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4665.html冷热军事史金戈铁马、炮声隆隆,权力角逐、文明兴衰。
NO.-统治印度
作者:小蔡
编辑:Q先森/出品:冷热军事史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了印度土邦与法国人的联军。此后,英国很快控制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对于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英国人是如何统治的?对印度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
印度工业萎缩,沦为英国产品的倾销市场
▼
当时英国正值工业革命的飞涨期,蒸汽机的出现可以实现产品大规模量产。所以,英国工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来应付这个大环境。
英国人为了集中原材料生产,阻止印度对本土工业的投资,甚至强令一部份工厂倒闭。这样既可以获得原工厂的土地,又可以获得大量因工厂倒闭而释放出来的廉价劳动力。
▲工业革命
英国人的这种政策被称为“去工业化”,顾名思义就是限制工业发展,将大部份资金资源投入到原材料产业。
英国占领之前,印度发达的纺织业稳居世界前列,但英国人为了保护其自己国内新兴的纺织业,就打压限制印度纺织业发展,不少纺织厂被逼关闭。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英国人殖民之前,印度的工业产量是世界第一,占总额的25%。但在去工业化政策下,印度的工业总值大幅下降。到年代,印度工业总值只占全球的2%。
因为去工业化政策,印度丧失了民族工业,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工业产品。结果就必须依赖从英国进口。
▲珍妮纺纱机(模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早期成果之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英国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工厂有太多的产品滞销,英国人就将印度当做英国货的倾销市场。
印度已失去了自己的工业,而英国治下的印度更禁止了其他国家的商业行动,整个印度变作英国的专营市场,所以印度人民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被逼购买昂贵的英国货,为印度百姓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除此以外,英国人亦控制食盐的生产与销售来获取暴利,又令印度民众不得擅自生产食盐。印度百姓只好购买昂贵的专利盐或进口盐。这也在无形之中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后来,食盐垄断专营也激发起圣雄甘地的一个不合作运动--食盐长征。
失去土地,大量农民沦为游民
▼
在世界各地,税收往往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但在印度却不同。英属印度政府的最主要收入来自原材料出口和亚洲地区的转口贸易,所以税收并不是它们财政的重要一环。
英国人并没有设立或委派英籍官员担任税务官,他们只任命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为“头人”,让他们代表殖民政府向当地人收税。这些头人上缴足够的税额後,剩下的税收可归自己所有,所以当时很多头人因而致富。
实际上,英国人是以税收来笼络印度的地方精英。这个手段亦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对于印度地方上的叛乱,英方往往得到当地精英的帮助。
▲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土邦
印度的气候温和,适合各种原材料如香料、棉花、糖的生产。所以英国人占领印度后,以低价或强行拍卖的方法来获取大量农地,将这些土地都改做大型种植园,从而支持自己的原材料批量生产。
但这个政策严重影响了以小农经济为生的印度农民。不少农民被逼成为种植园的低薪工人,更有不少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成为游民,形成一个严重的治安问题。
印度在独立前共发生25次饥荒,共夺走了5百万印度人的生命,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农地过量向大型种植园集中所致。
发达的铁路网络,并未惠及平民
▼
英国是世上最早发展铁路网络的国家,其殖民地当然也离不开铁路建设。
▲位于伦敦的东印度公司总部
英国人在占领印度后,就规划了横跨印度次大陆的铁路网。至19世纪未,印度的铁路基本把所有省份都连接起来,大大提升了物流和运输效率。
铁路的修建令到印度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但其主要作用还是为了殖民政府的军事调度和各地种植园能够有效地向沿岸港口运输。印度的平民百姓极少用上铁路到其他的省份,对交通及人口流动的影响甚微。
▲东印度公司的商船
地方总督、公务员与王侯领
▼
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文化多元,而英国人相对较少。为了便于统治,英国人建立起了一个印度公务员体系。
英国首相内阁中增设了一位印度事务大臣,担当起印度与伦敦之间的联络人角色,对下则有一名印度总督统管一切事务。
在殖民地,总督之下设省长,省长管理所属区域由印度人担任的地方官。这些印度公务员都是在英国或者在印度的英式学校里接受教育。他们既有英式的管治思维,又有对印度风土民情的认识,在处理地方行政上面更为得心应手。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旗帜(年之后)
这种上级为英国公务员,中下级为印度公务员的行政体制一直持续到印度独立为止。
印度各地存在不少土邦的王侯领,军政财权独立,相当于独立的小王国。而英国人就和这些印度头领签约,每年为他们提供大额年金,一方面让他们继续管理领地事务,同时也要直接听命于地方总督并效忠英王。
西化运动与基督教传入
▼
英国人在印度社会推行西化运动。其中一个政策就是司法改革,在印度各地设立法庭,鼓励印度百姓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民事或刑事问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的司法发展。
此外,英国人锐意培养印度本土精英,英国人会资助优秀的印度青年到英国留学。回国之后,他们就可以成为印度文官机制里面的重要一员。圣雄甘地和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都是当年英国人重点培养的精英。
▲甘地和尼赫鲁
另外,英国人在印度各地修建教堂,宣扬基督教。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严密划分,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最低等贱民阶级基本上永无翻生之日。基督教的到来令他们多了一个选择,在改信后可以摆脱种姓制度的藩篱。
不过,基督教的传入亦挑战了印度人的传统信仰。例如,各地修建教堂的过程中就破坏了不少神庙,有些激进的印度基督徒更破坏其他宗教的庙宇和神像,这也引起印度人的严重不满。
土兵屡立战功,却饱受不公平待遇
▼
由于人口对比的悬殊,为了更好地控制印度,英国人不得不大量雇用印度人为兵,这些印度土兵被称作“西帕衣团”。按当时的文献纪录,印度士兵有20多万人,英国正规军只有4万人,比例是5:1。
▲西帕衣团
英国人在招募方面却不跟从印度传统,不按种姓制度来募兵(印度传统是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才能当兵),只要体格良好便可入伍。
英国人又将印度的族群分为勇武和非勇武人种,有些好战的部落或族群都会被重点招募,例如在西北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
▲印度土兵
这些印度土兵都是由英籍军官教授现代军事技能,使用新式枪炮,无论在装备和思想上都已经现代化了。在日后的远征缅甸、阿富汗甚至对清朝的战争,印度土兵屡立战功,其作战能力不低于英国正规军。
然而,英国人给印度土兵的待遇并不好,土兵的工资远比英国兵低,还经常被减薪;当参与远征的时候,必须自己负责旅费和粮食;英国人更规定土兵的最高阶级为中士,阻断了印度土兵升官之路。再者,所有英国兵都有舒适的兵房居住,但印度土兵只能住在条件极为恶劣的帐蓬。
这样的待遇下,印度土兵士气低下,终于年爆发了大规模叛乱。叛乱平息后,不少退役的土兵开始参与各种独立运动,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中流砥柱。
▲年印度大起义
总而言之,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以精英政治为主体。英国人很依赖印度各界精英,不惜以剥削印度民众的利益作为笼络他们的筹码。
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战结束时期,印度各地民不聊生,示威和暴动频仍,如年的阿母利则惨案,英国军队血腥镇压示威者,导致超过千人死亡。
年,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的带领下,成功迫使英国政府放弃印度统治权,两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终于落下帷幕。
-扩展阅读-
-冷热军事史更多好文-
▼
拿破仑维京传奇步兵革命
大刀队中印战争纳粹战犯
王玄策军功授爵牧野之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luncar.com/gjxz/8470.html