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英国历史沿革第十一期


玫瑰战争

巴内特战役

(一)新国王和他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兰开斯特家族几乎灭亡,其大多数首领被杀。和他们的儿子爱德华一起等在约克的亨利和玛格利特在得知战况后向北逃跑,很多幸存的兰开斯特贵族加入爱德华国王的阵营,其余未叛变的被赶到北部边界地区和一些威尔士的城堡中。爱德华前进并占领约克,亨利和玛格利特逃到苏格兰,在那里他们待在詹姆斯三世的皇家朝廷,兑现他们先前关于割让贝里克给苏格兰的许诺,并领导那年晚些时候的对卡莱尔的入侵,但由于缺钱他们很快被正在根除北部郡县的兰开斯特势力的爱德华的人所击退。爱德华四世的正式加冕于年6月在伦敦举行,他作为英格兰的新国王从他的支持者那里得到热烈的欢迎,爱德华得以在平安统治十年。在北方爱德华在年之前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除了几次叛变外几个兰开斯特指挥官占据几个城堡数年。Dunstanburgh、阿尼克和班堡是最后陷落的城堡的其中几个。最后一个投降的兰开斯特的城堡是强大的堡垒Harlech,经过7年围城于年投降。废掉的国王亨利在年被捕,囚于伦敦塔,以当时而言他受到相当的优待。年又有两次兰开斯特叛乱,第一次冲突是4月25日的黑爵里荒原战役,第二次是5月15日的赫克瑟姆战役,两次叛乱都由沃里克的兄弟约翰·奈维尔所平定。赫克瑟姆之战是玫瑰战争期间约克族军队向兰开斯特家族军队发动的一次成功的袭击战,年5月15日蒙塔古勋爵率领约克族军队突然袭击兰开斯特家族军队的赫克瑟姆附近的林纳尔营地,陷入包围的兰开斯特家族军队被迫投降。萨默塞特公爵及其他主要首领遂被处死,此次战斗的胜利使爱德华四世的王位得到巩固。

(二)–年间国王爱德华和他曾经的良师益友且权利强大的沃里克伯爵奈维尔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这有几个原因但都主要起源于爱德华年决定秘密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结婚。爱德华后来宣布关于他结婚的新闻为既成事实使得沃里克极为尴尬,因为他曾商议爱德华和一位法国新娘的联姻,他认为有和法国结盟的必要。当伍德维尔家族在朝廷上比奈维尔家族受宠时尴尬转成苦涩,其他的因素和沃里克的幻想破灭交织在一起,爱德华倾向于和勃艮第(而不是法兰西)结盟,以及爱德华不情愿他的兄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和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分别娶沃里克的女儿伊莎贝尔·奈维尔和安妮·奈维尔为妻。爱德华的受欢迎程度在此期间也处于减退状态,因为高昂的税率和法律与秩序的经常性中断。到年沃里克和爱德华嫉妒和善变的弟弟乔治结成同盟。他们组织一支军队在Edgecote荒原战役击败国王,并把爱德华扣在约克郡的Middelham城堡。沃里克处决王后的父亲里弗斯第一伯爵理查德·伍德维尔RichardWoodville,他迫使爱德华在约克召集国会,计划将爱德华宣布为非法并将王位传给乔治作为爱德华的明显继承人。由于国家处于混乱让爱德华能够唤起他弟弟格洛斯公爵理查和大部分贵族的忠诚心,格洛斯特领着大军前来解放国王。

(三)沃里克和乔治被宣布为叛国者后逃往法兰西,那里路易十一在年正受到安茹的玛格利特要他侵入英格兰,并帮她受俘的丈夫重新取得王位的压力。正是路易建议沃里克和玛格利特建立联盟,这个想法曾经为敌的两方面一开始都不觉得好笑,但最后在意识到潜在的利益时又都同意。但是双方无疑同床异梦,沃里克需要一个傀儡国王亨利或是他年轻的儿子,玛格利特要重新获得她家庭的领域。无论如何沃里克的女儿安妮·奈维尔和玛格利特的儿子前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婚事被安排,沃里克并于年秋侵入英格兰。这次轮到爱德华四世被迫逃离,当约翰·奈维尔转而支持他的兄弟沃里克时爱德华对奈维尔从北面来的大军的到来措手不及只得命令军队分散,爱德华和格洛斯特从唐卡斯特逃到海岸线然后从那里去往荷兰并流亡于勃艮第。沃里克成功从法兰西侵入,他的解放并恢复亨利六世王位的计划很快有了结果。10月亨利六世在伦敦的街上作为复位的国王游行,而爱德华和理查被宣布为叛国者。但沃里克的成功是短暂的,受到路易国王许诺的在尼德兰的领土的诱惑,他过度扩张他的计划并随法兰西国王侵入勃艮第,这导致勃艮第的大胆的查理支持爱德华。在年他提供资金和军队发动对英格兰的入侵,同年爱德华在巴内特战役击败沃里克,兰开斯特的其余部队在丢克斯伯里战役被灭,兰开斯特家族的王位继承人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王子被杀。亨利六世很快(年5月14日)被谋杀,强化约克家族对王位的占有。

(四)年的陶顿战役后爱德华四世的约克王朝成为英格兰的实际主宰,残存的兰开斯特家族成员已经失去与之掰手腕的能力和资本。然而在形式一片大好之时爱德华却因为意气用事,险些将自己和家族都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在陶顿大战过去整整十年之后爱德华与他的对手们重新走上战场,在巴内特战役击杀背叛自己的沃里克伯爵之后爱德华才得以夺回自己的王位。在陶顿战役大获全胜的个月后爱德华终于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完成自己正式的加冕典礼,但是约克家族的敌人依然在国内外盘踞,时刻准备进行反扑。只是相比新生的约克王朝,这些敌对势力的实力已经力不从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那些依然困守在苏格兰边境与威尔士山区的兰开斯特家族成员纷纷被爱德华派出的部队击败,牛津伯爵在年突然在英格兰东海岸登陆,结果也很快被约克的支持者抓住后处决。年萨默塞特公爵等人集合北方边境与威尔士地区的残军攻打约克,好不容易凑出的军队,在黑爵里荒原之战中被约克军队击败。一个月后残部又在赫克瑟姆战役中遭遇奇袭而几近团灭,心灰意冷的安茹的玛格丽特带着儿子从苏格兰逃往法国。年在边境躲躲藏藏的亨利六世被约克人抓住,爱德华遵守当初对议会的特赦承诺,并没有将这位可怜的精神病国王砍头,只是将他关押在伦敦塔内。最后是在年坚守自家城堡七年的加斯普·都铎也在重压之下投降,玫瑰战争似乎在实际上已经结束,但是新的冲突很快又在约克阵营的内部产生。

(五)年的11月爱德华四世突然宣布结婚,对象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原本默默无闻的伍德维尔家族一下子成为英格兰上流社会的新宠。王后的父亲受封伯爵,几个兄弟都成为地方领主,就连她前一次婚姻的两个儿子也都得到爵位。这个变故让爱德华最亲密的伙伴沃里克伯爵感到措手不及,他一直在四处打通关系,希望新任国王能够迎娶一位法国贵族作为王后,也借此与法王路易十一结成同盟。爱德华的突然结婚不仅是让沃里克的计划泡汤,原本与国王的家族最为亲近的内维尔家族也需要和新崛起的伍德维尔家族分享约克王朝的宫了。爱德华继位后在外交上也一直疏远法国国王,亲近勃艮第公国的公爵大胆的查理。这在务实为主的沃里克看来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为了弥补隔阂的沃里克在年提出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伊莎贝拉和安妮分别嫁给爱德华的两个弟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和格罗斯特公爵理查德,结果这个提亲又被爱德华给否决。心怀不满的沃里克很快就找到同样对哥哥有嫉妒之心的克拉伦斯公爵乔治,双方在私底下已经结成同盟。年沃里克秘密赞助英格兰北部的兰开斯特残余势力,发动反对约克王朝的起义。当轻敌的爱德华四世和他的岳父里弗斯·伍德维尔一起带着小队王室军队离开伦敦北上平叛后沃里克的军队从加莱出发,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登陆,结果登陆部队还没有来得及赶到战时王室军队就在7月6日被叛军击败在北安普顿。沃里克北上与叛军会合后立即大开杀戒,他将王后的父亲里弗斯·伍德维尔伯爵连同两个王后的两个兄弟一同处死。

(六)爱德华本人被沃里克关进附近的米德海姆城堡,年轻的国王被逼召集新的国会,并且将自己的王位继承权授予弟弟乔治。不料约克家的另一个儿子爱德华的三弟理查德此时坚决站在大哥爱德华一边,短短几周内理查德以爱德华国王的名义召集大量勤王军北上,爱德华因此逃过一劫,保住国王的所有。年的月在英格兰中部的林肯郡又爆发兰开斯特家族起义,无人可用的爱德华四世和理查德一起率军北上,这次他们轻松地击败叛军并活捉起义领袖罗伯特·威尔斯爵士。威尔斯坦白这次起义的资助者是沃里克伯爵,阴谋败露之后沃里克和乔治只能坐船出逃到法国寻求法王路易十一的庇护,愤怒的爱德华宣布将他们二人判处叛国罪。逃亡法国宫廷的沃里克和乔治在巴黎遇到玛格丽特以及一干兰开斯特家族的遗老遗少,在法王的撮合下两伙曾兵戎相见的对手开始同意进行联合,沃里克将女儿安妮·内维尔嫁给玛格丽特的儿子前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再将另一个女儿伊莎贝尔·内维尔嫁给一起流亡法国的乔治。在年的欧陆大地上致力于削藩和加强中央王权的法王与该国最大的封臣勃艮第公爵查理的矛盾已不可调和,路易十一数次挫败查理公爵的造反逼宫,却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对手。后者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类拔萃的军事改革家和意见领袖,一直以来与敌视法国的约克王朝眉来眼去。为了使查理失去一个与法国有着世仇的重要盟友,路易决定帮助流亡者回国推翻爱德华的江山,这个临时联盟在很多方具有挖掘的潜力。兰开斯特家族在英格兰的西部和北部依然有很多潜在的支持者,沃里克则在英格兰南部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总是愿意为策反敌国而一掷千金的路易给予他们最需要的资金援助,此时在伦敦的爱德华已经损兵折将、势单力薄。

(七)年9月沃里克利用法国国王的资金秘密潜逃回英格兰,他在约克家族的大本营约克郡煽动起一次叛乱,爱德华与理查德一起迅速率军北上。趁着爱德华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北方,乔治带着一支雇佣军部队渡海登陆在英格兰南部的达特茅斯港,爱德华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危险。这种利用外线战略位置,同时在两头发起攻势的打法,正是过去约克家族用来对付兰开斯特王朝的基本策略。不过这次作为战略设计者和执行者的是沃里克,他已经不满足于继续做约克家族的金牌副手。爱德华急于南下对付弟弟乔治,但沃里克领导的北方叛军正如燎原之火迅速膨胀,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年轻国王宣布解散他的部队,然后带着弟弟理查德和少数随从逃到东部的港口城市林恩。他们在那里登船逃往海对岸的佛兰德斯,也就是盟友勃艮第公爵查理的地盘。如此仓惶的逃窜连已经怀有身孕的王后伊丽莎白都顾不上了,王后只能和家眷一起躲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寻求庇护。年10月已经在伦敦塔里被囚禁4年的亨利六世被沃里克释放,随即在伦敦街头高调亮相。他原本就有的间歇性精神病,已经发展成为长期症状,这也让沃里克非常放心的将他再次推向前台。沃里克自己则因为连续帮助几个人图谋王位而被赋予一个五味俱全的称号“国王制造者”,不过兰开斯特家族并没有因此买账,因为双方的联合本来就是带有被迫性质的。沃里克搬出亨利六世来希望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傀儡,但是这是权力欲望极重的玛格丽特所不能接受,身在法国的她和儿子迟迟不愿返回英格兰,生怕回国后也被沃里克架空,只有萨默塞特公爵独自回国。

(八)更加尴尬的人则是乔治·金雀花。他做了约克家族的叛徒,却不能被兰开斯特家族所接受。在新的权力场中他的地位根本无法保证,这让他再次感到无比的失落,偷偷的开始与爱德华联络,寻求兄弟间的和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沃里克显然已经忽略这些不稳定因素,“国王制造者”进一步地强化自己同法王的同盟关系。路易十一正筹划着依靠武力打击勃艮第公爵,但是多年来将金钱用于外交运作的他多少有些忽视军队的建设。为了对付军力强大的查理公爵的他计划将英格兰拉入反勃艮第同盟,投桃报李的沃里克也立即同意加入,这让得到消息的勃艮第公爵再也坐不住。公爵坐拥法国东部的勃艮第到北部弗兰德斯的大片富庶领地,财力丝毫不输于欧洲的任何一位国王。面对英法两国的联盟压力时他立即着手帮助爱德华夺回英国王位,年的月爱德华和理查德从尼德兰出发。勃艮第公爵出钱为他组建一支人的小规模雇佣军,主要由来自弗兰德斯和德意志地区的长枪方阵步兵、长弓射手、火枪手以及炮兵组成。当时的查理已经开始他的新式军队改革,第一个实战练兵场就是英格兰。公爵手下还有一支规模不大的海军舰队,用12艘装备着火炮的卡拉克帆船将爱德华一行人在月运送到英格兰东北部诺森伯兰郡登陆,这一登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的小部队行动迅速,很快就穿过曾经属于兰开斯特家族死党的珀西家族领地。他本人还对外宣称自己回国只是要求恢复父亲理查德传给自己的公爵头衔,而不是来夺取英格兰王位的。这一宣传非常奏效,沃里克的弟弟约翰已经带着一支部队北上阻止他前进,但士兵们都不愿意同在军队中依然保有威信的爱德华作战。

(九)深感意外的沃里克立即北上,在昔日兰开斯特家族的大本营考文垂建立基地。他从各地招募部队,留下新的萨默塞特公爵和亨利六世防御伦敦。兰开斯特家族一边的牛津伯爵则到达诺丁汉附近的纽瓦克召集部队,准备在当地拦截南下的爱德华。爱德华一路上遇到不少前来投奔的支持者,其中就有弟弟乔治。当他收到爱德华和理查德的消息时请求他回到约克家族的怀抱后,毫不犹豫的带着一大支部队北上约克。爱德华的兵力已经大大加强,不过依然少于沃里克等人的兵力,所以在经过诺丁汉时不愿同牛津伯爵的部队交手。他们就继续快速前进,很快就从牛津部队和沃里克主力部队直接通过。当沃里克发现爱德华的约克军队已经在向南方的伦敦进军时迅速拔营追赶,他也让人传信给牛津伯爵和自己的弟弟约翰,让他们也带兵南下与自己会师,于是就出现沃里克伯爵的军队追着爱德华三兄弟向南跑的有趣情形。爱德华还是在4月11日抢先抵达伦敦,伦敦的市民一贯更倾向于爱德华四世而不是亨利六世,约克军队再次兵不血刃的进入伦敦。负责守城的萨默塞特弃城而去,傻乎乎的亨利六世便乐呵呵地向爱德华投降。沃里克的部队此时也逼近伦敦,队伍中又加入兰开斯特一边的埃克赛特公爵,加在一起足足有1.5万人以上。爱德华三兄弟仅有人的部队抵抗,幸好这时候忠于约克家族一边的黑斯廷斯领主威廉带着人的部队从南部海滨赶来,约克一边这才凑出1万人的部队,爱德华随即决定与沃里克一伙人展开决战。

(十)4月1日约克军队在伦敦以北12英里的巴内特镇遭遇一支沃里克的前卫部队,经过短促的交战后约克军夺取小镇,并将这个小镇变成自己的军营。沃里克和兰开斯特的大部队也已经沿着大道从北面赶来吗,他们抵达后便占据巴内特以北的一片高地建立营地,双方都进行大战前的最后休整。第二天的年4月14日凌晨4点再也按捺不住的两军开始朝着对手的方向列队前进,巴内特战役终于打响。两军同时沿着伦敦通向北方的主干道前进,兰开斯特一边的军队依靠较高的地势,并利用两边高出的山地来保护自己的侧翼。约翰·内维尔的部队成为中央战线的主力,牛津伯爵担任右翼指挥,埃克赛特公爵则负责左翼指挥。沃里克自己亲自指挥总预备队,位于全军的二线位置。他在战前主动下马,以此向士兵们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战局的不利而逃跑。整个兰开斯特军队战线的背后就是一大片树林,南北大道在此分为两条分别去往东方和西方的支路,这样万一战局不利还可以从容地利用树林掩护撤退。约克军队一边由爱德华亲自坐镇中央,他的弟弟理查德负责右翼,新加入的黑斯廷斯则是左翼指挥官。因为总兵力仅有对方的三分之二不到,约克人只能在第一线堆砌足够数量的部队,让阵线在长度上不输于对手。他的预备队力量薄弱很多,仅仅是一支为数不多的重骑兵部队。相比沃里克部队的地利优势,爱德华将军队大部分都部署在地势较低的开阔地带,只有右翼的理查德分队占据一小块高地。不过两翼的理查德和黑斯廷斯还是尽可能地靠近两侧的山林,防止兰开斯特军队从他们的侧翼进行迂回。

(十一)双方的的布阵依然大体相当,作战计划也如出一辙。两军右翼的理查德和牛津都是各自军中的主攻部队,其余分队会在之后跟进加入战斗。此外两军还都带来一定数量的大炮,不过英国本土恶劣的天气再次影响这些当世的高科技武器发挥,也直接左右战局进程的发展。4月14日日出的来临并没有让战场上的两支军队能够更清晰地看见对手,厚重的雾气一直满布战场,以至于双方的视线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坏天气降到最低点。爱德华原本还期望能进行一次突袭,结果等到约克军队接近目标时他们才发现兰开斯特军队一样也已经准备就绪。碰巧在此时浓雾也稍稍退去,这给两边远射武器以发挥的机会。两军的后装大炮首先在薄雾中互相问候。但是这样的能见度让野战炮兵的作用只能锦上添花,发挥多大效率则全凭上帝保佑。接着就是英格兰军队的传统保留项目——长弓对射,只是在雾气弥漫的战场上即便是整队弓箭手进行的大规模抛射,也不能保证箭头就真的直奔目标而去。两边的将领和士兵都尽可能的为自己装备头盔、护甲和盾牌,这也让处于极限射程内的箭矢威力再打折扣。爱德华的雇佣兵带来不少欧洲大陆最新式的火绳枪,发射速率和精准度都超过沃里克阵中的火门枪。这些外国人就像弩手一样站成散兵线,时不时的发射手里的火枪,让穿着米兰或者哥特板甲的贵族们都要忌惮三分。两军队很快就认识到这样的战斗毫无意义,于是不约而同的从右翼发起攻击。理查德和牛津的部队分别发起冲锋,杀向对面的艾克赛特和黑斯廷斯。双方的战士们还来不及有时间思考和欣赏敌人那一身同样亮丽而雄壮的盔甲就必须用武器向对面砍去,后面的部下与同僚们纷纷大喊着冲了上来,原本较为整齐的队伍逐渐失去秩序,随后转化成很多小群体间的对决。晚来的家伙们会从前排人的两侧绕过去,然后撞上对面迎来的敌方迂回者后就地开打。

(十二)在经过初期的相持后黑斯廷斯与艾克赛特的部队都被从雾气中冲出来的强敌打乱阵脚,艾克赛特的部队被一点点地向后逼退,完全失去原先的阵地位置。黑斯廷斯更是羸弱,被牛津杀得丢盔卸甲。两军的中路主力跟随着右翼分队前进,在稍后遭遇到对面的主力,爱德华和约翰·内维尔的血战随即上演。和右翼的情况大体相当,两军的贵族战士们带头冲入敌阵。不过双方都以同样的匀速接近,队伍和整个战线都显得完整的多。与众不同的是那些爱德华从海对岸带来的弗兰德斯长枪手,他们的长枪方阵让对面的下马骑士们着实有些难受,当兰开斯特家族的骑士们用手里的武器拨开第一排弗兰德斯人的长枪后,第二排枪手的长枪又从第一排敌人的肩上位置刺来。好在爱德华的雇佣军数量有限,否则约克军队会很快在中路打开一个缺口。尽管如此但约翰的部队依然还是被逼得向后逐渐退去,由于双方在机动时都跟随迂回攻击的右翼部队,所以中路的部队也跟着一起偏向右前方位置,最后整条战线从右至左都发生一个近乎90度的逆时针旋转。沃里克的一线部队背靠着南北大道来拼死抵抗着疯狂进攻的约克人,手握预备队的他们暂时还无法得知自己右翼的战况,坏消息则已经从左翼不断传来。为了让自己的左翼不至于崩盘的沃里克不断地抽调预备队去往增援,接替那些已经被理查德分队杀的魂飞魄散的逃兵,爱德华本人则在军队的中央指挥战斗,他也不知道自己左翼的黑斯廷斯情况如何。

(十三)两军大部分部队还在主干道附近厮杀的时候牛津与黑斯廷斯之间的战斗早就胜负已分,约克人一边的新军完全不是兰开斯特家悍将的对手,稍作抵抗就作鸟兽散。但是贪心的牛津伯爵并没有收拢他的兵力,及时迂回攻击爱德华的本部。由于雾气造成的混乱让牛津的兰开斯特军一路追着黑斯廷斯的部队向南杀去,好在同样是因为雾气的原因让约克人的中路军队也没有发现他们左翼的黑斯廷斯已经被彻底击溃。结果在之后的几小时时间里牛津伯爵的部队一直在追击败退的敌人,直到约克军的后方营地巴内特镇。小镇内的防御部队虽然人数很少,也对敌军的到来倍感意外,但还是拖住牛津的部队相当长时间。当兰开斯特一边的不少士兵可以放心的进行劫掠时牛津才想到应该进行迂回攻击,于是在混乱中他留下不少兵力打理战利品,仅仅率领精锐沿着大道返回北面的战场。如果他的这些部队能够成功的从后方攻击约克军队,势必让他们在惊慌失措中全面败退。可惜在雾气的干扰下牛津和他的部队直接走到已经转向东面的约翰·内维尔部背后,受到突然惊吓的兰开斯特中央阵线,在雾气中根本看不清来者所佩戴的家族标志,误以为这是一支约克人的军队。毫不留情的他们开始向后方射箭,遭到莫名其妙射击的牛津伯爵也非常震怒,作为兰开斯特阵营铁杆的他很自然的认为是不可靠的沃里克已经叛变,因而他和他的士兵一边还击一边退出战场。他如此冒失的来去匆匆彻底葬送整支兰开斯特军队,尤其是约翰指挥的中路部分大家都纷纷谣传牛津已经叛变投敌,不少人在愤愤不平中开始撤退,以免被包围后遭到屠杀。

(十四)此时已经临近正午,雾气逐渐散去,阳光自南面的天空投向整个战场。爱德华突然觉得远处的视线变得清晰而开阔,他在队伍中远远望见兰开斯特人已经乱作一团,知道反击的机会终于到了。随着信号旗与号角响起后一直部署在约克军第二线的名重装骑兵终于开始杀向战场,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用重型骑枪和板甲武装到牙齿,连胯下的坐骑都装备精良的马甲而非常适合于冲击敌阵。已经乱作一团的兰开斯特军队被这些重骑兵从背后发起致命一击,约翰·内维尔的部队首先溃不成军,他本人在乱军中当场丧命。接着是艾克赛特的部队开始后撤,对面的理查德也终于发起追击。位于兰开斯特军队第二线的沃里克伯爵依然在指挥残存的部队有序撤退,作为英格兰当时最好的将领之一轻易的认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望着洪水般溃退的兰开斯特部队,对面枪矛林立的约克部队逐渐压来,他也终于感到绝望。尽管爱德华四世下令将沃里克活捉,但是在命令抵达之前他就被一名懒得识别家族纹章的约克士兵杀死。在这一天里和内维尔兄弟一起在巴内特战役倒下的还有2名兰开斯特阵营的士兵和1名约克军队的战士,多亏优质盔甲护具的普及让如此激烈的战役中才会出现如此之低的阵亡率。爱德华终于用一场大胜夺回自己曾经失去的江山,随后5月4日的丢克斯伯里战役宣告兰开斯特家族的彻底失败。

丢克斯伯里战役

(一)年的4月的巴内特战役摧毁沃里克家族的全部势力,但图谋反击的兰开斯特家族依然在混乱中留下继续一搏的能力。在约克军队大获全胜的同一天姗姗来迟的废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也在英格兰西南部登陆,拥护者将为兰开斯特王朝的余脉进行最后的抗争。虽然玛格丽特在巴黎时就同沃里克伯爵达成合作协议,但双方在私底下依然是相互猜忌,并在具体部署上严重脱节。在萨默塞特公爵亨利·博福特等人率军加入沃里克一方的军队后还有大量的兰开斯特地方派,因为对沃里克的仇视而不愿意出兵赞助,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法王路易十一则一直敦促玛格丽特的小朝廷返回英伦。迫于无奈的玛格丽特和儿子一起在爱德华返回英格兰后也准备去碰碰运气,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将兰开斯特人的船又赶回法国港口。第二次出海虽然顺利,但当她登上故土不久沃里克在巴内特战役被杀的消息就已经抵达,这意味着兰开斯特人的残部已经失去在英格兰国内的盟友。他们手里的法国贷款并不比爱德华手头的军队更能发挥即时效果,好在玛格丽特还是在回国前就布置反攻英伦的大战略。虽然萨默塞特在巴内特损失惨重,但不愿意参加联军的兰开斯特地方派在王后回来后也开始愿意加入重新组建的军队,同时失去管制的威尔士地区也有死忠加斯普·都铎在重新征集新的军队。最后富康伯格将带着准备好的舰队从东面反击,目标直指约克家族支持者的大本营伦敦。

(二)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话爱德华四世将在不长的时间内陷入被合围的境地,兰开斯特人会从东南与西面两个方向运动让约克人顾此失彼,北方的苏格兰和海对岸的法国都支持玛格丽特,可以在形势有利的前提下也派出部队增援。当务之急玛格丽特必须离开北上同萨默塞特会合,她带着人数很少的部队假装朝着伦敦的方向挺进,以此迷惑爱德华对其进行拦截。然后又突然掉头北上朝着威尔士边境赶去。爱德华四世在玛格丽特登陆的当天也知道死敌的返回,在被对手短暂迷惑之后他以最快速度进行追击,力图在兰开斯特人聚集起足够强大的部队前就瓦解威胁。为此他必须压缩自己的部队规模,以便全军都可以配备乘马来快速行军。玛格丽特的小部队在北上途中并不顺利。除了比较友好的布里斯托外大部分城市都对他们拒之门外。这不仅是因为兰开斯特家族的名声恶劣,还在于爱德华已经对大部分城市传达不准开门资敌的命令。于是玛格丽特只能带着缺衣少粮的部队同萨默塞特会合,然后继续赶往威尔士去投靠加斯普·都铎。后者的军队也已经集结完毕朝着英格兰边境进发,在这场生死追击中兰开斯特军队还再次返身伏击对手。一支分队停留在小索德伯里将快速赶来的约克先头部队击溃,这让约克人以为对手准备停在当地决战。爱德华一面让部队停下休整,一面等待后面的掉队者跟上,然而当他们最后抵达小索德伯里时兰开斯特军队已经撤得无影无踪,约克人只能再次失望地上马追赶。

(三)追逐游戏一直到这年的5月才见分晓,兰开斯特军队再次被沿途的城镇拒绝,只能绕远路去往丢克斯伯里,利用那里的桥梁和渡口渡过塞文河进入威尔士。在急行军中消耗大量体力的部队只能将多余的辎重丢弃,其中就包括不少从法国带来的火炮,这在后来的战役中成为约克人的致命武器。5月日爱德华得到侦察兵的消息后率领人的精锐部队展开又一次急行军,由于全军都骑马前进在速度和体能上都有很大优势,而兰开斯特军大部分是靠两脚前进的纯步兵,速度较慢也体能欠佳。第二天约克人终于追上兰开斯特的队伍,后者在一百个不愿意中被迫进行会战。很多人都隐约感觉这可能会是他们最后一次为兰开斯特家族尽忠,只有获胜才能让兰开斯特家族有所保全,如果战败则意味着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家族将彻底沦陷。于是兰开斯特军队在一块背靠塞文河的高地上列阵,前方还布置简易的阵地和火炮。实力较强的萨默塞特公爵指挥右翼,兵力较为齐整的德文郡伯爵指挥左翼,实力最弱的文洛克领主约翰则被安排在部队的最中央。兰开斯特人知道爱德华习惯于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安排在战线的中路,所以握有兵力优势他们也做出这个针对性很强的部署,一旦文洛克被爱德华击退那两翼的萨默塞特和德文郡也可以及时向内回旋来夹击对手。约克军随后也在码外列队完毕,爱德华依然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放置在战线的中央,而勇猛的弟弟理查德负责指挥左翼部队,这样理查德将直面对面最强的萨默塞特分队,黑斯廷斯则指挥战线的右翼。有了巴内特战役的成功案例爱德华这次将骑兵预备队的数量扩增到人,埋伏在战线左侧的一片树林里,这些骑兵将在关键时刻从树林里冲出,帮助理查德夹击对手的右翼。

(四)战役依然在两支英格兰军队的远射武器对射中开始,尽管约克军的长弓数量明显落后兰开斯特人的一大截,但此时他们距离对手尚有码,已经超出长弓的有效射击距离。更多的大炮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开始射击,少得可怜的兰开斯特炮兵几乎起不什么作用,他们一边的弓箭手也被约克炮兵所压制,任何企图前出射击的想法都无异于自杀。火枪手在这个年代的战役中还不够显眼,但约克人的大陆火绳枪手还是让还在使用旧式火门枪的兰开斯特人无地自容。眼看在远距离交锋中吃尽苦头,位于兰开斯特右翼的萨默塞特决心反击,但他明白以当下的部队士气贸然攻击必然没有什么胜算,所以公爵期望通过一次侧翼迂回来击破他面前的理查德。于是派人联络部队中央的文洛克分队,希望他们在自己进行右翼迂回机动时,能够拖住约克军队左翼的理查德。当理查德发现自己对面的萨默塞特部队开始向左侧机动时也遭到文洛克的部队的攻击,虽然文洛克在善战的理查德面前有些弱不禁风,但毕竟是为萨默塞特争取到些许时间,只是远远不够萨默塞特的部队在完成机动后重新整队再次发起攻击。对于由不同的近战和远射兵种混编而成的中世纪混合方阵来说这样的机动速度(尤其是大规模部队作战时期)要求还是太高一些,理查德很轻松地指挥他的士兵向左手边发起猛烈冲锋,而部署在附近树林里的约克重骑兵也同时杀出,如同巴内特战役中所发挥的那样击破兵力占据优势的兰开斯特战线。

(五)看到左翼的大获全胜后中路的爱德华也忍不住发起攻击,兰开斯特左翼的德文郡伯爵分队正巧已随着整条战线右倾,已经移动到约克军战线的中央位置。在战斗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就遭到爱德华的主力部队的直接猛突,爱德华的分队非常顺利地通过侧击将德文郡伯爵的部队直接击溃。在剩下的时间里丢克斯伯里战役成为又一场血腥的屠杀,人的兰开斯特部队有三分之一死于之前的交战,更多人则转身逃向后方被塞文河阻挡,惨遭约克追兵的肆意杀戮,约克军队的伤亡则轻微的可以忽略不计。屠杀中年轻的前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也被俘虏,他拒绝向爱德华四世表示任何顺从,在稍后被下令同萨默塞特公爵一起斩首。玛格丽特与安妮·内维尔一同一直在战场附近的修道院里避难,在得知自己儿子的死后也万念俱灰,不过因为她的国际背景被宣布免于一死,随着军押回伦敦关押。丢克斯伯里战役的结局也宣告兰开斯特家族的彻底失败,约克王朝对英格兰的统治已经是他们无法撼动的,赶到河对岸的加斯普·都铎也明白自己无力回天,在解散大部分部队后撤回威尔士北部的城堡。但在约克人获胜的同时最后一支兰开斯特军队还是趁机攻打伦敦,复国者的舰队从泰晤士河逆流而上,被装备火炮的伦敦塔挡住去路。于是突袭变成围攻。富康伯格带着部队在泰晤士河以南登陆,并在当地劫掠一番,只是最后在伦敦桥的战斗失败。

(六)丢克斯伯里战役的结果与王子被杀的消息传来。富康伯格自觉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希望,只能撤回东部海岸。他的部队在途中大量逃跑,让约克人对他的逮捕异常轻松。几个月后这位冒险家便在越狱过程中被看守杀死,一直关在伦敦塔内的亨利六世也在伦敦塔驾崩,一说死于得知战败和独子阵亡导致的忧郁,一说是在爱德华四世的密令下理查德对这位倒霉的前国王执行秘密死刑。至此兰开斯特家族的主要成员与支持者都已经命丧黄泉,已经陆陆续续打十多年的玫瑰战争看上去终于可以落下帷幕,爱德华四世脱下战袍开始自己的执政生涯。他是亨利五世之后又一位能在战场上扭转乾坤的英国国王,只是他的敌人几乎全部来自本国,这就让爱德华四世的军事能力被后人低看一眼。同样在战争中表现神勇的理查德就更难荣获善战之名,玛格丽特则在伦敦塔内做了五年囚犯才被自己的父亲以重金赎回那不勒斯,她的余生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在郁郁寡欢中完结。王后生前的忠实拥护者加斯普·都铎也只能迫于形势向约克家族低头,为了保全家族世系安全d他将自己的侄子亨利送到法国的布列塔尼避难。年幼的亨利在当时几乎不被人们所注意,但他最终将返回英伦并掀起最后的腥风血雨,当代都已经熟悉他的大名——亨利·都铎。

博斯沃思战役

(一)年爱德华其余的统治时期和平恢复,但是在年他突然死去后政治和王朝的混乱又爆发,爱德华四世治下王后伍德维尔的亲戚里弗斯第二伯爵安东尼·伍德维尔和多塞特第一侯爵托马斯·格雷(爱德华五世的同母异父兄,格雷郡主的曾祖父)和其他憎恨伍德维尔新取得的在朝廷上的地位。并视他们为渴望权力的暴发户的人之间形成派系斗争。当爱德华过早死去时他的继承人爱德华五世才12岁,伍德维尔家族处于可以影响年轻国王将来的统治的地位,因为爱德华五世在拉德洛在里弗斯伯爵的监管下成长,这对于反伍德维尔的派系来讲是不可接受的。在争取摄政王位置和内阁的控制权的斗争中有爱德华四世在病榻上任命为英格兰摄政王的爱德华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成为反伍德维尔派系事实上的领袖,在威廉·黑斯廷斯和亨利·斯塔福德的帮助下格洛斯特在白金汉郡的史东尼·斯塔福德从伍德维尔家族那里俘获年轻的国王,此后爱德华五世被格洛斯特拘禁于伦敦塔,后来他的弟弟9岁的约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里。控制两个男孩之后理查德宣称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非法,所以两个孩子是私生子。国会表示同意并启动王室权利法案,正式任命格洛斯特为理查德三世(理查德还有一个哥哥克拉伦斯公爵乔治,先前因叛国罪被爱德华四世处死,理查德以此剥夺乔治独子的王位继承权)。受关押的两个男孩也被称为“塔里的王子”,这二人可能失踪,可能被谋杀,被谁谋杀以及谁下的命令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主题之一。因为理查德是约克家族方面最杰出的将领,很多人接受他为一个更能保持约克家族权力地位的统治者,而不是一个必须通过摄政委员会进行统治的男孩。兰开斯特家族希望集中于亨利·都铎,其父亲里奇蒙第一伯爵埃德蒙·都铎是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兄弟,但是亨利对王位的继承权是通过他母亲玛格利特·博福特。她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因为她是约翰·博福特的后代,而约翰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也就是冈特的约翰的私生子。

(二)5年亨利·都铎的军队在博斯沃思战役击败理查德的军队,亨利成为国王亨利七世。然后亨利通过娶爱德华四世的长女、约克家族最佳的继承人伊丽莎白为妻来巩固他的统治,这样他重新统一两个王族,把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对立的符号合并到红白都铎玫瑰的徽章中。亨利通过一有机会就处决其他可能的王位继承人来确保他的地位,其子亨利八世继续这个策略。博斯沃思战役发生在5年,是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之间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导致约克王朝最后一任国王理查三世的死亡。年年轻的爱德华四世达到他军事生涯的顶峰,经历巴内特战役与丢克斯伯里战役的两次战役胜利后兰开斯特家族的抵抗力量被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所消灭,约克王朝和整个英格兰王国也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这样的和平对于这个已经饱受战争敲门的国家来说真是难能可贵,自从爱德华三世发动百年战争至这时断断续续的和平就很少有超过十年的,如今同样具备出众军事天赋和战功的爱德华四世终于为国家带来又一次和平的喘息。他的儿子小爱德华已经在诞生,继承人问题不会再困扰这个新的王朝,对于各地的大小领主和他们的佃农而言这也意味着往后几年不必担忧随时可能被征召参战,对于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而言贸易路线将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得到拓展和释放,所以约克王朝的稳定对所有人而言都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和平与繁荣依旧不能让阴谋和战争威胁远离英格兰。由于在玫瑰战争中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分别受到海峡对岸的勃艮第公爵和法国国王的支持,这让约克王朝很自然的成为勃艮第公国的天然盟友,并且将与法国人的仇恨延续下来。当英格兰的烽火逐渐消散的时候海对岸的矛盾已经进一步激化,已经将自己的新式军队编练的炉火纯青的勃艮第公爵查理(大胆的查理)向爱德华四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一起参加对法国的远征。

(三)年爱德华四世招募军队,按照他与查理的计划英军将在诺曼底地区登陆,随后与从东面进军的勃艮第军队在法国的兰斯会师。勃艮第公爵甚至承诺将法国的王冠给予年轻的英国国王,帮助他完成祖先们没有能够完成的英法王权合一设想。然而爱德华并非那种一头栽入战争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好战者,路易十一国王“慷慨”地贡献出大量金币来买去和平,并用啤酒和美食将他的整支军队喂饱。爱德华便选择妥协,带着岁币凯旋而归。一年后查理就在自己引起的勃艮第--瑞士战争中被击毙,整个公国被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瓜分。之后的几年英格兰国内再无大的战事,仅有的隐患来自潜伏的阴谋家以及爱德华自己的身体。曾经背叛过爱德华的克拉伦斯公爵乔治再度铤而走险,这个毫无胜算可言的阴谋在年被发现,审法庭很快将乔治判处叛国罪。随之而来的秘密处决却充满戏剧性,乔治选择在装满甜酒的酒桶内溺毙。曾经的约克家族三兄弟如今只剩下爱德华与理查德,三足鼎立的平衡模式也自然被削弱为两头并立。爱德华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沉迷酒色是年轻国王的新爱好,失去战争的陪伴让这位习惯戎马生活的国王感到百无聊赖。一直到2年北方的苏格兰内乱才引起他的注意,这次爱德华选择资助苏格兰贵族奥尔巴尼公爵去夺取原本属于詹姆斯三世的王位。后者曾经支持兰开斯特家族,割走英格兰的领土,并且对他父亲理查德的死负有有责任。虽然奥尔巴尼公爵最终失败,但是动荡的苏格兰将在0年内无法威胁英格兰的北境。

(四)年爱德华四世终于因提前耗空身体而迅速病逝,他12岁的儿子成为需要众人辅佐的爱德华五世,这让很多人都隐约觉得一个时代已经过去。当时爱德华五世正住在拉德洛与他的舅舅里弗斯伯爵安东尼在一起,而格洛斯特公爵则在英格兰的北部。伍德维尔家族声誉不佳,已经很难控制伦敦的咨议会。伍德维尔家族无法阻止理查摄政,但是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摄政委员会来辖制摄政官的行动,他们很快就把新国王从拉德洛送回到伦敦。曾经意气风发的约克家族三兄弟只剩下硕果仅存的格罗斯特公爵理查德,他在图克斯伯里战役后娶了沃里克伯爵的遗孀-安妮为妻,随即继承内维尔家族留下的大片领地。作为爱德华在玫瑰战争后期得力助手的理查德以他的忠心和能干赢得兄长信赖,并在爱德华四世临终前被授予摄政王头衔。但没有爱德华四世这样的主心骨,各种原本已经趋于缓和的内忧外患又随即开始逐个爆发,这其中既有流亡法国的兰卡斯特党人威胁,也有约克王朝内部统治集团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爱德华去世不久作为兰开斯特家族新核心的亨利·都铎便正式登场,由于长期在法国流亡他已经被法国的瓦鲁瓦王朝(瓦卢瓦王朝)视为可以动摇英格兰内政的一枚重要棋子,以金钱外交和拆散同盟为绝招的法王路易十一决定帮助亨利夺回江山。爱德华的死则让很多迫于形势而臣服于约克家族的地方派有了重新选择国王的想法,于是在路易临终之前就给了亨利以足够的资金和一支雇佣军,后者立刻带着这些人马登上返回英格兰的海船。

(五)亨利-都铎若要掀翻约克王朝的江山就必须有足够的英格兰内部势力配合,理查德三世与约克王朝的内部统治集团矛盾,在这方面给了很大帮助。原本依靠王后伊丽莎白而蹿起的伍德维尔家族希望通过对爱德华五世的影响来稳固权势,但议会中的贵族们却找来摄政王理查德做主。几乎在新国王离开拉德洛的同时理查离开约克郡,于4月29日在诺丁汉与他的骑兵队汇合。一伙人迅速挟持爱德华五世,解散新国王的威尔士卫队,并将伊丽莎白王后的同胞兄长里弗斯伯爵、同母异父哥哥理查德·格雷爵士以及新国王的侍从托马斯·沃恩爵士逮捕(他们随后均被处死)。在去伦敦的路上他一再向这位不知所措的孩子表示效忠,他们于5月4日到达伦敦。随即理查德在议会的支持下宣布王后与爱德华的秘密结婚是非法行为,这不仅意味着王后的失势,也等于是将爱德华五世和年幼的弟弟理查德都判定为私生子。理查为了巩固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一些仇视伍德维尔家族的贵族效忠于他,白金汉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爱德华三世第五个儿子的直系后裔,其野心不亚于理查。起初白金汉公爵给了他巨大的帮助,当6月中旬理查开始考虑自登王位时白金汉公爵设法让年幼的国王“更舒适地住进”伦敦塔。爱德华王后及其一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避难时他又陪同理查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说服爱德华王后极不情愿地交出她第二个儿子约克公爵理查德,让他随同他的哥哥住进伦敦塔。

(五)与此同时白金汉公爵积极在伦敦为理查登基制造舆论,6月2日他甚至率领一个代表团晋见理查对他表示效忠,希望他作为理查三世登上王位。理查德亲自逼迫议会宣布自己为国王,新国王如期于7月6日加冕,到这年的8月之后两位王子就再也没有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尽管坊间一直有两人被杀的传闻流出,但理查德还要忙于先对付正要回国的亨利-都铎,后者在兰开斯特传统支持区的威尔士有很大影响力,并很容易获得英格兰北方贵族的同情。白金汉公爵不知因何缘故(据推测很可能是出于强烈的野心)改变主意倒向伍德维尔家族,他们与玛格丽特·博福特(那时已与斯坦利勋爵结婚)取得联系,并通过她为她被流放的儿子亨利·都铎在布列塔尼公爵的支持下率军入侵英国作了准备。他们计划在亨利入侵的同时由白金汉公爵在国内西部地区策动暴乱,亨利确实航行过海了(只是有些延误),但是因为暴雨肆虐让他到达普尔时只剩下两只船,而且国内暴动已经失败,白金汉公爵已被处决。若非身处三地的叛军没有及时汇合,约克王朝可能在这一年就被众人联手消灭。理查德三世在短暂的统治期内需要不断用恐怖手段来维持统治,兰开斯特家族的残余势力则不时从海上发起一些突袭,扰得英格兰沿海不得安宁。理查德既不能有效的保护沿海经济,又没办法弹压或安抚贵族集团,只能靠密探和定期杀人来期待转机。然而理查德唯一的儿子爱德华也在4年病死,由于妻子安妮已经失去生育能力,约克王朝的继承人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理查德自己也因为少时就患上的脊椎疾病,变得身体非常虚弱。病痛与压力都迫使他的脾气变得日益暴躁,更加疏远可能联合的势力。

(六)许多人都赞成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与亨利·都铎结成婚姻,他们把这看成是结束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争斗的一种手段,因为这种争斗太令人厌烦了,当在法国绑架亨利并把他交给理查的图谋失败后亨利在英国的追随者更多了。5年6月理查住进诺丁汉堡,他在主要公路上每隔20英里设一个驿站,通过这驿站他能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亨利-都铎在年的反攻失败后继续留在海对岸的布列坦尼(布列塔尼)地区蛰伏,由于路易十一在那一年病逝导致新的法兰西宫廷没有立即考虑到他的需求,一直到5年夏季来自巴黎的支持才抵达大西洋沿岸。新继位的法王查理八世还只是一个1岁的孩子,但掌握实权的波旁公爵皮埃尔却决定支持亨利-都铎去颠覆约克人的摇摇欲坠统治。当时的法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兼并或控制国内的地方大贵族,但要解决布列坦尼问题就不能不先给英格兰人解除武装,所以支持亨利-都铎回国继位就等于将布列坦尼人的重要后援切断,为此亨利除了身边的兰开斯特流亡者外还获得了法王买单的小队 与1苏格兰雇佣兵帮助。8月总数只有2人的都铎军队从勒阿弗尔起航,随亨利·都铎同行的有他的叔父牛津勋爵贾斯泊·都铎和一些与他共同流放的骑士。他们按照既定路线坐船绕过英格兰海岸的南部,在容易获得支持的威尔士沿海的米尔福德港附近的米尔贝登陆,这里是亨利·都铎童年时就了如指掌的地方。他首先向哈弗福德韦斯特挺进,继而又向阿伯里斯特威斯挺进并于8月10日到达那里,途中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然后他继续向东部和东北进军攻下威尔士浦,并于8月15日占领什鲁斯伯里,这之后他又占领纽波特、斯塔福德、利奇菲尔德、塔姆沃思和阿瑟斯通。8月20日他在阿瑟斯通宿营,理查德以最快速度得知亨利·都铎的到来,双方便在英格兰国内展开一场征召部队的数量比拼。

(七)理查德尽管已经众叛亲离却还在表面上拥有国王的权力与威严,所以在自己带来的部队外他还能用各种手段招募比都铎更庞大的兵力,铁杆支持者诺福克公爵就带来2多精锐部队和炮兵,儿子被扣押在国王那边的斯坦利则拥有近人马。他们在得知亨利向北寻求更多支持者后也在伦敦西北的博斯沃斯荒原驻扎设防,全军占据着可以俯视整片荒野的山丘,并有大片沼泽地来掩护未来的主战场。在途经威尔士向前进军的过程中亨利无疑吸收众多的追随者,无论是南方的沃尔特·赫伯特爵士还是北方的威廉·斯坦利爵士都没有阻挡他,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迪内弗尔家族的里斯·阿普·托马斯,他是卡马森郡、彭布罗克郡及卡迪根郡中一个有权势的大土地所有者。里斯是一个著名的兰开斯特派的同情者,虽然直到8月1日亨利到达威尔士浦时他才带着他的大部队与亨利的部队会合,但亨利在远征前曾经与他有过联系,他给亨利计划了能防止南面侧攻的进军路线。在什鲁斯伯里的吉尔伯特·塔尔伯特爵士率领名士兵加入亨利的队伍,此后亨利的进军路线主要是服从他争取斯坦利兄弟(斯坦利勋爵托马斯和他的兄弟威廉爵士)的需要。亨利从什鲁斯伯里推进到斯塔福德,然后折向东南经利奇菲尔德和塔姆沃思向阿瑟斯通推进。在利奇菲尔德和塔姆沃思他收集一些大炮,这些辎重影响军队的推进速度,而在此之前他的军队的进军速度本来一直是很快的。在阿瑟斯通亨利会见斯坦利兄弟,但此次会晤没有结果。

(八)理查是于8月11日得知亨利登陆的消息的,当时他正在诺丁汉附近的贝斯克伍德洛奇。在威尔士至少有一部分人是依然忠于他的,因为虽然当时英国有很好的驿站网,但要在4天之内骑马跑英里仍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他不久便得知除了其他人之外威廉·斯坦利也背叛他,但是他对其兄弟托马斯仍抱有一线希望。理查对亨利轻易而迅速地通过威尔士既吃惊又气恼,在亨利抵达什鲁斯伯里时他尚未集结起他的全部人马,斯坦利勋爵一直在兰开夏视察他的庄园,东区的诺森伯兰伯爵也行动迟缓。但是当理查的快速行动部队(骑马侦察兵)向他报告亨利已到达利奇菲尔德时他意识到他不能再在诺丁汉呆下去,因为叛乱者可能决定直奔伦敦。8月19日保王派军队(包括那天率领部队刚刚到达的诺森伯兰伯爵)离开诺丁汉开往莱斯特,亨利的军队规模从最初的2人扩张到5,可他还是需要去主动找两倍于自己的理查德决战。后者至少在表面上占据大义名分,并精心选择战场布置。而亨利的部队则由海外流亡者、法国地方军、苏格兰雇佣兵、威尔士支持者和各北方小贵族们的私家军拼凑而成,不仅数量吃亏、指挥协调也更加困难,更要命的是理查德自少年时期就经历过战争考验。亨利虽然长期流亡海外却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因此叛军一方的最高指挥官就由同为流亡者的牛津伯爵担任。5年的8月22日必须寻求决战的叛军渐渐出现于博斯沃斯荒原的边缘,亨利从阿瑟斯通推进到一个叫怀特穆尔斯的地方,这里位于罗马大道以北,距阿瑟斯通5英里,而理查已经将军队从莱斯特向西开进到萨顿切尼西北的高地。

(九)在亨利的军队通过附近的沼泽来寻求隐蔽时就遭到山坡上的约克炮兵射击,好在15世纪的野战炮兵还不够精准,英格兰军队在当时也不以炮兵技术见长,都铎全军得以顺利的在平原上展开队形。牛津伯爵考虑到自己一方的成分复杂问题后放弃玫瑰战争中常见的三路阵线布置,几乎全部人马被集中成为一个大的战阵并统一接受他的指挥,没有战争经验的都铎则随着法国雇佣军一起位于二线位置,位于山坡上的理查德三世则将诺福克的部队推到自己一方的最前沿位置。国王的营址位于向申顿方向延伸1英里的一个山梁的东北端,这里是山梁的最高点(高达英尺),因此可以使理查对周围大部分地区看得清清楚楚。制高点安比昂山南面的那块地方叫作雷德莫平原,这场战斗发生时这里还是一片崎岖不平未曾开垦的土地,山的东面和南面是一大片沼泽地。关于这片沼泽地的大小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亨利想要与理查军队厮杀就必须避开的地方,斯坦利勋爵及其随从的阵地就设在这里。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这片地区为东西走向,从萨顿切尼南面不远的地方延伸至安比昂山的西南面,从北到南的平均宽度为码,因此它是保护理查左翼的一道令人生畏的屏障。安比昂山的西端距国王设营的地方1英里,这里是这片地区最好的作战场所。8月22日早晨保王派军队很早就拨营向这一阵地进发,部队是成战斗纵队前进和战斗的,诺福克公爵指挥前卫部队走在最前,国王率主力部队紧跟其后,无精打采的诺森伯兰伯爵率领后卫走在最后。

(十)诺福克的前卫部队有1名弓箭手,他的儿子萨雷勋爵率名胸甲骑兵构成其侧翼。国王的主力部队由钩镰枪手和长矛兵组成,以重骑兵为其两翼。诺森伯兰伯爵率领着2名钩镰枪手,理查的大炮分配给诺福克部队南面的左翼部队。他亲自从伦敦带来的军队紧挨着铁杆的部众,原本用来防御另一头位置的斯坦利也收到国王要求他迅速出击的消息。理查德甚至威胁后者,如果不及时出兵就立刻将他作为人质的儿子斩首。斯坦利显然不想在这场战争中过早站队,直接让人回复:“我还有其他儿子!”怒不可遏的理查德立刻下令诺福克率军打头阵,同时让手下去将斯坦利的儿子处死。阳奉阴违的扈从们却对国王表示需要等到开战后再顺势处死犯人,于是在之后的战斗中原本具有数量优势的理查德一方其实只能动用和都铎一样多的兵力作战。亨利向安比昂山开进的情况大概和理查差不多,也是以骑兵为两翼成战斗纵队前进,牛津勋爵指挥前卫部队,亨利和彭布罗克勋爵(贾斯珀·都铎)率主力跟进。牛津勋爵沿着沼泽地边缘前进,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经来到安比昂山脚下,与在他上面的诺福克公爵的弓箭手相距仅几百码。这样的时刻一定令人非常不安,但他以令人赞叹的沉着,把他的前卫部队展开成弓箭手在前、钩镰手在后的战斗队形。吉尔伯特·塔尔伯特爵士在右翼指挥从什罗普郡征来的士兵,约翰·萨维奇爵士在左翼指挥威尔士人。都铎的右侧虽有沼泽地掩护,但左侧极易受到攻击。

(十一)刚一开始牛津勋爵便用大炮猛轰对方,与此同时诺福克公爵一方的弓箭也雨点般地射向牛津勋爵的前卫部队。一般说来先打炮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鼓舞先头部队,激励他们尽量接近敌人,使他们敢于以较为适当的方式与敌人短兵相接地拼杀。然而这次炮击刚开始不久便奇怪地中断了,牛津勋爵害怕在他的整个部队展开成战斗队形之前被敌包围,便下一道严格的命令任何人不准向前超过他的军旗10英尺。这种似乎不合情理的踌躇,起初使诺福克公爵的士兵为之一惊,他们怀疑其中有诈,结果在两军发起进攻之前出现一个短暂的间歇。理查却并没能利用这个间歇,凭借着多年战争战斗经验的理查德的布阵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给叛军以极大麻烦,尤其是对其较为忠心的诺福克公爵指挥长弓射手与炮兵一起再次阻碍牛津伯爵的步兵进攻。后者只能下令全军向上冲锋,将诺福克的步兵给赶了回去。理查德的王室军队也从山坡上冲下来联合诺福克的溃军一起形成一道挡住都铎士兵的阵线,大量穿戴全套护甲的贵族就此厮杀成一片,身后的弓箭手也收起箭矢,换上佩剑或戟这样的长武器肉搏。由于牛津的部队更加靠拢,而国王与诺福克的部队较为分散,叛军开始在肉搏战中获得优势。此外牛津伯爵还在步兵两翼安排重骑兵压阵,非常容易威胁到几乎全员下马步战的王室军队,于是原本占据天时地利的约克王军便在流亡者们的步步紧逼下开始后退。诺福克公爵是第一个阵亡的高级指挥官,他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的死对理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很快两军阵线都开始出现宽大的缺口。

(十二)在山坡上观战的理查德三世已经失去全部的耐心,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对一半以上军队的控制。在山坡的另一头中诺森伯兰伯爵还保留着几千人的部队,然而自从开战以来这些人就像观众一样驻足不前,这就迫使理查德决定亲自出马解决掉维系叛军士气的亨利·都铎。战役的最后时刻理查德下令王室卫队和几乎所有的预备队一起发起冲锋,他自己也拖着弯曲的脊柱上马厮杀,一行人绕过尚在激战的正面,从左翼逼近亨利-都铎所在的位置。在都铎军队的二线位置中他们成功发现引发一切的害群之马,凭借自幼习武与多年征战所积累的经验的理查德仅用几百人就震撼篡位者与他的雇佣军,年轻的亨利因为恐惧不得不下马躲入法国佣兵阵中。恰好后者是0年的法国军事改革产物,使用瑞士方阵步兵那样的长枪作战。约克国王的骑兵冲锋再猛也无法攻破长枪方阵的铜墙铁壁,他们只能不断在周围发起试探性的冲击,吓得亨利在左右人护卫下重新上马,再次向着更南方逃避。已经杀红眼的理查德自然是继续快马追赶,一路上先后有4名亨利麾下的骑士转身向他挑战。看似因驼背而失去战斗力的理查德却将这些人一一打落,混乱的队伍就这样进入战场附近的沼泽。末代约克君主的全部运气也就在那里消耗殆尽,此时的理查德三世在身边仅仅剩下少数侍从,而重装骑士的坐骑已经因为体力消耗而深陷沼泽泥潭,大部分跟随他冲下山坡的人却还在远处围攻法国佣兵的方阵。看准时机的都铎军队却开始朝这个方向合围上来,一直在南方观望的斯坦利也率军进入战场。面对这些人的突然进攻时理查德与手下被彻底困死,虽然他的骑士在双腿被砍断后还坚持着高举王旗,却已经不能帮上任何忙。

(十三)很快大量的叛军涌上来,使用各种武器对理查德一顿暴打。这位众叛亲离的君主全身遭到11处打击,其中有6处被判定为致命伤。掉在地上的王冠被叛军捡起,立刻戴到亨利·都铎头上。理查就这样以传统的中世纪骑士的气概战死在沙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战死沙场的国王。尽管上述描述最为人们所接受,但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其实并不可信。他们说国王是在讨伐斯坦利勋爵的背叛时,在他部队的左翼(即当代被称为理查国王井的地方)落马陷入泥沼而死的。国王一死他的追随者便没有理由,或者说再无意志继续战斗,他们四散逃窜。保王派一方战死1人,叛军则只损失人。不管哪一种说法正确结果都一样,亨利·都铎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成为今人所熟知的亨利七世,漫长的玫瑰战争也在这一刻宣告终结。从年开始到7年告结束,玫瑰战争几乎波及了英格兰境内的大部分区域。那些在博斯沃思战役中帮助都铎或作壁上观的贵族们日后也会感到非常后悔,因为亨利·都铎是一个在性格上比理查德三世更加阴暗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英格兰各地的贵族都会因为谋反嫌疑而遭到捕杀。号称消灭英格兰大部分贵族的玫瑰战争往往只是针对有继承权的主要家族成员,而亨利的都铎王朝因为这种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而对更多人抱有天然敌意。亨利-都铎也就因此成为一个生前没有昏君之名,但实际上施行更彻底特务统治的实质暴虐者。

斯托克战役

(一)很多史学家以亨利七世继位为玫瑰战争结束的标志,其他人则认为玫瑰战争直到7年的斯托克战役之后才结束。该战役因一名王位的伪冒者的出现而发生,一个名为兰伯特·西姆内尔的男孩长得很像约克家族最佳的男继承人沃里克伯爵。伪冒者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年轻的伯爵还活着并被亨利国王所拘禁,所以没人真正怀疑过他除了是骗子还能是什么。在斯托克战役中亨利击败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罗的军队,他被理查三世任命为继承人,但是在博斯沃思战役之后被亨利废黜,这样约克家族剩余的抵抗实际上被除掉,西姆内尔在叛变中的活动被赦免并被送去王室厨房工作。7年的英格兰看似已经从玫瑰战争的持续性混乱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在新国王亨利·都铎迎娶前约克家族党魁爱德华的女儿伊丽莎白后都铎家族开始从上而下地兼并红白两系人马。曾经主政英国多年的约克党人当然是很不愿意就此听任这个靠法国支持的篡位者,新的逆转剧情便在博斯沃思战役结束后2年后又再次上演。约克派系需要寻找一位拿得出手的贵族领袖,这恰恰是玫瑰战争结束后困扰两党的核心问题。当年如日中天的约克家族三兄弟,要么像理查德三世那样没有子嗣留下,要么像爱德华的后人那样损失惨重。即便是最低调的格罗斯特公爵之子也被都铎家族所控制,这样一来约克派系中的实际领头人就成了理查德三世死前任命的继承者-林肯伯爵约翰。

(二)7年年初林肯已经完成英格兰内部的A轮融资,他还从民间搜罗一个名叫兰伯特-西奈尔的骗子冒充约克公爵家族的存留血脉,并将这位从小就接受培养的年轻人奉为叛乱的名义领袖,很多约克王朝时期留下的地方贵族和官吏也对这次行动都抱有幻想。到了月需要B轮融资的林肯又渡海来到佛兰德斯寻找一直同约克党关系亲密的勃艮第公爵家族,当年的爱德华四世就曾经依靠勃艮第公国的雇佣军和财政支持击败反攻倒算的兰开斯特势力,如今老一代的爱德华四世与大胆查理(大胆的查理)都已驾鹤西去,但双方在很大程度上还有结成战略同盟的必要。前者需要推翻兰开斯特家族支持的法国代理人,后者则需要再次将英格兰变成盟友来衡制法兰西。当时主政弗兰德斯的女伯爵玛格丽特正是大胆查理的女儿,她在父亲死后差点被法王用武力剥夺全部领地,幸好有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丈夫马克西米连一世带兵帮助才让勃垦第公爵世袭不至于彻底断绝。所以玛格丽特也非常同情约克家族,并同意为林肯公爵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其中包括2名曾经为她丈夫出征的瑞士-德意志雇佣军以及一支小规模舰队。女公爵甚至为林肯提供了财政补助,以便让他可以在英国各地招募地方部队,同时支持林肯公爵的人还包括驻守加莱的守备队司令大卫。这个职位虽然让其远离本土却也掌握着当时英格兰国内除国王卫队之外的惟一法定常备军力量,规模不大的船队和加莱守备队一直都是可以径直杀入泰晤士河与伦敦的危险存在。

(三)林肯伯爵在7年5月起航回国,如同亨利-都铎所做的那样绕过英格兰南部海岸,但他无法在兰开斯特家族势力稳固的威尔士寻得盟友,便到更远的爱尔兰进行C轮融资。由于爱尔兰东部沿海地区一直都是英格兰贵族武装拓殖的前进基地,因此一贯以军功和武力自居的约克党在当地有着巨大影响力。林肯便在当地成功招揽4人的雇佣军加入,他甚至还利用当地同情约克家族的教会势力为自己寻觅来的西奈尔加冕,对外号称爱德华六世。这年6月约克党人的复国者大军在英格兰西海岸登陆,事先获得通知的约克地方派已经从领地内又搜罗2多人加入进来,这样总数达到8以上的约克军便对沿途的众多兰开斯特小势力形成压倒性优势。后者因为没有获得任何预警,往往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还遭遇突袭,匆匆聚拢的北部驻军又在强势的约克面前丢盔卸甲,于是林肯伯爵的人马以非常快的速度前进。但兰开斯特的四方贵族也开始朝着伦敦方向集结,这使得复国者大军很快就陷入对手阵营占压倒性优势的地区。一支超过万人的平叛队伍已经从英格兰西部与威尔士南部云集而来。,利七世也带着英格兰南部的增援力量北上与他们会合,让其麾下部队的数量达到1.2万人。7年的6月16日两军在伦敦西北部的东斯托克遭遇,真正的大战已不可避免。自知处于数量劣势的林肯主动率军度过横在眼前的特伦特河,迂回到都铎王军的南面,一旦成功击破亨利-都铎的部队就可以阻挡对方撤往首都伦敦。

(四)林肯也很清楚自己麾下的主要战力就是从弗兰德斯招募的2雇佣军和约克地方派增援的郡级民兵,至于大量的爱尔兰人因为装备差和训练水平太低不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他将全部的雇佣兵都堆砌到一线形成宽度较大的正面迎敌,将约克嫡系部队放在二线作为预备队支援,这已经是他所能够想到的最好布阵方式。根据当时欧陆的几次战争来看具有集团冲锋能力的长枪方阵已经不再忌惮下马骑士+长弓射手的组合,但林肯却没有具体指挥这类战斗的经验,这也成为后来约克军大败的主要因素。在都铎王军一边名义上仍旧是国王亨利七世为全局总指挥,但就和在博斯沃思战役中一样自小对军事毫无兴趣和历练的他选择躲在全军的最后方静候结果,所以王军的实际指挥官依然是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牛津伯爵。他将一如既往地站在全军的第一线位置指挥兵力与战斗最强的那部分人马,身后还有两线兵力作为支撑。针对约克人部署在正中的长枪方阵,王军也将大量下马骑士与重步兵堆砌在中央阵线,两翼才是具有可怕远射火力的长弓部队。战役开始后都铎王军首先向当面的雇佣军发射箭矢,可怕的长弓火力迅速在密集的雇佣军部队中引发大量伤亡。在正常情况下长枪方阵应该立刻发起冲锋,用巨大的近战优势来冲垮长弓部队,但林肯伯爵并未经历过战争的历练,他依然保守的选择让远射部队出阵对射。结果无论是数量有限的火绳枪手,还是人数虽多但装备奇差的爱尔兰人,都无法在远距离交战中胜过集中起来的英格兰长弓。尤其是只装备标枪和少量弓箭的爱尔兰轻步兵只有部分人配备锁子甲和头盔,所以在远射火力覆盖下死伤惨重。

(五)眼看自己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被严重削弱,林肯才决定让部队发起冲锋,但已经大量减员的雇佣军很难形成想象中的巨大效果。在方阵开始接近对方阵线的窗口期更为密集的直射火力又劈头盖脸地打来,直接报销在两翼用双手剑和大型战斧肉搏的爱尔兰友军,不得已之下约克军的第二线本土部队被补充上去,好在来自大陆的长枪步兵已经用枪矛林立的方阵撼动整个都铎王军的战线。牛津伯爵虽然在巴内特战役与博斯沃思战役都遇到过类似部队,却从未与这么多的近代化枪阵较量过,英格兰本土步兵的战斧、钩镰和戟都在密集的长枪面前显得非常吃亏,王军的最大伤亡就出现于这个阶段。其他人必须集中迂回到方阵的两翼,以求形成弱侧突破,亨利·都铎依然在第三线紧握自己的卫队而不参战,但第二线的都铎军队却可以不断上前支援让整个阵线不至于崩溃。在三小时的厮杀中混迹着大量布衣的爱尔兰人首先崩溃,接着数量不足的约克本土部队也被数量至少两倍于自己的兰开斯特地方军击溃,唯有雇佣军指挥官马丁-施瓦茨的方阵部队在被敌军包围后死战不降。在当时的德意志雇佣军中不乏来自瑞士联邦的军官和老兵,他们也是那个时代最富有战斗精神的步兵力量。作为各连队的长官这批人站在第一线与方阵的最外围部分承受着比身后战友更大的压力,很多人身上插满箭矢,被英格兰形容为像刺猬一样,受他们鼓舞的其他士兵自然也在恐惧与愤怒中战到最后。至于约克党人的地方军在盟军方阵被摧毁前就逃离战线,但因为特伦特河的阻碍让他们在都铎追兵的残杀下也没有太多生路可寻,尽管部队人数并不算多但很多约克党潜伏在地方的实力派贵族就这样惨死在河边,这对于约克一系的打击超过军队兵员的损失。

(六)随着2雇佣军方阵的溃散让都铎王军赢得斯托克荒原战役的胜利,约克军有1人战死,另有人被俘。都铎一方也死伤多达人的部队,其中大部分都牺牲在同德意志雇佣军的漫长消耗之中,若非约克一方的其他部队弱于羸弱那他们原本可以赢得战役的胜利。包括林肯在内的主要约克指挥官都在兵败逃跑的过程中被杀死,雇佣军指挥官斯瓦茨也和同僚一起战死沙场。亨利-都铎再次用一场惊险的军事胜利为自己除掉众多竞争对手,但出于沽名钓誉的统战需要他特赦被叛军当做约克公爵后裔的兰伯特-西奈尔,后者甚至被安排到王宫的厨房工作,甚至后来成为国王打猎时的跟班侍从。对于那些为自己稳固江山的贵族时亨利-都铎也进行其执政期内的最大规模封赏,大批追随都铎家族的乡绅和平民子弟被册封为贵族,旧的兰开斯特支系也被扶正或赐予更多土地。有心者发现无论是谁获得的单笔奖励都不算多,只是因为受封者总数庞大才让亨利七世显得格外慷慨,但这种做法的更深层次含义就是用一大批政治安全的小贵族严重打乱和削弱旧时大贵族势力,都铎王朝第一代君主的心机之深在这些方面是可见一斑。在国际外交层面斯托克之战的胜利也让英格兰立刻加入反法联盟的希望破灭,长期受法国庇护与恩惠的亨利七世根本不愿意同亲近约克家族的勃垦第人走到一起,后来法军开进同样保护过他的布列坦尼公国。斯托克荒原之战也在军事上证明传统英格兰战术体系的价值,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磨练与发展后晚期的下马武士+长弓射手已经在很多方面具有早期近代军队的特征,以至于英军直到几十年后还不愿意放弃传统的长弓,斯托克之战也绝非是英格兰传统战术对长枪方阵的最后一场大胜。

(七)中古晚期的英格兰处于封建主义裂变的时代,贵族骑士们不再恪尽职守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与骑士制度。在亨利四世统治时期家兵雇佣制开始盛行,这是英格兰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英王通过这样的雇佣制度也不是没有尝到甜头,年的阿金库尔战役英王亨利五世正是依靠职业雇佣兵与家臣获得对法战争的大获全胜。到玫瑰战争爆发时裂变的封建主义特征在亨利六世与爱德华四世之间数次反复登上王位的事件中更为明显,因为战场上的主力已经完全蜕变为按照契约发放军饷的职业雇佣部队,这样的一种制度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变态封建主义”,它使得早期封建社会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再次死灰复燃,而大批土地的长期使用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那么贵族麾下的私人部队则可以通过贵族的野心与命令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故而中古晚期英格兰王位的数次易手与“变态封建主义”的出现有着莫大的关系。

变态封建主义是中世纪晚期西欧的一种社会制度,以“封地”为基本单位的封建制度在中古后期的英格兰逐渐发生变化,“各种役务正全方位地被折换成货币或租金”,近现代史家多采用“变态封建主义”这一术语解释这一变化。对于传统的“封建主义”贵族从国王那里领有封地并向其服兵役,然后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农民被迫在领主庄园内生活,向其效忠、为其服劳役、上缴自己的部分收成,以此换取领主的军事保护。不少史家发现这种以“封地”为基本单位的封建制度在中古后期的英格兰逐渐发生变化,各种役务正全方位地被折换成货币或租金,近现代史家多采用“变态封建主义”这一术语解释这一变化。它最初由普朗摩尔于年中提出,用于描述爱德华三世时期所出现的一种新型主扈关系,贵族时常为一群随扈所围绕,他们身穿贵族家族制服,为之而战并对其宣誓效忠。作为回报贵族帮助其诉讼,并保证其免受因犯罪所得之惩罚”。变态封建主义意味着拙劣、下贱、贪腐、堕落,这恰恰可以解释中古后期英格兰政治秩序的混乱,并且这种罪恶在兰开斯特王朝时达到顶峰。辉格史家斯塔布斯认为对英格兰而言中世纪后期是一个不幸的年代,深受兰开斯特早产的立宪政体之苦。

兰开斯特王朝发展历史

(一)兰开斯特王朝是金雀花王室的幼支,年亨利三世的幼子驼背埃德蒙被封为兰开斯特伯爵时这个家族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埃德蒙的第二个妻子阿图瓦的布朗歇所生的儿子中有两个人继承这个称号,即兰开斯特伯爵托马斯和兰开斯特伯爵亨利。亨利的儿子兰开斯特第一公爵亨利在年去世时只有两个女继承人,长女莫德嫁给巴伐利亚公爵且无后,于是兰开斯特的继承归于次女布朗歇和她的丈夫冈特的约翰。年冈特死后他的儿子兰开斯特的亨利废黜理查二世自立为国王,称亨利四世。他即位后兰开斯特的公爵领地便并入王室,于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代表兰开斯特王室统治英格兰60多年。爱德华三世在世的时候黑太子(爱德华三世的长子)是作为继承人的,但是此人比较短命,至少活不过父亲。爱德华三世活了67岁,而黑太子只活了46岁,在老爸驾崩前的一年去世,于是王位继承就成问题。然后黑太子唯一活着的儿子理查便以王长孙的身份继位,冈特的约翰(爱德华三世第三子)就不高兴了。但是冈特的约翰没能当上国王,夺取皇位的任务交给儿子亨利完成。理查二世受到贵族的不满,于是亨利利用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之际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理查二世被幽禁,后来死亡。由于理查二世无嗣,所以亨利继位成为亨利四世,由于他是兰开斯特公爵,所以这个王朝也叫做兰开斯特王朝。

(二)玫瑰战争(年–5年)通常指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该战争大部分由马上骑士和他们的封建随从组成的军队所进行,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国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东部。玫瑰战争所导致的贵族的大量伤亡是贵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都铎王朝控制下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发展。兰开斯特王朝统治历经祖孙三代三个亨利,那就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五世还取得阿金库尔会战这种大的胜利,但是法国人在查理七世的带领下逐步挽回劣势,最终将英国人逐出除加莱之外的法国。百年战争给英国人民也带来很大的负担,随着战争的逐步失败各种不满也就纷纷而至,况且亨利六世继承王位的时候还小,不怎么会处理朝政。年玫瑰战争爆发,白玫瑰的约克家族公开反对红玫瑰的兰开斯特家族。开始似乎国王占优势,安妮.蒙蒂莫的儿子理查战死。但是后来好景不长,年亨利六世被俘并被处死,后来王后玛格丽特也被杀,于是兰开斯特家族完蛋了。约克家族的前公爵理查的儿子爱德华四世成了国王,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子爱德华五世继位,但是爱德华五世很快被叔叔格洛斯特公爵理查投入伦敦塔然后消失。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成为国王理查三世,这就造成约克家族的分裂。

兰开斯特王朝世系

一、亨利四世

人物生平

(一)亨利四世(年4月日—年月20日)原名名亨利·博林布鲁克,是兰开斯特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年—年在位)。他是爱德华三世之孙、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约翰·冈特)的长子,年4月日出生在博林布鲁克。亨利四世是冈特的约翰与第一个妻子兰开斯特的布兰奇的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冈特的约翰是爱德华三世的第三个儿子,约翰与布兰奇是堂兄妹,因为布兰奇是亨利三世的四世孙女。布兰奇为丈夫带来巨大的财产和兰开斯特公爵头衔以及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布兰奇不到二十五岁就去世,幼年丧母而父亲又忙于国事,亨利的教育就由其兰开斯特的侍从进行。亨利四世体格粗壮、精力充沛、武艺超群,而且虔诚、博学、健谈,还是个音乐家。亨利四世后来被任命为德比伯爵,14岁时亨利与玛丽·德·博恩结婚,玛丽是赫里福德伯爵和埃克塞斯的双重继承人。玛丽为亨利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就是后来的亨利五世,玛丽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年亨利四世进入政治舞台,参加贵族上诉的行动,罢免国王的亲近顾问,并且在拉德考特桥封锁理查德的宠臣德·维尔。在年的“无情议会”上上诉人都集中精力去加害理查德的仆从们,但是亨利却还比同伴显示出宽宏的一面,至少他还是为理查德的教师西蒙·伯利爵士说了好话。

(二)亨利的这种做法让其父很不高兴,因为冈特的约翰是君权和国王的忠实支柱,如果不是冈特当年不是去西班牙的话前面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年冈特的约翰回到英格兰后亨利就隐退,开始是经营地产,然后是部分旅行、部分远征地去立陶宛,这是轻松快乐的远行,一路上他都由吟游诗人陪伴。年他再次去耶路撒冷远征,一路上他游历访问欧洲的各国君主,一路上他以漂亮的仪容、周到的礼貌以及熟练的英、法、拉丁语给各国君主留下深刻印象,27岁的时候他以自己为欧洲有名的久经锻炼的战士和朝臣而深感自豪。亨利在从耶路撒冷回到英国到年被放逐的5年间他很少有机会再出国访问和远征,也有传说是亨利参加格洛斯特、阿伦德尔和沃里克在年策划的企图终身监禁国王和冈特的阴谋,但是在前述三位上诉人被议会宣布犯有叛国罪的时候亨利是站在国王一边的。年9月他被授予赫里福德公爵,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变得模糊不清。按照亨利的说法是托马斯·莫布雷(诺丁汉伯爵和诺福克公爵)告诉亨利他们两个都是国王意欲除掉之人,就像国王除掉三个贵族上诉人一样。莫布雷明显揭发另外一个阴谋,这个阴谋就是消灭全部接近国王的贵族们,包括冈特和亨利本人。亨利将谈话报告冈特,冈特将此报告国王,年2月亨利在国王面前揭发莫布雷的叛国罪,但是由于没有证据。温莎的骑士刑庭颁布命令要求两位伯爵决斗以解决其间的争端,决斗就在9月份的考文垂。决斗没有举行,最后一刻理查德决定放逐两人,莫布雷终身放逐,亨利放逐10年。因看到其叔父冈特悲哀的神情,理查二世将流放时间缩短至六年。

(三)放逐后的亨利到了法国巴黎,在那里呆了四个月后得到父亲冈特去世的消息,理查德却在此时由于被权力和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决定将亨利的放逐变为终身放逐,还宣布兰开斯特家族的财产收为王室财产。这时亨利通往国王位置的道路变得通畅起来,国王的做法让贵族们失去安全感,而亨利的叔叔格洛斯特(被理查德谋杀)和理查德的继承人第四马奇伯爵罗杰·莫尔蒂默(冈特的约翰早逝的哥哥莱奥内尔的外孙,也即亨利的堂甥)都去世了。就在此时理查德远征爱尔兰,此时亨利集合他的追随者前往约克郡的拉文斯波然后向蓬特夫拉特进军,一路上不单没有受到任何的抵抗还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约克公爵也自7月底带领一支小的王室军队加入亨利的军队,此时的理查德是彻底失败了,不到六个星期亨利就成了英国的主人,接下来就是要加冕了。亨利通过一系列含混不清的理由宣称自己为英格兰的国王,但是这些看似合理但又都不是能够坚固的站住脚,这也给亨利以后带来很多的麻烦。亨利登基不到三个月就发生贵族的谋反叛乱,这是由与理查德有密切关系的肯特、亨廷顿、索尔兹伯里和狄斯明塞勋爵发动的,但是这次叛乱不得人心,很快他们就被一群乌合之众杀死。亨利接下来对这些叛乱分子进行审判,随后将他们尸体剁碎并装进麻袋。对叛乱分子的惩治之残暴说明亨利对叛乱感到风声鹤唳,王位得来容易但是要坐稳还是感到困难重重。接下来理查德也神秘地不知道下落,很少有人知道真相,一般认为是被亨利四世派人秘密处死。

(四)1年的时候威尔士又出乱子,开始的时候威尔士大地主欧文·格兰道尔与其英格兰邻居发生冲突,后来成为全民性起义。但这只是一次更为严重的危机的起因。年亨利的最为强大的支持者珀西发动叛乱,亨利珀西(人称“哈特斯珀”)是诺森伯兰伯爵的儿子,因为亨利四世拒绝他救赎一个重要的囚犯埃德蒙·莫蒂默爵士致使他非常生气,接下来他集合家族的全部实力并且和欧文·格兰道尔通过联姻结合在一起。对此亨利四世马上出发去西部的什鲁斯伯里,在那里趁珀西的援军未到(欧文·格兰道尔和诺森伯兰伯爵)国王和王子经过一场战役大败亨利·珀西,珀西和其叔父伍斯特伯爵都死去,而诺森伯兰伯爵在放弃其城堡和总管职务后被宽恕。5年前诺福克公爵之子马歇尔伯爵托马斯·莫布雷阴谋将马奇伯爵带到威尔士,但是这些人被亨利抓住,马奇伯爵被宽恕后立即逃走和诺森伯兰伯爵参与另外的阴谋叛乱。而此时的诺森伯兰伯爵、格兰道尔和莫尔蒂默也签订一个由他们瓜分英格兰的协议,约克的大主教理查德·斯克鲁普也参加到这个阴谋。在亨利前去平息叛乱前大主教和马歇尔伯爵(托马斯·莫布雷)被威斯特摩兰的内维尔伯爵俘获,这次莫布雷和约克大主教都被处决,后来诺森伯兰伯爵逃到苏格兰,直到年后才在一次与约克郡长的战斗中死去。政权稳定后亨利的身体却完了,就在处死约克大主教之后亨利得了怪病,此后有生之年一直被这种怪病折磨得死去活来,这种病现在看来好像是麻风病,最终于i年月20日去世。从亨利四世登基到7年间战争不断、税费繁重,每年亨利都要与下院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才能获得税金,而下院也为付其付出的每一分税金而对亨利的各项政策进行指责。比较好的是亨利对议会下院的要求耐心克制,总是小心谨慎的回避对抗。

英国枢密院

(一)枢密院正式全称为“女王陛下最尊贵的枢密院”,是英国君主的咨询机构。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权力,但今日只具有礼节性质。枢密院拥有不同的委员会,当中英国内阁拥有其绝大部分的权力。枢密院亦具有司法职能,并主要由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所行使。当君主遵照枢密院的建议行事时一般会称之为“国王会同枢密院”或“女王会同枢密院”,全体的枢密院成员则称为“女王陛下最尊贵的枢密院全体大臣”,有时又会写成“……全体大臣及其他成员”的字样。掌管枢密院的首长是枢密院议,担任此职的人士除了是内阁成员外也是排名第四高的国务大臣。按照惯例枢密院议长还会兼任上议院或下议院的领袖,文书是枢密院内另一重要职位,所有由枢密院发出的指令都要由文书所签署方能生效。“枢密院顾问官”和“枢密院委员”同样指枢密院的成员,对于两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争拗。但枢密院当局较偏向用前者作称呼,因为他们的工作是提供意见,而非作为一委员会之成员,此外新的枢密院顾问官在加入枢密院时要向枢密院“宣誓”。上议院是某些国家两院制议会的组成部分,上议院有权否决下议院所通过的法案。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或由国家元首指定,任期比下议院议员长,有的终身任职,也有世袭。上议院名称各国叫法不一,如英国叫贵族院,美国、日本叫参议院,俄罗斯叫联邦委员会等。

(二)下议院是一些国家两院制议会的组成部分,渊源于英国的平民院,后来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但称谓各不相同,有的国家称“众议院”(如美国等),有的国家称“国民议会”(如法国国民议会),而荷兰则称“第二院”。下议院议员由选民分选区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通常人数较多,并定期改选对议员资格限制各国规定也不尽相同。下议院一般都享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监督财政等权力,在议会内阁制国家中的下议院较之总统制国家的下议院有更多的权力,地位也优于上议院。如组成内阁、缔结条约以及制定财政预算案等都须首先经下议院审查和通过,尤其是在通过财政预算否决案或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除非解散下议院,否则内阁就必须辞职。早在诺曼王朝时代便已有一王室机构向君主提供建议,该机构主要由权贵、教士和重要官员所组成,此机构原本分别就立法、行政和司法事务向君主提供意见。但到了后来不少机构拥有相类似的权力,法院取得司法权,国会则得到王国至高无上的立法权。枢密院仍保留相当的权力,包括在原讼法庭和上诉法庭听取法律纠纷,除了向国会咨询外君主经咨询枢密院而设立的法例也是被认为有效的。强势的君主往往会使用其他机构规避法院和国会,例如在15世纪枢密院某委员会(日后的星室法院)就有权在无须证据的情况下判处犯人死刑以下的任何刑罚,而亨利八世在位期间他甚至可以只透过咨询枢密院而宣布法例生效,无须国会同意,国会要到亨利八世死后才重新取得立法的控制权。

(三)由于王家枢密院仍负起相当的立法和司法责任,使它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行政机构。不过枢密院人数众多(年枢密院一共有40名成员)使它难以发挥应有的咨询角色,因此君主通常只依赖于枢密院内的一小部分人,而这就发展出现代的内阁。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是历史上企图取得绝对权力的君主,他们都透过夺取枢密院的权力来提升君主的王权。英国内战后查理一世被处决,原有的王室和上议院被废除。获保留下来的国会下议院则成立国务会议,负责执行法例和主导行政政策。国务会议共有41人,由下议院议员选出,并由实际上掌握大权的奥利弗·克伦威尔出任主席。国务会议是英吉利共和国时期的行政机构,最初由独立派军官在《建议纲目》中提出。年2月7日下院通过设立国务会议的决定,2月1日国务会议正式成立。成员共四十一人,以独立派人士居多。在法律上国务会议从属于议会,执行议会的指示和命令,向议会负责。实际上它处在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控制之下,支配全部陆海军,凌驾于议会之上。年国务会议通过军官会议提出的《施政条例》,批准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从而成为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7年通过《恭顺的请愿和建议书》,允许克伦威尔拥有类似国王的权力,可以自行设立枢密会议取代国务会议。

(四)建议纲目是英国革命时期独立派高级军官制订的宪法草案,由克伦威尔参与,艾尔顿拟订,年8月1日军官会议通过。其主要内容有:解散长期议会,另由纳直接税者选出新议会,新议会须两年召集一次,各郡议员名额的分配应依其纳税额的多少而定;在权力限制的条件下保留君主;议会仍由两院组成,上院为贵族院,下院由拥有财产资格的人选出;由议会另设向议会负责的国务会议,在议会同意下掌管全部事务,并拥有宣战、议和和外交大权。该文件是独立派的政治纲领,其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制度。8月底克伦威尔曾以此文件与国王谈判但未果,到平等派士兵的反对而未能实施。施政条例是英吉利共和国宪法文件,军官会议根据与克伦威尔的协议拟就,由兰伯特少将起草,在国务会议上通过。年12月16日在伦敦宣布,文件规定:护国公为终身职;立法权属于护国公和议会,但议会法律非经护国公同意不能生效。在议会休会期间,护国公可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行政权属于护国公和国务会议,护国公可以干涉国务会议的事务,但护国公的内外政策须得国务会议同意;军事大权由护国公与议会共掌,在议会休会期间由护国公和军队委员会掌握,护国公兼任陆海军总司令;护国公有权任命官吏、赦免罪犯,但征税须经议会批准;议会为一院制,三年改选一次,议会召开后五个月之内不得被解散,选民的财产资格为英镑。该条例虽然赋予议会和国务会议以种种权力,但实际上确立护国公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五)恭顺的请愿和建议书是英国宪法文件,7年2月2日由曾任伦敦市长的大商人克里斯托弗·帕克提交议会。其主要内容是恢复王位及两院制议会,并要求克伦威尔接受国王称号,旨在结束护国公制的不稳定局面,限制护国公的权力。月议会根据这一文件的内容草拟并通过一部宪法草案,要求克伦威尔任世袭君主,恢复上院;扩大下院权力,它不仅有权决定征税和批准国家预算,还有权控制武装力量和国务会议;以类似国王枢密院的枢密会议取代国务会议。克伦威尔在高级军官的反对下被迫拒绝国王称号,但接受其他要求。7年5月25日以此为基础的新宪法通过,克伦威尔再次被宣布为护国公,享有世袭的权利,成立上院。可是到了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国务会议的成员人数被缩减至介于1人和21人之间,并继续由下议院议员选出。在7年下议院对克伦威尔下放了更大的权力,除了恢复以往部分王室所享有的特权外国务会议更改称为护国公枢密院,该枢密院的成员全部由护国公选定,再由国会通过简任。在9年王政复辟后不久护国公枢密院被废除,并由查理二世重新成立王家枢密院,可是他与前代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一样只向枢密院内的一小部份人征求意见。后来乔治一世在任时由于他不懂说英文,以致有更多的权力落入枢密院,当中枢密院的其中一个委员会更掌握向君主就重要机要提供意见的权力,那就是今日所知的内阁。

(六)君主有权任命所有枢密院顾问官,但实际选择人选时多会由政府提供意见。顾问官的人数没有限制,人数大约维持在数百人左右。王位法定继承人以及英国国教会地位最高的三位人士,即坎特伯里大主教、约克大主教和伦敦主教,一般都会获枢密院聘任。某一些高级法官(例如联合王国最高法院法官、英格兰及威尔士上诉法院的法官、北爱尔兰上诉法院的法官和苏格兰高等民事法院的内庭法官)都会被聘任为枢密院顾问官,然而以上的人士只占少数,而大多数的枢密院顾问官都是政治家。英国首相、内阁阁员、反对党领袖、内阁秘书和女王私人秘书在上任时必然获任命枢密院顾问官,在下议院内一些主流党派的党魁、一些在内阁以外供职的高级官员和部份资深的下议院议员都会被任命为顾问官。虽然枢密院基本上是一所英国机构,但来自英联邦的官员也会获任命。当中最明显的例子要数新西兰,当地的总理、资深政客、首席法官和上诉法院法官也会按惯例成为顾问官。通常而言凡以英国君主为元首的英联邦国家总理,都会受命为枢密院顾问官。假若重要的官员因政府下台而去职,转为反对党,其顾问官的身份仍然会获得保留(但他们不会再被传召到内阁,而内阁就是枢密院的一大委员会)。而重要政客与反对党谈到机要事务时,亦要遵守“枢密院条款”。

(七)一旦君主驾崩的话枢密院将自动解散,所有成员的会籍亦会因此告终,到了18世纪颁布的理由是在官方解体后六个月内安理会才不会解散。(现行规例是在安妮女王任内所立,在此以前枢密院会在君主驾崩后立即解散)。但按惯例继位的君主通常会重新聘请他们,所以枢密院的会籍可以说是终身制的。年法律被修改,以确保官方任命完全不受任何君主死亡影响。君主有权将枢密院的成员逐出枢密院,而枢密院成员本身也可透过自动放弃会籍来避免被逐的下场。枢密院由若干常设委员会组成:男爵委员会;英国内阁(执行委员会);泽西岛和根西岛事务委员会;7年“官方办公室法”委员会;枢密院司法委员会;苏格兰大学委员会;大学委员会。不论君主是否在国内,枢密院通常会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君主通常都会主持会议,但有时会由两名或以上的国务顾问所代理职务。根据年的《摄政法案》国务顾问建议由君主的配偶,或王位继承排名名单上排名最前的四人(王储必须为18岁或以上,而其余人等必须大于21岁)出任。通常而言君主乐于站着主持枢密院的会议,这样好使与会者都不能坐下,使会议变得简短。在会议中枢密院议长会读出一系列等候通过的法令,而君主只需说“同意”便可。理论上君主是可以说“拒绝”的,但是在安妮女王任内以后一直也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此外每次的会议只有十分少顾问官出席,而且只会在获邀请的情况下才要出席(由政府邀请)。

(八)枢密院会议只会在君主宣布大婚或君主驾崩的情况下才要求全体成员出席,在后者的情况中枢密院会联同上议院的灵职议员、俗职议员、伦敦市市长、伦敦市市府参事和英联邦代表发表公告,宣布继任君主登基。枢密院会在特别召开的会议中宣告继任君主登基,并见证君主宣读法定誓词,而这会议则称为登基会议。君主会在枢密院的建议下发出枢密令(,以发挥其行政权力。枢密令一般由政府,而非君主所撰写,它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简单的政府规例和作政府任命,此外枢密令也会向王家属地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给予御准。除枢密令外也有一种枢密院令,前者由君主在枢密院的建议下发出,后者则由枢密院的成员制订,而且不须君主的干预。枢密院令根据《国会法案》的特殊权力所签发,主要为公众机构制订规章。君主会在枢密院的建议下发出王家特许状,特许状可为公司赋予特别地位,也可为市镇赋予自治城市或自治市镇的地位。因此枢密院的管辖的事务可谓林林总总,例如铸币、大学地位、规管墓地、制定银行假期和任命政府官员等等。至于一次性的事务,例如合并或分割政府部门,若果由枢密院处理的话,会比起部门自身更具效率。

(九)君主会同枢密院也会负起一定的司法职能,在英国国内君主会同枢密院会受理来自教会法庭、五港同盟海军法庭、捕获法庭以及王家兽医学院纪律委员会的上诉,至于牵涉到教会专员的计划和一部份《国会法案》(如《5年下议院丧失资格法案》)的案件上诉也会受理。君主会同枢密院也会受理部份来自英国以外的上诉案件,地区包括其海外领地、王家属地、英属基地区和数个英联邦成员国。以上的上诉案件在名义上虽然由君主会同枢密院时审理,但实际上则由司法委员会所负责,而司法委员会的成员均由身兼枢密院顾问官的法官所组成。司法委员会对涉及《8年苏格兰法案》、《8年威尔士政府法案》和《8年北爱尔兰法案》的案件,原本均可直接行使其司法裁判权,惟有关权力已于9年移交至联合王国最高法院。.简言之枢密院负责处理形形色色的正式国务,而这些事务可以是未有由君主委托任何政府机构处理的事,或《国会法案》所列明一些由君主直接赋予的权力,让枢密院可以方便行事的事。

(十)枢密院本身冠上“最尊敬的”头衔,而每位枢密院顾问官则可以在姓名后加上“阁下”头衔。本身是贵族的顾问官可以再在姓名后缀上“PC”字样以资识别,这是因为男爵、子爵和伯爵本身已享有“阁下”头衔的使用权,而侯爵和公爵即使不是顾问官却已有更高规格的头衔。对庶民而言加上“阁下”头衔已可充分识别出其枢密院顾问官的身份,枢密院顾问官在英格兰及威尔士排名名单中拥有排名。而在每届国会开幕时身兼顾问官的下议院议员可以继议长和下院之父后作效忠宣誓,然后才到其他议员。在以往的下议院若身兼顾问官的下议院议员和一般的下议院议员同时要求发言,议长会先让前者发言,但这个不成文的法则已在8年取消。枢密院顾问官有权在上议院进行辩论时坐在上议院大厅王座前的台阶,在9年以前的所有世袭贵族、英国国教会教区主教、曾任上议院议员的退休主教、西敏寺的司祭长、爱尔兰贵族、上议院议员的长子、大法官法庭的王室文书和黑杖传令官均享有这特权,每位枢密院顾问官与贵族一样都有权私人会面君主。在下议院则只有部份议员享有这种权力,然而枢密院顾问官晋见君主时,议题只限于向君主就公众事务提供意见。

(十一)枢密院是君主的四大主要机构之一,而另外三者分别是法院、平民院(即英国议会)和大会议(又名大议会或王国全体贵族集会),以上机构至今仍然存在,但是大会议上一次召开已经是年的事。英国在历史上曾经有不同的枢密院,向君主提供咨询服务。英格兰和苏格兰曾经有各自的枢密院,但在《年联合法案》通过后两地联合为大不列颠王国,枢密院亦因而合二为一。爱尔兰虽然在《1年联合法案》通过后加入王国,但仍一直保留爱尔兰枢密院,直至2年为止。当南爱尔兰在2年脱离联合王国后原有的爱尔兰枢密院由北爱尔兰枢密院所取代,但北爱尔兰议会在2年终止运作后该枢密院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截至年只有约五位北爱尔兰枢密院顾问官在世。加拿大拥有自己的枢密院,它成立于7年,名为女王的加拿大枢密院(须注意的是加拿大枢密院是“为加拿大而设”,上一段所提到的枢密院“并非为联合王国而设”)。至于在英联邦王国和部份英联邦共和国,同等级的机构称为行政院、行政局或行政会议。

#世界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dxdm/107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