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观察家从光荣孤立到撤离欧盟


理性·建设性

3月29日是英国脱欧的最后期限,如果协议不被通过,理论上讲,英国将会进行无条件脱欧,也就是所谓的硬着陆,而这也正是英国工商界最以为恐惧之事。

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英伦三岛,对于欧洲,始终抱有一种游移的态度。尽管英国在年进行的公投中,以52%对48%的赞成率确定了脱欧的决定,但将近半数的反对者却再一次显示了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和依恋。

人类在关键的时刻往往有罕见的勇气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然而决定过后的实施却会是数倍的艰难于瞬间之所为。从决定脱欧到脱欧协议的草案,英国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其间的困难和种种难以绕开的障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最能体会。这也是特蕾莎·梅将议会投票的日期一拖再拖的原因。然而即使投票一直延迟至今年的1月15日,结果依然令人震惊和沮丧:票赞成,票反对。巨大的差额创下了英国议会历史上的记录,以至于工党领袖杰瑞米·科宾试图发起新一轮的大选,而脱欧反对派则示意进行第二次公投。

3月29日是英国脱欧的最后期限,如果协议不被通过,理论上讲,英国将会进行无条件脱欧,也就是所谓的硬着陆,而这也正是英国工商界最以为恐惧之事。

光荣孤立的大英帝国

先且略去脱欧协议难以通过的困境,将视线推向遥远的王朝。英国与欧洲诸王室之间的姻亲及血缘关系向来是剪不断理还乱。鼎盛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有一个德国公主的母亲;当今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为了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则放弃了可能的希腊王位承继权。

现代意义的英国大约始于英法百年战争(公元-年)的结束。百年战争之前,英国尚占有法国南部的大片领土,海峡两边的领土加起来甚至超过当时的法国。百年战争前后持续了年,其结果是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的称霸打下了基础;丧失所有法国领地的英格兰则老老实实回到英伦三岛,专心岛内事业。

随后不久统治英国百多年的都铎王朝,它的第二任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安妮·博林,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脱离了罗马天主教教廷。英国教会遂成为新教的安立甘宗,国王则成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廷,娶安妮·博林后所得的女儿。伊丽莎白勤力于岛内执政近半个世纪,同时大力发展海军,将注意力投向了海洋。英国很快上升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更是以莎士比亚的出现而永久灿烂于人类文明。百年战争之前,英语只是下层民众的语言,上流社会多讲法语。百年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间,詹姆斯一世钦定的圣经得以普及,并且以此推动了英语的发展。而莎士比亚的作品,除了不朽的人文意义,更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至此,英国不仅在国土与宗教两个层面与欧洲大陆脱离,也由于英语的普及和发展,国家和国民的民族意识及文化主体意识逐渐突显。英国现代国家意识开始成型,并最终成为一个深具个性的全球性国家。

英国历史上的几次辉煌皆是受惠于女王的统治。伊丽莎白一世将英国建成为欧洲强国。二百年后维多利亚女王执政,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就和海上霸权的建立,这一时期殖民势力迅速扩展,英国国力跃然巅峰,史诗般地成为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前后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从不得已放弃欧洲大陆转回本岛,到加强海军建设,建立海上通道,在世界各地广建殖民地,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觊觎渐成冷眼旁观。英国不再插手欧洲事务,却在世界的强国之列一路狂奔,成为现代文明的诸种起源。

19世纪后期,特别是年至年之间,英国在索尔兹伯里勋爵政府的领导下,实行“光荣孤立”的外交原则,避免与别国的永久结盟。这一术语虽然直到索尔兹伯里时期才出现,却是英国自百年战争以后一直采用的国策。与此同时,英国对欧洲大陆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抑制强国的出现。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试图维持欧洲现有的权力平衡,同时保护通往其殖民地和领地的贸易路线,尤其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连接英属印度的贸易路线。

抑制欧洲强国的政策,首先在年至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中得以体现,并以法国战败,出让大片美洲领地和退出印度为终结。在美洲,英军在年占领魁北克,在年占领蒙特利尔,直至加拿大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在亚洲,英军在年印度的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孟加拉的亲法派那瓦布,并且在年完全取代了法国在印度的地位。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结束。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就七年战争和年的《巴黎和约》进行评论:七年战争是英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英国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英国突然远远胜过那些由于位置仅在一块大陆内、注定要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处于较低微的地位的国家”。

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以后,英国最终加入反法同盟,共同面对拿破仑势如破竹的进攻。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打响。英军由年轻的威灵顿公爵带领,迎战拿破仑亲自指挥的法国军队。战役几经转折,在法军和反法同盟均是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拿破仑战败退出历史舞台,法兰西在欧洲大陆的长期称霸到此结束。滑铁卢一役对英法两国的影响皆是深远,历史意义诉说不尽。以滑铁卢命名的场所在英国不计其数,而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的塑像,也比比皆是地屹立于伦敦和其它城市的街头。天光之下,威灵顿公爵庄严而飞扬的神采,将英国人的骄傲深深镌刻进了时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日本结成同盟,正式结束光荣孤立。一战中,英国虽属战胜方,并且因此而获得最多的领土,其国力却是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经济及民众的生活千苍百孔。故此,二战初期的英国,在首相张伯伦的领导下,无意参战而一味采取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的势力失控。战争后期,欧洲大陆已经全线崩溃,完全陷入了希特勒的控制之中。倾巢之下再难有完卵,英国终于在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了欧洲对希特勒的最后抵抗。英国举一国之力顽强奋战,在英联邦成员国和新世界的共同努力下,盟军获得了二战的胜利。

英国与欧盟之间的摩擦

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城市乡村,皆是一片战火之后的瓦砾残垣。无数家庭破碎,民众死伤惨烈。战争的景象让人悲哀而心生恐惧,每一个参战国家都期望永世避免这样残忍和惨酷的战争。欧洲遂于战后结成了欧共体,美国则促使世界建立了联合国,试图以经济、政治方面的契约合作,来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奉行“光荣孤立”原则的英国,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余年,独立精神深入骨髓,始终无意于加入欧共体。而在外交上,英国一直奉行丘吉尔在战后建立起的三环外交,以英国和英联邦之间的联系为第一环,英美之间为第二环,最后一环才是英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

年,因为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法加入以色列,将军队推进苏伊士运河,意图取得运河的控制权,遭到了苏联动用核武器的威胁,也遭到美国实施经济制裁的威胁。英法以三国不得已退出埃及。这是英国在海外势力最痛苦的一次失落,英国人如梦初醒,望见最后一抹落日余晖在帝国黄昏的空中渐渐淡去。年代,世界经济一片萧条,英国亦难幸免。江河日下的英国终于萌生加入欧共体的想法,两次提出申请,但是均被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戴高乐曾说:“我们最大的夙敌乃英国人,而非德国人。从百年战争起,到苏丹法绍达事件,英国人几乎从未停止与我们的对抗。英国人本能地不希望我们好。”

年,英国终因戴高乐的离任而加入了欧共体。然而仅仅两年,英国人就因不满共同体的种种条约和英国所应承担的义务而生退意。年,英国就欧共体问题举行第一次公投,决定是否离开,但是67%的投票人投了反对票。虽然继续留在了欧共体,英国和欧共体之间的摩擦和对抗却一直未有过停歇。

年,由于农业补贴的原因,撒切尔夫人与欧共体进行强硬谈判,将英国对欧共体预算的贡献从20%降至12%。年欧共体在布鲁塞尔成立欧盟,试图在欧盟之间建立政治、经济、外交和公民权的一体化,设立申根签证系统,同时使用同一种货币:欧元。英国拒绝了欧元,继续使用英镑,同时也拒绝参加申根签证体系。年上任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尽管是欧盟支持派,却也因当时的“疯牛病”引起的牛肉出口禁令,与欧盟争执不休。再其后,英国又经历了与欧盟在巧克力、蔬菜、油料等出口条约的种种谈判。年,出于保护英国金融利益的考虑,首相卡梅伦否决了一项欧盟协议,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欧盟协议说不的首相。卡梅伦承诺若获连任,将与欧盟重启谈判,从而为英国获取更加优惠的会员条件。

年,获得连任的卡梅伦开始着手英国与欧盟的谈判,提出一系列的协议议案,包括移民福利的付费,金融保障以及英国减少欧盟条规的更简易方式。这一时期,出于对欧元区经济动荡和移民危机的担忧,脱欧派在英国的势力日渐增长。过于乐观的卡梅伦错误估计形势,在年如期进行当初承诺的脱欧公投。6月23日,英国人震惊世界的同时也震惊了自己,以52%的赞成票明确表明了脱离欧盟的愿望。

卡梅伦允诺的公投将自己投下了首相席位。离开唐宁街10号的日子无疑是失落的,卡梅伦对公投结果感到失望,但是并不后悔进行了公投。公投的沉重结果已出,结果引发的后续则由新上任的首相特蕾莎·梅来完成。

特蕾莎·梅花了十八个月,与欧盟艰难谈判达成脱欧协议草案。草案规定了英国将如何在年3月29日星期五离开欧盟。根据这一计划,英国将留在欧盟单一市场内,并在0年底前仍受欧盟法律法规的约束。这样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敲定未来的贸易协议。因此,英国基本上会离开欧盟,只是很可能还要在欧盟继续待上两年。该协议也保证将保护在英国的多万欧盟公民,和在欧盟国家的多万英国公民,继续像现在一样生活、工作或学习。

协议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爱尔兰的“硬边界”。目前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人们在两国之间自由往来,自由贸易。然而爱尔兰共和国属于欧盟,而作为英国一部分的北爱尔兰在分裂后却不会加入欧盟贸易集团。两边需要一个所谓的“硬边界”,包括检查站、过境点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不仅可能严重减缓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也可能会加剧紧张局势,引发又一轮的暴力血案。一想起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三十年血腥冲突,人们便心情沉重,谁也不希望0多人丧生的灾难重演。因此,协议草案维持了爱尔兰边境的现状,同时双方制定了一个永久性的解决方案。

草案没有通过的原因,更多在于保守党。事实上,有多张反对票来自梅所领导的保守党。这些人是更强硬的脱欧者,他们认为延期方案变相消解了脱欧,很有可能在事实上造成脱欧法案的破产。

脱欧派与留欧派各执己见

近代英国和德国的冲突接连不断地发生。十九世纪末德国统一,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新兴的德国在工业和军事上迅速崛起,海上势力也不断扩大,威胁英国海上霸权。为扼制德国势力,英国加入了一战。同样,英国在二战中加入盟军。虽然两战均属战胜国,但战争耗去了英国的大部分国力。英国对于德国今日在欧盟的强大势力深感不安,心情大概有如一战、二战之际。如果是在年以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冲突,也许就会诉诸武力。英国今日渴望离开欧盟,情由可见一斑。

世界对于英国的脱欧是紧张的,英国大约半数的民众也是如此,担忧主要集中于经济方面。反对脱欧的理由是,继续留在欧盟可以在费用上获得更多的节约和好处,比如机票、手机费用、投资款以及教育和研究经费。而在能源、农业和渔业等方面,离开欧盟,英国则会失去许多贸易和机会。人们也担心离开欧盟的英国,会失去大国应有的地位,失去参与欧洲重大决定的机会,从而失去它在世界的影响力。总而言之,欧盟是一个政经方面非同寻常的强大实体,离开欧盟的英国可能会失去安全方面的保护,失去巨大的市场,失去英国在全球的地位。另一方面,失去英国的欧盟,亦将在经济及金融方面受到冲击,出现相当一段时期的不稳定。

脱欧派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70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