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皮特凯恩岛 > 国家气候 > 燃烧的太平洋三决战亨德森机场瓜岛战役
当前位置: 皮特凯恩岛 > 国家气候 > 燃烧的太平洋三决战亨德森机场瓜岛战役
经过了两次失败的尝试后,日军终于意识到瓜岛上的美军陆战一师是支劲敌。因此,日本陆军终于狠下心投入了以强悍著称的仙台第2师团与陆战一师来一场精锐间的较量。在此后的亨德森机场决战中,陆战一师在这场精锐之间的较量中笑到了最后,成为了改写历史的传奇部队。
?决战在即
瓜岛战役进行至此,陆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运送补给和增援的速度。由于美军掌控了亨德森机场,因此瓜岛海域的制海权在白天属于美军,但是由于日军在夜战方面有很大优势,所以掌握了夜间制海权,可以趁夜运输部队和补给并且炮击岛上美军。双方对对方制海权、制空权的挑战造成了数次海空大战,我将在专门的文章中讲述。
日美双方都在9月和10月积极向瓜岛输送兵力,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日本大本营在9月16日终于将瓜岛视为太平洋战争的决战场,因此决定立即调动第2师团全部和第38师团一部共17,人和门火炮增援瓜岛战场。为此,他们甚至暂停了南海支队在新几内亚向莫尔兹比港的进攻。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调动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本陆军首次向太平洋战场进行大规模增援,可见瓜岛战事之重要性。
日军第二师团师团长丸山政男中将
美国海军在9月中旬可谓山穷水尽,自从胡蜂号航母(USSWasp)在9月15日被击沉之后美军在诺大的太平洋只剩下大黄蜂号航母(USSHornet)可用。美军的昼间制空权危在旦夕,当晚日军更是用7艘驱逐舰向瓜岛输送了第2师团第4联队1大队的1,多人,随后对机场和陆战一师的防御圈进行了炮击。9月18日日军又送来了名士兵、4门野战炮和必要物资,但是同时美军获得了一批巨大的增援。
日军士兵登上驱逐舰准备前往瓜岛
美军两栖部队指挥官里奇蒙德·凯利·特纳少将(Richmond"Kelly"Turner)通过冷静的分析得出9月17日晚日军不会扫荡瓜岛海域的结论,因此果断决定在无护航的情况下向瓜岛运送陆战7团。9月18日早晨7:00,陆战7团主力和陆战第11炮兵团1营的4,人、辆车辆、4,桶燃料顺利登陆,美军运输船也在日军空袭中奇迹般地毫发无损。这些部队上岸不久就参加了前文中提到的第二次马坦尼考河攻击,取得了重大成功。
美军士兵推着燃料从LCVP登陆艇上增援瓜岛
至9月19日,陆战一师在岛上共有3个陆战团10个步兵营(陆战一师1、5、7团各3个营和附加的陆战2团3营)、第1突击营、陆战第11炮兵团4个营、陆战第1坦克营以及其它支援部队。获得了增援的陆战一师终于有实力建立完整的防御圈阵地。考虑到日军擅用夜袭和渗透战术,范德格里夫特一反军事教条选择建立一道环形阵地,而不是在敌军的可能进攻途经上布设马蹄形阵地、层层设防。事实证明这一战术选择相当适合瓜岛战场的条件,效果非常成功。
瓜岛上的陆战队第1坦克营还装备了不少老旧的M2式坦克,这些坦克几乎一开战就被淘汰,只有“后娘养的”的陆战队将它们开上了战场
尽管援兵和物资抵达了瓜岛,双方士兵们的生活状态还是每况愈下。自从登陆以来,陆战一师的士兵们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因此原本健壮的陆战队员们在两个月的战斗之后都瘦得露出了肋骨。同时,陆战队员们要在散兵坑中忍受尸体的恶臭、蚊虫和雨水的侵袭、热带疾病的肆虐、每日的日军空袭和隔三差五的日军突袭。在整场战役期间仅陆战一师就有8,人次先后因为疟疾等疾病入院治疗。巡逻、修筑工事、传播谣言、观看空战、掩埋尸体和交易战利品成了陆战队员们的日常活动。
陆医院
如果说美军的状态可以用艰苦形容,那日军的状态则是活生生的地狱:最早上岛的部队早已形同野人,日军还严重缺乏医疗设施来救治伤病员,更有不少人干脆饿死或被丢弃在原始丛林里。日军的食物补给只有正常配给的三分之一,而且士兵们几乎只能收到发霉的大米。这主要是因为运到瓜岛的食物必须经过两天的陆上运输才能到士兵手中,但是一路上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的SBD和陆军的P-战斗机会不断空袭骚扰。命运最为悲惨的是从一开始就在岛上的第11和13建筑部队:他们被命令自行寻找食物,实为自生自灭。
瓜岛上的美军P-战斗机:尽管空战性能不佳,其20mm机炮同于对地攻击非常成功,尤其是有效打击了日军补给线
十月中旬,随着丸山政男和第二师团指挥部在10月9日抵达瓜岛,决战已经迫在眉睫,双方开始向瓜岛进行决战前最后的紧急增援行动。10月13日早晨,特纳的两艘运输船送来了陆军第团的2,人,尽管这支部队改编自国民警卫队,但是这支来自北达科塔州的部队战斗力不容小觑。
今日瓜岛上的两门日军96式mm榴弹炮和92式mm加农炮
10月13日晚日军的6艘运输船也在8艘驱逐舰的护航下送来了4,人,包括第2师团16联队、第38师团联队大部、野战重炮兵第4、7联队的4门91式mm榴弹炮和4门96式mm榴弹炮以及第1独立战车中队的2辆95式和10辆97式坦克(其中两辆登陆后损坏)。次日18:30,日军的mm榴弹炮开始从马坦尼考河岸炮击亨德森机场,但是其射程勉强能达到机场西端无法而彻底瘫痪机场,可见此前美军消除日军马坦尼考河起桥头堡的重大意义。10月15日晚,日军的3艘驱逐舰和15艘驱逐舰送来了第38师团联队的2,名士兵、6门野战炮、12门高射炮以及大量物资。等到10月20日,日军在岛上的总兵力达到了14,人,其中9,人为作战部队,还装备有80门火炮和10辆坦克。
?主攻方向
10月10日,日军第17军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将亲临瓜岛。他惊讶的发现一木支队和川口旅团5个大队的兵力已经只够编成一个大队,第2师团第4联队经过连日激战也缩水到最初兵力的三分之一。岛上的中大口径火炮当中更是只有2门41式75mm山炮、2门38式75mm野炮和4门96式mm榴弹炮可用。尽管如前所述日军又送来了包括坦克在内更多援兵和装备,但是百武晴吉清楚地意识到美军占据了装备和兵力优势。
日军第1独立战车中队的97式坦克
按照第2师团原本的计划,日军将沿着海岸线从马坦尼考河通过岛上唯一的公路对美军防御圈发动总攻击。但是由于桥头堡被美军占领和日军的装备劣势,正面进攻成功的几率十分渺茫。因此第2师团的参谋们在10月11日登上了防御圈西南方向的奥斯丁山(Mt.Austen),然后得出了南边的丛林比想象中更好通行的结论。因此,日军将主攻方向改为南线迂回,从10月12日开始以工兵和第联队的一个中队在丛林中清出一条道路,这条小路依照丸山师团长被命名为“丸山道”。
美军牢牢控制马塔尼考河河岸,迫使日军放弃了从海岸进攻的计划:图为一挺M重机枪控制“独木桥”渡口
日军再次制定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线进攻计划。由于火炮和坦克无法进入丸山道,第17军炮兵指挥官住吉正少将被命令以全部火炮、坦克和步兵第4、第联队的5个步兵大队对美军防御圈西部发动佯攻。其中住吉正由专门分出了冈名之助大佐的第联队负责从美军防御圈西南角发起攻击,意图包抄驻守马坦尼考河的美军部队、迫使美军进一步分兵。
日军复杂的进攻计划:可见进攻部队被分成了四部分,分别由住吉正、冈名之助、那须弓雄和川口清健负责
担任主攻的第2师团主力3个步兵联队共9个大队将通过丸山道迂回至亨德森机场南边,随后从埃德森岭以东的区域向亨德森机场发动奇袭。主攻部队被进一步分成两部分:那须弓雄少将负责指挥左翼的第2师团29联队,川口清健少将则负责右翼的第38师团联队(归第2师团指挥),广安寿郎大佐的第2师团16联队则跟在后方担任预备队。10月18日,日军第2师团以及附属的全部部队都开始向攻击位置行军,攻击时间暂定为10月22日,后来推迟到23日。百武晴吉信心满满地宣布:日美决战的时刻已经来临。
就在日军决定主攻方向的同时,范德格里夫特也在揣摩日军的意图。美军确实未能预料到日军主力将穿过荒无人烟的原始丛林从南边发起攻击,而是认为日军将沿着海岸线发起进攻。因此,美军防线从防御圈东边开始按瞬时间方向依次布署了陆军第团、陆战7团(日军主攻方向)、陆战1团和陆战5团(马坦尼考河方向),陆战第1坦克营和陆战2团3营被留作总预备队。其中美军在马坦尼考河的方向兵力最强,在马蹄形阵地中集中了两个营,但是同时美军在日军主攻方向的漫长防线上则仅有陆战7团的两个营。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美军发现了冈名之助第联队的迂回企图,赫尔曼·汉纳根中校(HermanHanneken)的陆战7团2营被战役前夜被抽走填补防御圈西南的缺口,这样一来主攻方向上就只剩下了陆战7团1营来面对日军9个大队(营)的兵力!不过,陆战7团1营营长是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路易斯·普勒中校(LewisPuller),他将在之后的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瓜岛战役中的普勒中校,陆战一师的一员猛将
?海岸佯攻
就在主攻部队深入丛林的同时,住吉正首先在海岸方向活跃了起来。他将手中的15门96式mm榴弹炮用于炮击亨德森机场,余下的7门38式75mm野炮、3门41式75mm山炮、4门91式mm榴弹炮和3门92式mm加农炮直接炮击马坦尼考河沿岸的美军阵地、支援步兵进攻。第一组从10月18日开始展开炮击,但是美军陆战第11炮兵团以更强大的火力组织了反炮击。第4联队长中熊直正大佐记述道:“我军每发一炮美军都还以百炮”。
炮战的双方主角:日军96式mm榴弹炮和美军M式mm榴弹炮
10月23日,总攻击日期终于到来。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天日军主攻部队右翼指挥官川口清健居然抗命擅自更改攻击路线,命令手下部队继续向东行军进行迂回,造成了巨大混乱。愤怒的丸山政男将其撤职,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当天已经不可能发动总攻的事实,总攻只能推迟一天。然而,负责发动佯攻的住吉正等到晚上17:20才收到推迟的命令,为时已晚:各部队已经展开了进攻。
傍晚时刻,日军火炮突然开始猛烈炮击马坦尼考河对岸的美军阵地,随后美军听到了日军坦克行进的声音。独立第1战车中队的10辆坦克作为先头部队在17:20左右对沙洲进行了第一波冲锋。带头的97式坦克还没开到沙洲上就被美军的37mm反坦克炮击毁,第二辆冲过了沙洲并碾碎了一挺美军机枪,但是被步兵用手榴弹炸断了履带,然后一辆75mm半履带自行火炮将其摧毁。随着美军的照明弹腾空而起,随后出现的2辆95式坦克和第二波的97式坦克在狭窄的沙洲上被美军37mm反坦克炮一一摧毁。至此,日军独立第1战车中队投入战斗的10辆坦克全军覆没,参战的44人当中只有17人生还,其中7人受伤。
沙洲上被击毁的日军坦克
河口处战果颇丰的美军37mm反坦克炮
同时,陆战队炮兵集中40门榴弹炮向马坦尼考河西岸日军步兵集结区域发射了6,发炮弹,SBD俯冲轰炸机也飞来助阵投下磅炸弹,以至于河东岸的美军都能清楚听到日军的惨叫声。就这样,日军第4联队的进攻未能组织起来就宣告结束,马坦尼考河在凌晨1:15恢复了平静。美军的损失仅为2死11伤,海岸上却堆满了日军尸体和坦克残骸,以至于美军将尸横遍地的河口称为“地狱角”(HellsCorner)。
日军攻击后“地狱角”的惨状:海岸上到处都是日军尸体,远处可见坦克残骸
一夜激战过后,美军意识到期待已久的日军总攻终于来临。日军方面原本要与住吉正的海岸攻势协同进攻的冈名之助第联队未能如期发动攻击,结果美军陆战7团2营抢先占据了日军攻击路线上无人防御的山岭。不过,这也就意味着日军主攻方向9个大队的正面只剩下了普勒的陆战7团1营。尽管陆战一师指挥部不认为日军的主攻将来自于南方,但是普勒并未掉以轻心,而是在24日亲自视察了防线上的每个射击阵地。另外,普勒明智地从每个连抽掉一个排来填补第2营离开的空缺,这样其余部队就避免了移防的混乱。就这样,尽管陆战一师对于即将到来的总攻击还未察觉,普勒的陆战7团1营却做好了准备。
防御圈南部的美军设置帐篷并且挖掘散兵坑
?南线决战
10月24日下午,普勒突然收到了惊人的情报:哨兵发现南边的树林里有日军在行动。21:30,位于防御圈外的布里格前哨(BriggsOutpost)打来刚刚有众多日军从他们身边经过,普勒终于确定他面前正是日军主力部队。发回消息后布里格斯前哨的十几名士兵化整为零回到美军防线,其中一名日军甚至踩在了一名趴在地上的陆战队员的钢盔上!最终,大部分人在几天之内回到了美军防线,但是3人失踪、3人阵亡。
白星是布里格前哨的位置,拍摄自埃德森岭
不过,日军方面也在傍晚的倾盆大雨中陷入了混乱,其中右翼部队干脆失联、压根未能参与进攻,却发回了“突破美军防线、占领机场”的错误消息。然而,左翼部队,也就是第29联队在午夜时分分批撞在了严阵以待的美军防线上。其中第29联队3大队11中队于10月25日00:30率先与普勒左翼的A连交上了火。尽管中队长命令部队匍匐前进,但是早已在丛林行军中失去了理智的士兵们猛然站了起来,高喊着“万岁”冲进了美军铁丝网!瞬间,美军机枪子弹和迫击炮弹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半小时后大半个中队已经死在了铁丝网上。
美军防御日本人冲锋的利器:带刺铁丝网。图一的高铁丝网用来阻止敌人前进,图二的矮铁丝网则藏在草里,挂住不小心踏入其中的日本兵(拍摄于埃德森岭脚下)
15分钟后的1:15,日军第9中队撞在了普勒右翼C连的枪口上。这里的日军直接展开了万岁冲锋,结果在短短五分钟内几乎全军覆没!在日军进攻过程中尸体一度堆到了美军阵地前面阻碍了美军的视线。就在此时,著名战斗英雄、《血战太平洋》主角约翰·巴斯隆中士(JohnBasilone)勇敢地冲出阵地将尸体堆推倒,然后继续用机枪射击。子弹近乎耗尽后,他又只身一人前往后方拿更多子弹继续抵抗。事实上,巴斯隆几乎以一己之力消灭了日军第9中队大半,因此荣获荣誉勋章。
巴斯隆和他的机枪阵地位置(红星处)
日军这两次失败的进攻彻底暴露了他们的主攻方向,陆战一师开始全力支援普勒。首先陆战第11炮兵团从1:25开始全力炮轰日军集结的林中小路,以至于日军回忆任何人一站起来就会立即被横飞的弹片击中。同时,美军陆军第团3营被派往普勒的方向,然后在3:45在陆战队员们手把手的带领下分散填进了陆战队阵地各处。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美军榴弹炮
在美军猛烈的炮轰中,只有日军第29联队7中队(军旗中队)在联队长古宫正次郎大佐的亲自率领下摸到了陆战7团1营A连的阵地前方。随后数个中队也慢慢涌向这里,然后于3:30跟随联队长疯狂地发动了冲锋。尽管大部分人都被打死在了铁丝网上,还是有上百人冲进了美军阵地并且在白刃战中夺取了一个米宽、米深的突出部。不过随后跟进的第29联队2大队于4:00发动的攻击在日出的照耀下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那须弓雄少将只好在7:30叫停了攻势。
瓜岛战役中一名日军投掷91式手雷:尽管损失惨重,日军的战斗意志十分旺盛
随着10月25日的黎明到来,普勒首先组织反击消除了突出部并扫清了美军防线后方渗透进来的日军,共击毙至少名日军、缴获5挺机枪(包括2挺重新夺回的美国机枪)。总之,日军在第一夜的进攻中至少人死在了铁丝网上或美军防御圈里,还有更多人在树林中被美军炮火炸死。当天日军指挥部错误认为右翼部队已经控制了机场大部,因此海军也全力以赴地对美军展开空袭,甚至还派出水面舰艇进行炮击。结果,美军的轰炸机突然出击,不仅迫使日军舰队撤退还击沉了由良号轻巡洋舰。同时,普勒重新布防:将东半段交给第团3营,陆战7团1营集中防御埃德森岭所在的西半段。陆战一师唯一的预备队陆战2团3营也被调到普勒后方建立第二道防线,一线部队竭力加强防御。
美军在缺乏铁丝网的情况下自制带刺障碍物
同时,丸山政男对于前一夜的惨状毫不知情,而是对于第29联队“将军旗插进了美军防御圈里”兴奋不已,决定派出担任预备队的第16联队投入进攻。当晚20:00,第2师团的火炮将硕果仅存的炮弹集中射向了美军阵地,然后第16和29联队开始以30-人为单位反复发动冲锋,结果被美军炮火打得人仰马翻。10月26日凌晨,第26联队终于集中兵力对第团3营的左翼展开集团冲锋。不曾想,陆战7团重武器连的两门37mm反坦克炮正好恭候于此,杀红了眼的美军炮手用霰弹将日军打得血肉模糊,以至于炮口前方一共散落了具日军尸体!当晚,进攻的日军遭到毁灭性打击,第16联队联队长广安寿郎大佐战死、第29联队联队长古宫正次郎大佐重伤,之后自杀,两个联队的绝大部分军官非死即伤。不可思议的是右翼第联队再次未能参战,并且错误地报告右翼有美军包抄。于是丸山政男只好在26日白天叫停攻势。
第16和29联队在26日进攻结束后留下的遍地尸体,中间残破的日本国旗象征着第2师团进攻的失败
?鸡肋的佯攻与决战的终结
日军主攻部队进攻失败的几乎同时,本应在两天前发起进攻、担任佯攻任务的冈名之助大佐终于带领第联队对美军防线西南角汉纳根中校陆战7团2营驻守的山岭发动了进攻。从10月25日19:35开始,日军火炮对美军阵地进行了40分钟炮击,然后日军于26日凌晨3:00对美军防线中段的F连发动了进攻。不少日军爬上了大树与山岭上的美军展开对射,造成了不小伤亡。
日军第联队进攻的山岭:第一张拍摄于埃德森岭,第二张拍摄于奥斯丁山
米歇尔·佩奇中士(MitchellPaige)的机枪班成员非死即伤,但是他挺身而出使用各挺机枪交替开火、一挺机枪损坏后他就冒着枪林弹雨换上一挺,后来因此英勇之举荣获荣誉勋章。佩奇的机枪和准确的60mm迫击炮打死了大量日军,但是日军第4联队3大队(暂时配属给第联队)还是于早晨5:00爬上了陡峭的山岭、夺取了山顶。就在阵地危急之际,陆战7团2营执行军官奥德尔·康诺利少校(OdellConoley)组织营部的炊事兵、书记员、通讯兵等17人集体投掷手榴弹然后坚决发动反击,竟然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重新夺回山顶、缴获8挺机枪(包括夺回3挺)。等到早晨战斗结束时,日军已经在山岭上遗尸96具、山岭下方还有多具,美军共14死32伤。
日军第联队的进攻
10月26日早晨8:00,由于派去前线的参谋军官一去不返,丸山政男终于意识到攻势已经完全失败,因此下令彻底停止攻击。在之前五昼夜的战斗中,美军以86人阵亡、人受伤的代价打死了至少2,名日军,其中普勒的陆战7团1营阵亡失踪26人、受伤33人,却很可能打死了-1,名日军。
日军的惨败除了装备和火力上的劣势之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灾难性的指挥。丸山政男的第2师团指挥部从一开始就低估了穿越丛林的难度和美军的人数;各部进攻缺乏协调、那须弓雄只会胡乱冲锋;冈名之助的无视命令和川口清健的公然抗命更是匪夷所思。美军的胜利则来自于范德格里夫特迅速的反应、普勒警惕且沉着的指挥、巴斯隆和佩齐等士兵们的英勇奋战。在这场史称为“亨德森机场战役”的决战中陆战一师完胜第2师团,证明自己不弱于任何日军精锐、无愧于王牌之名。日军在瓜岛上再也没能组织起来任何成规模的攻势。
?亨德森机场战役后续
进攻失败后,日军第17军还妄想着运来第51师团、第38师团全部和第21独立混成旅团再次进攻,但是摆在百武晴吉面前的残酷现实是如何拯救七零八落的第2师团。最终第17军决定将主攻部队右翼送到美军防线东边的科利角(KoliPoint),其余部队向西边的马坦尼考河一线撤退。被迫重新穿越丸山道的日军左翼部队士气跌至谷底:许多士兵三天未能得到一粒粮食,而且由于伤病员过多,各部必须自行负责撤离伤病员。于是丸山道两旁满是被丢弃的武器、尸体和奄奄一息的伤兵。不过,右翼部队的遭遇远远更加悲惨。
日军丢在丛林里的94式37mm速射炮
不久之前接替戈姆利成为南太平洋战区司令的威廉·哈尔西中将在10月29日向范德格里夫特承诺将在11月初送在陆战8团和陆军的一个团,同时陆战2团剩下两个营也从图拉吉运到了瓜岛。这样一来陆战一师就有底气对撤退中的日军第2师团展开反击了。美军首先采取行动的方向是马坦尼考河。此前在亨德森机场战役中没有怎么投入作战的陆战5团(现在由此前的第1突击营营长埃德森上校指挥)担任主攻,之前大放异彩的惠林侦查-狙击战斗群再次负责带领陆战7团3营执行迂回任务,陆战2团1、2营则充当预备队。
日军进攻结束后牢牢控制着河口沙洲的美军
日军方面住吉正少将手中只剩下第4联队和第联队5个残破大队,其中从河口到独木桥渡口只有第4联队2、3大队,炮兵则几乎打光了炮弹。11月1日凌晨1:00,陆战队第1工兵营在五个小时内建立了3座横跨马坦尼考河的简易桥和大量竹筏,然后陆战5团1、2营于6:30开始在炮火掩护下仅用了30分钟就全部渡河,随后1营沿着海岸推进,2营直接向内陆推进,陆战5团3营也随后于8:00渡河。同时惠林战斗群在更南边的独木桥渡口渡河向前推进,陆战5团2营沿着山岭未受阻击向前推进。
11月1日美军通过木筏渡河
美军涉水渡过马坦尼考河
不过,沿着海岸推进的陆战5团1营于8:30遭到日军第4联队在克鲁斯角(PointCruz)区域的伏击,包括三名军官在内的许多陆战队员瞬间伤亡。团长埃德森上校当机立断决定围歼这股日军,于是命令第3营占领克鲁斯角南边的山岭同时第2营绕到日军后方。眼看情况危险,住吉正命令第2速射炮大队和第39筑路部队前往阻击美军迂回部队,但是这两只部队也被装进了美军的口袋里。
美军11月1-4日的进攻
11月2日,美军对被包围的日军第4联队展开攻击。然而后者在克鲁斯角依托珊瑚石构筑了坚固阵地,还挖掘了不少坑道。于是陆战5团只能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日军火力点,当天下午陆战5团I连甚至进行了美军在瓜岛战役中唯一一次刺刀冲锋,击溃了当面的日军。即便如此,美军一直到11月3日才最终消灭克鲁斯角的日军。美军在包围圈中共发现具日军尸体,但是后者的总死亡人数应该超过人。
11月3日美军检查刚刚攻克的日军珊瑚石掩体
就在陆战5团围攻克鲁斯角的同时陆战2团和惠林战斗群继续向西推进,直逼第17军指挥部所在的科库姆博纳村(Kokumbona)。此时在科库姆博纳村东边只剩下第4联队逃出包围圈的人以及名海军建筑部队和一木支队生还者。如果美军一路进攻下去可以很轻易地夺取日军的出发阵地,那么还在密林中行军的第2师团将遭到全歼!就在此时,由于防御圈东边出现了新的威胁,美军暂停进攻撤回河东岸,也放弃了一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即便如此,美军的战果还是十分丰硕,击毙了超过名日军,但是自身损失也不小,仅阵亡人数就达到了71人。手下部队数次遭到致命打击的第4联队联队长中熊直正大佐最终在11月7日遭到美军炮击身亡。
美军将日军尸体从克鲁斯角的洞穴中拖出
就在美军向西进攻的同时,日军右翼部队(东海林俊成大佐第联队)正在穿越原始丛林向美军防御圈东边的科利角行军。为了接应他们,日军决定在11月2日晚向科利角率先运送名援兵、2门41式75mm山炮和足够2,人支撑十天的补给。这一情报被美军截获,但是无兵可用的陆战一师只能派出之前在战斗中疲惫不堪的陆战7团2营向科利角方向扫荡。尽管汉纳根发现了登陆的日军,但是除了以81mm迫击炮炮击之外无法有效阻止日军登陆。反应过来的日军立即以75mm山炮炮击美军F连,造成后者不少伤亡。被日军打懵的汉纳根命令陆战7团2营暂时后撤,浪费了一举消灭日军登陆部队的机会。
陆战队伤员在科利角等待撤离
由于汉纳根受阻且美军缴获了日军此前将第38师团送到科利角的计划,因此范德格里夫特对科利角的形势重视了起来,立即将陆战7团1营、陆军第团2、3营、陆战队第1坦克营大部和陆战第10炮兵团3营的75mm榴弹炮送到了科利角方向,同时31架飞机狂轰滥炸科利角区域,炸死炸伤第联队多人。令人惊讶的是抵达科利角的两股日军居然还找到了名奄奄一息的一木支队和川口旅团生还者,他们已经在这里苟延残喘了两三个月!
美军75mm榴弹炮向科利角方向猛烈开火
11月5日,第团和陆战7团终于经过热带丛林中的艰难行军协同占领了科利角,但是日军已经向东逃跑。之后两天里美军继续痛苦地穿过丛林继续试图围歼日军,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美军进展。甚至指挥这次行动的陆战一师副师长鲁佩图斯准将都因为登革热被撤离,之前立下大功的普勒中校也因伤送院治疗。终于,美军在11月9日网住了一批日军,却是由于第团2营未能及时到位,大部分日军通过沼泽地侥幸逃走。最终美军在11月12日消灭了包围圈中残余的日军,共发现具日军尸体、自身损失40死伤。
美军的科利角攻势
尽管美军未能围歼东海林俊成大佐的第联队,但是他们在逃跑过程中已经丢掉了绝大部分装备和补给,从科利角通过海路撤退的计划更是完全落空。现在幸存的3,多人只能重新返回树林里从美军防御圈的东边绕回西边!从11月4日开始,钻研游击战术的埃文斯·卡尔森中校(EvansCarlson)率领陆战队第2突击营对第联队的残兵败将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围追堵截,以16死18伤的代价消灭了名日军。(关于第2突击营和卡尔森详见燃烧的太平洋(十五):突袭与强攻——两战马金环礁)最终,由于卡尔森的行动和饥饿、伤病的侵袭,东海林俊成只把不到人带出了丛林,其中只有20多人还具备战斗力。
卡尔森的第2突击营深入内陆追击日军第联队
?后记:陆战一师与转折点
至此,瓜岛战役的第二阶段终于结束。尽管美军错失了一举消灭岛上日军的良机,但是不争的事实是日军寄予厚望的第2师团已经被基本打残,陆战一师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2月初,已经在瓜岛坚持了四个月的陆战一师终于开始撤离这座绿色地狱。陆战一师在瓜岛共阵亡人、受伤1,人(不包括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第1突击营、第1伞兵营、陆战2团、第1坦克营等附加部队),此外还有8,人严重患病。
太平洋战争中,瓜岛战役是绝对的战略转折点。尽管这是一场陆海空的全面大战,但是至少从年8月到11月,几乎孤立无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附属部队以强大的战斗力、冷静的指挥和旺盛的意志战胜了狂热的敌人。尽管高级将领的指挥、装备的优势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终究是在散兵坑里等待着随时会出现的敌人,沉着应对恶劣的生活环境、酷热的天气、短缺的食品和严重的热带疾病,还毅然坚守在战线上的陆战队员们守住了瓜岛防御圈,拯救自己的同时也书写了历史。四个月的战斗过后,陆战一师从一支并不特殊的新编部队变成了举国闻名的英雄之师。就在离开瓜岛的飞机上,陆战一师行动军官梅里尔·特文宁中校(MerillTwining)动笔设计了陆战一师沿用至今的师徽:南太平洋夜空中照耀瓜岛的南十字星环绕着红色的“1”字,上面赫然写着“GUADALCANAL”(瓜达尔卡纳尔)。尽管陆战一师在之后辉煌的历史中还会屡立战功,但是瓜岛之战将永远融进这支部队最深处的精神内核。
陆战一师师徽:正是瓜岛战役让陆战一师名扬天下,因此一字中间写着“Guadalcanal”
终究,陆战一师还是幸运的:并不是每支部队都有机会书写神话。但是同样,他们是不寻常的英雄:毕竟不是每支部队都能如此坚持。最后,让我们用尼米兹将军的话概括陆战一师的伟大成就吧:“在瓜岛,不寻常的勇气是常见的美德”(Un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qh/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