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怎样才能正确地入侵英国


生姜水能治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806/4673229.html
千年以来,有史可考的对不列颠岛的成功入侵,有且仅有两次。一次是发生在年的“诺曼征服”,另一次是发生在年的“光荣革命”。巧合的是,这两次入侵的领导者都叫威廉,分别成为威廉一世和威廉三世。威廉一世开启了英格兰王室传承的起点,而威廉三世则是王室传承事实上的终点。从此之后,英国王位继承完全掌握在国会手中,君主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虚衔,即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这两次征服表面上是外族入侵,实际上是内乱作祟。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本就是通过武力禅让获得王位,内部反对者众多。威廉一世仅依靠四千诺曼骑兵以及与此相当的雇佣兵,打败了国王亲军之后,就轻易征服了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英格兰。光荣革命则更加夸张,甚至未发生交战,就完成了征服,因为在入侵之前,国王已经是众叛亲离,连他的两个心腹都是卧底。后世无论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尽管集结大军都无法完成对英国的征服,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入侵英国的正确方式。年4月底,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根据其智囊威廉·佩恩(其实是共济会的卧底)的建议,签发第二个《宽容法案》,并指示在每个教堂里宣读这一命令。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成为“光荣革命”的导火索。5月18日,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桑克洛夫特和另外6个主教拟订了一份“请愿书”,指出国王此举非法。“请愿书”中说:“国王的‘赦免宣言’是建立在国王豁免权基础上的,但这种豁免权,国会早已多次宣布其为非法。”威廉·佩恩趁机煽风点火:宗教宽容是正义的,国会利用立法程序多次阻挠,实在可恶。詹姆斯二世深以为然,于是下令将7名主教以煽动罪交付法庭审讯。骑墙派大臣桑德兰为此感到震惊,他极力劝说不要采用这样极端的举动。连手上沾满血腥的掌玺大臣杰弗里斯也说,国王做的太过分了,一定会激起普遍的不满。可是詹姆斯一意孤行,下令进行审判,7个主教拒绝保释,被关进伦敦塔。七主教反政府人士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就是蹲监狱,为此他们屡屡碰瓷政府以捞取政治资本。詹姆斯的不智举动,使得原本不受欢迎的主教,成为全国崇拜的偶像。年引发英国内战的导火索,就是国王要推行主教制度,国会主张信仰自由,反对主教制度。如今,国王签署推行信仰自由的法令,被解读为推行天主教制度压迫新教徒的前奏,主教反而成为反国王的英雄。当主教们登上驳船前往伦敦塔时,无数人向他们欢呼致意。反国王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就在“七主教请愿事件”持续发酵,全国的反国王情绪不断高涨之时,突然传来了王后玛丽在6月10日生了一男孩的消息。原来反对派还抱有一线希望,即在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死后,将由其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继承王位,君民之间由于宗教问题而引起的矛盾可望逐步消失。国王有了男性后裔,将来必将由他继承王位,而这个王子很可能将是一个天主教徒。这个消息如同热锅中泼入凉水,舆论一下子就炸了。反对派的希望破灭,群众情绪更加激动。为了否定詹姆斯二世有了新继承人,避免天主教徒继承王位的严酷事实,反对派立即编造了一个传言,说是一个孩子被装进长柄炭炉里偷偷带进王宫,并一度将是否相信长柄炭炉的传说作为衡量政治立场的准绳。谁不相信谁就是反革命!直到尘埃落定,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时候,他们才放弃了这个传说。这个孩子的降生,让许多英国人失望,却正中荷兰共济会的下怀。法国随时有可能再次侵略荷兰,他们急迫地要进入英国避险,巴不得英国人的反国王情绪越激烈越好,让那些动摇分子也投入反国王的行列,这样他们才能趁势动手。至于编造的那个谎言,则是动摇拥护国王那些人的信心。6月30日,法庭做出主教无罪的判决之时,人们欢声雷动,当主教们离开法庭之时,许多用毕生精力反对主教制度的反对派分子跪下,请求主教给予祝福。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所谓信仰都是虚的,夺权才是真正目的!当时,詹姆斯正在亨斯洛军营中,当他听到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时,问到:“这是在喊什么?”“陛下,没有什么,士兵们为主教无罪获释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詹姆斯大吃一惊:“这怎么能说是没什么呢!”詹姆斯此时才知道,自己推行宗教自由居然如此地不得人心,但他仍然相信威廉·佩恩所说的,认为宗教自由是大势所趋,民众一时被反对派蒙蔽,但早晚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而且他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反对派也闹不出什么花样。他还不知道,他的对手已经不是乌合之众一般的辉格党,而是一心想要鸠占鹊巢的荷兰共济会金融资本。经过辉格党长期的洗脑宣传,再加上荷兰共济会大把金元的运作,英国从上到下,从政坛到军队,已经结成了广泛的反国王统一战线,准备把英国这个王权国家,变成金权为主导的国家。其中很多人天真地相信,从此之后英国将摆脱阴影,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在七主教被法庭宣布为无罪的当天晚上,后来被称作“七圣人”的七名英国政治家——包括之前停职的伦敦主教康普顿与两位托利党领袖和四位辉格党领袖——聚集在一起,按照预先的约定,给威廉三世写了一封署名的邀请信。因为威廉三世在春天的时候说过,只有在接到英国知名政治人物的正式邀请之后,他才会率军前来。他的这个要求,实际上是要一份投名状,用命运锁链将大家捆绑成一根绳上的蚂蚱。万一兵败,只要把这封信拿出来,这些政治人物一个也跑不了,因此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威廉三世夺权。无论用怎样冠冕堂皇的言辞掩饰,这些人行为的实质也是邀请外国势力侵略本国。这封信措辞平和,倒是更像一份商业合同:“我们深信我们的状况将一天比一天坏,而我们又无力保卫我们自己,因而我们恳切希望在为时不太晚的时候,能找到一种补救的办法,我们也将对此作出我们的贡献……如果形势的发展使您认为能够在今年及时赶到这里给予援助,……我们必将迎接阁下登陆。”投名状发出后,他们各自出钱或者组织私兵,准备在威廉登陆时给予援助。威廉三世收到这封信,得知他的继承权因为新的男性继承人出现而化为泡影,激动地喊道:“如果现在不动手,就再也没有希望了!”于是他积极准备对英国发动远征。威廉三世一边热火朝天地准备入侵英国,一边还在焦急等待老丘吉尔给他发出动手的信号。上述被史书所浓墨重彩的所谓“七圣人”的表态,其实无关大局,只有老丘吉尔的态度才是成败的关键。八月份,威廉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老丘吉尔秘密发出的一封亲笔信,这封信中写道:“西德尼先生将向您介绍我的意图,我认为这是我对上帝和祖国应尽的义务。我把自己的荣誉寄托于阁下之手,以保无虞。倘若您认为我应作出其他努力,请尽管吩咐,我当完全遵命。因为我决心献身于上帝欣然给您意志和力量以保护的宗教。”就如同收到吴三桂投诚信的皇太极,威廉三世收到这封信后长舒了一口气,抚掌大笑。威廉三世入侵之时,詹姆斯二世必然派老丘吉尔率军迎击,到时候他率军临阵倒戈,则大事可成!按照荷兰的光荣传统,重大军事行动之前,议会与执政总要扯皮半天。但这一次完全不同,荷兰从上到下迅速动员起来,荷兰议会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与执政紧密配合,4万人的远征大军被迅速调集起来,各项军备工作迅速完成,包括53艘军舰在内的艘船只用作这次远程登陆作战的运输工具。在此之前,荷兰从未尝试过这种远程登陆作战方式。荷兰金融资本几乎是孤注一掷,能否鲤鱼跃龙门,就看这一博了,不成功,则成仁!从这孤注一掷的劲头也可以看出,荷兰的金融家族已经放弃了荷兰这片曾经的栖身之地,荷兰民众的死活此后与他们没什么关系了,可以任其自生自灭。在威廉三世远征军启程的一刻,荷兰帝国彻底衰落的结局已经注定。这支远征舰队的构成,与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类似,战舰较少以运输船为主,不同的是这一次英国皇家海军已完全被渗透,即使有交战,也不会发生在海上,而是发生在登陆以后。这支荷兰远征军的规模,实际上也已经远超辉格党人的期望。英国人本指望荷兰人带着几千人来意思一下就行了,只要看到威廉三世的旗号,他们就会率领各自的部队望风归降,消灭效忠国王的残余部队(如果有的话),然后拥戴威廉三世加冕。这事在英国历史上早有先例,亨利四世或者亨利七世不就是这么夺得王位的吗?这次远征,关系到荷兰金融资本是否能够成功进入英国这个“应许之地”的关键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带这么多兵来,则是为了保证荷兰共济会的话语权不容有失,尽管荷兰人是来投奔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人仍然经历了一段被殖民统治,只不过在后来辉格党编修的史书里,被殖民的色彩被淡化到基本不存在。奇怪的是,威廉三世在收到老丘吉尔的信之后不立即发起远征,而是又等了一个多月,直到十月份才行动。原因在于,威廉三世必须确认在他远征期间,荷兰本土不会被法国趁虚而入。荷兰军事力量倾巢出动,本土势必空虚,一直图谋荷兰的路易十四很可能趁机用兵。如果远征尚未成功之时,传来荷兰被侵略的消息,远征军军心一乱,就会导致变数大增;就算事先达成了密约,但善于见风使舵的老丘吉尔一看情况有变,未必会履行承诺。那样荷兰人就有可能鸡飞蛋打,不仅没有成功入主英国,反而遭遇英法合击,那么荷兰必亡无疑。年8月,威廉三世的远征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是法国路易十四的动向。这位太阳王此时到底在忙啥呢?在年法荷战争结束之后,法国虽然没有挑起新的大规模战争,但路易十四统一欧洲大陆的野心却没有消失,法国一直在扩军备战,并进行了一系列向东进攻的动作。从年开始,路易十四建立了“统一法庭”(ChamberofReunion),网罗了一批历史学家和法律专家,作用是搜集或者伪造各种历史文书和契约,证明法国“自古以来”拥有那些土地,为法国东扩提供合法性依据。而早在黎塞留时期,法国的外交政策则是搁置争议,不干涉对方主权,教随国定。“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这剧情有点熟……与此同时,法军开展了蚕食式的领土占领。年10月,法军占领了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年法军又占领了卢森堡。法国在德意志西部小动作频频,神圣罗马帝国却无法发起反击,因为东边奥斯曼帝国的举动,更加让德意志人心惊胆战,这也是法国与土耳其这对已经延续一百多年的百合花与新月的“渎圣同盟”,又一次共同行动。地缘形势恶劣的德意志,陷入两线作战的悲催境地当中。两线作战始终是德国人的梦魇年,奥斯曼十三万大军(对外宣称三十万)围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史称“第二次维也纳之围”。大敌当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不是奋起率军抵抗,而是带着亲信仓惶逃奔罗马。维也纳人都在骂:欧洲最大帝国倒闭了,王八蛋皇帝吃喝嫖赌欠下一屁股债,带着小姨子跑路了!教皇英诺森十一世收留了这位狼狈逃窜的皇帝,并号召欧洲各国携起手来,对付基督教文明的共同大敌。他曾尝试联系波斯萨非王朝(今伊朗)以及阿比西尼亚人(今埃塞尔比亚)从奥斯曼帝国的背后发起进攻,但这两项计划都没有付诸实施。第二次维也纳之围维也纳仅余不到两万武器不足、士气低落的守军。维也纳对于土耳其人,正如山海关对于女真人,一旦失守,通往中欧腹地的大门就会洞开,西欧各国都会陷入异教蹂躏之苦。法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罗马帝国真正的传承者,路易十四已经打好了如意算盘:神圣罗马帝国溃散,法兰西接过罗马帝国的法统率领欧洲各国击退土耳其,从而实现“尊王攘夷”,法国进而建立“新罗马帝国”,自然会赢得整个欧洲的认可。这就是法国人选择做异教徒帮凶的理由。但是,路易十四的如意算盘却被波兰人打破了。在教皇的号召下,除法国之外的欧洲各国纷纷驰援维也纳,在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的出色指挥以及波兰翼骑兵的神勇表现下,东拼西凑组成的“神圣联盟”联军大破土耳其军,扬·索别斯基扮演了基督教守护者的角色,被称为“波兰之狮”。他也是波兰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国王,在他死后,波兰这个东欧大国正式走向解体之路。

波兰翼骑兵

英勇的波兰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没有给波兰这个国家带来任何好处,好处都落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利奥波德一世仓惶跑路的黑历史也没人提了,哈布斯堡家族在道义上俨然是欧洲抗击异教徒的领袖,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原本四分五裂的帝国也因为抗击土耳其人这一旗帜而空前团结。同时,欧洲各国又一次激发起抗击异教的圣战情绪,各国贵族和平民纷纷投奔奥地利军队服役,连法国军官也不例外,神圣罗马帝国势力进一步大涨。其中,有一个20岁的小个子叫做弗朗索瓦·欧根,本来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要参加法军,但是因为身材矮小被路易十四拒绝(据说还被当面羞辱了一番)。路易十四拒绝欧根参军,实际原因其实是因为他长得像路易十四初恋情人的老公,对于这段恋情难以释怀的太阳王看着心里添堵。欧根的母亲奥林匹亚·曼尼亚,是法国红衣主教马扎然的侄女,年轻时曾与路易十四热恋,是路易十四的初恋情人,俩人一度谈婚论嫁。然而马扎然认为,自己在法国的地位已经是位极人臣,他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路易十四的“亚父”(他与法国王太后有一腿,可以看作法国版“吕不韦”),再添这一门亲事,无法再提升自己的地位,反而无端引起别人猜忌,硬给棒打鸳鸯了。看到初恋情人之子,路易十四心情好就奇怪了,于是让欧根碰了钉子。欧根一气之下作为志愿者跑到维也纳参战,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赏识,在年12月,将一个新组建的人的龙骑兵团交给欧根指挥。他深感知遇之恩,从此把奥地利作为自己的祖国。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欧根亲王,与马尔博罗公爵老丘吉尔可以说是一时瑜亮。本来这两位军事天才都有可能为路易十四所用,却都阴错阳差变成了他的大敌。

维也纳的欧根亲王雕像

此后,德意志和东欧在共同抗击土耳其的大旗之下,向着共同的敌人发起进攻。年,利奥波德一世甚至向沙皇派遣密使,邀请他前来参战,后者欣然应允,并于年进入克里米亚,这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染指这个位于黑海的战略要地,在后来的历史中,俄罗斯为了保住这块战略要地,不惜付出尸山血海的代价,年俄罗斯从二货乌克兰手中获得克里米亚,恐怕也是俄罗斯历次夺取克里米亚付出代价最小的一次了。年,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邦国汉诺威、巴伐利亚、莱茵、士瓦本和科隆派遣三万人参战,随着帝国军队连战连捷,收复了匈牙利等东欧大片领地。路易十四眼见神圣罗马帝国复兴,这显然会严重破坏法国的争霸事业,于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曲线救国。他想办法在各个选帝侯中扩大影响力。按照神罗的选举制度,一旦八大选帝侯中有超过四位被路易十四控制,他就能够当选皇帝,进而掌控帝国乃至整个欧洲。但这一计划被现任神罗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教皇以及德意志众诸侯联手挫败。年7月,为了阻止法国的进一步扩张、瑞典、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勃兰登堡-普鲁士以及德意志各邦国联合起来,组成反对法国的奥格斯堡同盟(AugsburgAlliance),又称为“大同盟”。其中既有新教国家,也有天主教国家(例如奥地利、巴伐利亚)。大同盟国家至此,欧洲形势演变成了两大敌对同盟对峙的局面:一方是法国与土耳其组成的渎圣同盟,另一方是荷兰和奥地利领衔的大同盟。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协约国对峙的局面十分类似。正如一战中美国的态度决定战争的天平,此时英国就相当于美国的地位,英国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占据优势。法国自然希望英国与本方联盟,携手进攻荷兰,荷兰乃是大同盟的“钱袋子”,荷兰被灭则余下皆不足惧。荷兰担心詹姆斯二世与路易十四达成了同盟,但实际上,詹姆斯二世正在威廉·佩恩的诱导下,着力解决国内信仰自由的问题,并未与路易十四进行积极地联盟会商。被冷落的路易十四由此产生了战略误解,以为詹姆斯二世已经与荷兰达成同盟。如果当时路易十四收到来自詹姆斯二世的积极回应,英法实现结盟,路易十四早就发兵荷兰,也就没光荣革命什么事了。年8月12日,奥、德、匈6万联军在莫哈奇之战大胜8万土军,标志着土耳其在欧洲的势力从此衰落。在这次大战中,24岁的欧根表现抢眼,在战后被升为中将。路易十四接到土耳其大败的消息,决定不再等待英国的回应,尽早派兵向德意志纵深挺进,以防奥地利将部署在东线的军队调回西线。陆军大臣卢瓦侯爵告诉沃邦:“国王刚刚收到了土耳其军队战败的消息,因此国王会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向前推进防御工事,这有利于法国最终获得战争胜利。”年6月,法国的盟友科隆选帝侯去世,路易十四不顾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强行任命了一位与法国交好的继任者。年9月末,路易十四派遣军队进入普法尔茨,再一次对该地区进行破坏。同月,勃兰登堡-普鲁士、不伦瑞克、黑森和符腾堡都向荷兰承诺,如果法国出兵荷兰,他们将派兵支援。威廉三世意识到,至少在三个月内,法军主力已被牵制在德意志境内,无法对荷兰用兵,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目标,英格兰!(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zrzy/90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