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贾雷德·戴蒙德著江滢叶臻译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一篇纯粹的读书笔记(不是读书心得)。我把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摘录,少数进行了整理,但基本上是作者的原话。

虽然有钱人能从北京搬到深圳、甚至澳大利亚,暂时逃离空气污染,但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共同话题,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非常厚,页,近44万字,估计一般人读不下来。故,我把要点摘录在此,供大家学习,也希望大家转发。如能稍微提升一下大家的环保意识,我愿足以。

前言

哪怕是今日最富裕、科技最先进的社会,仍然面临着日益严重、不可低估的环境和经济问题。

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或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

过去社会自我破坏环境的过程可分为如下八个种类,其重要性因例而变:森林退化和栖息地的破坏、土壤问题(侵蚀、盐碱化和养分流失)、水资源管理问题、过度狩猎、过度捕鱼、引进新物种对原生物种的影响、人口膨胀及人均增长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今日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四种新问题: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增加、能源短缺和人类对地球光合作用的极限利用。

自从年前智人发展了现代发明、效率和狩猎技能,对环境资源持续性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

(对过去的人们)生态破坏是一种无法预见和始料未及的悲剧,因此在道义上既无法归咎于盲从,也不能归咎于有意识的自利行为。

归结出五点可用来解释任何类型的环境崩溃。其中四点: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对某个社会来说不一定非常重要。第五点因素——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社会已经部分地耗尽了自身的环境资源,那么它就可能在气候变化所引发资源衰竭的情况下存活下来。

哪怕在严峻的环境中,崩溃也并不一定是必然的,这取决于社会自身的选择。

第一部分现代蒙大拿

第一章蒙大拿苍穹下

在知道会伤害社会的情况下,为什么个人或团体仍然明知故犯?短期里矿产公司推卸或是降低责任对其财务有利,但却使得整个社会深受其害。

美国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老板赚钱,这就是美国资本主义操作的方式。……商界领导人通常是会计师或律师,而非神职人员。

早起的矿产公司之所以能为所欲为,是因为政府对他们几乎没什么要求,而且他们是商人,遵循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大卫·斯蒂勒所说的企业运作法则,即追求利润。

蒙大拿人开始意识到,他们最重视的两种态度正好针锋相对:一边是主张个人权利、反对政府管制;另一边是以生活质量为傲。

第二部分过去社会

第二章复活节岛的薄暮

复活节岛的崩溃是在人口达到高峰、大兴土木和环境恶化之后产生的。

我经常自问道:“岛民们在砍到最后一棵棕榈树是会说些什么?”是像现代伐木工人那样嚷嚷:“要工作,不要树!”还是“技术会解决问题,别害怕,我们会找到树木的替代品”?或者“还没有证据显示复活节岛上没有其他的棕榈树,我们得做进一步调查,禁止伐木这个提议还为时尚早”?

复活节岛孤立的处境清楚地提供了一个过分利用资源的社会如何自我毁灭的例子。复活节岛和现代文明社会惊人地相似,就像复活节岛上几个相互依存的部落一样,全球化、国际贸易、喷气式飞机和互联网使得今日地球上的这些国家能共享资源并互为影响。()

第三章最后的人类: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

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由于贸易伙伴破坏环境而唇亡齿寒导致生态浩劫的故事,这不妨视为一种对全球化(贸易)所引发的风险的前瞻。

由于人口太多,事物太少,芒阿雷瓦社会因此陷入噩梦般的内战和饥荒之中。

许多经济地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的地区(如石油)已经开始影响我们,就像芒阿雷瓦岛对皮特凯恩岛和汉德森岛的影响。

第四章旧日支配者:阿纳萨兹人和他们的邻居

连年的风调雨顺势必造成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社会趋于复杂化,各地区相互依赖,不在自给自足。这样的社会一旦遭遇连年歉收必定无法应对和重建,不像以前人口少、独立性强、能够自给自足的社会反而容易处理这类问题。

环境和人口问题严重恶化,最终导致骚乱和战争。这一主题在本书频繁出现。

我们所有这些现代人——业主、投资家、政客和大学行政人员等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尽可能地过着铺张浪费的生活。我们忘记环境可能会变动,也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变动。到那时,我们也许已经深深依附于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破亡是唯一的下场。

第五章马雅文明的崩溃

马雅体现了其中的四点:他们的确毁坏了自己的环境,特别是滥伐森林和土壤侵蚀;气候变化(反复的干旱)也促成了马雅的崩溃;马雅各城邦之间的龙争虎斗是引发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则是政治与文化原因,尤其是国王和贵族间的争长竞短导致连年征战、竞相树立纪念碑,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第一条线索是人口增长超过了资源可以承载的程度。

第二条线索是人口与资源的失调。滥伐森林与山坡侵蚀造成可用耕地日益减少,而需求却日益增加。此外,滥砍滥伐引发人为干旱、土壤养分流失以及与蕨类植物争地等可能进一步恶化人口与资源的失调问题。

第三条线索是不断升级的战争,人们为了日益稀缺的资源不断引发争斗。

气候变化是另一条线索。

第五条线索是为什么国王和贵族没有意识到并解决这些明显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就像人类历史上许多领导人一样,马雅的国王与贵族在觉察到危机以前并不关心长远的问题。

就像复活节岛、芒阿雷瓦和阿纳萨兹那样,马雅的环境和人口问题致使战争升级,民间冲突不断。

就像复活节岛和查科峡谷那样,马雅的人口达到高峰之后,政治与社会的崩溃接踵而来。

农业扩张的相似性。

复活节岛上的酋长们竞相竖立起更大的石像……所有这些举动与现代美国首席执行官们的炫耀消费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第六章维京的前奏与赋格

维京人在格陵兰岛的悲剧表达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信息: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类社会的崩溃也并非不可避免,一切均取决于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危机。

对于历史上的任何扩张行动,不外乎受两股力量的影响,要么“推”(人口压力与国内缺乏发展机会),要么“拉”(海外殖民地黄金满地的诱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当海外移民开始建立新家园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将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带过来,这种文化资本包括知识、信仰、生存方式和社会组织。

维京社会的重要决策由首领制定,他们为了提升自身名望不择手段,不惜与当前社会或下一代利益相冲突,我们已经在复活节岛的酋长和马雅国王处领教了这种冲突的后果。

影响这些殖民地命运的因素主要有四种:与欧洲的航行距离、当地土著的阻挠、农业合适性以及环境的脆弱性。

第七章格陵兰维京社会的繁荣

我们可以用五个形容词来描述格陵兰维京人社会的性格特征:群居、暴力、阶级分明、保守和欧洲中心论。

格陵兰的维京人也许就是受到欧洲基督徒这一形象的制约,才会如此保守。他们比欧洲人更像欧洲人,文化束缚限制了他们对社会方式的改变,最终将他们腿上绝路。

第八章格陵兰维京社会的终曲

维京人对格陵兰环境的破坏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毁坏天然植被、造成土壤侵蚀以及切割草皮。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因纽特人有那么多实用的技能和工具值得维京人学习与模仿,而维京人却一样也没有去学。

维京人不但不与因纽特人交易,也不去学习他们的长处。在我们看来,这实在是维京人的巨大损失;然而维京人自己却不这样认为。

(原因是)维京人和中世纪大多数的欧洲人一样,对异教徒充满蔑视。且维京人认为自己是格陵兰北部狩猎的本地人,而因纽特人则是闯入者。

维京人在格陵兰消失的远因,涵括了先前详细讨论过的五个因素:维京人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与友邦挪威的疏远、与因纽特人的敌意加深,以及维京人保守的性格。

维京人的社会结构制造了权贵的短期利益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基于首领和深职人员的价值观最终被证明是有害于社会的。

在维京社会最终濒临崩溃之时,首领们发现自己孑然一身,已没有任何追随者,而特权赐予他们的最后一项权利就是成为最后一个饿死的人。

第九章另辟蹊径,开拓成功之路

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环境问题的两大相对的侧脸: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

由下而上适合小型社会,这种环境管理方式是指所有人携手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比如新几内亚和蒂科皮亚岛。

由上而下的策略则相反,适用于中央集权的大型社会,国王会下达一些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命令,但老百姓们未必知道命令背后的含义。比如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

尽管人口众多,日本80%的国土都为人口稀少的山区。日本的森林政策是因环境问题和人口危机应运而生的,但环境问题和人口危机又是由于和平和繁荣才产生的。

德川幕府意识到国内木材和其他资源短缺的危机已经变得非常严重,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情况逐渐变好。这种转变是由好几代将军通过“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达到的。他们崇尚儒家思想,提倡节俭和积累,因此使日本逃过一劫。

即使人们目光长远,也不一定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常常他们更偏重于短期的目标,因此就会做出对短期和长期都不利的事。这是为什么本书并不鼓吹环境决定论。

领导人不仅要积极应对眼前的危机,而且要能够预见危机、当机立断,施行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社会的命运。同理,人民大众采用由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时,也要具备积极果断的态度。

第三部分现代社会

第十章马尔萨斯在非洲: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年,英国经济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食物供给的增长。现代卢旺达的例子证明了马尔萨斯理论中最坏假设的正确性。

如果我们相信种族屠杀不过是政客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煽动早已存在的种族仇恨,那么如何解释发生在卢旺达西北部的屠杀:胡图族人杀胡图族人?

卢旺达与相邻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样,新大陆作物的引进、公共健康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边境稳定也导致了人口数的上升。

卢旺达独立以后,人口增长很快。农民们却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没有实现现代化,没有引进产量更高的作物种类或扩大农业出口(进口?),国家也没有实行有效的家庭计划政策。相反,森林被成片砍伐、沼泽地被抽干以获得新的农地;同时休耕期也被缩短。

在探讨罪恶本源时,人们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因为混淆了解释与辩解之间的区别,所以对任何解释都采取反弹的态度。

人口压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干旱是终极因素,好比火药桶的火药,慢慢地将人们推入走投无路的地步。而近因则是导火索。在卢旺达的大部分地区,导火索是政客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所激起的种族仇恨。

第十一章一座岛屿,两个民族,两种历史: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

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与其他曾是欧洲殖民地的热带国家有着同样的缺陷:政府腐败或软弱无能、公共健康危机严重,以及农业生产率低于温带地区。

环境问题确实会影响人类社会,但社会的回应也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领导人的行动与否将影响社会的命运。

社会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成败兴亡均来自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们也许在潜意识里将人归为“好”或者“坏”,就像如果有人具有某种美德,这一美德似乎就会在他的任何行为处闪光。对我们而言,很难意识到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由各种毫不相干的经验拼组起来的马赛克。

第十二章中国:摇摆不定的巨人

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耕地流失、沙漠化、湿地消失、人为自然灾害规模的扩大、过度放牧、河水断流、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垃圾堆积、缺水以及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冲突和健康问题。

如果人口庞大的中国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平——即意味着人均环境影响也像第一世界居民那样,那么人类对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无比巨大。

中国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6大类:空气、水、土壤、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以及超大型工程。

发展的结果是让中国人付出经济和健康两方面的代价,以及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国城市居民平均血铅浓度几乎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儿童的智力发展。

第十三章“开采”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环境特别脆弱,是第一世界中除冰岛外最脆弱的国家。如果要了解现代人类对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从以下三大重要方面入手:土壤,特别是所含的养分和盐分;淡水资源;距离,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国内各地间的距离,以及澳大利亚和贸易伙伴及潜在敌人之间的距离。

兔子和狐狸的引进极大影响了澳大利亚小型本土哺乳动物的生存,成为该国的灾难和噩梦。

澳大利亚的环境问题可视为世界环境问题的极端形式,这好比是一场激烈的赛马。一方面,澳大利亚的环境问题正在以指数方式加速恶化;另一方面,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加强,无论是私人还是政府都在做不懈努力。

第四部分实践教训

第十四章为何有些人类社会会做出灾难性的决策

我想在此描绘一张导致群体决策失误的路线图,其中各种因素大致可分为四类:首先,群体可能在问题确实发生之前无法预测到它;其次,问题发生后,群体有可能仍然无法觉察问题的实质;再则,他们看到问题后,可能没有设法去解决它。最后,他们可能努力解决问题,但没有成功。

没有预见危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因此嗅觉不够灵敏。比如19世纪80年代英国殖民者讲狐狸和兔子引进澳大利亚。以前的经验并不能保证社会因此具有预见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有些经验由于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没有预见危机另一个原因是错误类比。当我们遇到一个不熟悉的情况时,通常会拿过去熟悉的情况与之对比。如年维京人从挪威和英国移民到冰岛。

没有觉察问题有三个原因。首先,有些问题的根源难以察觉。例如肉眼无法分辨土壤的营养成分,只有依靠现代化学分析才能得知。第二是远程管理的困难。第三是问题发生得非常缓慢,上下波动很大。如全球变暖。

“悄悄变化的常态”和“景观失忆”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很难注意正在发生的问题,等到发现时,一切都已太晚。

群体决策失败的第三站是理性行为产生的利益冲突。在某些形态的民主体制下,一些拥有影响力的小团体特别会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其次,是广为人知的“公地悲剧”。其三,短视近利的主要消费者与着眼于长期利益的社会整体之间的矛盾。其四是当权的决策者与社会其他人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社会之所以不去解决已经察觉的问题,是因为某些人能从这些问题中获利。

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在她的《愚蠢进行曲》中说:引起政治愚行的首要力量就是权力欲,也就是塔西佗所说的“所有热情中最罪业深重的一种”。

灾难性的价值观:如果一件坏事有利于我们紧紧依附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可能会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心理学家们用“沉没成本效应”来描述相关特征:如果我们已经为一个政策(或股票)投入了很多,因此不愿意轻易放弃。

宗教价值观往往深入人心,因而可能成为灾难性行为的诱因。如复活节岛上大规模砍伐树木多半是出于宗教的缘故。我认为正是早期的价值观使得当今第一世界的国家们对环境问题采取对抗的态度。

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成败的关键在于知道哪些核心价值观应该继续尊崇,而哪些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摒弃,并寻找新的价值观。

在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前,普遍的非理性动机包括大众通常会厌恶第一个觉察问题、抱怨问题的人。如果抗议者上一次发出的是个错误警报,那么大众就会轻视后来的警报。(《伊索寓言》中喊“狼来了”的牧童)

“从众心理”、“群体盲思”、“心理否认”都可能是非理性地拒绝解决问题的推测。“心理否认”:如果有件事情让你深感痛苦,那么你可能会潜意识地压制或否认这种感觉,以免引起痛苦,尽管忽视这种感觉实际上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决策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失败的方案,可能原因有:问题的困难程度超过我们现有的解决能力;有解决办法,但代价过高;我们所做的努力太少或为时已晚。

第十五章大企业与生态环境:不同条件,不同结局

雪佛龙巴布新几内亚公司把关心环境看作是一个激励因素,并且这么做可以避免损失惨重的环境灾难,公众对不良事件的反应也是石油公司考虑的因素之一,雪佛龙推行环境清洁政策的另一大优势是这种声誉有时能提高他们争取合同的竞争力。

矿产公司面对环境破坏的局面,通常都是在矿场关闭后再来收拾,而不是像煤矿公司一边运营一边进行土地修复和生态重建。金属矿产公司惯用宣告破产的手段来逃避巨额清理费用,将资产转移到同一群人控制的另一家公司。

金属矿产公司在环境方面的做法,除了经济因素和公司态度(国家当初鼓励西部大开发)外,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允许和纵容矿产公司当前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很少能有效地促使矿产公司对其破坏环境的行为负责,也缺少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而且没有政客愿意涉足这类事件。

自森林管理委员会于年成立以来,森林认证运动很快风行于世界各地。

水产业(海洋渔业)其面临的根本问题和石油业、矿产业、林业一样:世界人口和富裕程度的增加使得对上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供给量却在不断下降。

年联合利华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一个类似于森林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名为海洋管理委员会,其目的在于向消费者提供贴有生态标志的商品。

如果政府法规的执行力强,而大众又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那么注重环保的大企业才能打赢唯利是图、无视环保的企业。

事实上,纵观人类历史,在政治制度复杂的人类社会,大家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时,唯有法律才能确保道德准则的施行。道德准则只是诱发良善行为的首要条件,然而光有道德准则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结论是社会大众应该负起最后责任,因为再大的企业也会受制于公众舆论,不敢肆意妄为。

第十六章世界是一片圩田:这对当今的我们有何意义?

最严重的12个问题中,前4种涉及自然资源的破坏或消失:

1、我们正在加速破坏自然栖息地。滥伐森林是过去人类社会崩溃的主要因素。2、野生食物(特别是鱼类和少数的贝类)被过度捕捞,有点已经灭绝或正在急剧消减。3、有一大部分野生物种、族群和基因多样性已经消失。4、土壤流失加速。土壤问题如同森林消失一样严峻,也是本书所讨论的全部过去人类社会消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接下来的3种关乎自然资源的上限。

5、化石燃料的上限。剩下的杂质更多,更难开采和处理,而环境清理的代价也更大。6、淡水资源的紧缺。7、阳光带来的大部分能量已经被人类利用,留给天然森林等自然界植物的已所剩无几。

其后的3种是我们生产或转移的有害物质。

8、化学工业与其他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或排放许多有毒化学物质到空气、土壤、海洋、湖泊和河流之中。9、“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很大的上海。10、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体排放到大气层后的破坏作用。

最后两种则是人口问题。

11、世界人口不断增多。12、问题的关键并不单单在于人口数量,最主要还是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上12种问题互为关联,一种问题可能会恶化另一种问题,这些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不到50年就会引爆。由于当前的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在今天的儿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决。

对12种论调的反对:

1、“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无法同时兼顾”。收拾环境问题这一烂摊子,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清理或避免环境杂乱,可在长期内省下一大笔钱。

2、“科学技术会解决我们的问题”。有时,科技未必有用。用科技来解决环境问题的代价要比从一开始避免问题发生来得大。我们目前所有的问题都是科技无意带来的负面影响。

3、“如果耗尽了一种资源,总是可以找到替代品用以满足同样的需求”。这是无视没有预见的困难,也不知道这种更替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4、“根本没有世界粮食短缺这一问题。实际上粮食绰绰有余,只要解决运输问题,将其按需分配就可以了”。资本不会干这样的事,第一世界国家也不会干。

5、“从人类的寿命、健康和财富等一般指标来看,过去几十年来,人类的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不能光看人均,还有人在饥饿线上挣扎。当一个社会的人口、财富和国力达到顶峰以后,往往在一二十年内会迅速衰败下来。

6、“那些环保主义者的悲观论调在过去有多少次被证明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次还要相信他们呢”?环保主义者的预言有错误、有正确。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往往高达几十亿美元,因此深度的误警是合理的。

7、“人口危机已经解除。世界人口增长率正在下降,世界人口数量有望趋于平稳,不会变成现在的两倍”。有可能,但不能因此松懈下来。现在的威胁是第三世界国家居民赶超第一世界级的生活方式。

8、“这个世界能容下无限的人口。人越多越好,因为更多的人意味着发明出更多的东西,带来更多的财富”。从事实来看,人口越多、人口增长率越高的国家代表的是更多的贫穷,而非富裕。

9、“







































北京有哪些专科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lyjd/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