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走不出历史的英国青年维也纳


走不出历史的英国

“大英帝国之所以成为大英帝国,是廉价而强力的海上力量与工业的优势短暂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当这种结合分开时,大英帝国就会衰落。”

4月12日,历史学者高林和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总编张益进行了一场”走不出历史的英国“对谈,围绕《千年英欧史》、《英国故事》两本新书,畅谈英国与欧洲的千年故事,本文为新思文化整理的对谈摘编。文末附周末高林讲座预告!

张益:英国正式脱欧已经超过一百天。这一事件对英国,对欧洲,乃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选择脱欧,把自己和欧洲大陆都置于了非常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前方究竟是危险,还是机遇?后脱欧时代,英国如何定位自己,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英国呢?先请高林老师简单明了地介绍一下您阅读《千年英欧史》和《英国故事》这两本书的感受。

高林:首先,这两本书的时效性都特别强,或者说都带有很强的论战色彩。这两本书的作者都在表达他们的观点,只不过风格不太一样。《千年英欧史》更侧重于叙事,叙事方式也更传统。按照时间顺序,从中世纪,从诺曼征服一直到现在,是一个以类似编年史式的写法,写出的论战性小册子。而《英国故事》这本书则从头到尾就是一本论战性小册子。它从四个角度来讨论脱欧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脱欧是怎么搞成今天这样的?《英国故事》其实写得已经相当有“火药味”了,如果让他再加把劲,他就该指着鼻子骂鲍里斯·约翰逊了。

而《千年英欧史》这本书,对脱欧这个问题显得更有距离感,而且它主要谈到了脱欧的另外一面。《英国故事》主要谈到脱欧之于英国。随着脱欧,英国要面对一个没有欧洲的英国。而《千年英欧史》则主要谈的是脱欧之于欧洲。随着脱欧,欧洲要面对一个没有英国的欧洲。《千年英欧史》可以让你更详细地了解英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而《英国故事》可以让你理解脱欧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益:英国脱欧是最近一两年西方知识界热议的话题。印象比较深的是,前段时间有一本关于英国脱欧的书,封面设计用的是多佛的白崖。在英国与欧洲关系的千年历史里面,英吉利海峡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对英国来说,英吉利海峡究竟是桥梁,还是屏障?

高林: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白崖历来被认为是不列颠的象征,不管是坐船去欧洲大陆,还是从加来眺望不列颠,你的第一印象都是白垩岩所形成的白崖。白崖本身是英国的象征,海峡本身也是一个象征。但是,海峡在不同时代所象征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那就是,从何时开始,海峡和白崖的搭配,甚至说海上行驶的汽船所喷吐的云雾会成为一种象征?这其实是在十九世纪形成的,它与英国自我意识和英国自身形象的定位是同步的。为什么透纳的画作被认为具有前瞻性?其实,他在技术之外还表达了英国人最关心的东西——“我们究竟是什么?”

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海峡第一次成为英国的保障,它表明“只要英格兰还统治着海峡,英格兰就是安全的”。这是十九世纪的一种观点,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很多理论都是十九世纪形成的。比如说,从十九世纪的现实里产生两种理论,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谈论。一个是“自然疆界”:英国四面是海,海岸则意味着到此为止,是天然的界线。类似的还有阿尔卑斯山和莱茵河。但其实这一理论是十九世纪才适用的,在更早的时期,海、山、河都不是边界,而是通道。在中世纪,狭窄的海峡或者风平浪静的海,其实要比今天这种平坦的大道更好,因为中世纪的交通水平本来就很低,用牛和马来拖车,车轮又是木制的,那时候还没有橡胶,陆上运输是非常贵的,最便宜的运输是船运。地面上如果有河,河就是最好的交通道路,就是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如果有海,而且是平静易于通过的,那也是高速公路。所以古人看待英吉利海峡,中世纪看待英吉利海峡和后人看待英吉利海峡是不一样的。他们觉得这是得天独厚的通道,把英国南部和法国西部连接在一起,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也是这两本书的说法。

贝叶挂毯上描绘的黑斯廷斯战役

用不客气的说法是什么呢?诺曼征服是从法国来的人征服了英国,对吧?在很长时间里,英国国王身上更重要的角色,其实是诺曼公爵,在金雀花时代还是安茹伯爵,娶了阿基坦的埃莉诺——中世纪最迷人也有钱的女性之后,他还是阿基坦的公爵。对他来说,英国反而是他所有财产里面比较次要的,虽然地位很高,但是没有太大的价值。英国人一直把狮心王理查、罗宾汉等英雄好汉看成是英国的英雄,但理查说过“只要价格合适,我早把英国卖了”。在理查看来,英国是他众多财产里比较鸡肋的财产,虽然可以给他带来王冠,但是得不到多少钱和人力。

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安茹王朝前几代国王不但生活在法国,死也要埋在法国的,他们的陵墓在法国。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巴黎的革命群体捣毁了圣丹尼斯修道院,外省的革命群体说,那咱们就把英国国王的墓给砸了吧。法国革命,把英国国王的墓给砸了,而且真的把理查,还有他爸爸亨利二世这些人都从棺材里给拖出来。法国的医生就借此机会检验了这些金雀花王朝君主的遗骨,发现这些人的个子真高,亨利二世身高接近1.9米,他的妻子也有1.8米多一点,理查就继承了他们的优点。而且他们穿上盔甲,戴上巨大的盔,就是一个身高2米多的“巨人”君主。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怎么会有机会检查英国国王的遗骨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同样,到金雀花王朝中期以后,英国确实成为一个王国,国王更喜欢待在伦敦,但是百年战争来了,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一个法国贵族利用他在英国的力量帮他争夺法国的王位。而英国人投身百年战争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去大陆打秋风的战争,反正农闲时间也没有事干,我们就去法国,看看能不能抢点。但是奇迹般的,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是,亨利五世在奥钦克莱会战中胜利了,一万多英国人竟然把五万法国骑兵给打败了,这就是“泡妞泡成老公”、“炒股炒成股东”的故事。百年战争胜利,让英国人一夜之间发现,我竟然成为法国最强大的人,结果就是,英国国王还要身兼法国国王的身份。也就是说,英国依然在为法国的贵族效劳,是法国国内内战的一部分,它是法国内战国际化的体现。你依然不能说英国有独立的政策,或者是脱离于法国之外的英格兰,相反,它更多是服从于大陆上的争霸,甚至法国内部的王权争夺。

奥钦克莱(阿金库尔)战役中的亨利五世,19世纪人根据想象所绘

看《千年英欧史》其实就特别说明问题,这本书用了很大篇幅谈英国如何在中世纪服从于法国的内部矛盾和法国的王权之争。同时,海对于英国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它把英国和世界帝国连接在一起。英国人渡过海去寻找财富,虽然抢不到获利最大的南美和中美洲,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已经建立起牢固统治的部分,但是打劫西班牙运金船,是当年英国重要的财源。有一个笑话你是否听过?有一档美食节目,法国厨师就问英国厨师,为什么英国人这么喜欢雪利酒,早餐都要喝一杯,做什么菜都要放一点?英国人说,你不知道,大概四百年以前,英国不产雪利酒,我们只能从西班牙人那里抢。因为抢得太多了,人人都能喝得到,大家才都喜欢雪利酒了。这就是英国与殖民地贸易产生交集的开端。英国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你们这些家伙从美洲弄了这么多的财富,于是英国人以打劫西班牙人为乐,然后利用西班牙虚弱的地方,在加勒比和北美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今天认为,加拿大、美国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遗产,但其实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人最重要的是殖民地是加勒比、牙买加这些产糖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样,海把英国和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英吉利海峡究竟是桥梁还是屏障呢?它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是一个桥梁。即便在交通落后的条件下,也是最深刻地改变英国历史的桥梁。

另一方面,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英国又和它的海外帝国建立起联系,这给英国带来好的影响,但也有一个恶果——英国对自身的定位特别尴尬,搞不清楚自己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还是拥有广阔海外帝国的帝国核心?还是一个单纯以不列颠诸岛就可以成为独立世界之外的大陆?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岛”理论,它认为亚欧大陆是一个岛,在这之外有几个独立的岛,比如美洲、不列颠和日本。提出这一理论的是位英国人,这个理论首先把英国视之为独立的大陆,但事实上,这是英国人对自身定位混乱的体现,在它最强大的时候,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究竟是什么,这也是《千年英欧史》一再强调的。

年拉罗谢尔之战,中世纪英国海军的最大一次惨败

张益:下面问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看世界地图和地球仪,我们会发现英国和日本颇为相似:它们都是岛国,面对的都是欧亚大陆,那么日本和英国在外交战略和自我认知上是否也有相似性?

高林:日本和不列颠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它们和大陆之间有非常紧密的文化、经济、军事交流。另一方面,它的文化又都是在大陆文化影响之下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它们还都千方百计想要塑造一个自己孤立于大陆之外的形象。如果说自身定位,哪个更有说服力和欺骗性呢?其实是日本。日本独立发展的色彩比英国要强。英国从诺曼征服到近代,将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其实并没有真正和大陆脱钩过。但是,日本至少在政治上和亚欧大陆之间存在闭关锁国、缺乏交流的状态。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在于,英国缺乏欺骗性,无法说我是独立的国家,拥有独立的文化。日本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富于欺骗性的形象,它真的曾有很长时间把自己幻想成大陆。这是很奇妙的现象。

英国的首都是伦敦,伦敦是粮港,优势地位不可撼动,是英国当之无愧的核心。但在日本,不管是大阪或江户,都不能和平安京(京都古称)相提并论,而且日本真的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出各个道,把全国分成七道,使用陆路运输把各地供品运到京都,而不是海路。它把自己幻想成大陆,而且也做到了,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地理的缘故。英国是南北向的,日本是从东北到西南延伸的,如果把英国顺时针旋转90度就是日本。想想看,要苏格兰高地面对欧洲大陆,要英国平原面向大西洋,那时候受大陆影响所兴起的文明和政权,就会从苏格兰开始向西征服全岛,核心就不会放在伦敦,而是会放在更靠北的地方。

一旦顺时针旋转,英国的核心就是面向大西洋的,最大的粮港也是面向大西洋的,而大西洋在很长时间里是不可逾越的一片海,没有人知道大西洋对面是什么。那么英国人就会从历史上全面向欧洲开放、卷入,变成一种内向型的文明。所以说,日本的独立文明的色彩和英国的开放性其实都是地理所决定的。

现存最早的描绘英国道路系统、英国海岸线的《高夫地图》,大约绘制于年

张益:历史上,英国的对外政策可以粗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欧洲政策,另外一个是殖民海外的帝国政策。在《千年英欧史》的作者看来,英国的对外政策始终是以欧洲政策作为主轴,这是为什么?

高林:英国的霸权和英国的衰落,这两者哪个正常呢?《英国故事》作者的观点是:衰落才是正常的。书里引用了鲍威尔的一句话,说大英帝国之所以成为大英帝国,是廉价而强力的海上力量与工业的优势短暂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当这种结合分开时,大英帝国就会衰落。仔细观察一下,这种分离大体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我们从性价比、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大英帝国的崛起,会发现英国的海军真的是太“便宜”了。陆军的成本几千前来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海军刚好相反,维持一支舰队的成本很低。英国有广阔的海上贸易和大量的行驶商船,上面的水手都可以变成水兵,船长经过培训都可以变成皇家海军。建造好的战舰可以封存起来,只有1/3或一半的力量在海上航行。战争一旦开始,把这些船长招回来,再临时招募一批水手,就能组成一支异常强大的海军。这是风帆时代英国海军廉价的原因,英国利用这种廉价建立起庞大的海上帝国。英国人说海上霸权是他们的必须品,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所有一切和英国的联系都靠海上霸权。而帆船是零成本的,不烧煤,靠风就可以走。这就是为什么英国能够建立起霸权。

既然海上霸权这么廉价,殖民地又这么值钱,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来抢呢?如果欧洲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即使以英国这样畸形的廉价,也不可能战胜所有国家的海军。美国独立战争中,路易十六成功拼凑起一个反英国的大同盟,西班牙、法国都参加了,英国就真的战败了。也就是说,在英国漫长的海上霸权历史上,只要欧洲国家团结起来,英国是会被击败的。

为什么没有联合起来呢?就是因为殖民地的价值,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有人曾经说过,荷兰人做得最愚蠢的事,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印尼的香料岛,而在自己战胜的情况下,把曼哈顿岛割给英国人。曼哈顿岛是今天的纽约,值十个香料岛都不止,但十七世纪的曼哈顿岛很可能不像我们想得那么值钱。

荷属曼哈顿最初的景象,这幅图展示了堡垒、风车、一组房屋和被视为寻常存在的印第安人

还有一个量化殖民地价值的机会,就是七年战争的停战谈判,当时英国人让法国人挑,是归还加勒比海的两座糖岛还是魁北克?放在今天,谁都知道魁北克更好,但法国人觉得糖岛更好。英国人为什么会愿意放弃这两座糖岛呢?因为加勒比剩下的糖岛都是英国的,如果抢了法国的这两座糖岛,就会冲击英国自己的制糖业。殖民地在十八世纪的价值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大。对英国来说,七年战争夺取了印度和加拿大,当时签条约的首相因为让出两个糖岛,就被英国人说成是卖国贼。英国唯一一个盟友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只是保住了西里西亚而已,没有得到什么领土,但是腓特烈二世得到的评价是“大帝”——一个得到魁北克的人被认为是卖国贼,一个仅仅保住西里西亚的国王被认为是大帝。由此可见,欧洲一片领土的价值和殖民地一片领土的价值,在当时是何等不成比例,这就是为什么英国能够得到霸权的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殖民地真的不值钱,那么英国有多强大呢?英国虽然得到如此广阔的世界帝国,但是并没有给它带来特别的力量,英国殖民地里最独特的是印度。殖民地能够提供的好处有两种,一种是财政性,一种是经济性。财政性就是,我统治这片土地,当地人可以给我交税,这些税可以为我所用,这就是印度。还有一种是什么都没有,我可以在这里慢慢建设,年后也许可以变成曼哈顿岛,但现在只能成为经济的补充,比如说北美十三州,唯一的价值是生产烟叶、棉花,对英国来说,这些东西不能直接变成战争潜力,所以英国的实力就跟它的体量不成比例。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英国是如何衰落的。有句名言说,如果法国人不搞蒸汽动力的话,英国人宁愿一辈子用帆船。一旦海军变成近代工业的化身,或者近代工业的结晶,那么英国的弱点也就出来了。过去是零成本,现在所有的水兵、军官、军舰都要花钱,这时候从商船上抓一个水兵,他是不会用十六英寸炮的,只能用专业的军人,那时,大英帝国的成本就上去了,同时殖民地的收益也上去了,这时候欧洲竞争者都来了,所有人都想从殖民地分一杯羹,这就是英国真正的灾难,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已经失去所谓的“两强标准”(Two-PowerStandard)。“两强标准”就是,我的舰队总数要相当于第二加第三,这是很谦虚的态度,过去英国人认为,数量应该等于全球所有的海军,才能维持海上霸权。

年英王阅舰式上的大舰队

但是,随着德国海军、美国海军、甚至日本海军的崛起,英国人遇到了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必须防止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抢自己的殖民地。另一方面,要保护自己的工业。这两者不可兼得——在德国、美国所有后发工业国家都用保护贸易来保护本国工业的时候,英国奉行自由贸易,允许别人的工业品卖到这儿,只要不收关税,但是英国把东西卖到别人那里交关税,这两者就是矛盾的。如果把所有殖民地和英国市场全部关闭,奉行一种保护贸易的话,那么世界大战早就爆发了,而且是以大家一起讨伐英国的方式爆发的,这是英国非常尴尬的现象,也是英国为什么错过了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建立帝国窗口的原因。

约瑟夫·张伯伦有一句名言:德国通过德意志关税同盟缔造一个帝国和一个民族,英国也应该通过帝国关税同盟缔造起一个帝国和一个民族。为什么张伯伦要搞保护主义呢?一方面,他本人是工业家,另一方面,他是做铁钉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工业已经进入到技术上的平台期,只能通过增员来增效——我的员工替进口商人赚钱,伤残养老凭什么一概由我负担?所以约瑟夫·张伯伦提出两点口号,一个是福利加关税,关税是为了给福利提供财源的。但是,自由党的选择是福利加自由贸易。也就是说,既没有整合帝国,也没有保护工业,还花费大笔钱搞福利,于是大英帝国错过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扭转自己命运的机会,在世界大战中快速衰落。而这个衰落,就体现了英国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永远不知道自己是是岛国,还是帝国的核心。

敦刻尔克撤退

张益:二战后,大英帝国解体了。经过苏伊士运河事件,世界霸权无疑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有一句经典名言:“英国失去了一个帝国,但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角色”,这是英国的真实写照。从二战后寻求加入欧共体,到21世纪脱离欧盟,英国的欧洲政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高林:二战后,英国在脱欧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其实就是对自身定位混乱的体现。《千年英欧史》中有一个观点,脱欧问题不是国际格局的问题,也不是国际格局、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英国自身摇摆不定,或者说失去方向。比如说,关于近代英国是怎么诞生的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年的孤军奋战,几乎是英国现代史开启的共同标准,但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丘吉尔就不觉得年是大英帝国结束的一年。但事实上,大英帝国真正消亡是从二十世纪初,当它没有建立起帝国关税同盟、没有通过经济把它所有的殖民地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又怎么可能维持帝国呢?但是英国人意识不到这一点。

同样,英国在文化上也没有明确的定位,比如说,欧洲是什么样的国家?我以前经常开玩笑,这个世界上解决社会矛盾,只有两个路线,一个是欧洲式的,一个是美国式的。欧洲式是什么呢?十九世纪以前,欧洲是壁垒森严的社会,各阶层之间几乎不会流动,但是会产生一个解决方法——虽然不鼓励流动,但让大家过得差不多,上层阶级不太过份,下层阶级也别太惨,这是欧洲的解决方法。

美国不会去人为削减上层,允许不断流动——别看你穷,说不定你的孙子就发财了。这跟美国的工业化也有关系,美国没有欧洲那么凶残的工业化。在欧洲,工业化意味着用机器取代人,美国一开始是劳动力短缺社会,发明机器是为了让人更好工作,美国的机械化和工人之间没有互相矛盾,他们的生活成本低,收入高,有各种商业保险,这是两种解决路线。

但是英国很有意思,既不像欧洲,也不像美国。英国在很多年前就奉行福利社会,二战结束以后,保守党和公党之间没有路线差异。真正有差异的是撒切尔说要砸掉福利社会——当德国开始建设高福利社会,法国开始通过福利不断保护农民,也在维持下层阶级的时候,英国突然度大转弯,把福利社会砸了。当英国要“去工业化”时,却不去建设福利化社会,结果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体现英国人在解决社会、外交和文化问题上,摇摆在美国和欧洲之间。

年5月,盛装出席威斯敏斯特活动的撒切尔夫人

这时候,英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有意思。英国人一直觉得欧盟就是做梦,这是它一开始不参加欧盟的原因,但是没有想到,居然真的搞成了。当煤钢复合体要变成欧洲共同体时,大家再次邀请英国参加,艾登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没有参加。结果欧共体也搞成了,这时候英国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如果我的帝国不存在了,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不能带来直接经济上的好处,欧洲又变成一个封闭的统一市场,英国可怎么办?于是英国这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加入欧盟,这其实是恐慌之下的产物。

像英国这么大的国家,应该作为欧盟的基本成员国,或者是缔造者加入同盟,至少应该具备这种发言权,否则跟它的体量是不一致的。但遗憾的是,当英国真正加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这就是英国最尴尬的地方。它的社会内部贫富差距和去工业化导致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英国没有得到必要的好处,却承担更多的义务,无法在欧盟的体制之内找到自己发声的机会,这就是英国人对欧盟不满的真正原因。一步错,步步错,每次都被甩在后面,欧盟变成病急乱投医的产物,于是批评欧盟就成为英国论坛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同时这股力量对英国政府与欧盟谈判也不可忽视。脱欧这件事,其实在英国与欧洲谈判时更多是威胁,但卡梅伦居然把这个“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表演付诸了公投,本意是安抚脱欧派,但结果是什么呢?他没有想到,4%的多数要求真的脱欧,意味着把他的“凳子”给踹了。脱欧实际上是英国自己错误的结果,跟欧盟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它想要调整,想要更多的威慑力,遗憾的是,结果跟卡梅伦想得不一样。卡梅伦没有想到公投的结果是英国人愿意脱欧。没有人知道脱欧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该怎么做,于是英国人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也是《千年英欧史》的主要观点,也是我特别想推荐它的主要原因。

张益:英国一方面失去了帝国,另外一方面脱离欧盟,很多人说英国正走向未知的旅程。您认为,英国未来的走向会是怎样的?从历史可以预测未来吗?

高林:历史可以提出一些暗示。脱欧之后英国会怎么样?历史不能告诉你。但是历史可以告诉你,脱欧以后英国要面对什么。英国这个国家,其实就是大英帝国霸权的产物。英国的国家,或者说不列颠、联合王国,其实也是历史逐渐形成的。苏格兰想要自己搞一个殖民地,发现行不通,于是和英格兰合伙。所以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更多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爱尔兰则是它们众多殖民地当中比较独特的,在欧洲议会有自己的议席,有一百个爱尔兰议员。爱尔兰的处境和苏格兰完全不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就已经想要独立了,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在大英帝国最强大的时刻,离它最近的领地爱尔兰居然想要独立,而且在一战前,爱尔兰自治法就已经通过了。这种英国的联邦化联改革,不止是爱尔兰一方。

丘吉尔心目中联邦化的大不列颠,需要有七个议会和七个政府,这个怎么比较呢?就是奥匈帝国在年所推行的联邦制改革里面,希望把奥地利帝国改造成九个议会和九个政府。也就是说,丘吉尔设计的大不列颠,只比博伊斯特侯爵的所设计的少两个,是一战和二战延缓了英国分权和联邦化的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联邦化改革是英国国内其他民族觉醒的体现。在没有脱欧问题时,苏格兰都有42%的选民想要离开英格兰,离开大不列颠。脱欧问题发生以后,主流支持留欧的苏格兰会怎么样?还有拥有地方议会和自治政府的威尔士,和处境非常尴尬的北爱尔兰。如果英国脱欧了,就要面对这个问题,它的国家是大英帝国的遗产,但并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它如何面对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这个问题有特别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这两本书都买了,看完之后就会形成你自己的看法。

张益:现在英国的政治精英在推行一个名为“全球英国”战略计划。请高林老师点评一下“全球英国”会有怎么样的前景。

高林:“全球英国”在我个人看来是大英帝国、世界帝国的变体,英国已经失去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之间在制度上的忠诚,只能转而求其次,需要他们在情感上的同情,这种同情延伸到美国,比如说大西洋之间的特殊关系。为什么年至年,美国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支持英国,甚至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愿意用美国的舰队保卫大西洋?英国之于美国有特殊价值,在于它是美国向欧洲投放的跳板。当英国离开欧盟,不再是欧洲一部分,对美国的价值就要打折扣,英国留在欧洲之内,远比它离开欧洲对美国的吸引力来得大。

《千年英欧史》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英国要面对一个脱欧之后的英国,欧盟也要面对一个没有英国的欧盟。这本书似乎更觉得,欧盟可能更快出现问题。如果欧洲需要重新面对,或者重新构建欧盟的话,那英国就会找到新机会。欧盟和英国之间最大问题是没有拿到相应的好处,也没有争取好处的相应机制吗。如果欧盟出现问题,英国很可能会是欧盟重建或者是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英国会为自己争取到相应的利益和机制,那时候英国反而可能会成为欧盟新支撑点。所以,《千年英欧史》与《英国故事》结合起来,才是理解现在英国处境最好的方法。

延伸链接:

浪浪漫主义的发源地:英国or德国?

青年维也纳

青年维也纳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84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