步兵,总共8人。在那个时期一名骑士的战斗力被看成与10名步兵相当,也就是说骑兵是以一当十的。

(三)佛兰芒军于同年7月九号到十号对科尔特赖克攻城失败后在城郊的一块旷地与法军相遇,这块土地上布满沟壑与小溪而非常不便于骑兵冲锋,于是法军便命令侍从在地上铺上木版。还没等铺完时法军的步兵就带头冲锋,并在近战中占了上风,但是法军统帅阿图瓦的罗伯特二世却将部队撤回并让骑兵出击,这样他才可以把取胜的功劳加在贵族骑兵的身上。出乎法军意料的是骑兵被撤回来的步兵挡慢速度,等冲到严密的佛军阵线前时所有骑士都成重装佛兰芒民兵的猎物,被轻易击落下马。当法军意识到战斗失利后,撤退时才被追10公里便全军溃退、弃甲曳兵。在战斗以前佛军有可能被要求对法军不留活口,但是有新的理论表明在战斗尚未得出结果的时候,如果将战俘带回阵地将会打乱先前布好的阵形,对战局有不利影响。无论如何处于种种原因,战役中法军最高统帅阿图瓦的罗伯特二世被围攻而死。

(四)在战场上缴获的法军金马刺给这场战役一个充满讽刺性的名字TheBattleoftheGoldenSpurs,至少0名骑士战死,同时代的记载中称法军超过一万人战死或受伤。缴获的金马刺被挂在科尔特赖克的圣母教堂里以此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但仅仅八十年后就被法军取得“BattleofWestrozebeke”胜利之后重新夺回。佛兰芒诗人亨德里克·康西安斯在他的作品佛兰德之狮中为此次战役添上传奇化的色彩,这场战役也被看作为当时少数成功的乡镇农民起义,绝大多数都被镇压。这场战役的结果带给欧洲的军事统帅们极大的震撼,在他们眼中天下无敌的骑兵居然被相比之下“平庸”的重装步兵打得溃不成军,这场战役也促进大骑兵时代的终结,使得欧洲军队纷纷重新思考新的作战方式。

向东扩张

(一)腓力四世同时向东部扩张,他在年击退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对香槟的进攻,使这些诸侯被迫承认在默兹河以西主权属于法国。腓力四世还支持洛林地区的城市反对洛林大主教,在年无视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宗主权接受洛林大主教为封臣。年原属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城市里昂及周围地区被并入法国,腓力四世在年和11年两度企图使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但分别败给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英俊的腓特烈三世。他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与勃艮第公爵和勃艮第伯爵的女儿结婚以扩大在勃艮第地区的影响,结果三个儿媳妇都因为通奸事件被囚,导致他没有一个合法的孙子来继承王位。

(二)腓力四世扩张王权和争取法国统一的努力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但并未取得显著成就,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法国完全统一的条件不成熟。大多数农民还是封建领主的农奴,封建贵族割据势力还较强大。新兴城市还是封建领地中的一个个孤岛,市民忙于与当地封建领主进行斗争,未能形成自觉要求统一的阶级力量。但腓力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却成功地利用教士、贵族和市民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他们共同为维护王权服务。

同教皇斗法

(一)年起任罗马教皇的卜尼法斯八世,是个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他认为腓力四世因对英战争向教士征税是侵犯教会特权,并违反基督教国家应团结一致,进行十字军东征的原则。卜尼法斯八世于年发布敕令,申明教会的免税特权,而罗马教皇对所有教会财产拥有最高主权,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大为震怒,他立即采取对策,宣布凡法兰西王国的臣民未经国王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这一规定虽然没有指明对抗罗马教皇,实际上是禁止法国诸侯与教士向罗马教皇纳贡,也就卡住教皇的财政来源。教皇不得不于年让步,允许教士不必经教皇同意即可自愿纳税,腓力四世赢得与教皇争夺财政权斗争的第一回合。

(二)年腓力四世与教皇又因争夺司法权再起争端,朗格多克地区的一名主教被控叛逆,由国王法院判决有罪,腓力四世就要求教皇免掉他的教职以便惩办。卜尼法斯八世由于在年靠百年大赦发了大财,认为有恃无恐便决心对腓力四世进行反击。他发布敕令不但申明那名主教只能在罗马受审,并且取消以前在财政上的让步,谴责腓力四世在对待教会的问题上犯有许多罪行,召集法国高级教士定于年11月来罗马开会,来对法国问题进行全盘处理。腓力四世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国力量反击教皇。他先编造公布一个语气更为专横的教皇敕令摘要,用它激怒全国人民,然后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敕令,并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谁若使国家从属于上帝以外的任何权力就将永受诅咒。在这种气氛下腓力四世于年5月10日在巴黎圣母院首次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三级会议各个等级分别写信给教皇,申明国王只服从上帝,教皇不得干涉法国的任何内政。

(三)后来仍有一些高级教士跑到罗马支持教皇,教皇又得到神圣罗马皇帝阿尔伯特的支持,卜尼法斯八世再次发布敕令,申明教皇对世俗君主的绝对权威,宣布要将腓力四世开除教籍。腓力四世在10年6月又一次召开三级会议反击。三级会议控告教皇犯有异端、非法篡位等罪行,决定以国王名义在法国召开宗教会议审判教皇。随后腓力四世派出一队人马,由大臣诺加勒率领进入意大利,联合意大利的反教皇势力,于9月7日在阿南尼将卜尼法斯八世拘捕并大加凌辱,准备带回法国审判。虽然教皇后来逃脱,但一个多月后便忧愤而死。在这场斗争中腓力四世依靠全国各阶层支持,最终获得全胜,使教皇威信扫地,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卜尼法斯八世死后不久,腓力四世便支持他的朋友波尔多大主教柏特隆为教皇,称克雷芒五世(—在位)。新教皇对腓力四世非常恭顺并履行誓约,废除历代罗马教皇对法国国王与臣民所发布的责难敕令,以法国境内教会领地税收的1/10献赠法国国王,谴责卜尼法斯八世的言行,任命法国国王指定的人为大主教。年腓力四世又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这就是罗马教会史上“阿维农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教廷的红衣主教绝大多数是法国人,教皇完全秉承法国国王的旨意,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教皇”。腓力四世利用阿维农教皇做了许多事,首先就是解散法国境内的圣殿骑士团。这个组织以十字军东征的名义发了大财,并享有各种宗教特权,在宗教界颇具势力。骑士团的成员生活骄奢淫逸,仗恃他们的雄厚财力往往故意抗拒王命,引起法国各阶层普遍不满。腓力四世便利用这个时机来夺取圣殿骑士团的巨大财富,进一步巩固王权。他于年逮捕圣殿骑士团成员,指控他们犯有异端和违反道德罪,在年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各个等级对制裁圣殿骑士团的支持。会议对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施加压力,要求他给予法国国王惩处圣殿骑士团的全权,教皇只得屈从并于年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将其成员交由国王法庭判罪,主要首领被处以火刑。圣殿骑士团的大笔财富落到腓力四世手中,这个法国境内最强大的独立宗教势力从此消灭。

阿维尼翁之囚

(一)罗马教廷迁至阿维尼翁始自1世纪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争夺统治权及教会财产的斗争,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继位后依靠武力将许多伯爵领地并入王室,成为法国第一个专制君主。他为了统一法国和对英国作战的需要开始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此举严重地侵害教皇利益,因为它势必减少教皇的收入。于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于年发布通谕宣称,世俗君主无权对教会及神职人员行使权力,史称《一圣教谕》这份教谕成为了法梵两国的导火索。腓力四世则针锋相对,索性禁止法国货币出境。随后法王又于年将法国大主教以叛国罪投入监狱,两年后腓力四世又派人攻入教皇住所,将卜尼法斯凌辱殴打一顿,致使其几周后便死去。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一名法国主教当上教皇,取名克雷芒五世。由于惧怕意大利人反对的克雷芒五世始终未去梵蒂冈,并于年将教廷迁至在法国控制下的意大利北部紧靠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与此同时教皇同意法国国王有权向教会和神职人员征税,解散拥有大量财产的圣殿骑士团,并通谕承认世俗王国是由上帝直接设立的,法国人如同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一样是神的选民。

(二)在此以后的70年间先后担任阿维尼翁教皇的有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这几个人全是法国人,并且大都是在法国国王的干预下当选的。他们全都依附在国王的权势之下,并且把整个教廷和红衣主教团都置于法国的控制之下,尤其是阿维尼翁教皇大都贪婪无度、道德败坏,使这一时期成为教皇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而阿维尼翁教廷被人文主义者佩特拉克斥之为“全世界的臭水沟”,但阿维尼翁教廷在扩大传教范围、兴办大学教育、制定教会法典等方面也曾有所建树。特别是被后世称为“蠢驴教皇”的本笃十二世,他不仅设置总理执事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职,更不顾法王和红衣主教们的反对而设立异端审问局这一在后世会起到重大作用的机构,可谓厥功甚伟,但基督教会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分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年格列高利十一世当选为教皇后,意大利出现社会动荡,特别是罗马城内出现的骚乱直接威胁着教皇国的生存,于是他决定率兵返回罗马以稳定局势。年格列高利十一世率兵从海路进入罗马,平息意大利的内乱后在圣彼得大教堂再次举行加三重冠礼,宣布自己为正统的罗马教皇,至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维尼翁教皇期结束。

三级会议

(一)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故名三级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百年战争时期为了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16至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年。9年路易十六召开最后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导致法国大革命,大革命后三级会议随旧制度一道被废除。年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而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的腓力四世于年5月10日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除了教会和贵族的代表之外还第一次召集每个城市的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后来各省也模仿全国的三级会议召开自己的三级会议。在此后的年中三级会议还召开过21次,每次都是在国家遇到财政或政治上的困难时召开的特殊会议,目的是在重大问题上询问民众的看法,或通过某些重大决议。

(二)三级会议由法国国王召开,也由法国国王决定解散,参与会议的代表由每个等级自行选出,分外省和巴黎地区的代表(年真正实行)。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各等级各自递交陈情书表达意愿。在年以前已经出现三级会议的雏形,腓力三世曾召集各个省的贵族代表和教会的代表商议国事,贵族和教士分席讨论。年腓力四世由于向教会增税的问题与教皇冲突,召开包括第三等级(当时主要是某些大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的第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使得腓力四世得到“民众的支持”,结果是王权的加强和教会实力的削弱。年起教皇被迫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处于法国国王保护之下。14世纪的三级会议主要是法国国王用于增加新税和扩张王权的工具,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是由国王直接选定的,第三等级的代表也由国王传召且只限于某些城市。

(三)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岌岌可危的王权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三级会议的权力得到加强,这个时期的三级会议召开频繁,年至年间更是每年召开一次。由于战争中的王室急需国民支持,三级议会乘机扩大其影响力。最典型的是年,国王约翰二世被英军俘虏,需付巨额赎金。三月王太子查理(后来的查理五世)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借机申张自己的权利,提出一系列条件。允许三级会议代表参加国王的御前会议,改组行政管理,罢免不得人心的官吏。三级会议有权不经国王批准而每三个月自行开会一次,会议代表不受侵犯等。查理五世颁布“三月大敕令”答应扩大会议的权力,但这个敕令最终并未实施。三月大敕令是为三级会议所迫而颁布的改革敕令,主要内容是确认三级会议毋须国王同意,每年可自行召集三次,讨论国家大事有权决定税额,监督赋税的征收和使用;。未经三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征收新税;。三级会议可以派遣代表参加御前会议,充任国王顾问。整肃政府机构,减少国家官吏等。查理实际上并不打算执行,年2月巴黎市民重新起义时,查理逃出巴黎并率军镇压,此敕令不了了之。它的主要内容是:三级会议有权自行召开,每年开会两次。国王征收新税须经三级会议批准,三级会议有权委任国王顾问。年三级会议确认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同意征收新税后,国王对三级会议的依赖日益减弱。年路易十一召开三级会议,讨论诺曼底是否要从王国分裂出去的问题,会议一致反对这个决定,并将亲王的采邑特权消减到定期的利息收入。

(四)年路易十一去世后继承者查理八世的姐姐安妮召开三级会议,回应奥尔良公爵路易(后来的路易十二)关于摄政的争议,然而这次三级会议中代表提出其他的要求。这次会议首次出现农民代表,代表由各自所在等级选出。这次会议上也第一次出现陈情书,用来收集各个等级的要求。对于路易十一在位期间提高倍的人头税,代表要求将其取消。最后达成的协议是人头税持续两年,并且两年之后三级会议将重新召开并进行讨论,但两年之后三级会议并没有召开,人头税继续征收。在持续的宗教战争中三级会议数次召开,多半是为了宗教原因,后两次主要是神圣联盟的成员为了反对胡格诺派的纳瓦尔的亨利继承亨利三世的王座,拥戴吉斯公爵而召开。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玛丽·德·美第奇成为路易十三的摄政,以孔代亲王为首的大贵族对玛丽的亲西班牙政策不满。年玛丽安排路易十三与西班牙公主安妮结婚,遭到吉斯家族反对,于是双方决定召开三级会议。亲王们希望通过三级会议制约玛丽的力量,然而三个等级各有所求、互相争吵,完全没有达到亲王们的预期效果。从此三级会议的影响基本消失,至9年前在年间三级会议没有再召开过。9年由于路易十六王室财政困难导致三级会议再次召开,这时经过启蒙运动后由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的民主、自由、三权分立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士和贵族已经开始衰落,第三等级中特别是资产阶级正在壮大。9年的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的代表提出改革税制,取消前两个等级的特权的要求。由于要求迟迟没得到满足,第三等级自行组成国民议会,但被国王下令关闭。7月9日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试图通过调动军队来压制议会,但7月14日巴士底狱被攻占,路易十六被迫屈服承认革命。

(五)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出现的,12世纪之后封建主义衰落,封建关系的解体,需要一种新的联系方式来从政治上整合国家。强化的王权是一种新的联系方式,但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还需要自下而上信息反馈做补充,需要某种媒介以实现君主与臣民的沟通。三级会议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出现的,所以它起初主要是为君权服务的。它按国王的命令召集,一般在国王感到缺钱准备征收新税时,或者需对旧税加以追认时才召开。参加会议是执行国王的命令,去接受国王以“金钱的援助”这种封建义务的名义向臣民要钱的要求,而不是行使一项权利,所以它的存在实际上并没妨碍还反倒加强君主的权力。三级会议也形成对君权的制约,它不是以习惯为基础,而是作为王权体制中的一个合法机构发生作用的。在比较驯服地接受国王征税要求时,它往往以行政和司法方面的改革要求作为交换条件,最典型的事件发生在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国王被英军俘虏,需付巨额赎金。

(六)三级会议借机申张自己的权利,它在批准筹措资金赎回国王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有份量的条件,允许三级会议代表参加国王的御前会议,改组行政管理,罢免不得人心的官吏,三级会议有权不经国王批准而每三个月自行开会一次,会议代表不受侵犯等。这些要求反映在“三月大敕令”当中得到国王的批准,然而“三月大敕令”在国王摆脱困境后就不再受到尊重。年确认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同意征收新税后,国王对三级会议的依赖日益减弱,以至三级会议由很少召开到根本不召开。三级会议终于没有能成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它没有争得对税收的控制权和立法参与权。三级会议在法国的政治史上留下深刻影响,三级会议产生于君权上升之时,当时它对君主的制约作用是有限的。16世纪以后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已经形同虚设,几乎被人遗忘。然而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后来证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纪短暂断续的存在,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伏笔。当18世纪末路易十六因陷入重重危机而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的时候三级会议的代表,尤其是第三等级的代表开始向国王发难,三级会议逐渐演变成国民会议和制宪会议,变成推翻君主专制的大本营和国家民主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说三级会议是近代欧洲民主议会制度的起源之一。

扩大征税权

(一)腓力四世对法国境内经营放债和银行业的犹太人和伦巴德人也进行致命打击,先是向他们索取巨额捐税和借款,继之是逮捕他们以勒索赎金,最后没收他们的财产,并把他们驱逐出境。这些措施迎合法国国内反对外来剥削的情绪,也使腓力四世得到一笔巨大收入。腓力四世由于开销巨大,他还进行空前规模的征税。他借用和创立许多征税名目,如按土地、户口征收的“灶税”,对一切转运转手货物按值抽1/的“特税”。从年起对于盐、酒、麦等必需品实行专门抽税,监督买卖的“盐税”。腓力四世规定一切人均有保卫国家的义务,不参军者须交纳“代役金”。另一个剥削途径就是货币贬值,从年到10年货币贬值50%,年又继续贬值。到年腓力四世统治最后一年他又召开三级会议,要求会议批准再征新税,确立由三级会议正式批准新税的惯例。

王权大发展

(一)由于国家向着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强镇压和剥削机器的需要,法国的行政、司法、财政机构在腓力四世时期得到进一步改革。腓力四世创立的三级会议就是适应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把王权建立在更为广泛牢固的基础上而采取的措施。会议中教士和贵族成员由国王委任和召集,并使中小贵族占有较大的比例,市民则由各城市推选代表。会议由国王召开,讨论国王提交的重大问题和批准税收,它按各等级分别开会,由每个等级表示一种意见。代表并无投票表决的权利,也不能参与具体的行政立法事务,只能在国王提出税收等要求时提出一些对行政司法实行改革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进行商讨。有时国王分地区召开三级会议,或在一些地区召集三级会议。由于当时法国教俗封建贵族力量较强大,城市市民力量较为孤立分散在各个地区,城乡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使王权可以充分利用各等级、各地区之间的矛盾操纵三级会议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三级会议的创立毕竟反映市民力量已经壮大起来,成为王权不可缺少的经济支柱和政治联盟。

(二)原来的国王宫廷这时也进一步发展为各个行政司法部门,巴黎高等法院已成为最高法庭,并负责颁行国王法令。会计署管理国家公共财政,纳金署则管理王室财政收支。掌玺大臣公署处理正式公文往来,侍从长官署则处理宫廷政府内的秘书事务。由御前会议分出特别宣誓的成员组成枢密会议负责处理日常国务,地方行政随着国王旧领地与新领地的不同,分别由大法官辖区裁判所和司法总管辖区法院进行管理。国王并常派出巡回视察的调查推事,专制王权下的政府官僚机构从此开始系统地全面形成。

(三)腓力四世统治时期采取的各项措施,多出自他亲选重用的几名大臣之手,如皮埃尔·弗鲁特、纪尧姆·普赖西安、纪尧姆·诺加勒、安居朗·马里尼等。他们多来自城市发达较早,受罗马文化影响较深的法国南部,并且是学习过罗马法的法律家。这些人坚决主张国家集权统一和君权至上,许多反对教会特权和封建割据的措施都是他们策划执行的,但他们因为专横跋扈也激起很大民愤。而腓力四世往往在比武打猎时才一露头角,并以虔诚信教和严守道德而闻名,但这位沉默寡言、行动诡秘的君主毫无疑问是始终牢掌大权的。在年战争和财政危机使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各阶层的不满抗议之声遍及全国,王室的不道德丑闻使卡佩王朝面临绝嗣的危险。腓力四世在这种形势下心劳日拙导致中风病倒,于年11月29日死于枫丹白露,终年46岁。

十四、路易十世

(一)路易十世(年10月4日—年6月5日)是腓力四世(美男子)的长子,母为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生于巴黎。路易于年继承其母胡安娜一世的纳瓦拉王位,年父王腓力四世死后他继而成为法兰西国王,自此纳瓦拉与法兰西两王冠合而为一。他的统治很短,不过他仍进行着历代卡佩国王们扩大王权的事业。同年路易十世发布“关于农民赎金”的敕令,容许农民用金钱换取自由,其后更进一步废除奴隶制度,并一改腓力四世于年驱逐犹太人出国的政策,重新容许犹太人回到法兰西王国。路易十世继承前任法兰西国王的努力,以军事手段解决佛兰德斯恼人的问题。佛兰德斯伯爵统治一个“非常富有的国家”,在法兰西王国边界上以高度自治的方式存在,法兰西国王声称在佛兰德斯行使宗主权但迄今收效甚微。腓力四世曾试图主张王室称霸,但他由阿图瓦的罗贝尔二世带领的军队在年在金马刺战役被击败,尽管法兰西王国在以后于年的蒙桑佩韦勒之战中胜利,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动荡和不安。

(二)路易十世沿着佛兰德斯边界调动军队,但法兰西王国的立场因要维持战时体制的进军步伐要求,而迅速变得紧张。路易十世早在年已禁止粮食和其他物资的出口至佛兰德斯,这被证明执行此政策具有挑战性,国王不得不压迫教会人员以及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在边境支持他的努力,以防止西班牙商船与禁运中的佛兰德斯交易。禁运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便是走私活动的兴起及在符合边境地区的王室限制中,降低交易的优势,路易十世也被迫直接为他的军队征用食物从而导致一系列当地领主和教会投诉。路易十世登基时他因为卷入丑闻而被判终身监禁的妻子玛格丽特自动成为王后,路易十世拒绝释放她,当时没有教宗在位,故路易十世无法寻求解除婚姻。年玛格丽特在狱中去世,路易十世随即迎娶新王后匈牙利公主克莱芒。当路易十世去世时他的儿子约翰一世尚在母亲腹中,出生之后证明为男孩,他就被贵族们接受为国王约翰一世。但让后来夭折,于是王位由路易十世的弟弟腓力继承,即腓力五世。

十五、约翰一世

(一)约翰一世(年11月15日—19日)是路易十世的遗腹子,母亲是匈牙利公主克莱门丝。实际上根本没有过一位约翰一世国王的统治,因为婴儿在出生数日后即夭折,但约翰一世仍被视为合法的法国国王,婴儿的尸体被安葬于圣但尼修道院。基于萨利克法典,法国贵族们否决约翰同父异母的姐姐让娜的继承权,而让约翰的叔叔腓力五世继承王位。一直有传言说腓力五世谋杀婴儿国王约翰一世,或是用一死婴将其调包,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一个自称为约翰一世的冒名为王者。

十六、腓力五世

早年生涯

(一)腓力五世(年11月17日—年1月日)在里昂出生,是腓力四世与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及查理四世的兄长。登基前的腓力五世是法王约翰一世的摄政,约翰一世是路易十世的遗腹子,出生数天后夭折,由腓力五世继位。有人怀疑腓力五世杀害约翰一世,腓力五世死时无男嗣,由查理四世继位。作为次子的腓力五世被腓力四世封授普瓦捷伯国给他,现代历史学家形容腓力五世为“相当高的智慧和灵敏度”的人,而且是腓力四世的三个儿子中“明智和政治上最为恰当”的儿子。腓力五世由受到他父亲在年的遭遇及由他的哥哥路易十世被誉为“吵架者”,在中间的几年中所面临的困难等烦恼和不安事件影响,其中腓力四世及路易十世遇到最中心的问题便是税收及在危机之外提高税收的难度。

(二)腓力五世的妻子是勃艮第公爵奥托四世的长女让娜,两人于年结婚。原本一直计划是兄长路易十世与让娜结婚,不久计划便有所改变,路易十世于年被父亲腓力四世安排与勃艮第公爵罗贝尔二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现代学者发现很少证据证明他们的婚姻是否幸福,但两人曾在很短时间生育有相当多的孩子,和腓力五世按当时的标准对让娜格外慷慨。腓力五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仅赋予让娜土地和金钱,而且要尽量保证这些礼物在他的早亡的时侯是不可撤销的。在各类礼物中包括一座宫殿、村落和额外的金钱用作购买珠宝,以及她的仆人和于年送给让娜所有在勃艮第的犹太人资产。

(三)让娜在年遭受玛格丽特的通奸案(奈斯勒塔事件)的牵连,在腓力四世的女儿英格兰王后伊莎贝尔的证词中玛格丽特被指控和定罪与两名诺曼骑士私通。让娜被怀疑知道关于私通的秘密,被软禁在杜尔当作为惩罚,有人则暗示让娜亦犯下私通罪。得到腓力五世的支持她继续为自己的清白而提出抗议,通过腓力五世的影响力于年巴黎议会撤消她的控罪,并被允许回到宫廷。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腓力五世不断支持她,有一种说法认为腓力五世担心如果他放弃让娜,他也可能会失去勃艮第。另一种说法认为腓力五世给他的妻子的“公式化”情书略为片面,其实他很深刻的爱让娜。

继位及萨利克法

(一)年兄长路易十世逝世,遗下已经怀孕的第二任妻子匈牙利的克莱门丝。当地有数人可以成为摄政包括腓力五世的叔父瓦卢瓦的查理、勃艮第公爵厄德四世等,但是最后由腓力五世脱颖而出,自封为路易十世的遗腹子约翰一世的摄政。约翰一世出生数天后夭折,他的逝世是卡佩王朝史无前例的,王位的继承问题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rkzz/104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