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梅俊杰弗里德里希middot李斯特学


《经济思想史学刊》年第2期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学说的德国、法国、美国来源*梅俊杰

[作者简介]梅俊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邮政编码:,电子信箱:mjj

sass.org.cn。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18BJL)阶段性成果。

摘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构建其赶超发展学说时,大量借鉴了德国、法国、美国的经济思想与政策实践。德国“官房学派”怀有志在赶超的强烈意识,重视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倡导通过工业化加速发展,对李斯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尔贝主义”让法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和国力的早期崛起,这一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随后人亡政息的教训,以及保护思想在法国的复兴与效果,都深刻启发了李斯特。美国独立之初,汉密尔顿等人即倡建“美利坚体制”,其中的政府积极有为、关税扶持工业、重视交通建设、拓展内部市场等内容后在李斯特学说中得到充分体现。李斯特的诸多论点虽非原创,但集成一个与斯密学说相对垒的“民族主义赶超发展”范式却是李斯特的创造,且至今仍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思想来源官房学派科尔贝主义美利坚体制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年)因为倡导贸易保护、政府干预、关税同盟、铁路建设而为世人铭记。然而,以今天的眼光看,李斯特最重要的建树在于,他站在落后国家立场上,率先构建了一个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赶超发展学说。李斯特的赶超发展学说包括了彼此关联的四项内容——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民族主义理论、以幼稚产业保护为核心的工业化理论、以非经济因素为重点的生产力理论、以政治力量为杠杆的经济推进理论,具体涉及“身心力量”“自然资源”“政治状况”“社会条件”“物质资本”等方面至少15个支撑赶超发展的因素。放到经济思想史的谱系中不难看出,李斯特学说确立了一个堪与亚当·斯密(AdamSmith)学说分庭抗礼的新范式,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赶超实践依然不失启发性(梅俊杰,)。随着多年来对新自由主义反思的持续,国际发展学界在重新发现李斯特学说的价值,乃至形成了一个“李斯特回归”的趋势(文得乐,:v、3),新版李斯特传记和李斯特研究新作的问世亦可为证(Wendler,;Hagemann,)。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评价李斯特赶超发展学说的先见性与创新性时,也有必要在更宽广的视野下观照西方探究国家富强问题的悠久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重商主义(梅俊杰,),李斯特学说的形成终究离不开这一传统。德国、法国、美国是李斯特居留时间最长的三个国家,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年)、《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年)、《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年)其实分别是为德、法、美三国所撰写。当时,作为显著落后于领先者(即英国)的后发国家,这三个国家正致力于追赶先进,其重商主义性质的发展实践和经济理论对李斯特影响至深。本文拟从官房学派(Cameralism)、科尔贝主义(Colbertism)、美利坚体制(AmericanSystem)这三个角度梳理李斯特思想的德、法、美渊源,以期准确把握李斯特学说的理论精髓和历史地位,并客观认识西方率先崛起的理念背景和思想动力。

一、德国的官房学派

德国是李斯特的祖国,他的早年和晚年主要在德国度过。自年生于符腾堡公国到年因言获罪被迫逃亡法国,早年李斯特在德国国内成长并求学,参与政府行政,办刊物推动改良,任教于蒂宾根大学,领导工商联合会,当选符腾堡议员,下海投资经营;中年时于年在国内短暂坐牢;流亡美国结束返回欧洲后,晚年又主要在德国,忙于编写百科全书,担任美国驻莱比锡领事,宣传并规划铁路建设,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撰文推进经济统一和关税保护事业(梅俊杰,a)。虽然德国其时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松散联邦,但德意志的历史传统、经济理论,尤其是政治经济的落后现状,均不可避免地给急于用世的李斯特抹上了一层追求国家富强的浓郁思想底色。然而,在李斯特的主要著作中,很少见到他对德国经济学家的征引。早期仅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中,他提到过一次“德国最著名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家佐登伯爵(CountSoden)”,并称此人曾为他编辑的《德国工商业者专刊》“写过许多极有价值的东西”(李斯特,c:)。佐登伯爵实名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FriedrichJ.Heinrich),提前从普鲁士官场退休后集中研究政治经济学,著有九卷《国民经济》(—年)。他的思想立场是:虽然谴责重商主义、禁入令、高关税,但不是一个无条件的自由贸易者;虽然总体上接受斯密的理论,但对《国富论》抱轻蔑态度,认为斯密观点“偏狭”(Hirst,:)。李斯特文中述及佐登伯爵,这是他受德国经济学家影响的确证,可惜此例也绝无仅有。有德国经济思想史家因此断定:李斯特作为一位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对可识别的德国思想传统的借鉴非常有限(Tribe,:33)。不过,所谓“可识别”这个字眼值得细究。单纯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dxdm/85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